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0到700億,從普通創業者到BAT的勁敵,他只用了5年!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首發

丨作者:遲玉德 / 編輯:陳光

丨責編:楊芷嘉

但這一說法隨即被今日頭條創始人、CEO張一鳴否認, 稱“數據不實”。

張一鳴沒有給出屬實的資料, 而歷史資料顯示, 2014年6月和2017年4月, 今日頭條分別進行了C輪和D輪融資, 不到三年的時間, 估值從超過5億美元暴漲到110億美元(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翻了20多倍, 並且, 今日頭條還被媒體列為與美團和滴滴齊名的“新三巨頭”。

【1】

2016年底, 今日頭條累計啟動用戶超過6億, 其中日活7800萬、月活1.75億, 且仍在快速增長。

今日頭條的規模和增速是驚人的, 但其最驚人的地方還不是體量, 而是它的發展顛覆了外界對於創業公司的一般看法。

在一般人看來, 創業公司應該是燒錢的, 即便做到美團、滴滴那樣的規模, 也不賺錢, 似乎創業公司就不應該賺錢。 而今日頭條打破了這個規律, 它不但賺錢, 而且賺得不少。

2016年, 今日頭條的年營收超過60億元,

大約相當於百度的1/10, 而且還不接醫療廣告。 即便如此, 有業內人士測算, 其淨利潤也有至少10個億。

由於能賺錢, 所以今日頭條不像絕大部分創業公司那樣著急融資, 過去三年, 它只融過一次資。

更讓人叫絕的是, 它還經常拒絕融資。 2016年7月, 當外界盛傳騰訊要投資今日頭條時, 張一鳴斬釘截鐵地否認, 說“成為騰訊員工多沒意思”。 如今, 敢這樣奚落“騰訊爸爸”的創業者真的不多了。

事實上, 張一鳴不但拒絕了騰訊, 還拒絕了整個BAT, 他笑言, 還沒有發現哪一家有能力把今日頭條做得更好。

今年4月, 一篇《賣給BAT要趁早》的文章刷遍朋友圈, 此後, “馬雲爸爸”、“騰訊爸爸”等稱呼愈發流行, 在這個“二馬”角逐首富的時代, “學成文武藝, 賣給BAT”越來越成為創業者的心聲, 哪個創業者也不敢輕易得罪BAT, 尤其是“二馬”, 但張一鳴就敢。

張一鳴的底氣來自於今日頭條的商業模式, 今日頭條的商業模式很清晰, 就是賣廣告, 外加賣一點技術, 跟時下各種雲山霧罩的商業模式沒法比, 張一鳴既不會講“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故事,

也沒有“失敗了, 就當做公益”的情懷, 但他卻用一種老掉牙的商業模式, 做出了60億營收、10億純利。 而未來三四年, 他還打算搶佔中國線上廣告市場20%的份額。

今日頭條的崛起讓傳統內容巨頭感到了壓力, 它們當然也不是吃素的, 開始反制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靠一套演算法起家, 這套演算法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興趣, 向其推薦個性化內容。 而如今, 傳統巨頭也把新聞用戶端、搜尋引擎、流覽器“頭條化”了, 個性化資訊成了各家的標配, 極大地削弱了今日頭條的優勢。

有人把上述局面比喻為傳統巨頭對今日頭條進行“聯合圍剿”, 一篇文章寫道:在內容領域, 大家的敵人只有一個, 那就是今日頭條。

面對四面八方的對手,

張一鳴似乎並不感到焦慮, 他每天至少睡7個小時, 做事不緊不慢, 還經常遲到, 當被問及對手時, 他笑眯眯地說, “我不覺得他們有什麼優勢是我們所不具備的”, 對於燒錢大戰, 他則很輕鬆地說“陪著燒唄”, 好像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張一鳴是80後, 今年34歲,看上去像一位少俠,外界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歷讓這位年輕人恣意成長,甚至生出單挑BAT的勇氣?

【2】

創業以前,張一鳴並沒有表現出多少過人之處,只是有點特別。

張一鳴是福建龍岩人,和美團創始人王興是老鄉,他的家鄉是龍岩下面的一個小縣城,逛完全縣只需要半個小時。張一鳴來自小康之家,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護士,從小自由發展。

由於縣城太小,他實際上沒有多少事情可做,閱讀和考試成了他主要的愛好和生活,上中學時,他連報紙的中縫都要一字不落地看完。2001年,這位酷愛學習的學生考入南開大學,主修軟體工程專業。

張一鳴從小表現出一種高度的自律,他沒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幾乎不娛樂,甚至不運動,大學期間,他每天不自律的時間最多10分鐘:看別人打遊戲,打撲克。2015年,當在電影《萬物生長》看到男主角抽煙、喝酒、濫交、約架時,他覺得不可思議,感慨:“他們怎麼過得這麼混沌啊,浪費好多時間,我怎麼從來不浪費時間。”

張一鳴特別珍惜時間,天天不是寫代碼就是看書。

入學後不久,他在全宿舍裡第一個買了電腦,天天通過搜尋引擎瞭解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另外做一些程式設計的工作。

累了,他就看一會書,比如《基業長青》《少有人走的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團隊協作的五個障礙》《緊迫感》《你從來沒有努力過》,他不看小說等文學書籍,覺得浪費時間,故事類的他只看名人傳記,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活法》對他影響很大。

後來,一名採訪他的名記笑言:“你看了好多雞湯。”

這些“心靈雞湯”成了張一鳴日後創業的精神寶庫,讓他在涉世之前就建立了一套創業者的價值觀。

不過,這套創業者的價值觀也讓他與周圍人聊不到一塊去,顯得不合群也不接地氣。

大學期間,張一鳴做的最接地氣的事情,是談了一場戀愛。

有一天,他給一個女同鄉修電腦,發現有個女孩子不錯,便決定追。可是由於他太不起眼,那個女孩子連好人卡都沒發就拒絕了。張一鳴並不氣餒,仍按照既定規劃追求,兩個月後他牽到了那個女孩子的手,一直牽到現在。

