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地始肅陰之始

一、處暑簡述

(一)處暑的時與度

處暑的黃經度數

處暑度數信:以七月中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 以義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8月23日06:20:09;每年8月22日至24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50度

天地能量主運:金炁義德能量輸布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1胸椎體(T1)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實為第17個

前後節氣:立秋, 處暑, 白露

(二)處暑天氣氣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 去也, 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到, 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 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 既不同於小暑、大暑, 也不同于小寒、大寒, 它是一個典型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二、處暑的正善治養生

處暑後早晚天氣涼爽, 早晨宜外出跑步、打拳、做操、爬山, 將脾土所治理的筋肉(編者注:一般來說, 脾主肌肉, 肝主筋。 )與肺金所治理的皮毛系統以及腎主骨的系統相結合,

充分舒展開來;將體表皮毛穴位腠理充分展開, 與自然天地相融合, 多吸收天地之間的金炁(氣), 極為有利於心身健康。

脾土生肺金, 金秋應當克服懶與乏, 勤於活動身體, 進行體育活動或採用修身的動態方法。 當然, 靜態方法也很重要, 主動將呼吸配合於身體活動的舒展開合和收縮閉合內斂之中, 可以使土炁(氣)能量與金炁(氣)能量相互激蕩, 提高身體的健壯程度。 (編者注:人體內五臟分別藏有仁、義、禮、智、信五德能量, 其中肝藏仁, 心藏禮, 肺藏義, 腎藏智, 脾藏信。 體內五德能量的運行, 具有生克制化的關係。 例如陽木仁德生陽火禮德, 陽火禮德生陽土信德, 陽土信德生陽金義德, 陽金義德生陽水智德, 陽水智德生陽木仁德。

生活在城市中的上班族, 除了雙休日公休時應當去郊外進行迎秋運動以外, 平時在室內也應當抽時間適當運動。 久坐傷脾, 脾傷則金炁(氣)不足不活, 在室內的命體活動中, 即使多伸一伸懶腰, 也有解除秋乏的效果。 工作學習的時間長了, 伸了懶腰之後立刻就會覺得神清氣爽、舒服自在, 這在處暑期間格外明顯。 即使不累, 也應當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 讓自己輕鬆輕鬆。 這是因為脾主肉(編者注:一般都是這樣說法, 脾主肉。 ), 伸懶腰不僅能舒展肺, 並且能增加對心、肺的擠壓, 促進心臟泵血, 增加全身的供氧。 大腦血流充足了, 人自然感到清醒而舒適。 實際上, 伸懶腰的時候, 精炁(氣)神是一起在動的, 所以效果特別好。

秋季主金旺, 金主肺。 按照中醫理論, 七魄居肺, 秋陰入肺, 肺為陰之集大成者。 處暑對秋季的養生有百倍的效果。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當中記載:“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 ”睡眠中的深呼吸, 值得我們認真加以探索,

從中領會怎樣正確進行呼吸鍛煉。 觀察孩子們在睡眠狀態的呼吸是什麼樣的, 動物在睡眠狀態中怎樣呼吸, 人在清醒狀態下的呼吸又是什麼狀態, 然後再來運用到修身的調息過程當中, 進而運用在清醒和睡眠之間, 那麼也就是理解和掌握住了處暑金秋的養生關鍵。

(一)調適睡眠

處暑時節, 天地間的陽炁(氣)趨向收斂, 天氣由熱轉涼, 陽炁(氣)逐漸下沉, 陰炁(氣)逐漸上升。 人體內的陰陽之炁(氣)必然隨之發生變化, 此時需要順應天地陽炁(氣)的內收, 同步貯存體內陽炁(氣), 調節陰陽的動態平衡。 然而, 在火運反轉為金運, 天氣由熱轉涼的變化中, 人們存在調節適應期, 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 早上不愛起床, 白天不愛運動, 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現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別注重睡眠的品質,積極調整睡眠時間,以適應節氣的變化。應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並保證早睡早起,晨起後適當運動。另外,適當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縮短調節適應時間。

