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名師展沒有靈魂 只有軀殼

展覽:菲力浦·帕雷諾《共此時》

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在沒有親歷菲力浦·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的展覽《共此時》時, 我們憑空亂想可能會體驗的情景:絢爛的、詩意的, 甚至詭譎的影像和聲音的組合, 在黑暗的房間裡沿著軌道摸索, 陽光慢慢升起, 並投影到巨大的帝國大廈陰影上, 牆角默默地擺放著糖果, 你去拿起一粒並吃掉它……

帶著些許好奇, 不只因為這是一位獨特藝術家的中國首次個展, 也是因為外灘美術館頭一次將票價提高, 預示這是一場投入不菲的展覽, 更因為朋友提到, 跟帕雷諾的接觸其實相當不愉快……他臨時取消了開幕的採訪環節, 據說, 他還非常的傲慢……

其實這些都是想像和傳說, 帶著一顆無知的心, 體驗就好。

沒有想到, 這麼快就點題了。 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在二樓的空間裡, 展現著藝術家2002年的電影作品《這世界意外的任何地方》。 主角是一個日本漫畫人物,

但是她不是主人公, 她的聲音飄蕩在空間裡, 她自我介紹並交代自身背景。 她只是一個平凡、有著天真無邪的眼睛、精靈耳朵、紫色頭髮的女性人物, 曾經誕生於日本公司Kworks, 是公司生產出的無數漫畫人物之一, 這些人物在遊戲和動畫中往往活不過幾部, 她們是隨處可見的配角。 帕雷諾在1999年買下了這個人物的版權, 與藝術家皮埃爾·於熱一起進行了人物的3D改造, 並據此拍攝了短片, 讓她發聲, 討論自己的身份, 還邀請了藝術家、演員等一起合作, 為她寫腳本和配音, 她成為了帕雷諾的主角, 輾轉于蘇黎世美術館、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 而在三年之後, 藝術家又做出了一個決定, 隨著邁阿密海灘巴塞爾國際藝術節海灘上的煙花,
她的輪廓在照亮天空後消失。

這個幽靈時隔幾年來到了上海, 不知道算不算老調重彈, 但至少我在聽到最後一句自白“我沒有靈魂, 只是軀殼”的時候, 當然想到了文藝青年奉為聖經之一的士郎正宗的經典漫畫《攻殼機動隊》改編的同名電影,

這個參考太直白了(電影名稱直譯就是“軀殼中的魂魄”)。 還記得在巴黎電影資料館看到這部電影時驚為天人, 關於克隆人和機器人的自我認知, 這部電影相當經典, 去年上映的真人版雷聲大雨點小, 成績平平。

以影像見長的帕雷諾, 一定也是深受啟發和感動, 才有了如此的創作出發點, 並用這麼直白的標題來做文章。 而這次的“還魂”, 真正有意思的是三維裝置, 移動螢幕慢慢變成了鐘錶, 裝飾藝術風格的老窗戶裝上的自動窗簾開始上下開關閉合, 成為角色的一部分, 移動螢幕背後的燈光裝置讓空間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層次, 這一次, 軀殼成為三維時空的一員, 她消失於日光燈或者太陽之下……

每一層被藝術家改造成一個裝置空間,

三樓是名為《漸入黑暗》系列的攝影作品, 然而整體效果讓我感到匪夷所思, 在空間裡專門為展覽豎立的一面牆上, 螢光顯示著一個虛構的時間, 其實也不是虛構, 因為我後來看到“工作人員”隨意改變數字, 所以這是偶然, 也是刻意所致。 磷光絲網印刷的數字, 在黑暗中顯現, 慢慢又趨於黑暗, 這時, 幾十盞日光燈會亮起, 接著, “工作人員”會按照提前編排好的順序拉開一個個小窗簾, 屋子大放光明, 然而這時候也實在沒什麼好看的。 緊接著, 這些女孩子又會按照順序拉上窗簾, 也會去更換圖片, 然後如此巡迴往復。

說實在的,這裡真的感到乏味。而且意識到這些“工作人員”正是介紹冊裡提到的“達郎”——馬來西亞哇揚偶戲中的執偶人。百度或者穀歌告訴我們這是一種獨特的戲劇型式,常見於印尼的爪哇島和巴厘島,是印尼哇揚劇場中最著名的一種,非常類似於中國的皮影戲,放在此處,是什麼寓意?後來我瞭解到,“達郎”的權力其實更大,她們刻意通過手機app隨機啟動或停止機械程式,而這些程式決定捲簾、聲音與燈光的開關,這一切都隱藏在空間天花板和牆體為本次展覽特意走的“電線”上,200條纜線,連接所有的聲光電裝置,其中就包括外灘美術館的幾十個窗戶捲簾。

我把耐心留到四樓和五樓的整體開放空間上,瞭解外灘美術館的人都知道,這裡可以做不少的空間效果,因為五樓其實是一個中空的回廊,而四樓的地面直接映照來自六樓玻璃地板所容納的物品和光線,這裡大可玩味。而來到四樓,面前空無一物,零星參觀者靠牆坐在地上,他們是達郎嗎?我心裡默默問。好像不是。在這裡你可以聽見風聲、雨聲和陌生聲響,它們來自空中垂下的十幾部音箱裝置,你期待落雨了嗎?並不能滿足你,像被囚禁在山洞的人,聽到外面的聲音,卻什麼也感受不到,正好上海陰天,“洞穴”裡光線的變化並不明顯,所以你看著天花板上的那個日光鏡,看不到它可能留下的任何光斑和陰影。