有趣的是,張一鳴並不認為那個女孩子、他現在的太太,是這個世界上最適合他的人,他說自己只是在“可接受的範圍”,找到了一個“近似最優解”。他解釋,世界上可能有兩萬個人適合你,你只要找到那兩萬分之一就好了。找到一個“近似最優解”後,他就不用在戀愛上浪費時間了。

這種萬事爭分奪秒的精神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高度的自律並沒有讓張一鳴成為一名學霸,大學四年,他的成績始終處於中等,毫不起眼。

沒有人想到,這個不起眼、不合群,甚至稍顯呆板的同學,日後成了全校最有成就的人之一。

【3】

畢業後,張一鳴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他沒有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他覺得穩定不重要,重要的是進入一個有前景的領域。

是年,他和兩名校友進入了看上去“有前景”的協同辦公領域,做了一款名為IAM的辦公系統,準備賣給企業。但“協同辦公”當時太超前,客戶不買帳,創業最終失敗。

初戰失利讓張一鳴沮喪了一陣子,但他很快振作起來,尋找新的機會。不久,他發現了一個叫“酷訊”的垂直搜索網站,該網站可以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房產、旅遊及招聘資訊,而彼時垂直搜索在國內剛起步。

酷訊位於北京,張一鳴便跑到北京面試,面試時他思維清晰,還提供了一份技術改進建議,面試官立刻錄用了他。

張一鳴在酷訊做了兩年,收穫了一個宏偉夢想和一套做事方法。

夢想源自酷訊創始人陳華,陳華畢業於北大電腦系,對於圖書館系校友李彥宏很是不服,認為後者都能做一個“中國的穀歌”,自己也能。後來,陳華發現做“另一個百度”的時機已過,於是轉做垂直搜索,但那個“挑戰百度”的夢想卻影響了很多酷訊人,包括張一鳴。

翻看張一鳴接受的採訪,你發現他提到最多的就是百度和李彥宏。有評論稱:他的夢想就是“成為李彥宏”。

夢想之外,張一鳴還在酷訊摸索出一套做事方法。

張一鳴入職時,酷訊創立沒多久,很不成熟,卻有大把的做事機會。張一鳴主動參與從前端到後端,到演算法,甚至到銷售的全流程作業,飛快成長。

一開始,他的技術很一般,與他同期入職的還有兩個清華系博士,但是到了第二年,雙方的差距就拉開了,那兩個只做分內工作的清華博士原地踏步,而張一鳴負責整個後端技術團隊。

這段經歷強化了張一鳴的一個信念:做事不要設邊界,不要區分哪些是自己該做的,哪些不是,而應從全域角度出發,按照事情本來的要求去做,短期的利益不重要,學到的本事才值錢。

張一鳴在酷訊如魚得水,但這家公司卻不爭氣,後來因經營不善分崩離析。

2009年,再次失業的張一鳴決定單幹,創立了移動端房產搜索應用——九九房。

移動互聯網隨著2007年蘋果發佈iPhone火熱起來,張一鳴敏銳地察覺到了這股風口,九九房創立僅半年,就俘獲了150萬用戶,在房產類應用中排名第一。

此後風越刮越大,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從2010年開始大幅上揚,到2011年更出現了幾何式增長——當年出貨量相當於之前三年的總和!與此同時,騰訊推出了微信,各大門戶網站則推出了移動新聞用戶端。

巨大的風口讓張一鳴心旌蕩漾,“成為李彥宏”的夢想頻頻向他招手,左思右想之後,他決定退出九九房,重新創業,做一個在移動端取代搜尋引擎的應用,更好地匹配使用者和內容,他為這款應用取了一個很接地氣的名字——今日頭條。

【4】

2012年大年初七,29歲的張一鳴開始拉投資,他向曾投資酷訊的海納亞洲創投基金負責人,兜售自己構思的今日頭條。

在張一鳴的構思中,今日頭條是一個內容聚合平臺,平臺把內容根據使用者興趣,進行個性化推送,每個使用者看到的內容都不一樣,不同於那些“千人一面”的新聞用戶端。

進行個性化推送的是一套興趣推薦引擎演算法,能比搜尋引擎更加高效地匹配人和內容。

張一鳴解釋,百度是一種搜尋引擎,用戶通過搜索關鍵字,在浩瀚的互聯網世界尋找資訊。搜尋引擎匹配人和內容的速度比門戶網站快,但雙方都採用“人找資訊”的模式,而酷訊的經歷告訴他:不應該讓人找資訊,而應該讓資訊找人。

2006年,張一鳴負責一個火車票搜索專案,經常要找某次列車的火車票,但許多車票不是一搜就有,要碰運氣,由於當時還有別的工作,他不能一直搜,但不一直搜又會錯失機會。這件事讓張一鳴看到了搜尋引擎的巨大缺陷。

如何既不用一直搜,又不錯過火車票呢?

張一鳴有辦法,他編寫一個程式,讓程式替他搜索指定的火車票,搜到後再發短信給他。

依照使用者興趣主動推送資訊,由此成為張一鳴的核心理念,這個理念後來被濃縮為今日頭條的廣告語——你關心的才是頭條。

讓資訊找人顛覆了門戶和搜尋引擎分發內容的模式,但如何讓演算法知道海量使用者各自的興趣呢?

這種有如知己的興趣推薦會讓用戶上癮,在2013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她》中,一位中年男作家就愛上了一款懂他的人工智慧程式,一刻也離不開。如今,這種情況在今日頭條也發生了:用戶在今日頭條停留的平均時間長達76分鐘!