對於一般的養生而言,處暑養生的重點在於調整睡眠。中醫理論認為,睡眠和清醒是一種自然的功能狀態,完美地體現了人體陰陽的動靜交互調整。而修身學則認為,睡眠與清醒之間存在著“中氣以為和”的區間,靜心感格,陰陽和則兩儀靜,就能將這兩者高度協調,調適在得一、統一和守一的最佳狀態中。晝夜陰陽的消長,決定了人體需要保持睡眠和清醒兩種自然狀態,否則就無法適應晝夜的交替出現。在清醒的時候,人體為陽炁(氣)所主宰,一旦進入睡眠,就被陰炁(氣)所主。生命在天道自然法則中,只有先順應天時,治人事天才能實現突破與超越。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指出:“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陰陽兩種能量在日度週期律中存在著交替變換的規律,人類的睡眠與清醒這一對陰陽轉換,受制于天道陰陽能量的日度週期律制約;人類的睡眠與清醒規律,與天道陰陽轉換規律具有同紀性,所以只有順天應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黃帝內經·靈樞·口問》又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首先要在睡眠與清醒這兩大生理現象中恪守這一法則。

從生命的營氣和衛氣能量運行角度進行分析而言,人體睡眠與清醒之間的變化是建立在營、衛兩氣運行的基礎之上,其中又以衛氣的運行最為關鍵。營氣指行于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正能量,衛氣則指行於脈外和體表具有保衛功能的正能量。《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說:“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這裡的“止”,是指進入睡眠;“起”,則是指清醒起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衛氣運行到陽氣旺的時候,人體就清醒了;反之,則會進入睡眠狀態。

依據生命的氣運規律而言,順天應人則要盡可能做到亥時(21~23點)入睡,早晨卯時(5~7點)起床為宜。入睡前用熱水泡腳,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品質。起床之後,體質偏虛寒的人,可含嚼幾片生薑或者一片炮附子(編者注:炮附子有毒,需使用者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對促進身體陽炁生髮頗有益處。體質偏實熱的人,早上則以冷水沖洗一下頭頂,有利於陰陽平衡。

古聖先賢在修身的實踐中發現,養生與修身方法中,子午這兩個時辰的度與數極為重要。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呈翻轉性變化,人們在子時必欲靜臥,以候氣複,午時應當小憩,靜候陰生。現代科技從物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夜間0時至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而中午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容易疲勞的時間。另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之道。注重修身實踐的人們,則應當靜心感格,運用得一法的“中氣以為和”原理,把握住翻轉性替換中的主動權,在順應的基礎上逐步進行超越,高品質地把握住子時與午時變換的原理,更有效地順天時而化內境。(編者注:十二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一年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十二個月;在一天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十二個時辰。子在一年中,指農曆十一月,卦像是複卦,子時開始陽炁生髮。在一天的週期律中,子時對應于23時到淩晨1點。午在一年中,指農曆五月,在一天中,指中午11點到13點,午時,天地能量陽極而生陰。)

(二)身識養生

1.《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抱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脅、肋、胸、背間風氣。肺臓諸疾,宜通項脈,左右同正月法。又法:以兩手相叉,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關節中風氣,治肺臓諸疾。

2.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處暑

處暑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少陽膽相火。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反兩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正坐,轉頭向左後上方舉引,再緩緩轉向右後上方舉引;同時用兩手半握拳,反向後捶腰背。每轉頭一次,捶背六次。頭向左右各轉35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風濕留滯,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脅肋髀膝經絡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少氣、咳嗽、喘、渴、上氣、胸背脊膂積滯之疾。

(三)口識養生

1.處暑宜食

處暑昭示夏天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在此時期,氣候逐漸乾燥,身體內肺經當值。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如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者口燥咽幹、大便幹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避免發展為疾病,即中醫命名的“秋燥症”。

處暑時節應當保持飲食清淡,宜食酸淡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蕎麥、燕麥及奶類。不食或少食辛辣燒烤食物,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酒等。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番茄、茄子、馬鈴薯、梨等。多食鹼性食物,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豆製品等。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多食用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

