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了讓獨居老人吃上熱飯,靜安這個社區辦了一家“社區食堂”

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 吃飯是個難事。 彭浦新村街道轄區內的一家居委會與社區志願者辦了一間“社區食堂”, 每天集中燒好飯菜, 再為社區內80歲以上的孤老、獨居老人送到家中。

這個“社區食堂”辦得不易:為了讓老人吃得價廉物美, 買菜燒菜送菜的志願者與居委會幹部都沒有任何報酬, 好心居民不定期送些柴米油鹽, 冰箱、空調等“大件”是志願者捐贈的, 連“食堂”燒飯的場所都換了三次……但這個“社區食堂”硬是堅持辦了一年多, 服務的老人從最初的五六位增加到現在的17位, 還有不少獨居老人、孤老也想加入。

“老老人”集中, 吃飯成了大問題 上週五, 上午10點半, 共康四村40號樓一樓的一戶人家, 已經飄出了炒菜的香氣。 60多歲的志願者周乃鳳正在一進門的廚房間忙碌著, 一鍋幹煎鯿魚在她面前吱吱作響, 香氣四溢;往裡, 走到小客廳, 在一張擺滿各式各樣飯盒的長桌子前, 三四個阿姨爺叔拿著大勺, 將冒著熱氣的米飯, 往飯盒裡面盛, 一側的牆壁上整齊地掛著10多隻一模一樣的環保布袋, 上面用墨水筆標記了門牌號……這是共康四村居委會與社區志願者自辦的“社區食堂”集中燒飯點。

60多歲的志願者周乃鳳正在一進門的廚房間忙碌著, 一鍋幹煎鯿魚在她面前吱吱作響。

這天, 有幹煎鯿魚、紅燒雞翅根、西葫蘆炒胡蘿蔔、韭菜炒豆干, 還有一大碗米飯, 每份都分量十足。 原來, 不少孤老、獨居老人會將他們送來的飯菜留下一半, 這樣晚飯就解決了。

共康四村地處靜安和寶山的交界, 是彭浦新村街道轄區內一處大型居民社區。 社區太大、居民太多, 被分為兩個居委會管轄, 僅第一居委會轄區的住戶就多達2439戶、5600多人。 這裡的老齡化狀況相當嚴重, 每3位居民裡就有1位60歲以上的老人, 80歲以上的老人有350位, 90歲以上老人有60位。 社區裡還居住著十多位孤老, 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也不少, 老人們每天吃飯成了大問題。 街道轄區內本身有兩家為老服務中心,
可以為老人提供就餐服務, 但走過去有點遠, 而送到居委會的老年餐又不太合老年人的胃口。

去年, 在共康四村第一居委會黨總支引領下, 社區居民志願者推出了一個叫“搭一口”的服務專案:居民志願者每天自家做午飯時, 多做一份, 送到有需求的老人家中。 這一服務專案推出後, 效果特別好, 不少孤老、獨居老人都來“申請”享受服務。

從老人家中拿來的飯盒各式各樣, 志願者為飯盒編好號碼。

要服務的老人多起來, 一位熱心的志願者免費為“燒菜”提供了一處場地, 由志願者集中燒菜, 再送到老人家中, 輻射人數有了大幅增加。 上個月, 居委會將一位孤老過世前贈予給社區做善事的老房進行了簡單裝修, 作為新的集中燒飯點。

不但價廉物美, 還風雨無阻送上門 “電鍋上面的飯, 盛給60號的老伯, 他喜歡吃硬一點的。 ”志願者朱雪雲提醒正在盛飯的另一位志願者。

社區裡的孤老、獨居老人為什麼喜歡“社區食堂”的飯菜?價廉物美是最主要原因。 定價15元,每頓都是一大葷、一小葷、兩個素菜,蔬菜肉類燒得酥爛,便於老人咀嚼消化,調味也清淡。哪位老人愛吃比較硬的米飯,哪位老人愛吃軟爛的米飯,志願者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儘量滿足。

哪位老人愛吃比較硬的米飯,哪位老人愛吃軟爛的米飯,志願者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儘量滿足。

定價15元,每頓都是一大葷、一小葷、兩個素菜。 參與社區食堂的10多位社區志願者,本身都是60歲以上的“小老人”,但為了照顧那些年紀更大的老人,他們不辭辛勞。 每天一早七點,就有志願者騎著電動車去買菜,買回來,大家一些摘菜、洗菜,有人起油鍋炒菜,然後大家再一起把飯菜盛到飯盒中,放在志願者捐贈的環保布包裡,分頭送到老人手上。

