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修復師用麵粉補好1926年南昌全圖

在很多人眼裡, 修復師是頗為神秘的職業, 就像去年因紀錄片在網上大火的故宮文物修復師一樣。 事實上, 他們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修補人”、為珍貴檔案記錄“診斷治療”的“醫者”。 在修復的過程當中, 他們眼觀物器, 手染墨色, 讓一件件被歲月侵蝕了的古器重新照破山河。 今天起, 晨報將陸續推出“我在南昌修‘歷史’”系列報導, 為大家揭秘檔案館中那些瀕臨破碎的珍貴檔案如何經過修復煥然一新;修復師們又是怎樣用一雙巧手, 將歷史長河中的碎片拼接起來, 讓無數動人的故事重現。

2017年3月24日, 晨報刊登了《2017版南昌地圖更新九龍湖片區》的報導,

最新版的南昌地圖通過我們的報導進入讀者的視野。 然而, 卻鮮有人知道, 在南昌市檔案館中, 珍藏著一份1926年版的南昌市全圖原件。 曾經, 這份珍貴的地圖在歲月的洗禮中幾乎碎成紙屑, 修復師們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將它一片一片拼起。 如今, 這張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地圖幾乎看不出“年紀”了。

“鎮館之寶”

年代最久遠南昌市全圖

系北伐戰爭作戰地圖

經過允許, 記者穿過“閒人免入”的走廊, 緩緩走進南昌市檔案館檔案庫房, 隨著鑰匙轉動鎖眼, 哢嚓一聲, 保險門打開了, 佇立在眼前的是秉承中華傳統建築風格中軸線格局的一面屏風牆, 上面懸掛著一幅彩色地圖, 上前仔細瞧地圖上赫然寫著“南昌市全圖”幾個大字。

“2014年的時候館內收藏到南昌市全圖, 那個時候有張彩色地圖十分不易。 ”南昌市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余楊告訴記者, 這是南昌市發現的第一張也是年代最久遠的南昌市全圖。 “以前看到過一張江西省城全圖, 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比這張早的南昌市全圖。 ”

說起這張珍貴地圖的來歷, 余楊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當時正在籌備一個特藏庫, 急需‘鎮館之寶’。 ”余楊告訴記者, 因為這張圖凸顯南昌市地域特色, 很具有本土代表性, 所以當時心想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徵集回來。

“這張地圖是1926年的南昌市全圖, 年代較早, 有意思的是這張地圖是在北伐戰爭中攻打南昌城時北伐軍使用過的作戰地圖!”原來,

當時這張南昌市全圖與另外一張軍事地圖同時出現在一名地圖收藏玩家手中。 軍事地圖是被一位哈爾濱收藏家買下, 而這張南昌市全圖被一位武漢玩家收走。 幾經輾轉, 南昌市檔案館如願抱回這‘鎮館之寶’, 這張年代最久遠的南昌市全圖得以“回家”。

修復之前

像威化餅一樣

“嘎嘣脆”一動就掉屑

“師傅, 這張圖是原件嗎?怎麼看不出來破損痕跡呢?”一旁跟著余楊學習修復檔案的檔案館修復師楊柳青驚呼。 余楊說, 當時地圖被徵集回來的時候破損比較嚴重, 現在幾乎看不到任何痕跡, 這化腐朽為神奇的修復技術可見一斑。

然而, 我們現在看到的南昌市全圖在修復前並不是現在這副面貌。 “當時我和另外一個同事前往武漢買下這張地圖,

剛開始的時候幾乎不敢打開地圖, 因為一打開地圖裡面全都碎了。 ”余楊解釋, 收購時地圖已經殘破嚴重, 尤其是地圖的中間部分。 “幸好, 經過修復, 現在我們幾乎看不出當時的拼接痕跡。 ”

據介紹, 最早拿到這張南昌市全圖的時候, 它是由四張紙拼接成的, 後來經過多次修復, 修復方法是使用米湯和牛皮紙進行粘連, 由於米湯的粘性較強, 時間一長紙張發生脆化。 按照余楊形象的比喻, 紙張就像平時食用的威化餅乾一樣, “嘎嘣脆”一動就掉屑。 “當時整張地圖是用一張很大的紙包裹起來的, 因為地圖周邊的紙張不時有碎屑掉落, 我看了一半就不敢看了。 ”談起當時開圖的情景, 余楊依然心有餘悸。

修復時長

耗時兩個月

每天控制空氣幹濕程度

記者瞭解到, 修復這張南昌市全圖花費了不少心血, 耗時兩個月才修復完成。

“由於地圖比較大, 光是揭開上面的牛皮紙就花了一周的時間。 ”余楊介紹, 不僅如此, 在修復過程中, 地圖上的紙屑不時掉落。 為了還原地圖本貌, 在修復過程中他只能用照相機拍下地圖修復前的照片, 每掉落一塊余楊就需要在上面做一個標記, 再將紙片放在一個小袋子中, 以便記錄該紙片的原來位置。 “比如在五號區域的紙片掉落了, 我之後還要還原到五號區域, 就好像拼圖一樣。 ”