2.養生粥品

沙參粥:

原料:沙參15~25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沙參搗碎,加水煎取藥汁後去渣,然後將藥汁與粳米同入沙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7天為一療程。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養胃,祛痰止咳。

應用:肺陰虧虛所致的虛熱燥咳、乾咳少痰、久咳聲啞、咽喉幹痛;胃陰虧虛所致的津少口渴、胃脘灼熱隱痛、舌幹少苔、大便幹結、幹嘔呃逆,以及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屬陰虛者。

注意:沙參煮粥宜稍稀薄,不宜太稠厚。外感風寒所致咳嗽者,不宜服。沙參有南沙參與北沙參之分,二者功效基本相同,但前者偏於潤肺祛痰,後者偏於養胃生津,故在煮粥時,可根據需要而分別選用。

蔗漿粥:

原料:甘蔗漿100~150毫升,粳米50克。

做法:先將新鮮甘蔗適量,洗淨後榨取蔗漿汁備用。將粳米入沙鍋加清水3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蔗漿,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稍溫服食。

功效:滋陰生津,潤燥止渴。

應用:陰津不足所致的心煩口渴、肺燥乾咳、食欲不振、反胃嘔吐、大便燥結及熱性病後期、津傷唇舌乾燥、形體消瘦等。

注意:脾胃虛寒及糖尿病患者,均不宜服。

3.養生飲品

百合蓮子湯:

原料:幹百合100克,幹蓮子70克,冰糖60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乾淨。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乾淨。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銀耳雪梨羹:

原料:銀耳100克,雪梨150克。

做法:先將銀耳用涼水泡開、雪梨切片,一同用水煮熟即可。

功效:具有養陰潤燥、止咳平喘,清心降火等功用。

應用:特別適用于陰液不足所致的乾咳、口渴、腸燥便秘、皮膚乾燥等症。

4.養生菜品

芝麻菠菜:

原料: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各適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淨,在開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浸入涼開水中,

涼後撈出瀝幹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青椒拌豆腐:

原料:豆腐1塊,青椒3個,香油、鹽各適量。

做法: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晾涼,切成1釐米見方小丁。青椒用開水焯一下,切碎。將豆腐、青椒及香油、鹽等攪拌均勻,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對胃口不開、食欲不振者尤其適合。

三、處暑的天文內涵

處暑斗柄方點陣圖

(一)處暑的天文古籍

“大暑後十五日,鬥指坤,為立秋。秋者,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後十五日,鬥指申,為處暑,言瀆暑將退,伏而潛處也。律夷則,夷者,傷也;則者,法也,言金氣始肅,萬物於此凋傷,猶被刑戮之法也。”——《孝經緯》

譯文:

《孝經緯》說:“大暑過後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坤位,就是立秋。秋就是揫的意思,萬物在此時聚集收斂。再過十五天,斗柄指向申位,就是處暑,是說酷暑將要退去,好像要潛伏而處下了。在十二音律中對應夷則,夷就是創傷的意思;則就是法度的意思,是說秋氣開始肅殺,萬物在此時凋零枯萎,猶如遭受刑法的懲罰了。”

(二)處暑物候

處暑三候: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如《逸周書集解》:“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一候鷹乃祭鳥: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辭:“有命,無咎,疇離祉。”《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互艮為鷹,為鳥。艮覆震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段話是說,處暑這一天有一個自然現象,鷹在捕捉到鳥之後,並不是自顧自地吃,而是會把那些鳥整整齊齊擺在窩前,先進行祭天,然後自己再進食。而且,鷹不捕食正在孵化後代的飛禽,所以可以稱之為有義。

二候天地始肅:否卦 ,九五。《周易·否卦》爻辭:“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乾為天,伏坤為地。乾於後天八卦位居西北,肅殺之地,故曰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肅秋者,陰之始,故曰天地始肅。”

這種肅殺之氣,在進入處暑第二候的時候就可以明顯感知出來了。

三候禾乃登:否卦 ,上九。《周易·否卦》爻辭:“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乾變為兌。兌覆巽,巽為禾。兌伏艮,艮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連槁(gao)秸之總名。又,稻秫苽粱之屬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穀登場開始進行加工之意。