一字排開的環保袋。

“三人一組,一個人炒菜,兩個人盛菜、送飯,再回來收拾鍋碗,基本要忙到下午一點以後,才能各自回家吃飯。”朱爺叔說,社區面積大,送的人家分散,自己與幾位有電動車的男同志,就負責送遠一些的地方,不會騎車的女同志就送近一點的人家。老房都沒有電梯,就算是老人住在六樓,他們也一定堅持送到老人手中。

居委會幹部去送飯。

“11點前一定要送到,風雨不誤。”志願者吳雅琴告訴記者,這些老人的時間就像火車時刻表一樣精准,如果送餐送晚了,他們會著急地不知所措。有一天中午,吳阿姨給一幢樓裡老人送餐,路上耽擱了十來分鐘,沒想到老人已跑到樓下的大門口等她。天很冷,老人穿得不多,吳阿姨那天覺得心裡特別不好受,再也沒有晚送過。

在送餐的同時,他們成了老人們的精神寄託 11點送餐時間還沒到,97歲的獨居老人卞阿妹拄著拐杖自己來取飯了。 “你自己拿不動,我一會就給你送去。”志願者夏曉燕貼著卞阿妹的耳邊說。卞阿婆卻擺手,執意要自己拿。“等小印過來了,讓他給你送。”夏阿姨這樣一說,卞阿婆立刻眉開眼笑。

“你自己拿不動,我一會就給你送去。”志願者夏曉燕貼著卞阿妹的耳邊說。 正說著,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來了,他就是小印。小印摘下墨鏡,拎起裝著飯盒的環保袋,扶住阿婆說:“阿婆,咱們回家吧。”卞阿婆開心地扶著他,走了。

原來,這兩個月正是放暑假的時間,居委會考慮到,不少志願者都有第三代,中午正是這些爺爺奶奶輩志願者給第三代做午飯最忙的時候,於是就發動居委會幹部暫時代替志願者為老人們送餐。居委會幹部小印,前幾次給卞阿婆送飯時,與阿婆聊過天,逗得她哈哈笑,於是阿婆就認准他。昨天,阿婆沒見他來送飯,今天自己就找上門來,其實就是要見見他。

居委會幹部小印和卞阿婆。 對不少孤老與獨居老人來說,每天送飯菜的志願者與居委會幹部就是他們的情感寄託。有的老人因此結識了志願者與居委會幹部,還會找上門去與他們聊家常。而志願者與居委會幹部也利用送飯的機會,確認一下老人在家中的身體情況,防止意外的發生。

更多老人需要服務,但煩惱也來了

有了新場地的“社區食堂”被劃分為廚房間、熟食間、生食間、洗菜區等。

“社區食堂”運營的開支也是問題。“志願者服務都是免費的,但15塊一份的餐費根本無法平衡成本,水電煤氣、柴米油鹽都需要用錢。”此前,有不少社區熱心居民向“社區食堂”奉獻愛心,實物、錢款都有,空調與冰箱等“大件”也是志願者捐贈的,但居委會與志願者還是希望能有更加穩定的資金來源,用在為老人的服務上。比如,天氣要冷了,老人家裡拿來的飯盒都是塑膠的,不保溫,志願者想給老人都換上統一的保溫飯盒;社區食堂現在的廚房排風不好,燒那麼多人的菜經常被油煙熏得人眼睛疼,志願者希望能對廚房的排風系統做一些改造。

天氣要冷了,老人家裡拿來的飯盒都是塑膠的,不保溫,志願者想給老人都換上統一的保溫飯盒。

越來越多的高齡孤老與獨居老人希望能加入到這個“社區食堂”中,記者採訪當天上午,就有兩位老人找上門來。“對符合條件的老人,我們真是難以拒絕,但服務的老人越多,我們的開支就越大。”一位志願者說。下月開始,“社區食堂”服務的老人將從17位增加22位。

本文圖片:唐燁攝

責任編輯:欒吟之 定價15元,每頓都是一大葷、一小葷、兩個素菜,蔬菜肉類燒得酥爛,便於老人咀嚼消化,調味也清淡。哪位老人愛吃比較硬的米飯,哪位老人愛吃軟爛的米飯,志願者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儘量滿足。

哪位老人愛吃比較硬的米飯,哪位老人愛吃軟爛的米飯,志願者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儘量滿足。