2012年的那個春節,張一鳴似乎預見了這一切,他當時融到錢並不多,只有幾百萬美元,但卻在內部會議上表達了挑戰三大門戶及BAT的雄心。

【5】

2012年3月,張一鳴創立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但他沒有馬上推出今日頭條,而是先推出了兩個試驗性產品——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

這是張一鳴的策略,今日頭條是一種以資訊為主的內容聚合平臺,與幾大內容巨頭直接競爭,張一鳴雖然志在挑戰巨頭們,卻不想一上來就被盯上,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的內容是笑圖、段子和視頻,通常被視為“屌絲應用”,入不了巨頭們的法眼。

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的內核也是演算法驅動的興趣推薦引擎,經過幾個月測試,演算法已經比較成熟,同時積累了大量用戶,為今日頭條的橫空出世奠定了基礎。

是年8月,張一鳴正式推出今日頭條,三個月就俘獲了1000萬用戶,應用上線一年半後,用戶數突破9000萬,日活1000萬,並以每月1000萬的速度遞增。

用戶選擇今日頭條不光是因為它夠貼心,還因為它更新新聞的速度極快。據報導,某次突發事件時,搜狐CEO張朝陽質問網站主編:“你的報導怎麼比今日頭條還慢?”

那一年張一鳴31歲,春秋正盛,他感覺一切盡在掌握,自己正走在“成為李彥宏”的康莊大道上。但就在這時,一場巨大的危機向他劈面襲來。

5億美元估值消息發佈後,紙媒和門戶網站開始以“侵犯版權”為由,集體圍剿今日頭條:廣州日報旗下的大洋網把今日頭條告上法庭,新京報發表《“今日頭條”,是誰的“頭條”》的社評,搜狐召開“移動媒體反盜版行為發佈會”,並起訴今日頭條,索賠1100萬元;許多媒體輪番炮轟今日頭條,稱張一鳴是“小偷”。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

張一鳴沒有見過這種陣勢,當時也沒招公關人員,公司上下不知道該怎麼辦。

之所以慌亂,是因為外界覺得他們“理虧”。

彼時,今日頭條沒有編輯,也沒有自有內容聚合平臺“頭條號”,所有內容都是張一鳴設計的一套爬蟲軟體,從全網不間斷地掃描、抓取和轉碼得來,在外界看來,這就是“侵權”。

不過張一鳴認為“侵權”之說毫無道理:今日頭條是抓取了其他媒體的內容,但在抓取時沒有去掉對方的LOGO和廣告,並且,如果使用者把內容分享出去,人們打開的也是對方的網站。換句話說,今日頭條不但沒有侵犯這些媒體的利益,還為其帶來了流量,尤其是那些紙媒的網站。

這種分析不無道理,但卻無法說服其他媒體,因為事件的背後不是是非,而是情緒——今日頭條與其他媒體迥異的發展態勢,使得後者心理失衡。

當時,北京一家報社的社長就抱怨,“我幹了這麼多年我才幹了這麼點兒,憑什麼他不生產內容,估值卻這麼高,就是強盜、小偷、騙子。”

抓住癥結後,張一鳴有了擺脫危機的思路。在他看來,問題表現為非理性的情緒,而情緒又是內容不能很好地變現造成的,要想安撫各家媒體,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服軟更不行,只有重新分配利益,把這些媒體綁到自己的平臺上,構建一個內容生態,才能最終解決問題。

於是,張一鳴帶領全體員工開始與各家媒體談判。

張一鳴向各家媒體指出,今日頭條不是一家媒體,而是一家科技公司,與各家媒體沒有競爭關係。今日頭條的使命是高效、廣泛地分發內容,這項技術可以彌補各家媒體的不足,讓大家賺到更多的錢。

他給各家媒體提供了三個選擇:

一、繼續被今日頭條抓取,獲得更大的流量;

二、今日頭條上線自有內容聚合平臺——頭條號,邀請各家媒體入駐,頭條號根據內容匹配廣告,入駐媒體既可以共用今日頭條的龐大用戶,又可以獲得廣告分成;

三、拒絕被今日頭條抓取,不入駐頭條號,大家今後井水不犯河水。

談判出奇的順利,“圍剿”今日頭條的聯盟很快瓦解,版權官司無人問津,之前跟風炒作的媒體又紛紛轉投今日頭條陣營,還有大量媒體登門求抓取,求入駐。

截至2017年4月,入駐“頭條號”的媒體和自媒體帳號數已突破60萬,甚至包括國家版權局等國家機構。

一場山雨欲來的危機,被張一鳴變成了構建自身內容生態的良機,那之後,今日頭條進入了新一輪高增長,張一鳴離“成為李彥宏”的夢想越來越近,當然,他的對手也越來越強。

【6】

但是後來,兩家公司的調性就不是相符了,而是趨同。版權危機發生後,今日頭條開始著力打造自己的內容護城河,先推出頭條號,又推出短視頻。

【7】

騰訊是BAT三家中唯一一個在門戶方面取得成就的,在移動端,騰訊網孵化出了騰訊新聞,騰訊新聞雖然不是個性化新聞用戶端,但其日活用戶數仍是全網最高的。截至2017年4月,其日活用戶達到9000萬,領先於今日頭條的7500萬。

除了騰訊新聞,騰訊還推出了個性化內容平臺天天快報,天天快報的日活用戶已達2500萬,天天快報之外,騰訊還有用戶基數遠超今日頭條的微信公眾號和QQ看點。

騰訊新聞、天天快報、微信公眾號和QQ看點,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內容帝國,同時,騰訊還推出了總額高達14億元的“芒種計畫”,重點補貼以短視頻為主的內容創作。

毫無疑問,騰訊是今日頭條目前最強勁的對手,這或許也是張一鳴斷然拒絕騰訊投資的原因:不缺內容的騰訊不是那麼需要今日頭條,諸葛亮當年不投靠曹操也是這個道理。

張一鳴雖然宣稱不會把今日頭條賣給BAT,但也沒有把話說死,如果哪天百度和阿裡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和對行業發展的遠見,他說不定就賣了,他又不是沒有離開過自己創辦的公司。

可惜,張一鳴目前沒有發現百度和阿裡有接盤的實力,尤其是百度。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的那一套似乎不靈了。百度移動端應用手機百度的覆蓋率很低,甚至低於支付寶,後來百度又推出了個性化內容平臺百度新聞,並效仿頭條號推出了百家號,但這兩次嘗試都沒有成功,百度新聞的覆蓋率非常低,百家號也沒有做起來。

2017年,當百度喊出要向內容生產者分成100個億時,外界看到了李彥宏的焦慮:百度的核心資產是搜索,可是如果在移動端連內容都沒有,搜索還有什麼用呢?更何況,移動端使用者喜歡資訊找人,而不是人找資訊。

搜狗CEO王小川曾說自己“比李彥宏懂技術”,但更懂技術的王小川輸給了李彥宏,因為後者抓住了時代。如今,錯失時代的人變成了李彥宏,對於他而言,如果入主今日頭條,可能會較快地扭轉百度的頹勢。

但這不是一廂情願的買賣,當下心氣正高的張一鳴可能更想“成為李彥宏”,而不是“賣給李彥宏”。更何況,有報導稱,張一鳴還在狂挖百度的技術和行銷人才,李彥宏能不生氣?