(三)處暑的能量卦象

處暑期間,能量卦象已經處在否卦狀態當中。

《周易參同契》裡面,列出來一些能量卦象變化順序:

陽終於巳,中而相乾。姤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賓。

賓服于陰,陰為主人。遯世去位,收斂其精。懷德俟時,棲遲昧冥。

否塞不通,萌者不生。陰伸陽屈,沒陽姓名。觀其權量,察仲秋情。

任畜微稚,老枯複榮。薺麥芽蘖,因冒以生。剝爛肢體,消滅其形。

化氣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反,歸乎坤元。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四、處暑的民俗文化

(一)祭祖感恩

在我國的農曆記載中,從漢代以後,處暑也是一個社日,屬於秋社,是一個祭拜土地,祭祀感恩祖先的日子。而在祭祀祖先的社日活動中,又有家庭之祭和宗族之祭等規模大小的不同。

(二)出遊迎秋

顧鐵卿《清嘉錄》:“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曆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說,處暑時節的天氣還非常悶熱,大概還要再經歷十八天的汗流浹背,天氣才會真正變得清涼舒爽。處暑節氣之後,秋意漸濃,此時桂花飄香、天高雲淡、楓葉漸紅,正是人們外出郊遊賞秋的好時節。處暑過後,暑氣退卻,秋高氣爽,天上飄蕩的雲彩也變得舒卷自如、愜意無邊,再不像盛夏時的濃雲成塊,烏雲翻滾。民間一向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說法,其中就包含“出遊迎秋”登高望遠之意。

節選自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由道德知音論壇整理!

看完後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小暑節氣文化探源,揭示“心靜自然涼”的文化內涵與來龍去脈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而是未讀真經!

高考分數線公佈,分數背後看考題,我們與孩子將來該怎麼學?

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現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別注重睡眠的品質,積極調整睡眠時間,以適應節氣的變化。應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並保證早睡早起,晨起後適當運動。另外,適當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縮短調節適應時間。

對於一般的養生而言,處暑養生的重點在於調整睡眠。中醫理論認為,睡眠和清醒是一種自然的功能狀態,完美地體現了人體陰陽的動靜交互調整。而修身學則認為,睡眠與清醒之間存在著“中氣以為和”的區間,靜心感格,陰陽和則兩儀靜,就能將這兩者高度協調,調適在得一、統一和守一的最佳狀態中。晝夜陰陽的消長,決定了人體需要保持睡眠和清醒兩種自然狀態,否則就無法適應晝夜的交替出現。在清醒的時候,人體為陽炁(氣)所主宰,一旦進入睡眠,就被陰炁(氣)所主。生命在天道自然法則中,只有先順應天時,治人事天才能實現突破與超越。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指出:“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陰陽兩種能量在日度週期律中存在著交替變換的規律,人類的睡眠與清醒這一對陰陽轉換,受制于天道陰陽能量的日度週期律制約;人類的睡眠與清醒規律,與天道陰陽轉換規律具有同紀性,所以只有順天應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黃帝內經·靈樞·口問》又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首先要在睡眠與清醒這兩大生理現象中恪守這一法則。

從生命的營氣和衛氣能量運行角度進行分析而言,人體睡眠與清醒之間的變化是建立在營、衛兩氣運行的基礎之上,其中又以衛氣的運行最為關鍵。營氣指行于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正能量,衛氣則指行於脈外和體表具有保衛功能的正能量。《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說:“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這裡的“止”,是指進入睡眠;“起”,則是指清醒起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衛氣運行到陽氣旺的時候,人體就清醒了;反之,則會進入睡眠狀態。

依據生命的氣運規律而言,順天應人則要盡可能做到亥時(21~23點)入睡,早晨卯時(5~7點)起床為宜。入睡前用熱水泡腳,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品質。起床之後,體質偏虛寒的人,可含嚼幾片生薑或者一片炮附子(編者注:炮附子有毒,需使用者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對促進身體陽炁生髮頗有益處。體質偏實熱的人,早上則以冷水沖洗一下頭頂,有利於陰陽平衡。