定價15元,每頓都是一大葷、一小葷、兩個素菜。 參與社區食堂的10多位社區志願者,本身都是60歲以上的“小老人”,但為了照顧那些年紀更大的老人,他們不辭辛勞。 每天一早七點,就有志願者騎著電動車去買菜,買回來,大家一些摘菜、洗菜,有人起油鍋炒菜,然後大家再一起把飯菜盛到飯盒中,放在志願者捐贈的環保布包裡,分頭送到老人手上。

一字排開的環保袋。

“三人一組,一個人炒菜,兩個人盛菜、送飯,再回來收拾鍋碗,基本要忙到下午一點以後,才能各自回家吃飯。”朱爺叔說,社區面積大,送的人家分散,自己與幾位有電動車的男同志,就負責送遠一些的地方,不會騎車的女同志就送近一點的人家。老房都沒有電梯,就算是老人住在六樓,他們也一定堅持送到老人手中。

居委會幹部去送飯。

“11點前一定要送到,風雨不誤。”志願者吳雅琴告訴記者,這些老人的時間就像火車時刻表一樣精准,如果送餐送晚了,他們會著急地不知所措。有一天中午,吳阿姨給一幢樓裡老人送餐,路上耽擱了十來分鐘,沒想到老人已跑到樓下的大門口等她。天很冷,老人穿得不多,吳阿姨那天覺得心裡特別不好受,再也沒有晚送過。

在送餐的同時,他們成了老人們的精神寄託 11點送餐時間還沒到,97歲的獨居老人卞阿妹拄著拐杖自己來取飯了。 “你自己拿不動,我一會就給你送去。”志願者夏曉燕貼著卞阿妹的耳邊說。卞阿婆卻擺手,執意要自己拿。“等小印過來了,讓他給你送。”夏阿姨這樣一說,卞阿婆立刻眉開眼笑。

“你自己拿不動,我一會就給你送去。”志願者夏曉燕貼著卞阿妹的耳邊說。 正說著,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來了,他就是小印。小印摘下墨鏡,拎起裝著飯盒的環保袋,扶住阿婆說:“阿婆,咱們回家吧。”卞阿婆開心地扶著他,走了。

原來,這兩個月正是放暑假的時間,居委會考慮到,不少志願者都有第三代,中午正是這些爺爺奶奶輩志願者給第三代做午飯最忙的時候,於是就發動居委會幹部暫時代替志願者為老人們送餐。居委會幹部小印,前幾次給卞阿婆送飯時,與阿婆聊過天,逗得她哈哈笑,於是阿婆就認准他。昨天,阿婆沒見他來送飯,今天自己就找上門來,其實就是要見見他。

居委會幹部小印和卞阿婆。 對不少孤老與獨居老人來說,每天送飯菜的志願者與居委會幹部就是他們的情感寄託。有的老人因此結識了志願者與居委會幹部,還會找上門去與他們聊家常。而志願者與居委會幹部也利用送飯的機會,確認一下老人在家中的身體情況,防止意外的發生。

更多老人需要服務,但煩惱也來了

有了新場地的“社區食堂”被劃分為廚房間、熟食間、生食間、洗菜區等。

“社區食堂”運營的開支也是問題。“志願者服務都是免費的,但15塊一份的餐費根本無法平衡成本,水電煤氣、柴米油鹽都需要用錢。”此前,有不少社區熱心居民向“社區食堂”奉獻愛心,實物、錢款都有,空調與冰箱等“大件”也是志願者捐贈的,但居委會與志願者還是希望能有更加穩定的資金來源,用在為老人的服務上。比如,天氣要冷了,老人家裡拿來的飯盒都是塑膠的,不保溫,志願者想給老人都換上統一的保溫飯盒;社區食堂現在的廚房排風不好,燒那麼多人的菜經常被油煙熏得人眼睛疼,志願者希望能對廚房的排風系統做一些改造。

天氣要冷了,老人家裡拿來的飯盒都是塑膠的,不保溫,志願者想給老人都換上統一的保溫飯盒。

越來越多的高齡孤老與獨居老人希望能加入到這個“社區食堂”中,記者採訪當天上午,就有兩位老人找上門來。“對符合條件的老人,我們真是難以拒絕,但服務的老人越多,我們的開支就越大。”一位志願者說。下月開始,“社區食堂”服務的老人將從17位增加22位。

本文圖片:唐燁攝

責任編輯:欒吟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