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撓癢癢停不下來?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其第一條神經通路

瘙癢讓人不自覺地抓撓皮膚, 它和痛覺一樣, 都是機體自我保護的重要方式之一。

最新發現的癢覺的神經環路

但慢性瘙癢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因為持續撓癢癢, 他們的皮膚往往被抓破, 甚至感染。 針對這些異常, 人們開發過一些藥物, 作用於皮膚, 但治標不治本。

為什麼會瘙癢, 癢覺的資訊是怎樣傳遞到大腦中的?由於飄忽的癢覺背後的生物學機制一直未能完全解開, 相關藥物研發缺乏突破。

8月18日,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題為《癢覺的中樞環路》的研究論文。 論文介紹了關於癢的主要神經環路—脊髓臂旁核環路, 這一神經環路作為“中樞要道”, 將癢覺的資訊從脊髓傳遞到大腦, 影響急性瘙癢和慢性瘙癢感覺的產生。

這是全球首次發現並證實的癢覺資訊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神經通路或神經環路, 是第一條這樣的通路。

這一重要神經環路是在小鼠體內發現的。 但研究人員認為, 靈長類動物和人體中很可能存在同樣的瘙癢資訊傳遞通路。 如果開發出藥物, 來阻斷這一環路, 有望緩解慢性瘙癢患者的痛苦。

皮膚病、肝病等患者經常出現慢性瘙癢症狀, 並且與其相伴的難以克制的長期搔抓行為可導致嚴重的皮膚和組織損傷。 慢性瘙癢還經常引起睡眠障礙等,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癢的機制尚不清楚, 致使針對慢性癢治療的藥物開發嚴重滯後。 因此, 癢覺機制的研究已經成為目前醫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熱點之一。

近年來, 我們對脊髓水準的癢覺資訊處理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 然而, 癢覺資訊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並不清楚。 這是癢覺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

十年前, 2007年, 孫衍剛和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教授陳宙峰等人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研究論文稱, 在脊髓中, 表達有胃泌素釋放肽受體(GRPR)的神經元介導癢覺感受。

而現在最新發現的臂旁核腦區位於GRPR神經元的下游, 像中繼站一樣, 進一步傳遞癢覺資訊。

在小鼠中, 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學手段進行實驗發現, 當抑制這一神經環路功能時, 即使注射組胺等致癢物質, 小鼠撓癢癢的動作也顯著減少, 但其運動功能正常。

換句話說, 因為阻斷了信號傳輸通道, 小鼠感覺不到癢了。

除了知道撓癢癢, 還要撓得准。 青蛙脊髓模型實驗結果顯示, 即使切除了頭部, 青蛙還是能準確地扒掉皮膚上的異物, 這意味著, 該撓哪裡, 可能是脊髓說了算!癢覺的位置資訊編碼就在脊髓層面。 但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官網顯示, 癢引發抓撓的欲望, 它具有感覺和情緒兩種成份。 近年來癢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對癢的神經環路的研究還十分有限。 孫衍剛研究組將通過研究癢覺的環路機制, 進而揭示神經環路的基本組構原則。 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教授陳宙峰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癢覺和痛覺、觸覺一樣,

都是重要的保護防衛機制。 比如蚊子叮了你一下, 起了一個包, 有些癢, 同時也提醒了你, 這個地方有蚊子。 與痛覺、觸覺相比, 人們對癢覺的研究進展相對較慢。 因為在動物實驗中, 人們比較容易觀察到小鼠撓癢癢, 卻很難知道動物什麼時候感到。

陳宙峰表示, 孫衍剛等人的這一最新重要發現, 為人們進一步瞭解癢覺資訊如何在大腦中傳遞打下了基礎。 未來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是, 因為癢覺和痛覺的神經傳遞“線路”部分重疊, 那麼, 這些傳遞癢覺的神經元, 還傳遞痛覺資訊嗎?

另外, 從臂旁核再傳到哪裡, 目前也不清楚, 但據推測, 應該還有很多下游環路。 刺激其中任何一個下游環路, 都應該能引起瘙癢和撓癢癢行為。

撓癢癢還會傳染。陳宙峰帶領的研究團隊3月10日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小鼠即使沒有受到組胺等物質的刺激,即使只是持續觀看其他小鼠撓癢癢的“小電影”,就會不可遏制地也開始撓癢癢。他們還發現了也這一傳染現象密切相關的“腦區”SCN(視交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但很快有人對“撓癢癢會傳染”表示質疑。7月14,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Mark H. Pitcher等人在《科學》上發表評論稱,“傳染”現象重複不出來。他們沒有放錄影,而是給示教的小鼠注射了組胺,以引起瘙癢感覺。

針對這一質疑,同一天,陳宙鋒等人在《科學》上發表回應文章指出,組胺引起的急性瘙癢在10分鐘時達到峰值,但在20分鐘內會衰退。此外,質疑者實驗設計中其他細節的不同,也導致模仿小鼠觀摩示教小鼠的頻率不足,所以導致“傳染”現象未發生。

最新發現的臂旁核和“傳染”現象中的SCN“腦區”有何關係,陳宙峰表示,目前尚不清楚。

現在臨床上有多種抗組胺類止癢藥,但是多數情況下這些藥物療效不顯著。這是由於部分瘙癢並不依賴於組胺。這些非組胺依賴的瘙癢症令醫生束手無策。我們發現抑制臂旁核不僅可以緩解組胺依賴型瘙癢,同樣可以緩解非組胺依賴型瘙癢。如果能特異性針對臂旁核中瘙癢資訊處理相關神經元設計藥物進行阻斷,將對各類瘙癢都有顯著療效。

撓癢癢還會傳染。陳宙峰帶領的研究團隊3月10日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小鼠即使沒有受到組胺等物質的刺激,即使只是持續觀看其他小鼠撓癢癢的“小電影”,就會不可遏制地也開始撓癢癢。他們還發現了也這一傳染現象密切相關的“腦區”SCN(視交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但很快有人對“撓癢癢會傳染”表示質疑。7月14,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Mark H. Pitcher等人在《科學》上發表評論稱,“傳染”現象重複不出來。他們沒有放錄影,而是給示教的小鼠注射了組胺,以引起瘙癢感覺。

針對這一質疑,同一天,陳宙鋒等人在《科學》上發表回應文章指出,組胺引起的急性瘙癢在10分鐘時達到峰值,但在20分鐘內會衰退。此外,質疑者實驗設計中其他細節的不同,也導致模仿小鼠觀摩示教小鼠的頻率不足,所以導致“傳染”現象未發生。

最新發現的臂旁核和“傳染”現象中的SCN“腦區”有何關係,陳宙峰表示,目前尚不清楚。

現在臨床上有多種抗組胺類止癢藥,但是多數情況下這些藥物療效不顯著。這是由於部分瘙癢並不依賴於組胺。這些非組胺依賴的瘙癢症令醫生束手無策。我們發現抑制臂旁核不僅可以緩解組胺依賴型瘙癢,同樣可以緩解非組胺依賴型瘙癢。如果能特異性針對臂旁核中瘙癢資訊處理相關神經元設計藥物進行阻斷,將對各類瘙癢都有顯著療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