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人均壽命已達79.33歲!看成都接下來如何深化醫療改革

政事君昨天從成都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2017年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得知, 市政府正在研究部署我市醫改重點工作任務。 會議重點討論了《成都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2017-2020(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

會議指出, 去年以來, 我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穩步推進, 各方面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016年, 全市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9.33歲(2015年成都市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比2010年提高了1.99歲), 孕產婦、嬰兒死亡率分別保持3.59‰、9.15/10萬的低位水準, 市民平均期望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標”在中西部處於領先地位。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從2010年的32.93%下降到了2015年的24.24%。 醫藥費用不合理過快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基層公益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顯著提升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與可及性。

但同時要清醒看到, 我市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

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不足, 分佈不合理, 兒科、產科、老年病科、精神科等專科醫療資源缺乏;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效果還不夠明顯, 醫聯體建設各區(市)縣發展不平衡、政策不配套,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效率不高,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仍然薄弱;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還需加快推進, 醫保醫藥改革還不到位, 醫藥衛生監管制度建設還需加強, 利用資訊化手段對醫療機構診療行為和費用開展全程監控不夠, 藥品資訊追溯體系和過高藥價預警機制沒有形成;推進醫改工作合力還沒完全形成。 與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相比, 我市醫改工作還存在一定差距。

會議提出,

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著力補缺口、補短板, 加強協調聯動, 積極主動作為, 合力推進改革, 確保各項重點改革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持續增進群眾健康福祉。

在這個大背景下, 《送審稿》提出成都市將在2017-2020年要進一步鞏固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以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重點人群需求為導向, 依託資訊化手段, 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村衛生院配備中醫診療設備

針灸、火罐、刮痧板

《送審稿》強調, 在2017-2020年, 成都將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 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建立國內領先的家庭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 成都市是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十個試點城市之一,

2015年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達35%。

下一步, 成都將通過提高基層服務能力、醫保支付、價格調控、便民惠民等措施, 鼓勵城鄉居民與基層家庭醫生、鄉村醫生、個體醫生及相關醫生團隊簽約。 探索試行對簽約服務實行按人頭付費, 簽約服務費用由醫保基金、簽約居民付費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等管道解決。 從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人群以及慢性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入手, 以需求為導向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到2017年,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50%以上, 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到2020年, 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 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全覆蓋。 按照構建城鎮空間四級城市體系要求, 在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簡陽新城等新城區組團佈局一批醫療衛生機構,

合理控制公立綜合性醫院數量和規模, 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形成小病在基層醫療機構、大病進醫院、康復回基層醫療機構的分級就醫格局。 引導三級公立醫院收治疑難複雜和危急重症患者, 逐步下轉常見病、多發病和疾病穩定期、恢復期患者。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與舉辦康復、護理和慢性病醫療機構。 加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力度, 發揮“示範中醫館”的示範、帶動作用, 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市基層“中醫館”提檔升級工作, 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75%的村衛生室配備針灸、火罐、刮痧板、TDP等中醫診療設備, 提供中醫藥服務。

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

院長薪酬水準每年考核確定

政事君從《送審稿》中得知,成都市將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明確相關部門的管理權力和職責,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機制。減少政府對醫院人事編制、科室設定、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的直接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公立醫院院務會制度,落實公立醫院內部人事管理、機構設置、收入分配、副職推薦、中層幹部任免、年度預算執行等自主權。妥善處理醫院和政府關係,推動醫院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轉播,健全政府辦醫體制。

成都將進一步明確院長負責制,健全院長選拔任用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和述責述廉制度,逐步實行院長培訓認證制、聘任制、任期制、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推進院長職業化、專業化。公立醫院主管部門對院長年度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確定院長薪酬水準,院長薪酬與醫院工作人員績效工資水準保持合理比例關係。合理確定公立醫院薪酬水準,逐步提高和動態調整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在績效工資分配上,促進重點向兒科、病理、急診、精神病學等繼續緊缺人才、關鍵崗位和高層次人次、業務骨幹等傾斜。

除此之外,《送審稿》還強調,未來成都將大力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到2017年,全市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平均增長幅度控制在8%以下,到2020年,全市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平均增長幅度穩定在合理水準。深化公立醫院取消藥品(不含中藥飲片)加成改革。力爭到2017年,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藥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納入醫保

全民醫療保障擴大救助範圍

對於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醫療保障制度,《送審稿》也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計畫:到2020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覆蓋所有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普遍實施適應不同疾病、不同服務特點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2017年年底前,實行按病種收費的病種不少於100個,開展中醫單病種付費試點工作。城鄉居民醫保財政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6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擴大用藥保障範圍,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達到75%左右。

《送審稿》還提出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健全無負擔能力換證急救醫療費用保障機制,穩步擴大救助物件。將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低收入救助物件,以及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納入救助範圍。加強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結核病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和重度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基本用藥保障。探索門診患者多管道購藥模式,鼓勵中藥飲片、民族藥的臨床應用。支持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醫保經辦,加強發展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

此外,督促醫療機構參加全省藥品、高值醫用耗材、醫用設備、體外診斷試劑、二類疫苗“五位一體”網上集中採購,切實降低虛高價格。引導醫療機構優先採購使用基本藥物、國產藥品、國產醫用耗材和醫療器械,進一步降低醫療機構藥占比。由銀行提供周轉金服務,保障藥品貨款及時支付。