牛皮紙揭下來後, 還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 “首先要找一塊比地圖還大一點的塑膠布, 因為地圖上有不少碎屑, 要將地圖放在上面修復,這樣塑膠布才能夠將地圖一次性拿起。”余楊告訴記者,地圖上斷裂、破損的地方都使用裱畫用的綾布,地圖外面襯著紙張在有折痕的地方進行修復。

上牆後才是修復工作中最令人緊張的。“如果不做好這些前期準備工作,一旦地圖上牆後,由於溫濕度不一樣,接縫的地方會產生崩裂的現象。”一旦中間的縫隙重新崩開,便又需要把牛皮紙揭開重新修復。

不僅是修復方式要小心翼翼,每天修復的過程中還需要小心地控制空氣中的幹、濕度。“空氣濕了要開啟空調把濕度降下來,濕度低了地圖容易炸裂又要將濕度提高。”余楊說,為防止地圖乾裂,修復過程中時時刻刻需要噴水。

修復技術

漿糊需修復師自製

中藥和麵粉一起熬制

不僅是修復過程耗時長,光是地圖修復前期的準備工作都進行了一個星期,包括所有的密封條以及漿糊都需要修復師自製。

“漿糊是用麵粉做的,買一塊麵粉去揉,就像揉包子皮一樣將麵粉揉得很有韌勁才行。”為了把麵粉裡的麵筋給揉出來,修復師需要將麵粉捏成許多小塊放到清水裡去清洗,在洗的過程中把麵粉中的澱粉留在底部,然後再將不需要的麵筋取出。

“這些留在盆中的澱粉在第二天的時候會沉澱在底部,上層的水會逐漸變黃。”余楊介紹,這一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將黃色的水倒掉,再重新加水,反復多次,歷時一周的時間,再加上白芨粉等多味中藥以及明礬,“因為中藥可以增加黏度以及防蟲,一般紙製品周圍空氣到達一定的溫濕度後易生蟲,可能會導致紙製品多處出現蟲蛀現象。”

緊接著將中藥用粉碎機打碎,過四十目的篩子,接著打碎,然後再過八十目的篩子。一斤的藥材到最後只有二兩或者三兩。“再將中藥和麵粉和在一起進行熬制,麵粉呈雪白透明的狀態,外觀就好像平時吃的發糕一樣。”余楊說。

要將地圖放在上面修復,這樣塑膠布才能夠將地圖一次性拿起。”余楊告訴記者,地圖上斷裂、破損的地方都使用裱畫用的綾布,地圖外面襯著紙張在有折痕的地方進行修復。

上牆後才是修復工作中最令人緊張的。“如果不做好這些前期準備工作,一旦地圖上牆後,由於溫濕度不一樣,接縫的地方會產生崩裂的現象。”一旦中間的縫隙重新崩開,便又需要把牛皮紙揭開重新修復。

不僅是修復方式要小心翼翼,每天修復的過程中還需要小心地控制空氣中的幹、濕度。“空氣濕了要開啟空調把濕度降下來,濕度低了地圖容易炸裂又要將濕度提高。”余楊說,為防止地圖乾裂,修復過程中時時刻刻需要噴水。

修復技術

漿糊需修復師自製

中藥和麵粉一起熬制

不僅是修復過程耗時長,光是地圖修復前期的準備工作都進行了一個星期,包括所有的密封條以及漿糊都需要修復師自製。

“漿糊是用麵粉做的,買一塊麵粉去揉,就像揉包子皮一樣將麵粉揉得很有韌勁才行。”為了把麵粉裡的麵筋給揉出來,修復師需要將麵粉捏成許多小塊放到清水裡去清洗,在洗的過程中把麵粉中的澱粉留在底部,然後再將不需要的麵筋取出。

“這些留在盆中的澱粉在第二天的時候會沉澱在底部,上層的水會逐漸變黃。”余楊介紹,這一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將黃色的水倒掉,再重新加水,反復多次,歷時一周的時間,再加上白芨粉等多味中藥以及明礬,“因為中藥可以增加黏度以及防蟲,一般紙製品周圍空氣到達一定的溫濕度後易生蟲,可能會導致紙製品多處出現蟲蛀現象。”

緊接著將中藥用粉碎機打碎,過四十目的篩子,接著打碎,然後再過八十目的篩子。一斤的藥材到最後只有二兩或者三兩。“再將中藥和麵粉和在一起進行熬制,麵粉呈雪白透明的狀態,外觀就好像平時吃的發糕一樣。”余楊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