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孩子更好的方式,就是與他分離

孩子不想上學不想離開爸爸媽媽, 而家長何嘗不是擔心掛念一整天......

1

那天, 是我5歲的兒子然寶學完了一年的藝術課程結業的日子。 他穿著和他那小身子一樣縮小版的學士服, 戴著學士帽, 手捧結業證書, 或呆萌或燦爛地笑著, 擺著各種Pose, 和教過他的哥哥姐姐們一一合影留念。 看著在鏡頭前一臉陽光燦爛的寶貝, 我不禁想起他3歲時初上幼稚園和4歲時初接觸興趣班時的情景。

兩年前, 3歲的然寶到了入園的年齡。 儘管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入園之初, 寶貝還是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應。 最初幾天, 每天早上都要經歷一場撕心裂肺的拉鋸戰。

他從一起床就找各種藉口不肯出門, 在路上也是哭鬧不止多次試圖跑回家, 到了教室門口大哭著抱在我的身上不肯進教室……那段時間, 我每天提心吊膽, 憂心忡忡, 工作時也時時想著寶貝在幼稚園怎麼樣。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三周才算是好了。 一年前, 我開始帶著4歲的然寶接觸興趣班, 帶他去試聽體驗。 本來以為已經很好地適應了幼稚園的他, 會很容易適應興趣班。 沒想到在面對興趣班時, 他又一次出現了初入園時的不適應。 需要我在教室外面等著, 孩子單獨進教室試聽的課程, 我們沒有一次能試聽成功。 有兩次都是在老師試圖關門上課的時候, 然寶突然大哭大鬧著沖出來, 說什麼也不肯再去上課。

那時候, 我很是焦慮, 不住地反思自己到底是哪裡做錯了, 才會導致孩子這樣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後來找到了問題的癥結, 那時候然寶的種種反常表現, 都是因為分離焦慮導致的。

2

孩子哭鬧不肯去上幼稚園, 初接觸興趣班不敢自己在教室裡上課,

媽媽不在視線範圍內就驚慌大哭, 在心理學上, 這些狀況都是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 是指與某個人建立了親密的情感關係後, 又要分離時, 心裡產生的傷心、痛苦的情緒, 並可能通過各種行為表示拒絕分離。

分離焦慮症幾乎所有人都會有, 而在嬰幼兒中最為常見, 表現也最為突出。

一般寶寶在 6~ 7個月學爬的階段, 就會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 而在 12~ 18個月的時候會到達頂峰, 而更大一些的寶寶, 在面臨上幼稚園、長期分離等情景時, 也有可能表現出嚴重的分離焦慮。 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是孩子能否順利適應新環境的關鍵。

分離焦慮處理好了, 孩子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而分離焦慮處理不好, 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是危害。

在《媽媽是超人》中, 包貝爾夫婦的育兒方式被觀眾集體吐槽。 包貝爾陪女兒玩的方式就是, 我自己看劇本, 孩子愛幹啥幹啥。 包貝爾在十歲的時候父母離婚, 母親為了養家, 去了日本發展, 多年來包貝爾只見過媽媽幾次面!他的媽媽曾在《旋風孝子》這檔節目中說起對兒子的虧欠,

曾幾度泣不成聲。

包貝爾在童年時和母親分離, 他的媽媽沒能很好地處理包貝爾的分離焦慮, 導致包貝爾成年後, 不知道到底該以什麼樣的準確身份和媽媽相處。 這個把他生下來的人, 讓他既想親近, 又想遠離。 這種影響還體現在了他和自己女兒的關係上, 一方面很愛女兒, 另一方面, 卻不知道自己對女兒有陪伴照顧的責任和義務, 他更多的會認為, 我只需要賺錢養家, 孩子交給媽媽、阿姨照顧就好了!

3

又到開學季, 有的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 有的第一次上小學, 有的是去遠方的城市上大學, 無數的父母和孩子將要面臨分離。 那麼, 如何正確地處理分離焦慮呢?正確地面對並處理好分離焦慮, 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

在親子之間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分離是相對依戀而產生的,沒有依戀,分離就無從談起。也就是說,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好的孩子,他處理分離情緒就會出現困難,建立好的依戀關係關鍵期就在孩子三歲以前。