衛生人才公開招聘全員聘用

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建設

對於成都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分佈不合理,兒科、產科、老年病科、精神科等專科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送審稿》提出將創新衛生人才使用機制,推行公開招聘制度,實行全員聘用制度,實現人員分類管理,開展醫療機構、醫師和護士電子證照試點工作。合理確定醫療衛生機構編外人員待遇,實現同崗同薪同待遇。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務人員薪酬不得與藥品、耗材、檢查、化驗等業務收入掛鉤,嚴禁醫院內部可是再次進行核算分配。控制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得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為了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成都市將持續改善醫療機構從業環境和薪酬待遇,落實全科醫生特崗計畫,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科學制定醫療衛生人才培養規劃,促進醫學人才供需平衡。引導醫學院校調整辦學機構,加快培養兒科醫生等繼續緊缺人才。大力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建設,形成統一規範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到2020年,全市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為了構建和諧醫患關係,依法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傷害醫務人員的暴力犯罪行為,堅決從嚴查處涉醫突發案件,維護正常醫療秩序,保護醫務人員安全。

此外,成都市將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舉辦二級以上婦兒醫院、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到2017年,100%的醫療機構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必要的醫療衛生服務。推進居民健康卡建設與應用,實現區域就醫“一卡通”。

蓉城政事記者 胡敏娟 成都日報記者 楊永赤

院長薪酬水準每年考核確定

政事君從《送審稿》中得知,成都市將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明確相關部門的管理權力和職責,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機制。減少政府對醫院人事編制、科室設定、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的直接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公立醫院院務會制度,落實公立醫院內部人事管理、機構設置、收入分配、副職推薦、中層幹部任免、年度預算執行等自主權。妥善處理醫院和政府關係,推動醫院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轉播,健全政府辦醫體制。

成都將進一步明確院長負責制,健全院長選拔任用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和述責述廉制度,逐步實行院長培訓認證制、聘任制、任期制、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推進院長職業化、專業化。公立醫院主管部門對院長年度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確定院長薪酬水準,院長薪酬與醫院工作人員績效工資水準保持合理比例關係。合理確定公立醫院薪酬水準,逐步提高和動態調整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在績效工資分配上,促進重點向兒科、病理、急診、精神病學等繼續緊缺人才、關鍵崗位和高層次人次、業務骨幹等傾斜。

除此之外,《送審稿》還強調,未來成都將大力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到2017年,全市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平均增長幅度控制在8%以下,到2020年,全市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平均增長幅度穩定在合理水準。深化公立醫院取消藥品(不含中藥飲片)加成改革。力爭到2017年,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藥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納入醫保

全民醫療保障擴大救助範圍

對於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醫療保障制度,《送審稿》也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計畫:到2020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覆蓋所有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普遍實施適應不同疾病、不同服務特點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2017年年底前,實行按病種收費的病種不少於100個,開展中醫單病種付費試點工作。城鄉居民醫保財政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6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擴大用藥保障範圍,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達到75%左右。

《送審稿》還提出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健全無負擔能力換證急救醫療費用保障機制,穩步擴大救助物件。將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低收入救助物件,以及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納入救助範圍。加強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結核病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和重度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基本用藥保障。探索門診患者多管道購藥模式,鼓勵中藥飲片、民族藥的臨床應用。支持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醫保經辦,加強發展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

此外,督促醫療機構參加全省藥品、高值醫用耗材、醫用設備、體外診斷試劑、二類疫苗“五位一體”網上集中採購,切實降低虛高價格。引導醫療機構優先採購使用基本藥物、國產藥品、國產醫用耗材和醫療器械,進一步降低醫療機構藥占比。由銀行提供周轉金服務,保障藥品貨款及時支付。

衛生人才公開招聘全員聘用

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建設

對於成都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分佈不合理,兒科、產科、老年病科、精神科等專科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送審稿》提出將創新衛生人才使用機制,推行公開招聘制度,實行全員聘用制度,實現人員分類管理,開展醫療機構、醫師和護士電子證照試點工作。合理確定醫療衛生機構編外人員待遇,實現同崗同薪同待遇。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務人員薪酬不得與藥品、耗材、檢查、化驗等業務收入掛鉤,嚴禁醫院內部可是再次進行核算分配。控制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得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為了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成都市將持續改善醫療機構從業環境和薪酬待遇,落實全科醫生特崗計畫,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科學制定醫療衛生人才培養規劃,促進醫學人才供需平衡。引導醫學院校調整辦學機構,加快培養兒科醫生等繼續緊缺人才。大力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建設,形成統一規範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到2020年,全市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為了構建和諧醫患關係,依法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傷害醫務人員的暴力犯罪行為,堅決從嚴查處涉醫突發案件,維護正常醫療秩序,保護醫務人員安全。

此外,成都市將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舉辦二級以上婦兒醫院、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到2017年,100%的醫療機構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必要的醫療衛生服務。推進居民健康卡建設與應用,實現區域就醫“一卡通”。

蓉城政事記者 胡敏娟 成都日報記者 楊永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