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核深水炸彈與核水雷(一)

核深水炸彈是裝有核爆炸裝置的深水炸彈。 它由飛機或反潛直升機作為投放工具, 也可由艦載反潛火箭發射, 威力為千噸到萬噸級TNT當量, 爆炸深度為水下數十至數百米, 用於摧毀敵方潛艇及其它水下目標。 它主要是利用水下核爆炸產生的強烈衝擊波壓毀潛艇外殼來摧毀目標。 核深水炸彈需具有較厚的抗壓外殼(以防止靜壓損壞彈頭)和符合流體動力學的彈體尾部, 大多採用深水壓力引信, 在落到水中預定深度後爆炸。 在攻擊百米左右的水下目標時, 1枚1萬噸級TNT當量的核深水炸彈在水下爆炸,

可將1 000米範圍內的潛艇擊沉, 或使其嚴重毀壞。 由於核深水炸彈威力遠超常規深水炸彈, 從而大大提高了對目標的毀傷幾率。 為了減少對臨近區域和己方船隻的傷害, 一些核深水炸彈採用可變當量設計, 在淺海區海岸附近海域採用低當量, 在深海開闊水域採用大當量設定。

1951年春,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要求原子能委員會開發一種水下爆炸的核炸彈。 當時, 合適的彈頭僅有MK-7核航空炸彈上的W-7核彈頭。 1952年, 美國海軍開始開發第一種核深水炸彈MK-90“貝蒂”, 1955年6月開始批量生產。 該炸彈長3.1米, 直徑0.8米, 重量為564千克, 主要用來進行反潛作戰, 由反潛機A-1、P-2V-5、P-5M等攜帶。 該核深水炸彈採用了W-7型核戰鬥部, 爆炸威力為5 000噸至1萬噸TNT當量, 由靜水壓力引信起爆。

球狀外形和短的垂直尾翼使其在發射後能迅速鑽入水中。 為保證彈體承受衝擊力在結構限度內, 使用了減速傘。 “貝蒂”核深水炸彈從1955年6月一直服役到1960年, 總共有225枚MK-90“貝蒂”核深水炸彈被生產。

MK-90“貝蒂”核深水炸彈

MK-90“貝蒂”核深水炸彈

1955年5月14日晚9點, 美國軍方在加利福尼亞州聖達戈西南太平洋海域進行的“棚屋”核子試驗中測試了MK-90“貝蒂”核深水炸彈, 爆炸發生在水下600米處, 此次核爆炸的實際威力達到3萬噸TNT當量。 1959年9月25日, 一架P-5M反潛機在惠布利島迫降時, 在普吉特灣丟失一枚“貝蒂”核深水炸彈, 所幸這枚炸彈沒有安裝核部件, 因此沒有核爆炸以及放射性風險。

“棚屋”核子試驗中MK-90“貝蒂”爆炸畫面

20世紀60年代, 為了攻擊敵方核潛艇,

英國研製了WE.177系列核炸彈, 共分三種型號:A、B型分別為當量20萬噸、40萬噸TNT的戰略核彈, C型為核深水炸彈。 WE.177C重272千克, 長2.85米, 為可變當量設計, 爆炸當量為500噸和1萬噸TNT。 500噸當量用於水深小於40米的淺海水域以減少核爆炸對己方艦艇的附帶傷害, 1萬噸當量用於水深大於40米的深海水域。 WE.177C核深水炸彈可由“海王”或“山貓”直升機發射。 此外, 1萬噸當量版本還可由固定翼飛機攜帶, 可空爆、地面爆炸或拋擲。

-WE.177C核深水炸彈

從1969年開始, WE.177C開始進入皇家海軍服役, 到1992年退役時至少部署了43枚。 它們部署在護衛艦或更大型的水面艦艇上, 由艦上的反潛直升機或“伊卡拉”系統發射。 “伊卡拉”系統類似於美國的“阿斯洛克”系統, 核武器的使用增大了其殺傷力, 也為艦隊指揮官提供了一種快捷、全天候、全戰況的可靠反潛武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