然寶在一歲多的時候,我們搬到了裝修好的新房子居住。當時,爺爺奶奶擔心新房子有甲醛,所以然寶跟著爺爺奶奶住在他們家,我們每天下班後過去陪他玩兩三個小時。在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我和李先生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天晚上的離開,破壞了他對我們的依戀,他以為我們總是要離他而去。於是,在入園和上興趣班時他才那麼害怕分離。找到原因後,我盡最大的力去彌補。每天下班後接他回家和我們一起住,告訴他爸爸媽媽愛他,永遠不會離開他。

我們去上班或者外出有事,都會耐心地和他講清楚是去幹什麼,什麼時候會回來。慢慢地,重新建立起孩子和我們的依戀,也讓他重新有了安全感。之後,他很少表現出分離焦慮,不僅能很好地融入幼稚園的生活,還順利完成了一年的興趣班藝術課程。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一個人一生中一切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

在孩子年幼時,努力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是孩子很好地處理分離焦慮的關鍵。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壞情緒

當孩子出現哭鬧不想上幼稚園,不讓爸爸媽媽去上班,不好好吃飯,大喊大叫等壞情緒時,父母也會比較憤怒,容易沖孩子發火。其實,用發火、呵斥等粗暴方式對待孩子,對事情的解決沒有一點好處。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壞情緒,讓孩子的情緒發洩出來,再進行正確的引導。

在熱門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林志穎的兒子Kimi天真可愛,還是個酷酷的小男生。可是,當Kimi要離開爸爸和小夥伴一起去執行任務時,酷酷的小男生瞬間就變成了愛哭鬼,眼淚止不住地留下來。林志穎沒有批評責怪Kimi,也沒有強制和孩子分離,而是一次次蹲下身子擁抱他,安慰他,甚至不惜違反遊戲規則幾次陪著Kimi執行任務。在爸爸的陪伴和引導下,Kimi終於能離開爸爸,勇敢地和小夥伴們一起去執行任務了。

當孩子出現壞情緒時,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多安慰孩子,引導孩子把他的想法說出來。有時候,孩子適度地發脾氣,也是對分離焦慮的一種宣洩。

讓分離更有儀式感

當父母要離開時,一定要跟孩子做好分離,這個時候儀式化的分離步驟很重要。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聽不懂,父母要離開時,要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裡,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並儘量說到做到。若無法按時回來,需要打電話告知孩子。然後親親或抱抱孩子並離開。

有的父母為了順利離開,讓其他家庭成員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去幹別的然後偷偷離開。這樣的做法最不可取,對孩子來說,你就是突然消失了,會給幼小的孩子留下不安和恐懼。另外,告別的儀式不可太長。

有的時候孩子的奶奶抱著孩子和父母告別,從家門口告別到車庫,再從車庫告別到社區大門,這樣就減弱了告別的儀式感,反而不容易幫助孩子處理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不僅孩子有,父母也會有

一個朋友是全職媽媽,在孩子上幼稚園之前,她常抱怨沒時間逛街,健身,見朋友。孩子入園後,一下子有了時間的她卻突然覺得心裡空落落的,生活也一下子空了。她沒心情做任何事,每天跑到幼稚園外面等著,就為了孩子戶外活動時見孩子一面。

有個同學暑假送孩子去國外參加夏令營。孩子乘坐的航班起飛後,她就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暈機,到了後會不會水土不服,會不會吃不慣當地的食物。一整天唉聲歎氣,工作還出了不小的岔子。

更誇張的是有位大姐,孩子上了大學後,原本每天風風火火給孩子做營養餐的她,下班回家後失落得連飯也不想做,夫妻兩人連著吃了好幾周的外賣。父母的這些表現,也是分離焦慮症。作為父母,也要學習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父母愛孩子,但也不要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愛孩子,都不能放棄自我,不放棄學習,不斷精進自我,發展業餘愛好,成為更好的自己。當你不需要圍著孩子轉時,你還是你自己。

還要多關注另一半,不要讓親子關係淩駕于夫妻關係之上。

努力經營良好的夫妻關係,不但能緩解孩子離開後的焦慮,也能讓孩子從小生活在更親密,更和諧的家庭中。一如心理學家克雷爾所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無論是孩子的人生中,還是父母的人生中,都會有無數次的別離,愛和別離是永恆的主題。為人父母,我們和孩子一起學會正確地處理分離焦慮,才是目送日漸遠去的孩子的最正確姿態。

作者:小確幸來一打

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

在親子之間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分離是相對依戀而產生的,沒有依戀,分離就無從談起。也就是說,依戀關係建立得不好的孩子,他處理分離情緒就會出現困難,建立好的依戀關係關鍵期就在孩子三歲以前。

