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當生命走到盡頭,你是否會選擇“放手”?

“經積極搶救醫治無效”看似是對生命最大限度的挽留和尊重, 對於目睹親人歷經痛苦搶救過程的人來說卻是一種煎熬。 在醫療盡頭, 如何面對死亡?被世衛組織推薦並在數十個國家推廣的緩和醫療, 在中國剛剛起步。

什麼是緩和醫療

緩和醫療作為一門醫學學科, 已經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 它的魅力在於, 照顧到患者和家人“身、心、社、靈”四個層面, 力圖在最大程度上使患者在人生的最後一程遠離痛苦,

有尊嚴地離去。 癌症緩和醫療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癌症預防和控制策略的四大戰略目標之一。 1990年,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緩和醫學的原則。 目前, 我國的緩和醫療機構有三種;一是專門的臨終關懷醫院。 二是醫院內設的臨終關懷病區。 三是以社區和家庭為中心的緩和醫療機構。

緩和醫療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老年人已超過2億, 據復旦大學研究顯示, 到2050年, 中國將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老年人口將超4億。 高齡患者增多, 勢必會帶來一系列醫療和社會問題。 大醫院床位相當緊張, 只能接受新發並有機會積極治療的病人。 對於已進入生命末期階段, 不能再接受任何手術和化療、放療的臨終患者來說, 如何治療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天津

1987年大陸地區接受到了從西方傳入的臨終關懷的理念並在天津成立臨終關懷研究所。 1990年我國將WHO癌症三階梯止痛方案推向全國, 醫務界開始逐漸接觸緩和醫療的理念, 而後一些醫院開始了小範圍的嘗試。

北京

從2015年開始, 北京協和醫院陸續開展了各種緩和醫療的講座。 在2016年4月, 開辦了第一期協和老年安寧緩和醫療培訓班, 目前, 協和醫院的研究生課程已開設了"舒緩醫學"。 而北京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堪稱緩和醫療典範, 也是北京惟一一家提供居家緩和醫療的社區醫院。

上海

截止2015年, 上海市共有80家臨終關懷機構, 新增床位1280張, 覆蓋全市17個區縣。 上海市政府以及紅十字會慈善機構等對專門收治臨終患者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給予了相應的資助:專門設立"舒緩療護"病區, 接納所在區域內的癌症晚期患者, 開展"居家寧養"等臨終關懷服務。

在山東、福建等省級三甲醫院評審中也已經出現了對"姑息治療"工作的要求。

推進緩和醫療這些人在努力

羅點點和陳小魯成立了生前預囑推廣協會, 建立"選擇與尊嚴"網站, 推動緩和醫療。 3年多時間已有2.3萬人在網上簽署"生前預囑", 交代自己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等“五個願望”。 “我們試圖用另一套辦法關注生命末期病人, 不再追求不可能達到的治好 ,而是緩解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的痛苦,不僅僅是針對即將離世的病人,也包括病人的家屬。”羅點點說。

2015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香港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提交了有關生前預囑和緩和醫療的提案,呼籲將緩和醫療納入醫療保險體系。胡定旭說:“緩和醫療是一種提供給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及面對危機能力的系統方法。通過對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識別,以嚴謹的評估和有效管理,滿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

“是關注緩和醫療的時候了。”寧曉紅說。作為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甯曉紅一直致力於如何減輕病人的痛楚。她從接觸止痛藥物開始,關注到姑息療法,後來加入了推廣緩和醫療的北京抗癌協會癌症與康復姑息治療委員會。

京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韓琤琤說:“緩和醫療是一門系統的學科,其服務內容、流程、標準應有規範,需要專業培訓過的醫師、護士以及醫保政策的支持。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標準,並考慮將其納入醫保,或是出臺長期護理保險。”

目前,全國僅有146家醫療或養老機構、2家社會團體開展緩和醫療服務,其中大部分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目前公立醫院進行緩和醫療能力不足、意願不強時,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緩和醫療試點無疑是個好的切入點,但是政府也應鼓勵和支持公立醫院開展緩和醫療。面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和癌症患者群體,區區146家緩和醫療機構遠遠不夠,除了政府支援外,還需要放開社會力量的進入。此外,我國各大醫學院並未設立緩和醫療專業,缺乏相關人員的系統培訓。除了醫護人員以外,心理輔導人員也很欠缺,在緩和醫療中,心理輔導的部分比醫療本身更重要。總之,想要讓緩和醫療的供給真正滿足實際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後:

當身患重病的親人在死亡即將降臨時,傳統的孝道,讓我們習慣去延續親人的生命,我們害怕面對死亡,卻也很難體會親人此時生理和心理上所經歷的煎熬和痛苦。當生命走向終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生命也許需要“放手”,我們迎接生的喜悅,也尊重死亡的尊嚴。

(中國社區網綜合)

不再追求不可能達到的治好 ,而是緩解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的痛苦,不僅僅是針對即將離世的病人,也包括病人的家屬。”羅點點說。

2015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香港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提交了有關生前預囑和緩和醫療的提案,呼籲將緩和醫療納入醫療保險體系。胡定旭說:“緩和醫療是一種提供給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及面對危機能力的系統方法。通過對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識別,以嚴謹的評估和有效管理,滿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

“是關注緩和醫療的時候了。”寧曉紅說。作為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甯曉紅一直致力於如何減輕病人的痛楚。她從接觸止痛藥物開始,關注到姑息療法,後來加入了推廣緩和醫療的北京抗癌協會癌症與康復姑息治療委員會。

京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韓琤琤說:“緩和醫療是一門系統的學科,其服務內容、流程、標準應有規範,需要專業培訓過的醫師、護士以及醫保政策的支持。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標準,並考慮將其納入醫保,或是出臺長期護理保險。”

目前,全國僅有146家醫療或養老機構、2家社會團體開展緩和醫療服務,其中大部分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目前公立醫院進行緩和醫療能力不足、意願不強時,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緩和醫療試點無疑是個好的切入點,但是政府也應鼓勵和支持公立醫院開展緩和醫療。面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和癌症患者群體,區區146家緩和醫療機構遠遠不夠,除了政府支援外,還需要放開社會力量的進入。此外,我國各大醫學院並未設立緩和醫療專業,缺乏相關人員的系統培訓。除了醫護人員以外,心理輔導人員也很欠缺,在緩和醫療中,心理輔導的部分比醫療本身更重要。總之,想要讓緩和醫療的供給真正滿足實際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後:

當身患重病的親人在死亡即將降臨時,傳統的孝道,讓我們習慣去延續親人的生命,我們害怕面對死亡,卻也很難體會親人此時生理和心理上所經歷的煎熬和痛苦。當生命走向終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生命也許需要“放手”,我們迎接生的喜悅,也尊重死亡的尊嚴。

(中國社區網綜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