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社群經濟vs共用經濟:誰在玩轉新熱點?

互聯網行業是個喜歡“造概念”的圈子, 近兩年, “社群經濟”、“共用經濟”等概念成了貴圈爭相追捧的新名詞。 在經歷了團購、外賣、打車、單車大戰後, 圈中資本已經太熟悉如何借勢“概念”打造一隻獨角獸。 “共用單車”的火熱無須過多贅述, 共用充電寶的戰爭也在奮起直追。 8月21日, 共用充電寶公司“充充”宣佈獲得5億人民幣A輪融資, 成為迄今為止, 共用充電寶領域獲得的最大一筆融資。 此等火熱, 同樣曾發生在 “內容經濟”、“網紅經濟” 等由“社群經濟”衍生而來概念之上。 然而, 熱點從來只是暫時的, 汝之砒霜, 可能是彼之蜜糖,

兩大火熱概念到底誰能笑到最後?

充滿爭議“共用經濟”

天降大任於共用經濟, 爭議在所難免, “共用”的概念雖然吹起了ofo、摩拜、充充、小電等一系列入局者的“融資風”, 但細究起來, 其從某種程度上, 是混淆了“共用經濟”與“租賃經濟”的概念。 因為共用經濟最起碼應該是去盤活社會閒置資源,

有償與他人分享, 從而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 正如最初的滴滴、Uber, 以及Airbnb將多餘房間、公寓和旅行者的需求進行匹配。 然而, 大熱的共用單車和充電寶, 沒有私人閒置資源的分享, 有的只是相應公司所擁有的、自購的出租品, 其收取押金和使用費的方式, 與人們出遊租車本質上並無區別。 如果把當下的概念替換成“租賃單車”、“租賃充電寶”……其想像空間似乎就小了很多, 畢竟, 共用經濟著眼的是整個社會閒置資源, 其體量價值是自營租賃經濟無法比擬的。

從本質上來說, “共用”只是一種手段, 而一個憑藉“共用”手段興起的商業模式能否繼續下去, 還要看其最終有沒有解決痛點、有沒有足夠大的體量、能不能形成“商業壁壘”。

即使站在風口上, 也不能靠概念把模式忽悠歪了。

潤物無聲的“社群經濟”

相比較“共用經濟”的飽受爭議, “社群經濟”似乎低調了些, 大有潤物細無聲的意思。 吳曉波曾解釋說, 在他眼中, 社群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新型人際關係。

而社群經濟是指互聯網時代, 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抱成團。 發生群蜂效應, 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係。 母嬰平臺貝貝網CEO張良倫曾在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表示, 社群經濟的魅力在於其強大的自生長性與未知的“病毒式”破壞力, 其例舉了今日頭條、快手以及貝貝網本身的發展, 從針對特定人群的產品發展成較為大眾的應用, 從生產資料到消費資料, 其背後便是“社群經濟”的力量。 強大自生長力的背後是迅猛的增速, “人以群分”的背後是高粘性與高活躍, 促使“社群經濟”成為自帶流量的商業模式。

社群經濟的壁壘在於, 其構建一定要尋找到基於內容為基礎的“信任貨幣”, 這個信任貨幣可以是價值觀的彼此認同,

也可以是興趣愛好的近似, 而基於特定的場景所沉澱的用戶社群有著天然的信任度和純淨度。 就如知乎以高品質的專業內容為 “信任貨幣”、嗶哩嗶哩通過“二次元內容”彙聚使用者、今日頭條通過“個性推薦”織造社群關係網。 對於貝貝網這樣的母嬰平臺而言, 媽媽群裡有著天然的社交需求與分享欲望, 先借由購物場景、交流場景、分享場景連接媽媽使用者, 然後通過內容眾包的方式, 讓媽媽自發分享有用資訊, 正是促使貝貝網在母嬰二手閒置、母嬰親子服務、母嬰社交領域迅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據悉, 貝貝旗下成長記錄工具育兒寶, 連續4季度實現100%高速增長, 短短一年躋身育兒記錄領域前兩位元, 而其二手閒置、親子同城服務等業務,更是由於8000萬媽媽用戶這一龐大的社群群體,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內容的海量累積。

相較“共用經濟”的火爆,“社群經濟”的平靜似乎在於其實“社群思維”本身就是滲透於互聯網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而非一時興起的概念,社群的發展創造了人際商貿的流通形式,當社群變成了一種生產力要素,在連接的基礎上發展“社群經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共用經濟需要快速跑馬圈地,而社群經濟則需快速構築核心內容,把連接的成本降到最低。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不論是哪條路都關山萬重,步步驚心。

而其二手閒置、親子同城服務等業務,更是由於8000萬媽媽用戶這一龐大的社群群體,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內容的海量累積。

相較“共用經濟”的火爆,“社群經濟”的平靜似乎在於其實“社群思維”本身就是滲透於互聯網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而非一時興起的概念,社群的發展創造了人際商貿的流通形式,當社群變成了一種生產力要素,在連接的基礎上發展“社群經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共用經濟需要快速跑馬圈地,而社群經濟則需快速構築核心內容,把連接的成本降到最低。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不論是哪條路都關山萬重,步步驚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