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因為她們,成都才成為了真正的魅力之都!

編輯丨阿洛

網上曾有一個段子, 說是一個老外, 不遠萬里來到中國, 發誓要吃遍中國所有美食。 他把第一站選在了四川, 然而5年過去了, 他還在成都。

雖然是段子, 卻也詼諧地表達出了一個大家都公認的真理, 那就是成都是當之無愧的美食之都!

又看到許多文章裡寫, 來自外地的誰誰誰到了成都遊玩, 回去後果斷辭掉了高薪工作, 帶著所有的期許與熱情, 來到成都開起了民宿、飯店, 跟這個“前世之地”赴一場今生之約。

我的同事阿布, 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成漂”, 自從上了大學來了成都, 就愛(lai)上了這片土地, 四川話說得比本地人還溜, 成都大街小巷哪裡有好吃的好玩的摸得門兒清, 她也一直調侃自己是“假東北人, 真四川人”。

我問過她, 成都到底有啥子地方吸引她?

她想也不想, 直接操起八級四川話說:“成都哪兒都好撒, 有令世人著迷的高原美景, 有世界級萌寶胖達, 有永遠吃不夠的美食, 有時尚又養眼的成都美女(關她這個東北美女啥子事喃?), 還有濃郁厚重的古蜀文化……總之去過那麼多地方, 還是覺得成都最安逸。 ”

是的, 這就是大家眼中的成都!一座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城市, 一座靠一隻動物、一口火鍋就火遍了全球的城市, 一座你來了還想再來的城市。

就在這座無數人想把家安於此的都市里, 有那麼一群傳統的手工藝人,

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 用自己的力量為這座魅力之都添上一抹別樣的顏色。

無論是蜀繡、漆器還是面人、棕編, 都彰顯著川人之審美與品位、凝聚了工匠經年累月的虔誠心血。

我們今天要說的銀花絲工藝, 就是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手工藝之一。

要說起成都最具特色的漢族傳統金銀手工藝品,非銀花絲莫屬。銀花絲工藝,與蜀繡、竹編、漆器一起,並稱為成都的“四大名旦”。

銀花絲以高純度的白銀作為材料,造型別致,玲瓏剔透,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迷人的光澤和高雅的氣質,盡顯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

說起銀花絲的歷史,早在漢代金銀花絲製品就已出現,距今已有1700多年。那時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皇家貢品,供皇家貴族所用。

到了宋代時,成都的金銀器製作已非常精美,四川德陽則曾出土過一批宋代時期成都打造的銀器,蓮花杯、花型壺等的做工都十分精妙。

明清時期,成都的金銀花絲大量使用“堆絲、填絲、壘絲、炭絲、鏨刻”等工藝,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平填”花絲技藝,獨具特色。

在古時,花絲工藝講究“三年零一截”,意思是學習花絲工藝至少要三年才能出師,那“一截”具體是多久,全憑師傅說了算。

銀花絲的工藝學起來十分不容易,工序非常繁雜,製作工具多達上百種。不同於瓷胎竹編的“依胎而建”的特點,銀花絲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無胎成形”。

先是根據設計稿選取不同粗細的純銀絲,製作出一個圖形邊框,然而再用掐絲、填絲、織編和累絲四大技法對中間的圖文進行填充和編織。

如何填充,如何編織,全靠手工藝人的藝術感悟及手上功夫。

眾所周知,銀器會與空氣中的硫及其他氧化物發生反應變成黑色的硫化銀。而銀花絲工藝中對白銀的防變色處理,就能很好的改善這種情況,從而使得銀花絲工藝品保持著一種柔和又穩定的顏色,顯得優雅又高貴。

2008年6月7日,銀花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這樣美麗的工藝品卻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銀花絲的燒藍、堆景、無胎成型的技術正面臨後繼無人,鏨片技術更是隨著最後一位掌握該技術的工藝師傅的離世已經失傳。

時光是無情的,不會同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然而,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盼望,希望這些凝結了古人智慧與心血的技藝,不要就此于歷史長河中消失不見。

畢竟,手工藝人所精心打造出來的手工藝品,比起批量化生產的那些,始終要多了一些令人感到暖心的手溫,及人味。

我們的成都,正是因為這些溫度,才被人所愛;正是因為這些人味,才留得住人。

聲明

本文稿件由西行驛站編寫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要說起成都最具特色的漢族傳統金銀手工藝品,非銀花絲莫屬。銀花絲工藝,與蜀繡、竹編、漆器一起,並稱為成都的“四大名旦”。

銀花絲以高純度的白銀作為材料,造型別致,玲瓏剔透,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迷人的光澤和高雅的氣質,盡顯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

說起銀花絲的歷史,早在漢代金銀花絲製品就已出現,距今已有1700多年。那時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皇家貢品,供皇家貴族所用。

到了宋代時,成都的金銀器製作已非常精美,四川德陽則曾出土過一批宋代時期成都打造的銀器,蓮花杯、花型壺等的做工都十分精妙。

明清時期,成都的金銀花絲大量使用“堆絲、填絲、壘絲、炭絲、鏨刻”等工藝,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平填”花絲技藝,獨具特色。

在古時,花絲工藝講究“三年零一截”,意思是學習花絲工藝至少要三年才能出師,那“一截”具體是多久,全憑師傅說了算。

銀花絲的工藝學起來十分不容易,工序非常繁雜,製作工具多達上百種。不同於瓷胎竹編的“依胎而建”的特點,銀花絲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無胎成形”。

先是根據設計稿選取不同粗細的純銀絲,製作出一個圖形邊框,然而再用掐絲、填絲、織編和累絲四大技法對中間的圖文進行填充和編織。

如何填充,如何編織,全靠手工藝人的藝術感悟及手上功夫。

眾所周知,銀器會與空氣中的硫及其他氧化物發生反應變成黑色的硫化銀。而銀花絲工藝中對白銀的防變色處理,就能很好的改善這種情況,從而使得銀花絲工藝品保持著一種柔和又穩定的顏色,顯得優雅又高貴。

2008年6月7日,銀花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這樣美麗的工藝品卻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銀花絲的燒藍、堆景、無胎成型的技術正面臨後繼無人,鏨片技術更是隨著最後一位掌握該技術的工藝師傅的離世已經失傳。

時光是無情的,不會同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然而,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盼望,希望這些凝結了古人智慧與心血的技藝,不要就此于歷史長河中消失不見。

畢竟,手工藝人所精心打造出來的手工藝品,比起批量化生產的那些,始終要多了一些令人感到暖心的手溫,及人味。

我們的成都,正是因為這些溫度,才被人所愛;正是因為這些人味,才留得住人。

聲明

本文稿件由西行驛站編寫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