古聖先賢在修身的實踐中發現,養生與修身方法中,子午這兩個時辰的度與數極為重要。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呈翻轉性變化,人們在子時必欲靜臥,以候氣複,午時應當小憩,靜候陰生。現代科技從物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夜間0時至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而中午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容易疲勞的時間。另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之道。注重修身實踐的人們,則應當靜心感格,運用得一法的“中氣以為和”原理,把握住翻轉性替換中的主動權,在順應的基礎上逐步進行超越,高品質地把握住子時與午時變換的原理,更有效地順天時而化內境。(編者注:十二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一年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十二個月;在一天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十二個時辰。子在一年中,指農曆十一月,卦像是複卦,子時開始陽炁生髮。在一天的週期律中,子時對應于23時到淩晨1點。午在一年中,指農曆五月,在一天中,指中午11點到13點,午時,天地能量陽極而生陰。)

(二)身識養生

1.《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抱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脅、肋、胸、背間風氣。肺臓諸疾,宜通項脈,左右同正月法。又法:以兩手相叉,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關節中風氣,治肺臓諸疾。

2.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處暑

處暑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少陽膽相火。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反兩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正坐,轉頭向左後上方舉引,再緩緩轉向右後上方舉引;同時用兩手半握拳,反向後捶腰背。每轉頭一次,捶背六次。頭向左右各轉35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風濕留滯,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脅肋髀膝經絡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少氣、咳嗽、喘、渴、上氣、胸背脊膂積滯之疾。

(三)口識養生

1.處暑宜食

處暑昭示夏天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在此時期,氣候逐漸乾燥,身體內肺經當值。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如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者口燥咽幹、大便幹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避免發展為疾病,即中醫命名的“秋燥症”。

處暑時節應當保持飲食清淡,宜食酸淡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蕎麥、燕麥及奶類。不食或少食辛辣燒烤食物,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酒等。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番茄、茄子、馬鈴薯、梨等。多食鹼性食物,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豆製品等。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多食用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

2.養生粥品

沙參粥:

原料:沙參15~25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沙參搗碎,加水煎取藥汁後去渣,然後將藥汁與粳米同入沙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7天為一療程。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養胃,祛痰止咳。

應用:肺陰虧虛所致的虛熱燥咳、乾咳少痰、久咳聲啞、咽喉幹痛;胃陰虧虛所致的津少口渴、胃脘灼熱隱痛、舌幹少苔、大便幹結、幹嘔呃逆,以及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屬陰虛者。

注意:沙參煮粥宜稍稀薄,不宜太稠厚。外感風寒所致咳嗽者,不宜服。沙參有南沙參與北沙參之分,二者功效基本相同,但前者偏於潤肺祛痰,後者偏於養胃生津,故在煮粥時,可根據需要而分別選用。

蔗漿粥:

原料:甘蔗漿100~150毫升,粳米50克。

做法:先將新鮮甘蔗適量,洗淨後榨取蔗漿汁備用。將粳米入沙鍋加清水3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蔗漿,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稍溫服食。

功效:滋陰生津,潤燥止渴。

應用:陰津不足所致的心煩口渴、肺燥乾咳、食欲不振、反胃嘔吐、大便燥結及熱性病後期、津傷唇舌乾燥、形體消瘦等。

注意:脾胃虛寒及糖尿病患者,均不宜服。

3.養生飲品

百合蓮子湯:

原料:幹百合100克,幹蓮子70克,冰糖60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乾淨。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乾淨。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銀耳雪梨羹:

原料:銀耳100克,雪梨150克。

做法:先將銀耳用涼水泡開、雪梨切片,一同用水煮熟即可。

功效:具有養陰潤燥、止咳平喘,清心降火等功用。

應用:特別適用于陰液不足所致的乾咳、口渴、腸燥便秘、皮膚乾燥等症。

4.養生菜品

芝麻菠菜:

原料: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各適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淨,在開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浸入涼開水中,