然寶在一歲多的時候,我們搬到了裝修好的新房子居住。當時,爺爺奶奶擔心新房子有甲醛,所以然寶跟著爺爺奶奶住在他們家,我們每天下班後過去陪他玩兩三個小時。在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我和李先生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天晚上的離開,破壞了他對我們的依戀,他以為我們總是要離他而去。於是,在入園和上興趣班時他才那麼害怕分離。找到原因後,我盡最大的力去彌補。每天下班後接他回家和我們一起住,告訴他爸爸媽媽愛他,永遠不會離開他。

我們去上班或者外出有事,都會耐心地和他講清楚是去幹什麼,什麼時候會回來。慢慢地,重新建立起孩子和我們的依戀,也讓他重新有了安全感。之後,他很少表現出分離焦慮,不僅能很好地融入幼稚園的生活,還順利完成了一年的興趣班藝術課程。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一個人一生中一切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

在孩子年幼時,努力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是孩子很好地處理分離焦慮的關鍵。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壞情緒

當孩子出現哭鬧不想上幼稚園,不讓爸爸媽媽去上班,不好好吃飯,大喊大叫等壞情緒時,父母也會比較憤怒,容易沖孩子發火。其實,用發火、呵斥等粗暴方式對待孩子,對事情的解決沒有一點好處。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壞情緒,讓孩子的情緒發洩出來,再進行正確的引導。

在熱門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林志穎的兒子Kimi天真可愛,還是個酷酷的小男生。可是,當Kimi要離開爸爸和小夥伴一起去執行任務時,酷酷的小男生瞬間就變成了愛哭鬼,眼淚止不住地留下來。林志穎沒有批評責怪Kimi,也沒有強制和孩子分離,而是一次次蹲下身子擁抱他,安慰他,甚至不惜違反遊戲規則幾次陪著Kimi執行任務。在爸爸的陪伴和引導下,Kimi終於能離開爸爸,勇敢地和小夥伴們一起去執行任務了。

當孩子出現壞情緒時,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多安慰孩子,引導孩子把他的想法說出來。有時候,孩子適度地發脾氣,也是對分離焦慮的一種宣洩。

讓分離更有儀式感

當父母要離開時,一定要跟孩子做好分離,這個時候儀式化的分離步驟很重要。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聽不懂,父母要離開時,要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裡,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並儘量說到做到。若無法按時回來,需要打電話告知孩子。然後親親或抱抱孩子並離開。

有的父母為了順利離開,讓其他家庭成員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去幹別的然後偷偷離開。這樣的做法最不可取,對孩子來說,你就是突然消失了,會給幼小的孩子留下不安和恐懼。另外,告別的儀式不可太長。

有的時候孩子的奶奶抱著孩子和父母告別,從家門口告別到車庫,再從車庫告別到社區大門,這樣就減弱了告別的儀式感,反而不容易幫助孩子處理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不僅孩子有,父母也會有

一個朋友是全職媽媽,在孩子上幼稚園之前,她常抱怨沒時間逛街,健身,見朋友。孩子入園後,一下子有了時間的她卻突然覺得心裡空落落的,生活也一下子空了。她沒心情做任何事,每天跑到幼稚園外面等著,就為了孩子戶外活動時見孩子一面。

有個同學暑假送孩子去國外參加夏令營。孩子乘坐的航班起飛後,她就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暈機,到了後會不會水土不服,會不會吃不慣當地的食物。一整天唉聲歎氣,工作還出了不小的岔子。

更誇張的是有位大姐,孩子上了大學後,原本每天風風火火給孩子做營養餐的她,下班回家後失落得連飯也不想做,夫妻兩人連著吃了好幾周的外賣。父母的這些表現,也是分離焦慮症。作為父母,也要學習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父母愛孩子,但也不要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愛孩子,都不能放棄自我,不放棄學習,不斷精進自我,發展業餘愛好,成為更好的自己。當你不需要圍著孩子轉時,你還是你自己。

還要多關注另一半,不要讓親子關係淩駕于夫妻關係之上。

努力經營良好的夫妻關係,不但能緩解孩子離開後的焦慮,也能讓孩子從小生活在更親密,更和諧的家庭中。一如心理學家克雷爾所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無論是孩子的人生中,還是父母的人生中,都會有無數次的別離,愛和別離是永恆的主題。為人父母,我們和孩子一起學會正確地處理分離焦慮,才是目送日漸遠去的孩子的最正確姿態。

作者:小確幸來一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