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斯皮爾伯格因它被打臉 關於《玩家1號》電影你應該知道的8件事

【17173VR專稿, 轉載請注明出處】

近期, 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虛擬實境主題電影《玩家一號》的預告片一推出, 大家終又開始聚焦在VR技術的未來上了。 畢竟最近的這一段時間裡, VR行業的消息愈發的沉寂。 (文:17173VR_讓蘭德)

斯皮爾伯格執導《玩家一號》電影

好在希望還是有的, 《玩家一號》也給了VR從業者很多思考的方向和靈感, 其中就包括了HTC Vive中國區總裁汪從青就在17173VR的專訪中提及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這部電影的上映可以向幾十億人之中普及VR是什麼, 讓這幾十億的人能夠深入的瞭解到VR技術的優點, 以及這門技術將會為我們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

當然, 除了商業之外, 這部電影的背後其實還有著許多故事, 不僅有關於VR行業, 還有導演(的八卦), 小說的劇情以及一些背後的花絮, 下面我們就慢慢來探討。

PS:以下內容可能會涉及一部分電影劇透!

1. 斯皮爾伯格曾經是VR的堅定反對者

關心VR的夥伴們一定熟悉這一段往事:在 2016 年的坎城電影節上, 斯皮爾伯格曾說過VR技術是為“危險的媒介”。 他的理由是, VR帶來的360度視角讓導演的地位降低, 鏡頭語言這門電影藝術將不再重要, 因此對於導演來說, VR技術直接就瓦解了其在電影製作過程中的領導地位。

然而過了段時候後, 這位大導演對VR的態度發生了360度的轉彎。 最近, 他投資了一家專注於VR媒介的高科技企業The Virtual Reality, 根據該公司CEO的說法, 斯皮爾伯格將會在該公司的平臺上推出面向生活的VR內容。

2. 華納兄弟曾希望諾蘭執導本片

著名導演諾蘭

實際上在2014的時候, 擁有《玩家一號》版權的華納兄弟就向諾蘭發出了執導該電影的邀請。 理由當然非常充分, 彼時諾蘭拍攝的兩部科幻大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都受到了觀眾的好評和票房的勝利, 一方面是諾蘭在科幻片的執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另外一方面大眾也認為諾蘭熱衷於拍攝科幻片。 然而此事最後卻不了了之。 直到去年才算是塵埃落地, 華納兄弟宣佈將由斯皮爾伯格執導該片, 而諾蘭的最新戰爭大片《敦克爾克》將在9月1號的時候在國內上線。

3. 《玩家一號》為何選擇在這段時間開拍?

小說之中的插畫:虛擬實境設備在當時還是讓人很難理解

正如前面所說, 華納兄弟在2014年就已經有拍攝《玩家一號》電影的計畫, 不僅是因為小說面世之後就很火, 最關鍵的一點是該小說的雛型就來自于作者所寫的一部電影劇本, 劇本改編的成本不大, 所以非常適合拍攝成電影。 並且無論是在歐美, 還是在國內, 該小說在宅男群體和科技迷之中都有很廣泛的粉絲基礎。

不過,儘管當時有這樣那樣的有利條件,但該片的拍攝計畫在當時還是沒能成功實施下來。相信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該片中描述的虛擬實境(VR)技術,在當時的普羅大眾還是很難想像的,就更難談接受了。由於VR技術是整個電影劇情發展的基調,如果它沒有辦法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那想獲得良好的票房收益無異於癡人說夢。

電影劇照中的VR設備構造和現代的相差不大

不過隨著近兩年虛擬實境體驗在普通百姓中的快速普及,VR已經是大眾基本能夠理解的概念了,至少大家對VR硬體的造型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在電影畫面的表現、劇情的理解上,VR技術的大眾接受度已經不再是問題,甚至會成為該片在宣傳上的一個亮點。

4. 在電影之中,VR對世界的影響為何如此之廣?

緊接上一個問題,VR是整個《玩家一號》電影的基礎,基礎到什麼程度呢?舉個栗子:故事之中有一個情節,我們的男主角把自己的房間整個都封閉起來,然後終日沉浸在虛擬世界“綠洲”之中——除了叫外賣。所以,你會不會認為未來——小說之中的現實社會是一個超級發達、資源極度豐富的世界?然而並非如此,小說之中的世界是一個廢土世界……而VR之所以興起,是因為進入VR,也就是《玩家一號》的“綠洲”世界之中,人們可逃避廢土之中的現實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不僅僅可以實現社交、遊戲、商業交易等等,小孩子是可以在裡面完成教育的,我們的主角Wade在得知可以在“綠洲”裡面上學後,立馬就從現實學校中轉學到VR中的學校,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虛擬世界。

電影預告片截圖

這是一個聽上去很荒誕但其實也很現實的設定。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人性的驅動下,與其面對一個荒蕪的世界,可能還是會有很多人寧願選擇虛幻的美夢,更何況這是一個可以掙錢,維持生計的美好夢境。

5. 這部電影預言了VR行業的哪些未來?