所以,如果非要為今日頭條找一個“爸爸”,張一鳴可能更傾向于阿裡。

為改變這種局面,馬雲在今年3月宣佈了一項總額高達20億元的補貼計畫,補貼以短視頻為主的內容創作,還把旗下的土豆轉型為短視頻平臺。

對於馬雲而言,今日頭條具有重大戰略價值,收了今日頭條,他將獲得對陣騰訊內容版塊的實力,但馬雲會收今日頭條嗎?

這是一個迷。

當然張一鳴也未必肯賣,他手裡可是握著一個BAT都沒有的殺手鐧——在推薦引擎演算法上的領先優勢。張一鳴稱,這種優勢不是巨頭們砸錢短期可以獲得的。依靠這種優勢,今日頭條的日活用戶飛快增長,今年頭四個月,騰訊新聞的日活用戶增長了150萬,今日頭條則增長了850萬,雙方的差距只剩下2500萬。

或許,這就是張一鳴每天敢睡7個小時,並保持桀驁不馴的底氣,對於他而言,真正的威脅不來自BAT,只要今日頭條仍有競爭優勢,資本就會給他陪BAT燒錢的籌碼,但反過來,假如今日頭條自身出了問題,他的麻煩就真的來了。

【8】

今日頭條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低俗化”。

採訪張一鳴的媒體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低俗是不是今日頭條成功的原因之一?

張一鳴當然斷然否認,他說今日頭條的使命是提高內容分發的效率,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至於這種需求是高是低,不是今日頭條能決定的。

他打了一個比方,你在火車站和機場看到的雜誌肯定是不一樣的,但不能說火車站的雜誌就LOW,也不能把機場的雜誌強行放在火車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今日頭條要解決的是讓機場的人看機場的雜誌,讓火車站的人看火車站的雜誌,而不是統一大眾的品位。

他甚至反問記者:如果一個郵局不同意《XX時報》的價值觀,就可以不給訂戶郵寄嗎?

許多自詡“精英”的媒體人,一直試圖讓大眾擁有很高的精神追求,而張一鳴認為大眾愛看八卦、娛樂、笑話沒有什麼問題,不應該予以改造,不管是通過演算法,還是通過編輯。

2016年10月,小米和鳳凰投資的一點資訊,邀請前新浪總編輯陳彤掌舵,希望用編輯干預的方式提升平臺的優勢。而張一鳴認為這一嘗試是徒勞的,他堅信不應人為干預內容分發,編輯終將被演算法取代。

然而,張一鳴引以為傲的演算法卻給今日頭條帶來了麻煩,由於今日頭條唯演算法是從,其巨額補貼正在大量流向那些生產垃圾內容的“做號者”。

當然,他們不只騙今日頭條,各家有補貼的平臺他們都騙,只不過今日頭條唯演算法是從,所以騙得狠一些。

這些做號者正在惡化今日頭條的內容生態。

張一鳴曾委屈地說,今日頭條並沒有從低俗中獲利,正相反,低俗內容反而會傷害今日頭條的利益,因為高端客戶不會在一個低俗平臺上投廣告。

為打擊做號者,張一鳴正在調整演算法,尤其是打擊標題黨,他還派人到各大做號公司臥底,瞭解對方的策略。

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戰爭,而即便張一鳴剿滅了做號者,今日頭條的調性也不會馬上提升,許多競爭者批評今日頭條的某些內容“像毒品”,張一鳴必須讓那些不讓人上癮的、正經的優質原創內容,獲得更廣泛的分發。但這一點真的能做到嗎?張一鳴可是說,大眾天然愛看八卦、娛樂和笑話。

想來很有意思,一個萬事爭分奪秒從不浪費時間的人,正在幫助幾億人消磨時光。

【9】

從一個普通創業者,到單挑BAT的少俠,張一鳴只用了5年。他何以進步如此神速?

華商韜略總結了三點:

首先是張一鳴始終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只做新的、有挑戰的事情。他批評那些一畢業就求安穩,每天做重複工作的人浪費生命。做一件事情,他不考慮成功率,而考慮其是否有前景,比如人找資訊是不是應該變成資訊找人。

張一鳴還有一種機器般的理性,他能洞察資料,然後完全按照資料做決策,一切以提升效用為歸依。

比如,他早期曾逼自己熬夜完成任務,但發現效果不好,第二天沒有精神,反而降低了效用。那之後,他就每天堅持睡足7個小時,不會為了內心好過犧牲理性。

另外,不管發生多大的事情,他幾乎不發火,最多說一句“這個事情怎麼會這樣”。這不是因為他脾氣好,而是他覺得發火沒有什麼效用。

在他的眼裡,什麼事情都是程式,都是確立起點,確立終點,然後尋找可到達的最佳路徑。

做有挑戰的事情和機器般的理性,讓張一鳴有機會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延遲滿足感”則讓他在創業過程中始終保持低調和堅韌,從而在巨頭林立的內容江湖殺出一條血路。

創立今日頭條之初,張一鳴不像今天的許多創業者那樣,動不動“顛覆這個、滅了那個”,而是生怕被巨頭們盯上,在C輪1億美元融資前,他甚至沒有招一個公關人員!