涼後撈出瀝幹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青椒拌豆腐:

原料:豆腐1塊,青椒3個,香油、鹽各適量。

做法: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晾涼,切成1釐米見方小丁。青椒用開水焯一下,切碎。將豆腐、青椒及香油、鹽等攪拌均勻,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對胃口不開、食欲不振者尤其適合。

三、處暑的天文內涵

處暑斗柄方點陣圖

(一)處暑的天文古籍

“大暑後十五日,鬥指坤,為立秋。秋者,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後十五日,鬥指申,為處暑,言瀆暑將退,伏而潛處也。律夷則,夷者,傷也;則者,法也,言金氣始肅,萬物於此凋傷,猶被刑戮之法也。”——《孝經緯》

譯文:

《孝經緯》說:“大暑過後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坤位,就是立秋。秋就是揫的意思,萬物在此時聚集收斂。再過十五天,斗柄指向申位,就是處暑,是說酷暑將要退去,好像要潛伏而處下了。在十二音律中對應夷則,夷就是創傷的意思;則就是法度的意思,是說秋氣開始肅殺,萬物在此時凋零枯萎,猶如遭受刑法的懲罰了。”

(二)處暑物候

處暑三候: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如《逸周書集解》:“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一候鷹乃祭鳥: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辭:“有命,無咎,疇離祉。”《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互艮為鷹,為鳥。艮覆震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段話是說,處暑這一天有一個自然現象,鷹在捕捉到鳥之後,並不是自顧自地吃,而是會把那些鳥整整齊齊擺在窩前,先進行祭天,然後自己再進食。而且,鷹不捕食正在孵化後代的飛禽,所以可以稱之為有義。

二候天地始肅:否卦 ,九五。《周易·否卦》爻辭:“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乾為天,伏坤為地。乾於後天八卦位居西北,肅殺之地,故曰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肅秋者,陰之始,故曰天地始肅。”

這種肅殺之氣,在進入處暑第二候的時候就可以明顯感知出來了。

三候禾乃登:否卦 ,上九。《周易·否卦》爻辭:“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乾變為兌。兌覆巽,巽為禾。兌伏艮,艮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連槁(gao)秸之總名。又,稻秫苽粱之屬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穀登場開始進行加工之意。

(三)處暑的能量卦象

處暑期間,能量卦象已經處在否卦狀態當中。

《周易參同契》裡面,列出來一些能量卦象變化順序:

陽終於巳,中而相乾。姤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賓。

賓服于陰,陰為主人。遯世去位,收斂其精。懷德俟時,棲遲昧冥。

否塞不通,萌者不生。陰伸陽屈,沒陽姓名。觀其權量,察仲秋情。

任畜微稚,老枯複榮。薺麥芽蘖,因冒以生。剝爛肢體,消滅其形。

化氣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反,歸乎坤元。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四、處暑的民俗文化

(一)祭祖感恩

在我國的農曆記載中,從漢代以後,處暑也是一個社日,屬於秋社,是一個祭拜土地,祭祀感恩祖先的日子。而在祭祀祖先的社日活動中,又有家庭之祭和宗族之祭等規模大小的不同。

(二)出遊迎秋

顧鐵卿《清嘉錄》:“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曆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說,處暑時節的天氣還非常悶熱,大概還要再經歷十八天的汗流浹背,天氣才會真正變得清涼舒爽。處暑節氣之後,秋意漸濃,此時桂花飄香、天高雲淡、楓葉漸紅,正是人們外出郊遊賞秋的好時節。處暑過後,暑氣退卻,秋高氣爽,天上飄蕩的雲彩也變得舒卷自如、愜意無邊,再不像盛夏時的濃雲成塊,烏雲翻滾。民間一向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說法,其中就包含“出遊迎秋”登高望遠之意。

節選自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由道德知音論壇整理!

看完後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小暑節氣文化探源,揭示“心靜自然涼”的文化內涵與來龍去脈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而是未讀真經!

高考分數線公佈,分數背後看考題,我們與孩子將來該怎麼學?

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