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從出伏至秋分這34天最兇險?誇張了,但高血壓等疾病患者要注意

昨天, 《明日出伏!迎來最兇險的34天!》的文章在網上刷屏, 文中提到, 從8月21日(出伏)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波動最頻繁的時候, 有人患中風、心梗甚至猝死。 真是如此?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丁尋實表示, 雖然這一說法有些誇張, 但受到季節、氣溫變化影響, 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有心臟病潛在基礎的人群, 老年人, 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患有肥胖等疾病的中老年患者, 要特別引起重視。 ”

73歲的老太急性心肌梗塞

卻自己誤認為是腸胃炎

告別酷熱的“三伏天”,

迎來了一個較為涼爽的“出伏日”。 21日下午, 73歲的陳婆婆(化名)和以往一樣打著麻將, 突然, 感覺後背有點痛, 接著出虛汗, “是有點不舒服, 但應該沒得啥子大礙。 ”當時的陳婆婆並沒有太在意, 接著打麻將;又過了一會兒, 陳婆婆感覺噁心想吐, 於是起身準備上廁所, 剛一起身一下子就跌倒了。 “是不是吃東西吃遭了。 ”陳婆婆估計自己可能是得了腸胃炎, 依然沒有趕往醫院。

到了晚上, 陳婆婆的情況並不見好, 在跌倒三次以後, 她終於意識到, 自己的身體可能真是出了問題。 在家人的陪伴下, 陳婆婆來到金牛區人民醫院就診, 接診醫生為其做了檢查, 並告知陳婆婆她並不是得了胃腸病, 而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間歇性停搏, 建議立刻轉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救治。

陳婆婆及家人聞此大為震驚, 此刻才發現病情急迫。

陳婆婆被送往成都市三醫院時, 距離她發病已過去了10多個小時, “一般來講, 心肌梗塞從發病到入院應在3小時左右。 ”心內科醫生丁尋實介紹, 陳婆婆入院時情況已經非常危險, 甚至出現了休克症狀, 醫生連夜為其進行了搶救。 到今日上午, 陳婆婆的情況已有好轉, 但尚未完全脫離危險期。

季節變化時節身體可能出現不適

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不能掉以輕心

丁醫生表示, 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發、同時也是死亡率最高危的季節, “但大家往往在高危的時間段非常重視, 出現不適後立刻就醫, 反而是在當下氣候變化時節,

體感舒適度感覺還不錯的時候出現了不舒服, 還想到忍一忍, 扛一扛, 結果等到病情非常危重的時候才到醫院。 ”

“心臟病在什麼時候發作具有不確定性, 如果要從天氣的角度說, 往往在氣候變化的時節, 身體會出現某些不適應, 心臟也可能產生不適, 繼而出現心臟問題。 ” 丁醫生表示, 某個誘因, 有可能是氣候變化、情緒激動等, 一旦出現了急性的心血管事件, 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 “因此, 有心臟病潛在基礎的人群, 老年人, 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患有肥胖等疾病的中老年患者, 要特別引起重視。 ”

“出伏”之後還要注意這些:

1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

夏秋交替, 氣侯逐漸乾燥, 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 飲食要吃得“潤”一點。

冬瓜、白蘿蔔、芹菜、洋蔥具有穩定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香蕉、蘋果中含有豐富的鉀, 可以對抗身體中的鈉, 起到降壓效果。

2調整作息 早點入睡

出伏後, 因為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 很多人會出現“秋乏”現象。 專家介紹, 晚上11點到淩晨2、3點, 是人體的最佳睡眠時間, 一般最好10點半準備入睡休息, 特別是淩晨1點到3點一定要入睡, 否則對身體會有較大的損傷。

3關注天氣變化 保溫避寒

夏秋交替時期, 應注意關注天氣變化, 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長袖“薄衣”。 這樣溫差對於身體的刺激要小很多, 一定護好脖子、後背、腳部這些血管最豐富的地方, 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 引發危險。

4適量運動 增強免疫力

適當的運動鍛煉,

可以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 抵禦各種疾病的侵襲。 運動不要過分劇烈, 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 宜選擇運動量較小或適中的運動方式, 如慢跑、游泳、太極拳等。

5勤開窗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夏秋之際, 一定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 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多開窗, 讓室內保持新鮮的空氣。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 實習生張軍

部分內容綜合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