儘管在小說之中,作為VR的代表,“綠洲”世界是因人們逃避現實的想法而得以存在的,或許它阻礙了人們正視現實世界問題的決心和步伐,但“綠洲”之中對未來世界的構想,依然讓人覺得心潮澎湃。

電影《星球大戰》

首先,VR世界裡的生存體驗是遠超越現實世界的。當人們突破了現實空間約束之後,就會不斷的擴充這個虛擬世界,並且不斷構建出超越現實世界的場景和事件,比如說隨時隨地體驗成千上萬人的巨型Party,在VR中來一場科幻感十足的“星球大戰”,化身超人大戰超現實巨獸(而不用擔心死亡)等等。毫無疑問,即便是到了資源富足的現實世界之中,普通人也難有這樣的體驗,不過在“綠洲”世界裡,這卻是每個參與者都能夠輕易獲取的體驗,這也是VR技術在未來發展的終極目標。

其次,娛樂行業在未來是最容易受到VR衝擊的行業,就拿現在紅遍娛樂圈的小鮮肉來舉例,這種靠顏值和人設而成功的偶像,很有可能將全被虛擬的角色所壟斷。實際上,在“綠洲”中,顏值不再是最重要的偶像要求,真正的偶像反而是那些遊戲玩的好的職業玩家,也就是說,在虛擬世界中,娛樂業註定將會更依賴於遊戲業。

還有一個會被深刻變革的行業,那就是教育行業。在“綠洲”之中,小孩子是可以在綠洲之中接受教育,並且綠洲的教育將會比現實中的學校更為平等。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因為虛擬世界之中,除了財富值之外,你很難想到還有什麼特質會是在角色之間可以存在的差異,另外就是,教育的形式也會發生變革,以前的填鴨式的教育很有可能會因為VR技術而被永遠的淘汰了。

6. 斯皮爾伯格為何適合拍攝《玩家一號》這個故事?

關於斯皮爾伯格,在中國影迷心中最先想到的可能是《E.T.》這部電影。他作為好萊塢80年代的四大導演之一,不僅能駕馭不同類型的電影,而且相當高產。對於這類科幻題材的電影,斯皮爾伯格自然不陌生。不過與那些喜歡展示宏大的世界架構、華麗的高科技的一般科幻片不同,他拍攝的科幻片似乎更注重人性的挖掘和反思,那些未來科技大多是為了劇情而存在,例如在《E.T.》之中,外星人角色的種種遭遇,實際上為了更好的展示出男主角心中的勇氣和純真;又例如在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少數派報告》之中,男主角通過科技預見自己將會殺死別人,是為了把劇情中的懸念推上了另外一個層次。

可以說,這就是為什麼斯皮爾伯格是被人們尊稱為電影大師的原因——他始終關注著故事之中人性的變化,“科幻”的設定不僅是為了展示拍攝的技巧和想像力的極限,更重要的是為人物和劇情的發展而提供的一些特殊的條件和背景。他的這種導演風格與《玩家一號》這種帶有現實批判色彩的科幻小說可以說是非常吻合。

在《玩家一號》中,人類社會的結構已經發生惡劣的變化,在小說中的2045年世界,地球上人口爆炸,能源已經耗盡,現實世界醜陋而破敗,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裡。對普通人而言,逃離現實貧困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詹姆斯·哈利德創造的虛擬實境幻境“綠洲”,找到哈利德在其中埋藏的彩蛋,繼承他的巨額財富。男主角就是在這種的情況下,轉向綠洲,找尋未來的出路。

在這個過程中,男主角既經歷來自真實世界的死亡威脅,也經歷過友誼和愛情的考驗,歷經重重磨難,男主角最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真諦,走出“綠洲”,開始直面現實。這種劇情依託於科技發展,而故事的內核其實更在於人性的成長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擅長剖析人性的斯皮爾伯格會如果把這些社會背景和主角的成長經歷在電影中演繹出來呢?筆者非常期待!

7.《玩家一號》中為什麼以青少年作為主角?