許多採訪者稱,張一鳴是一個安靜的人,甚至有些害羞。但正是這樣一個人,只用短短五年時間,就成了笑傲江湖的小巨頭。即便到了今天,這位小巨頭也沒有打算改變低調的作風。2016年底,一位名記對他做了一次不那麼友善的訪談,文章發表後,他沒有說什麼,他很清楚,作為一個創業者,他的形象最終取決於產品和業績。在這一點上,他倒是很像他最大的對手馬化騰。

“延遲滿足感”的精髓,是相信腳踏實地的力量,相信自己會笑到最後,贏得更大。

張一鳴更可怕的地方在於,他正按照自己的特質,建立一支擁有遠大抱負、做事極其理性、且不計較當下得失的龐大團隊。按照他的規劃,這支團隊的規模將達到7000人,其中銷售團隊5000~6000人,有人評論,百度的同學們要小心了。

去年10月,張一鳴還邀請前優步中國“一姐”、柳傳志的侄女柳甄,加盟今日頭條,據報導,柳甄將負責今日頭條的資本運作和國際化。

中國互聯網公司進行國際化的不多,成功的極少,而今日頭條似乎取得了一些成績。

據張一鳴介紹,今日頭條在北美、東南亞和印度都落地了,做得還不錯。其獨立開發的英文版“今日頭條”News Master,於2015年底在谷歌應用商店上線,已打入新聞應用前十名,內容則來自《鏡報》、《每日快報》、Mashable、Business Insider等媒體。其在印度投資的Dailyhunt,已經擁有2800萬活躍用戶,是印度最大的內容聚合平臺之一。

顯然,這些與今日頭條在國內取得的成就相比微不足道,還只是一個開始。但張一鳴指出,大部分人都不敢邁出這一步,甚至不敢想。

張一鳴是敢想的,早在2016年今日頭條成立四周年大會上,他就誓言:“要做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並在未來五年內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

看來,BAT已經不在張一鳴的法眼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路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頭條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華商韜略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今年34歲,看上去像一位少俠,外界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歷讓這位年輕人恣意成長,甚至生出單挑BAT的勇氣?

【2】

創業以前,張一鳴並沒有表現出多少過人之處,只是有點特別。

張一鳴是福建龍岩人,和美團創始人王興是老鄉,他的家鄉是龍岩下面的一個小縣城,逛完全縣只需要半個小時。張一鳴來自小康之家,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護士,從小自由發展。

由於縣城太小,他實際上沒有多少事情可做,閱讀和考試成了他主要的愛好和生活,上中學時,他連報紙的中縫都要一字不落地看完。2001年,這位酷愛學習的學生考入南開大學,主修軟體工程專業。

張一鳴從小表現出一種高度的自律,他沒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幾乎不娛樂,甚至不運動,大學期間,他每天不自律的時間最多10分鐘:看別人打遊戲,打撲克。2015年,當在電影《萬物生長》看到男主角抽煙、喝酒、濫交、約架時,他覺得不可思議,感慨:“他們怎麼過得這麼混沌啊,浪費好多時間,我怎麼從來不浪費時間。”

張一鳴特別珍惜時間,天天不是寫代碼就是看書。

入學後不久,他在全宿舍裡第一個買了電腦,天天通過搜尋引擎瞭解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另外做一些程式設計的工作。

累了,他就看一會書,比如《基業長青》《少有人走的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團隊協作的五個障礙》《緊迫感》《你從來沒有努力過》,他不看小說等文學書籍,覺得浪費時間,故事類的他只看名人傳記,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活法》對他影響很大。

後來,一名採訪他的名記笑言:“你看了好多雞湯。”

這些“心靈雞湯”成了張一鳴日後創業的精神寶庫,讓他在涉世之前就建立了一套創業者的價值觀。

不過,這套創業者的價值觀也讓他與周圍人聊不到一塊去,顯得不合群也不接地氣。

大學期間,張一鳴做的最接地氣的事情,是談了一場戀愛。

有一天,他給一個女同鄉修電腦,發現有個女孩子不錯,便決定追。可是由於他太不起眼,那個女孩子連好人卡都沒發就拒絕了。張一鳴並不氣餒,仍按照既定規劃追求,兩個月後他牽到了那個女孩子的手,一直牽到現在。

有趣的是,張一鳴並不認為那個女孩子、他現在的太太,是這個世界上最適合他的人,他說自己只是在“可接受的範圍”,找到了一個“近似最優解”。他解釋,世界上可能有兩萬個人適合你,你只要找到那兩萬分之一就好了。找到一個“近似最優解”後,他就不用在戀愛上浪費時間了。

這種萬事爭分奪秒的精神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高度的自律並沒有讓張一鳴成為一名學霸,大學四年,他的成績始終處於中等,毫不起眼。

沒有人想到,這個不起眼、不合群,甚至稍顯呆板的同學,日後成了全校最有成就的人之一。

【3】

畢業後,張一鳴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他沒有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他覺得穩定不重要,重要的是進入一個有前景的領域。

是年,他和兩名校友進入了看上去“有前景”的協同辦公領域,做了一款名為IAM的辦公系統,準備賣給企業。但“協同辦公”當時太超前,客戶不買帳,創業最終失敗。

初戰失利讓張一鳴沮喪了一陣子,但他很快振作起來,尋找新的機會。不久,他發現了一個叫“酷訊”的垂直搜索網站,該網站可以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房產、旅遊及招聘資訊,而彼時垂直搜索在國內剛起步。

酷訊位於北京,張一鳴便跑到北京面試,面試時他思維清晰,還提供了一份技術改進建議,面試官立刻錄用了他。

張一鳴在酷訊做了兩年,收穫了一個宏偉夢想和一套做事方法。

夢想源自酷訊創始人陳華,陳華畢業於北大電腦系,對於圖書館系校友李彥宏很是不服,認為後者都能做一個“中國的穀歌”,自己也能。後來,陳華發現做“另一個百度”的時機已過,於是轉做垂直搜索,但那個“挑戰百度”的夢想卻影響了很多酷訊人,包括張一鳴。

