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兩會報導看媒體融合趨勢:廣電開始寫文章,報紙開始做視頻

“兩會報導”是各大媒體的必選題, 把它稱之為媒行業裡的“高考”也不為過, 一年一小考, 五年一大考。 現在兩會結束已經快半個月了, 我們已經看過很多兩會報導案例集錦和總結報告, 本文成章稍晚, 是期望在兩會熱度歸於平靜後進行一次冷靜的思考:這次上百家主流媒體會師式的集中報導, 我們可以尋到一個經過兩會實踐考證的經驗嗎?

傳統媒體轉型始於互聯網生態的快速更迭, 在外界看來這種轉型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要麼是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 要麼就是傳統媒體自己變成新媒體。

我們媒體人看到現在點擊量百萬千萬的爆款新聞內容, 大都不是出己之手的時候, 心裡的苦悶自己知道。 過去, 電視臺就做電視節目, 電臺就做廣播節目, 報紙就每天排版寫新聞, 雜誌就做深一點的專題, 大家各自守在自己的陣地上, 廣電和紙媒, 井水不犯河水, 大家各自精耕一方。

但在今年兩會上, 我們明顯的感受到紙媒在短視頻傳播中迸發的強大力量。 “兩會視頻播放量排行榜中, 短視頻前三排行裡兩個是人民日報發起的, 前五裡3個是紙媒, 絲毫不輸電視臺。 ”

*來去之間為新浪高級副總裁王高飛

廣電開始寫文章, 報紙開始做視頻

同樣的, 因為媒體形態疆域被打破以及互聯網媒體平臺的聚攏整合, 紙媒同樣可以做視頻新聞資訊,

如果想像再大膽一點, 還可以做真人秀拍網劇。

在今年的兩會報導中, 很多被刷屏和熱議的內容, 翻到標注出品方的時候才知道:哦, 原來是這家報紙做的。 浙江日報在今年的兩會報導中甚至在會場附近臨時搭建了一個演播室, 把宗慶後、王挺革、徐巨冠、何水法等人大代表請進來, 一邊視頻採訪一邊進行直播。

視頻新聞的採集, 對時間、地點、內容的要求更高, 採集難度也更大。 也正因為這個特性, 視頻內容資訊傳達更加豐富, 內容的保真度也更高。 對出品方來說, 視頻內容更具獨家性, 其它媒體可以轉發, 但很難copy和洗稿。

電視臺相比, “紙媒”採集的視頻新聞沒有在電視上進行播放, 因為現在互聯網已經打破了原來資訊傳播的路徑,

資訊內容的分發管道變得越來越豐富。

很多紙媒都專門組建了視頻團隊, 浙江日報在兩會上出品的內容《劉永好25年兩會路見證中國翻天覆地變化》和《宗慶後被記者包圍 他說和馬雲沒矛盾》, 通過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這些視頻門戶進行分發, 可以覆蓋上億用戶, 用戶群的體量也不遜於電視臺, 而且用戶還更年輕。

UC頭條、今日頭條是用演算法對使用者資料進行分析後進行內容的推薦和分發, 諸如兩會這樣的重大熱點, 自媒體目前還很難接觸到一手的素材, 尤其是視頻更為稀缺, 物以稀為貴, 推薦的權重更高。

社交媒體的分發及傳播, 短視頻也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 點擊量可以證明一切,

下文會有段落進行詳細說明。

新聞PGC是必然

短視頻是必然中的必然

新聞媒體經過專業策劃, 應用H5、視頻等這些適配移動互聯網特點呈現新聞內容的方式, 我們把它稱之為新聞PGC。 從最近幾年社交媒體的發展來看, 自媒體UGC以及PUGC內容在普通使用者群體中佔據優勢, 咪蒙、三表龍門陣等一些自媒體10w+是常態, 爆款甚至達500w+。 網易新聞裡約奧運會的H5傳播量更是突破了千萬。

自媒體UGC和PUGC所呈現的內容大多是情感、社會倫常。 在國家重大事件, 如杭州G20峰會和2017全國兩會報導, 官媒黨媒投入的資源以及所能獲得的一手素材是自媒體無法企及的。

兩會期間, 人民日報《兩會喊你加入群聊》率先社交媒體上引爆, 24小時內點擊量突破600萬。 無論是從傳播量還是內容的新聞點,

都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新聞稿件。 中國日報出品的《英國小夥自拍看兩會》短視頻也獲得了千萬點擊量。

相較于傳統的新聞採訪視頻以及文字稿件, 新聞PGC在題材選擇上切入的不僅是某個新聞事件的點, 而是系統的切入整個事件的面。 點和麵的之間主要差別來自於PGC的P, P代表的是從整體上考慮新聞事件的過程, 把用戶的想法和行為也納入考慮, 充分把握熱點和傳播規律。

以兩會來說, 新聞熱點不斷, 新聞報導更是層出不窮, 但對政治類新聞有極高關注度的用戶群體相較於社交用戶整體來說是有限的, 新聞PGC內容通過湊熱點和采時間點, 用經過細緻策劃的內容、表現形式和社交媒體用戶產生連接。

3月8日是婦女節,時間也剛好在兩會期間,媒體翻唱了一首最近火熱的民謠歌手趙雷的《30歲的女人》。趙雷和婦女節是兩個大熱點,用新聞事件串聯起女性獨立為自己而活的情感主線,順勢而發,贏得點擊量和口碑,至少是女性用戶的口碑。媒體不止翻唱了《30歲的女人》,還請了趙雷親自唱了兩會版的《成都》。

對使用者而言,移動互聯網讓資訊時時刻刻處於大爆炸的狀態,內容獲取變得越來越碎片化,這已經是一條被反復驗證過的規律。兩會十幾天的議程,就算媒體人,也很難通過碎片化的資訊較為全面的瞭解兩會。用戶在兩會閉幕的熱點之下,使用者對資訊的訴求是總結和補漏。

視頻內容契合使用者心理,又湊上了兩會閉幕的熱度,發佈時間趕在兩會閉幕當天的中午時段,24小時內容400萬的播放量也足以說明,新聞內容進行PGC真的重要性。

在社交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競爭對手不光是電視臺、電臺以及同行的“其它媒體”,還有網紅自媒體還有大V,他們也都有幾千萬的粉絲。內容做得好不好,要拉到社交媒體上試試才能見真章。

3月8日是婦女節,時間也剛好在兩會期間,媒體翻唱了一首最近火熱的民謠歌手趙雷的《30歲的女人》。趙雷和婦女節是兩個大熱點,用新聞事件串聯起女性獨立為自己而活的情感主線,順勢而發,贏得點擊量和口碑,至少是女性用戶的口碑。媒體不止翻唱了《30歲的女人》,還請了趙雷親自唱了兩會版的《成都》。

對使用者而言,移動互聯網讓資訊時時刻刻處於大爆炸的狀態,內容獲取變得越來越碎片化,這已經是一條被反復驗證過的規律。兩會十幾天的議程,就算媒體人,也很難通過碎片化的資訊較為全面的瞭解兩會。用戶在兩會閉幕的熱點之下,使用者對資訊的訴求是總結和補漏。

視頻內容契合使用者心理,又湊上了兩會閉幕的熱度,發佈時間趕在兩會閉幕當天的中午時段,24小時內容400萬的播放量也足以說明,新聞內容進行PGC真的重要性。

在社交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競爭對手不光是電視臺、電臺以及同行的“其它媒體”,還有網紅自媒體還有大V,他們也都有幾千萬的粉絲。內容做得好不好,要拉到社交媒體上試試才能見真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