電影《瘋狂的麥克斯》

要說廢土世界題材電影中最有名的當屬《瘋狂的麥克斯》了;在遊戲大作方面則毫無疑問是《輻射4》了。不過,這些作品中主角大都已經成年了。然而《玩家一號》中,男主角卻還是一個正在上學的青少年,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外一部電影——《饑餓遊戲》。在這部電影之中,主角也是一群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

電影《饑餓遊戲》

選擇青少年作為主角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青少年階段,每個人都有想證明自己的渴望,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渴望被太多成年人的規則所壓抑和束縛。所以,如果構建一個幾乎沒有規則限制的虛擬世界或者是遊戲,少年們的渴望才會被完整的釋放出來。在《饑餓遊戲》中,這種渴望激發出了某些人強烈的獸性,也激發出了一些人的勇氣,使得他們快速成長,這種過程也是很多90後一代人的內心寫照。

在《玩家一號》中也是如此,這種渴望讓男主角有充分的理由義無反顧的進入“綠洲”之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綠洲”中超凡的想像空間、逼真的“存在感”以及實現一夜暴富的可能性讓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讓他一度誤入歧途。直到他在經歷種種困難後,心智逐漸成熟,清楚的認識到真實與虛幻的差別,並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完成心靈的蛻變,這也是這部小說的精髓所在。

實際上,這種青少年放飛自我的現象非常常見。從某種角度看互聯網,它就是一個巨大的虛幻世界,B站上,那些來自青少年們的踴躍而詼諧彈幕,不正是生命力的象徵;同樣,在各種粉絲論壇裡面的那些噴糞言論,何嘗不是由這種欲望刺激而成的產物呢?

8. 為何這個虛擬實境主題電影只有REALD 3D和IMAX版,沒有VR版?

最後,很遺憾的是,我們在預告片中發現電影目前只有REALD 3D和IMAX版本,並未明確說明是否有VR版。儘管這部電影將會再次為VR行業帶來一定的關注度,但如果說這樣一部虛擬實境主題電影在當下還無法推出VR版影片,說明我們的導演斯皮爾伯格以及電影發行方華納兄弟依然未能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不過,儘管當時有這樣那樣的有利條件,但該片的拍攝計畫在當時還是沒能成功實施下來。相信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該片中描述的虛擬實境(VR)技術,在當時的普羅大眾還是很難想像的,就更難談接受了。由於VR技術是整個電影劇情發展的基調,如果它沒有辦法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那想獲得良好的票房收益無異於癡人說夢。

電影劇照中的VR設備構造和現代的相差不大

不過隨著近兩年虛擬實境體驗在普通百姓中的快速普及,VR已經是大眾基本能夠理解的概念了,至少大家對VR硬體的造型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在電影畫面的表現、劇情的理解上,VR技術的大眾接受度已經不再是問題,甚至會成為該片在宣傳上的一個亮點。

4. 在電影之中,VR對世界的影響為何如此之廣?

緊接上一個問題,VR是整個《玩家一號》電影的基礎,基礎到什麼程度呢?舉個栗子:故事之中有一個情節,我們的男主角把自己的房間整個都封閉起來,然後終日沉浸在虛擬世界“綠洲”之中——除了叫外賣。所以,你會不會認為未來——小說之中的現實社會是一個超級發達、資源極度豐富的世界?然而並非如此,小說之中的世界是一個廢土世界……而VR之所以興起,是因為進入VR,也就是《玩家一號》的“綠洲”世界之中,人們可逃避廢土之中的現實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不僅僅可以實現社交、遊戲、商業交易等等,小孩子是可以在裡面完成教育的,我們的主角Wade在得知可以在“綠洲”裡面上學後,立馬就從現實學校中轉學到VR中的學校,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虛擬世界。

電影預告片截圖

這是一個聽上去很荒誕但其實也很現實的設定。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人性的驅動下,與其面對一個荒蕪的世界,可能還是會有很多人寧願選擇虛幻的美夢,更何況這是一個可以掙錢,維持生計的美好夢境。

5. 這部電影預言了VR行業的哪些未來?

儘管在小說之中,作為VR的代表,“綠洲”世界是因人們逃避現實的想法而得以存在的,或許它阻礙了人們正視現實世界問題的決心和步伐,但“綠洲”之中對未來世界的構想,依然讓人覺得心潮澎湃。

電影《星球大戰》

首先,VR世界裡的生存體驗是遠超越現實世界的。當人們突破了現實空間約束之後,就會不斷的擴充這個虛擬世界,並且不斷構建出超越現實世界的場景和事件,比如說隨時隨地體驗成千上萬人的巨型Party,在VR中來一場科幻感十足的“星球大戰”,化身超人大戰超現實巨獸(而不用擔心死亡)等等。毫無疑問,即便是到了資源富足的現實世界之中,普通人也難有這樣的體驗,不過在“綠洲”世界裡,這卻是每個參與者都能夠輕易獲取的體驗,這也是VR技術在未來發展的終極目標。

其次,娛樂行業在未來是最容易受到VR衝擊的行業,就拿現在紅遍娛樂圈的小鮮肉來舉例,這種靠顏值和人設而成功的偶像,很有可能將全被虛擬的角色所壟斷。實際上,在“綠洲”中,顏值不再是最重要的偶像要求,真正的偶像反而是那些遊戲玩的好的職業玩家,也就是說,在虛擬世界中,娛樂業註定將會更依賴於遊戲業。

還有一個會被深刻變革的行業,那就是教育行業。在“綠洲”之中,小孩子是可以在綠洲之中接受教育,並且綠洲的教育將會比現實中的學校更為平等。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因為虛擬世界之中,除了財富值之外,你很難想到還有什麼特質會是在角色之間可以存在的差異,另外就是,教育的形式也會發生變革,以前的填鴨式的教育很有可能會因為VR技術而被永遠的淘汰了。

6. 斯皮爾伯格為何適合拍攝《玩家一號》這個故事?