翻看張一鳴接受的採訪,你發現他提到最多的就是百度和李彥宏。有評論稱:他的夢想就是“成為李彥宏”。

夢想之外,張一鳴還在酷訊摸索出一套做事方法。

張一鳴入職時,酷訊創立沒多久,很不成熟,卻有大把的做事機會。張一鳴主動參與從前端到後端,到演算法,甚至到銷售的全流程作業,飛快成長。

一開始,他的技術很一般,與他同期入職的還有兩個清華系博士,但是到了第二年,雙方的差距就拉開了,那兩個只做分內工作的清華博士原地踏步,而張一鳴負責整個後端技術團隊。

這段經歷強化了張一鳴的一個信念:做事不要設邊界,不要區分哪些是自己該做的,哪些不是,而應從全域角度出發,按照事情本來的要求去做,短期的利益不重要,學到的本事才值錢。

張一鳴在酷訊如魚得水,但這家公司卻不爭氣,後來因經營不善分崩離析。

2009年,再次失業的張一鳴決定單幹,創立了移動端房產搜索應用——九九房。

移動互聯網隨著2007年蘋果發佈iPhone火熱起來,張一鳴敏銳地察覺到了這股風口,九九房創立僅半年,就俘獲了150萬用戶,在房產類應用中排名第一。

此後風越刮越大,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從2010年開始大幅上揚,到2011年更出現了幾何式增長——當年出貨量相當於之前三年的總和!與此同時,騰訊推出了微信,各大門戶網站則推出了移動新聞用戶端。

巨大的風口讓張一鳴心旌蕩漾,“成為李彥宏”的夢想頻頻向他招手,左思右想之後,他決定退出九九房,重新創業,做一個在移動端取代搜尋引擎的應用,更好地匹配使用者和內容,他為這款應用取了一個很接地氣的名字——今日頭條。

【4】

2012年大年初七,29歲的張一鳴開始拉投資,他向曾投資酷訊的海納亞洲創投基金負責人,兜售自己構思的今日頭條。

在張一鳴的構思中,今日頭條是一個內容聚合平臺,平臺把內容根據使用者興趣,進行個性化推送,每個使用者看到的內容都不一樣,不同於那些“千人一面”的新聞用戶端。

進行個性化推送的是一套興趣推薦引擎演算法,能比搜尋引擎更加高效地匹配人和內容。

張一鳴解釋,百度是一種搜尋引擎,用戶通過搜索關鍵字,在浩瀚的互聯網世界尋找資訊。搜尋引擎匹配人和內容的速度比門戶網站快,但雙方都採用“人找資訊”的模式,而酷訊的經歷告訴他:不應該讓人找資訊,而應該讓資訊找人。

2006年,張一鳴負責一個火車票搜索專案,經常要找某次列車的火車票,但許多車票不是一搜就有,要碰運氣,由於當時還有別的工作,他不能一直搜,但不一直搜又會錯失機會。這件事讓張一鳴看到了搜尋引擎的巨大缺陷。

如何既不用一直搜,又不錯過火車票呢?

張一鳴有辦法,他編寫一個程式,讓程式替他搜索指定的火車票,搜到後再發短信給他。

依照使用者興趣主動推送資訊,由此成為張一鳴的核心理念,這個理念後來被濃縮為今日頭條的廣告語——你關心的才是頭條。

讓資訊找人顛覆了門戶和搜尋引擎分發內容的模式,但如何讓演算法知道海量使用者各自的興趣呢?

這種有如知己的興趣推薦會讓用戶上癮,在2013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她》中,一位中年男作家就愛上了一款懂他的人工智慧程式,一刻也離不開。如今,這種情況在今日頭條也發生了:用戶在今日頭條停留的平均時間長達76分鐘!

2012年的那個春節,張一鳴似乎預見了這一切,他當時融到錢並不多,只有幾百萬美元,但卻在內部會議上表達了挑戰三大門戶及BAT的雄心。

【5】

2012年3月,張一鳴創立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但他沒有馬上推出今日頭條,而是先推出了兩個試驗性產品——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

這是張一鳴的策略,今日頭條是一種以資訊為主的內容聚合平臺,與幾大內容巨頭直接競爭,張一鳴雖然志在挑戰巨頭們,卻不想一上來就被盯上,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的內容是笑圖、段子和視頻,通常被視為“屌絲應用”,入不了巨頭們的法眼。

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的內核也是演算法驅動的興趣推薦引擎,經過幾個月測試,演算法已經比較成熟,同時積累了大量用戶,為今日頭條的橫空出世奠定了基礎。

是年8月,張一鳴正式推出今日頭條,三個月就俘獲了1000萬用戶,應用上線一年半後,用戶數突破9000萬,日活1000萬,並以每月1000萬的速度遞增。

用戶選擇今日頭條不光是因為它夠貼心,還因為它更新新聞的速度極快。據報導,某次突發事件時,搜狐CEO張朝陽質問網站主編:“你的報導怎麼比今日頭條還慢?”

那一年張一鳴31歲,春秋正盛,他感覺一切盡在掌握,自己正走在“成為李彥宏”的康莊大道上。但就在這時,一場巨大的危機向他劈面襲來。

5億美元估值消息發佈後,紙媒和門戶網站開始以“侵犯版權”為由,集體圍剿今日頭條:廣州日報旗下的大洋網把今日頭條告上法庭,新京報發表《“今日頭條”,是誰的“頭條”》的社評,搜狐召開“移動媒體反盜版行為發佈會”,並起訴今日頭條,索賠1100萬元;許多媒體輪番炮轟今日頭條,稱張一鳴是“小偷”。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

張一鳴沒有見過這種陣勢,當時也沒招公關人員,公司上下不知道該怎麼辦。

之所以慌亂,是因為外界覺得他們“理虧”。

彼時,今日頭條沒有編輯,也沒有自有內容聚合平臺“頭條號”,所有內容都是張一鳴設計的一套爬蟲軟體,從全網不間斷地掃描、抓取和轉碼得來,在外界看來,這就是“侵權”。

不過張一鳴認為“侵權”之說毫無道理:今日頭條是抓取了其他媒體的內容,但在抓取時沒有去掉對方的LOGO和廣告,並且,如果使用者把內容分享出去,人們打開的也是對方的網站。換句話說,今日頭條不但沒有侵犯這些媒體的利益,還為其帶來了流量,尤其是那些紙媒的網站。

