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孔子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始孔子鳥復原圖(邁克爾·羅斯曼 繪)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近日線上發表了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 報導了一件保存異常完好的鳥類化石。

新鳥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 屬於始孔子鳥屬(Eoconfuciusornis)。 始孔子鳥屬是孔子鳥目(Confuciusornithiformes)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成員, 而孔子鳥類則是最古老的具有角質喙的鳥類。 雖然已發現的孔子鳥屬標本有數千件, 但是本研究所報導的僅是第二件始孔子鳥化石。 始孔子鳥屬僅發現於距今約1.3億年的花吉營組,

花吉營組保存了除始祖鳥外最古老的鳥類, 同時也是熱河生物群演化的最初階段, 發現於該層位的鳥類化石非常稀少。

新報導的始孔子鳥收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 該標本保存了許多軟組織結構的痕跡, 包括卵巢, 表明其為雌性個體。 這一卵巢保存了正在發育且大小不一的卵黃, 這與現生鳥類相似, 說明孔子鳥類與現生鳥類相似演化出了複雜的能量模式, 以適應在早期生長和繁殖期時的高水準代謝的需要。 與之相反, 在其它的原始鳥類, 包括較為進步的反鳥類, 和非鳥類恐龍中, 卵黃的大小差異微小, 有可能表明它們的代謝水準較低。

新化石保存的皮膚印痕說明始孔子鳥的翼具有翼膜的輔助。

現生鳥類具有大量的翼膜, 因此始孔子鳥的發現將為討論翼膜的出現提供大量資訊。 始孔子鳥不發育小翼指翼膜(連接小翼指和手部的其它骨骼), 但卻具有前翼膜(連接肩部和腕部)和後翼膜(連接尺骨和手部), 證明了前翼膜和後翼膜出現的時間早於小翼指翼膜。 更為重要的是, 新的始孔子鳥化石好保存了翼膜的內部結構, 顯示了與現生鳥類相同的膠原連接構造, 這樣的結構有利於抬升力的產生, 從而輔助飛羽在飛行中的作用。

新的始孔子鳥化石還保存了羽毛顏色斑點, 有可能代表了鳥類最早的性雙型羽毛。 新標本有可能表明始孔子鳥的雌性個體小於雄性個體, 並且沒有長尾羽, 這與時代更晚的孔子鳥屬相似。

通過掃描電鏡, 研究者觀察到了羽毛色素體, 並據此對始孔子鳥的羽色進行了復原, 認為始孔子鳥的翅膀具有黑色的斑點, 身體的羽毛在頸部具有紅色的條帶(復原圖見 邁克爾·羅斯曼 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