關於斯皮爾伯格,在中國影迷心中最先想到的可能是《E.T.》這部電影。他作為好萊塢80年代的四大導演之一,不僅能駕馭不同類型的電影,而且相當高產。對於這類科幻題材的電影,斯皮爾伯格自然不陌生。不過與那些喜歡展示宏大的世界架構、華麗的高科技的一般科幻片不同,他拍攝的科幻片似乎更注重人性的挖掘和反思,那些未來科技大多是為了劇情而存在,例如在《E.T.》之中,外星人角色的種種遭遇,實際上為了更好的展示出男主角心中的勇氣和純真;又例如在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少數派報告》之中,男主角通過科技預見自己將會殺死別人,是為了把劇情中的懸念推上了另外一個層次。

可以說,這就是為什麼斯皮爾伯格是被人們尊稱為電影大師的原因——他始終關注著故事之中人性的變化,“科幻”的設定不僅是為了展示拍攝的技巧和想像力的極限,更重要的是為人物和劇情的發展而提供的一些特殊的條件和背景。他的這種導演風格與《玩家一號》這種帶有現實批判色彩的科幻小說可以說是非常吻合。

在《玩家一號》中,人類社會的結構已經發生惡劣的變化,在小說中的2045年世界,地球上人口爆炸,能源已經耗盡,現實世界醜陋而破敗,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裡。對普通人而言,逃離現實貧困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詹姆斯·哈利德創造的虛擬實境幻境“綠洲”,找到哈利德在其中埋藏的彩蛋,繼承他的巨額財富。男主角就是在這種的情況下,轉向綠洲,找尋未來的出路。

在這個過程中,男主角既經歷來自真實世界的死亡威脅,也經歷過友誼和愛情的考驗,歷經重重磨難,男主角最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真諦,走出“綠洲”,開始直面現實。這種劇情依託於科技發展,而故事的內核其實更在於人性的成長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擅長剖析人性的斯皮爾伯格會如果把這些社會背景和主角的成長經歷在電影中演繹出來呢?筆者非常期待!

7.《玩家一號》中為什麼以青少年作為主角?

電影《瘋狂的麥克斯》

要說廢土世界題材電影中最有名的當屬《瘋狂的麥克斯》了;在遊戲大作方面則毫無疑問是《輻射4》了。不過,這些作品中主角大都已經成年了。然而《玩家一號》中,男主角卻還是一個正在上學的青少年,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外一部電影——《饑餓遊戲》。在這部電影之中,主角也是一群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

電影《饑餓遊戲》

選擇青少年作為主角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青少年階段,每個人都有想證明自己的渴望,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種渴望被太多成年人的規則所壓抑和束縛。所以,如果構建一個幾乎沒有規則限制的虛擬世界或者是遊戲,少年們的渴望才會被完整的釋放出來。在《饑餓遊戲》中,這種渴望激發出了某些人強烈的獸性,也激發出了一些人的勇氣,使得他們快速成長,這種過程也是很多90後一代人的內心寫照。

在《玩家一號》中也是如此,這種渴望讓男主角有充分的理由義無反顧的進入“綠洲”之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綠洲”中超凡的想像空間、逼真的“存在感”以及實現一夜暴富的可能性讓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讓他一度誤入歧途。直到他在經歷種種困難後,心智逐漸成熟,清楚的認識到真實與虛幻的差別,並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完成心靈的蛻變,這也是這部小說的精髓所在。

實際上,這種青少年放飛自我的現象非常常見。從某種角度看互聯網,它就是一個巨大的虛幻世界,B站上,那些來自青少年們的踴躍而詼諧彈幕,不正是生命力的象徵;同樣,在各種粉絲論壇裡面的那些噴糞言論,何嘗不是由這種欲望刺激而成的產物呢?

8. 為何這個虛擬實境主題電影只有REALD 3D和IMAX版,沒有VR版?

最後,很遺憾的是,我們在預告片中發現電影目前只有REALD 3D和IMAX版本,並未明確說明是否有VR版。儘管這部電影將會再次為VR行業帶來一定的關注度,但如果說這樣一部虛擬實境主題電影在當下還無法推出VR版影片,說明我們的導演斯皮爾伯格以及電影發行方華納兄弟依然未能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