這種分析不無道理,但卻無法說服其他媒體,因為事件的背後不是是非,而是情緒——今日頭條與其他媒體迥異的發展態勢,使得後者心理失衡。

當時,北京一家報社的社長就抱怨,“我幹了這麼多年我才幹了這麼點兒,憑什麼他不生產內容,估值卻這麼高,就是強盜、小偷、騙子。”

抓住癥結後,張一鳴有了擺脫危機的思路。在他看來,問題表現為非理性的情緒,而情緒又是內容不能很好地變現造成的,要想安撫各家媒體,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服軟更不行,只有重新分配利益,把這些媒體綁到自己的平臺上,構建一個內容生態,才能最終解決問題。

於是,張一鳴帶領全體員工開始與各家媒體談判。

張一鳴向各家媒體指出,今日頭條不是一家媒體,而是一家科技公司,與各家媒體沒有競爭關係。今日頭條的使命是高效、廣泛地分發內容,這項技術可以彌補各家媒體的不足,讓大家賺到更多的錢。

他給各家媒體提供了三個選擇:

一、繼續被今日頭條抓取,獲得更大的流量;

二、今日頭條上線自有內容聚合平臺——頭條號,邀請各家媒體入駐,頭條號根據內容匹配廣告,入駐媒體既可以共用今日頭條的龐大用戶,又可以獲得廣告分成;

三、拒絕被今日頭條抓取,不入駐頭條號,大家今後井水不犯河水。

談判出奇的順利,“圍剿”今日頭條的聯盟很快瓦解,版權官司無人問津,之前跟風炒作的媒體又紛紛轉投今日頭條陣營,還有大量媒體登門求抓取,求入駐。

截至2017年4月,入駐“頭條號”的媒體和自媒體帳號數已突破60萬,甚至包括國家版權局等國家機構。

一場山雨欲來的危機,被張一鳴變成了構建自身內容生態的良機,那之後,今日頭條進入了新一輪高增長,張一鳴離“成為李彥宏”的夢想越來越近,當然,他的對手也越來越強。

【6】

但是後來,兩家公司的調性就不是相符了,而是趨同。版權危機發生後,今日頭條開始著力打造自己的內容護城河,先推出頭條號,又推出短視頻。

【7】

騰訊是BAT三家中唯一一個在門戶方面取得成就的,在移動端,騰訊網孵化出了騰訊新聞,騰訊新聞雖然不是個性化新聞用戶端,但其日活用戶數仍是全網最高的。截至2017年4月,其日活用戶達到9000萬,領先於今日頭條的7500萬。

除了騰訊新聞,騰訊還推出了個性化內容平臺天天快報,天天快報的日活用戶已達2500萬,天天快報之外,騰訊還有用戶基數遠超今日頭條的微信公眾號和QQ看點。

騰訊新聞、天天快報、微信公眾號和QQ看點,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內容帝國,同時,騰訊還推出了總額高達14億元的“芒種計畫”,重點補貼以短視頻為主的內容創作。

毫無疑問,騰訊是今日頭條目前最強勁的對手,這或許也是張一鳴斷然拒絕騰訊投資的原因:不缺內容的騰訊不是那麼需要今日頭條,諸葛亮當年不投靠曹操也是這個道理。

張一鳴雖然宣稱不會把今日頭條賣給BAT,但也沒有把話說死,如果哪天百度和阿裡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和對行業發展的遠見,他說不定就賣了,他又不是沒有離開過自己創辦的公司。

可惜,張一鳴目前沒有發現百度和阿裡有接盤的實力,尤其是百度。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的那一套似乎不靈了。百度移動端應用手機百度的覆蓋率很低,甚至低於支付寶,後來百度又推出了個性化內容平臺百度新聞,並效仿頭條號推出了百家號,但這兩次嘗試都沒有成功,百度新聞的覆蓋率非常低,百家號也沒有做起來。

2017年,當百度喊出要向內容生產者分成100個億時,外界看到了李彥宏的焦慮:百度的核心資產是搜索,可是如果在移動端連內容都沒有,搜索還有什麼用呢?更何況,移動端使用者喜歡資訊找人,而不是人找資訊。

搜狗CEO王小川曾說自己“比李彥宏懂技術”,但更懂技術的王小川輸給了李彥宏,因為後者抓住了時代。如今,錯失時代的人變成了李彥宏,對於他而言,如果入主今日頭條,可能會較快地扭轉百度的頹勢。

但這不是一廂情願的買賣,當下心氣正高的張一鳴可能更想“成為李彥宏”,而不是“賣給李彥宏”。更何況,有報導稱,張一鳴還在狂挖百度的技術和行銷人才,李彥宏能不生氣?

所以,如果非要為今日頭條找一個“爸爸”,張一鳴可能更傾向于阿裡。

為改變這種局面,馬雲在今年3月宣佈了一項總額高達20億元的補貼計畫,補貼以短視頻為主的內容創作,還把旗下的土豆轉型為短視頻平臺。

對於馬雲而言,今日頭條具有重大戰略價值,收了今日頭條,他將獲得對陣騰訊內容版塊的實力,但馬雲會收今日頭條嗎?

這是一個迷。

當然張一鳴也未必肯賣,他手裡可是握著一個BAT都沒有的殺手鐧——在推薦引擎演算法上的領先優勢。張一鳴稱,這種優勢不是巨頭們砸錢短期可以獲得的。依靠這種優勢,今日頭條的日活用戶飛快增長,今年頭四個月,騰訊新聞的日活用戶增長了150萬,今日頭條則增長了850萬,雙方的差距只剩下2500萬。

或許,這就是張一鳴每天敢睡7個小時,並保持桀驁不馴的底氣,對於他而言,真正的威脅不來自BAT,只要今日頭條仍有競爭優勢,資本就會給他陪BAT燒錢的籌碼,但反過來,假如今日頭條自身出了問題,他的麻煩就真的來了。

【8】

今日頭條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低俗化”。

採訪張一鳴的媒體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低俗是不是今日頭條成功的原因之一?