沒到六樓,展覽其實已經可以說是結束了,其實我很納悶,這一次外灘美術館的變身,居然比起以往任何一次,都讓我感到空洞乏味,整個空間成為一個連續的物件了嗎?成為一個舞蹈了嗎?也許我們應該拋開展覽手冊上玄乎的說辭,在這裡你看到一場表演了嗎?或者體味到一個故事?遺憾的是,我並沒有這種感受。對借助聲光電做文章的百分之八十藝術家都並不感冒或者不能熱衷的我,對這次帕雷諾的本土“現身”,幾乎沒有什麼觸動。

帕雷諾是出生於1964年的法國藝術家,他的作品通過融合電影、繪畫、表演、雕塑等形式,某種程度上改寫了展覽的整體體驗,從2013年在東京宮舉辦的最大規模個展,到去年在泰特渦輪大廳的《無論何時》,他的作品難以描述,以豐富的影像體驗和裝置給你帶來不同的感受,沒有親歷,不能評論。他跟同時代的藝術家多明尼克·岡薩雷斯-弗爾斯特、利亞姆·吉利克、道格拉斯·戈登、皮埃爾·於熱,以及提諾·塞格爾熟識或合作,某種程度上應該是調性相符,然而他的野心可能更大,每一次,他都渴望把展覽空間和物件糅合成一個整體,在這裡,裝置和影像難分伯仲,人們將很難說好或者不好,因為這些不訴諸感官,也不取悅於情感。

一切都是一次精心安排好的偶然事件,你當探索也好,嘗試也罷,看一出沒魂的戲,你沒有損失,好導演有失手,何況藝術家。

(圖片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文| 剴弟

本文刊載於20170817《北京青年報》B8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說實在的,這裡真的感到乏味。而且意識到這些“工作人員”正是介紹冊裡提到的“達郎”——馬來西亞哇揚偶戲中的執偶人。百度或者穀歌告訴我們這是一種獨特的戲劇型式,常見於印尼的爪哇島和巴厘島,是印尼哇揚劇場中最著名的一種,非常類似於中國的皮影戲,放在此處,是什麼寓意?後來我瞭解到,“達郎”的權力其實更大,她們刻意通過手機app隨機啟動或停止機械程式,而這些程式決定捲簾、聲音與燈光的開關,這一切都隱藏在空間天花板和牆體為本次展覽特意走的“電線”上,200條纜線,連接所有的聲光電裝置,其中就包括外灘美術館的幾十個窗戶捲簾。

我把耐心留到四樓和五樓的整體開放空間上,瞭解外灘美術館的人都知道,這裡可以做不少的空間效果,因為五樓其實是一個中空的回廊,而四樓的地面直接映照來自六樓玻璃地板所容納的物品和光線,這裡大可玩味。而來到四樓,面前空無一物,零星參觀者靠牆坐在地上,他們是達郎嗎?我心裡默默問。好像不是。在這裡你可以聽見風聲、雨聲和陌生聲響,它們來自空中垂下的十幾部音箱裝置,你期待落雨了嗎?並不能滿足你,像被囚禁在山洞的人,聽到外面的聲音,卻什麼也感受不到,正好上海陰天,“洞穴”裡光線的變化並不明顯,所以你看著天花板上的那個日光鏡,看不到它可能留下的任何光斑和陰影。

沒到六樓,展覽其實已經可以說是結束了,其實我很納悶,這一次外灘美術館的變身,居然比起以往任何一次,都讓我感到空洞乏味,整個空間成為一個連續的物件了嗎?成為一個舞蹈了嗎?也許我們應該拋開展覽手冊上玄乎的說辭,在這裡你看到一場表演了嗎?或者體味到一個故事?遺憾的是,我並沒有這種感受。對借助聲光電做文章的百分之八十藝術家都並不感冒或者不能熱衷的我,對這次帕雷諾的本土“現身”,幾乎沒有什麼觸動。

帕雷諾是出生於1964年的法國藝術家,他的作品通過融合電影、繪畫、表演、雕塑等形式,某種程度上改寫了展覽的整體體驗,從2013年在東京宮舉辦的最大規模個展,到去年在泰特渦輪大廳的《無論何時》,他的作品難以描述,以豐富的影像體驗和裝置給你帶來不同的感受,沒有親歷,不能評論。他跟同時代的藝術家多明尼克·岡薩雷斯-弗爾斯特、利亞姆·吉利克、道格拉斯·戈登、皮埃爾·於熱,以及提諾·塞格爾熟識或合作,某種程度上應該是調性相符,然而他的野心可能更大,每一次,他都渴望把展覽空間和物件糅合成一個整體,在這裡,裝置和影像難分伯仲,人們將很難說好或者不好,因為這些不訴諸感官,也不取悅於情感。

一切都是一次精心安排好的偶然事件,你當探索也好,嘗試也罷,看一出沒魂的戲,你沒有損失,好導演有失手,何況藝術家。

(圖片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文| 剴弟

本文刊載於20170817《北京青年報》B8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