張一鳴當然斷然否認,他說今日頭條的使命是提高內容分發的效率,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至於這種需求是高是低,不是今日頭條能決定的。

他打了一個比方,你在火車站和機場看到的雜誌肯定是不一樣的,但不能說火車站的雜誌就LOW,也不能把機場的雜誌強行放在火車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今日頭條要解決的是讓機場的人看機場的雜誌,讓火車站的人看火車站的雜誌,而不是統一大眾的品位。

他甚至反問記者:如果一個郵局不同意《XX時報》的價值觀,就可以不給訂戶郵寄嗎?

許多自詡“精英”的媒體人,一直試圖讓大眾擁有很高的精神追求,而張一鳴認為大眾愛看八卦、娛樂、笑話沒有什麼問題,不應該予以改造,不管是通過演算法,還是通過編輯。

2016年10月,小米和鳳凰投資的一點資訊,邀請前新浪總編輯陳彤掌舵,希望用編輯干預的方式提升平臺的優勢。而張一鳴認為這一嘗試是徒勞的,他堅信不應人為干預內容分發,編輯終將被演算法取代。

然而,張一鳴引以為傲的演算法卻給今日頭條帶來了麻煩,由於今日頭條唯演算法是從,其巨額補貼正在大量流向那些生產垃圾內容的“做號者”。

當然,他們不只騙今日頭條,各家有補貼的平臺他們都騙,只不過今日頭條唯演算法是從,所以騙得狠一些。

這些做號者正在惡化今日頭條的內容生態。

張一鳴曾委屈地說,今日頭條並沒有從低俗中獲利,正相反,低俗內容反而會傷害今日頭條的利益,因為高端客戶不會在一個低俗平臺上投廣告。

為打擊做號者,張一鳴正在調整演算法,尤其是打擊標題黨,他還派人到各大做號公司臥底,瞭解對方的策略。

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戰爭,而即便張一鳴剿滅了做號者,今日頭條的調性也不會馬上提升,許多競爭者批評今日頭條的某些內容“像毒品”,張一鳴必須讓那些不讓人上癮的、正經的優質原創內容,獲得更廣泛的分發。但這一點真的能做到嗎?張一鳴可是說,大眾天然愛看八卦、娛樂和笑話。

想來很有意思,一個萬事爭分奪秒從不浪費時間的人,正在幫助幾億人消磨時光。

【9】

從一個普通創業者,到單挑BAT的少俠,張一鳴只用了5年。他何以進步如此神速?

華商韜略總結了三點:

首先是張一鳴始終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只做新的、有挑戰的事情。他批評那些一畢業就求安穩,每天做重複工作的人浪費生命。做一件事情,他不考慮成功率,而考慮其是否有前景,比如人找資訊是不是應該變成資訊找人。

張一鳴還有一種機器般的理性,他能洞察資料,然後完全按照資料做決策,一切以提升效用為歸依。

比如,他早期曾逼自己熬夜完成任務,但發現效果不好,第二天沒有精神,反而降低了效用。那之後,他就每天堅持睡足7個小時,不會為了內心好過犧牲理性。

另外,不管發生多大的事情,他幾乎不發火,最多說一句“這個事情怎麼會這樣”。這不是因為他脾氣好,而是他覺得發火沒有什麼效用。

在他的眼裡,什麼事情都是程式,都是確立起點,確立終點,然後尋找可到達的最佳路徑。

做有挑戰的事情和機器般的理性,讓張一鳴有機會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延遲滿足感”則讓他在創業過程中始終保持低調和堅韌,從而在巨頭林立的內容江湖殺出一條血路。

創立今日頭條之初,張一鳴不像今天的許多創業者那樣,動不動“顛覆這個、滅了那個”,而是生怕被巨頭們盯上,在C輪1億美元融資前,他甚至沒有招一個公關人員!

許多採訪者稱,張一鳴是一個安靜的人,甚至有些害羞。但正是這樣一個人,只用短短五年時間,就成了笑傲江湖的小巨頭。即便到了今天,這位小巨頭也沒有打算改變低調的作風。2016年底,一位名記對他做了一次不那麼友善的訪談,文章發表後,他沒有說什麼,他很清楚,作為一個創業者,他的形象最終取決於產品和業績。在這一點上,他倒是很像他最大的對手馬化騰。

“延遲滿足感”的精髓,是相信腳踏實地的力量,相信自己會笑到最後,贏得更大。

張一鳴更可怕的地方在於,他正按照自己的特質,建立一支擁有遠大抱負、做事極其理性、且不計較當下得失的龐大團隊。按照他的規劃,這支團隊的規模將達到7000人,其中銷售團隊5000~6000人,有人評論,百度的同學們要小心了。

去年10月,張一鳴還邀請前優步中國“一姐”、柳傳志的侄女柳甄,加盟今日頭條,據報導,柳甄將負責今日頭條的資本運作和國際化。

中國互聯網公司進行國際化的不多,成功的極少,而今日頭條似乎取得了一些成績。

據張一鳴介紹,今日頭條在北美、東南亞和印度都落地了,做得還不錯。其獨立開發的英文版“今日頭條”News Master,於2015年底在谷歌應用商店上線,已打入新聞應用前十名,內容則來自《鏡報》、《每日快報》、Mashable、Business Insider等媒體。其在印度投資的Dailyhunt,已經擁有2800萬活躍用戶,是印度最大的內容聚合平臺之一。

顯然,這些與今日頭條在國內取得的成就相比微不足道,還只是一個開始。但張一鳴指出,大部分人都不敢邁出這一步,甚至不敢想。

張一鳴是敢想的,早在2016年今日頭條成立四周年大會上,他就誓言:“要做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並在未來五年內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

看來,BAT已經不在張一鳴的法眼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路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頭條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華商韜略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