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科技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

要點提示

●唯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 緊緊抓住和用好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 迎頭趕上、奮起直追, 才能點燃戰鬥力躍升的新引擎。

●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 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 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人民軍隊建設和戰鬥力發展的貢獻率。

“科技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 習主席的重大論斷, 深刻揭示了世界軍事發展的基本規律, 充分反映了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 進一步彰顯了科技在戰鬥力要素構成中的地位作用。 全面落實科技興軍戰略, 把科技創新作為強軍興軍的核心引擎,

是解決我軍建設發展瓶頸難題、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緊迫要求, 是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必然抉擇。

科學技術是軍事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恩格斯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古往今來, 科技進步不僅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也深刻影響著世界軍事發展走向。 戰爭作為一種暴力手段, 從來沒有放棄對科技的偏愛。 誰擁有了科技優勢, 誰就能掌握軍事主動、贏得制勝先機;誰忽視了科技進步, 誰就會陷入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

掌握先進科技並將其運用於軍事領域, 是奪取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 引發了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深刻變化。

金屬冶煉技術的普及運用, 使人類戰爭從石器時代步入冷兵器時代;火藥的發明和使用, 拉開了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序幕;坦克、飛機、艦船等軍事科技革新, 把人類戰爭引向機械化時代;進入20世紀中後期, 電磁、網路等科技蓬勃發展, 資訊化戰爭開始嶄露頭角。 透過戰爭形態演變歷程可以看出, 科技對於戰爭勝負的影響越來越大。 冷兵器時代以前, 戰爭勝負主要取決於士兵的數量、體能以及運用武器的技能;進入熱兵器時代以後, 先進科技和武器裝備逐漸成為戰爭制勝的關鍵一環。

曾經先進並不代表永遠先進, 而科技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將是致命的。 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 中華民族創造了許多璀璨奪目的科技成果,

古代中國的武器裝備水準長期領先世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青銅劍、雲梯、弩車、拋石機等武器裝備就已廣泛使用;漢代, 出現了攻城的大型箭弩和火箭;唐朝, 火器開始在戰爭實踐中運用, 等等。 這些軍事科技成果, 領先西方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但是, 受長期封建專制體制禁錮和“重道輕器”思想文化束縛, 近代中國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 科技落伍最終陷入任人宰割的悲慘境地, 百年屈辱史想來就讓人心痛。 跨越不了軍事科技上的鴻溝, 就難以擺脫戰爭對抗中一敗再敗的命運。

科技強則國防強, 科技興則軍隊興。 軍事科技上的每一次創新突破, 都將對戰鬥力提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只有以強烈的憂患和高度的敏銳持續推進科技創新,

並將其充分運用於軍事領域, 才能跟上時代步伐、引領戰爭進程、奪取戰場主動。 這是古今中外無數戰爭實踐凝結而成的一條重要勝利法則。

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著新質戰鬥力的巨大增值空間

當前, 世界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 科技領域一大批革命性突破初現端倪, 帶動關鍵技術融合發展、群體躍升, 人類社會已進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關鍵節點。 這一輪科技革命, 不僅會成為撬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最有力的“杠杆”, 而且會對世界安全形勢和軍事競爭格局產生革命性影響。

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的一些重要科技成果已經展現出良好的軍事應用前景,

持續觸發新質戰鬥力的生長點。 物聯網技術促成戰場萬物互聯, 為建立泛在化的傳感網路體系奠定了基礎;大資料處理技術在軍事預測、情報分析、輔助決策等方面呈現出獨特優勢, 成為現代戰爭制勝的重要推手;以雲計算為代表的分散式並行網路計算技術, 為體系對抗提供了新引擎;量子通信、認知無線電、移動互聯網、太赫茲通信等技術, 為實現複雜電磁環境下大容量資料傳輸創造了條件;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 一些領域有關指標達到或超過人類水準。 與此同時, 生物電腦、光學和量子電腦、基於非矽材料的新型電腦技術, 將打破摩爾定律魔咒, 迎來資訊技術發展的新紀元;軍事航太、高超聲速飛行器、鐳射武器、無人作戰平臺和戰場機器人等技術快速發展, 體現出相對于傳統武器的壓倒性優勢;電磁軌道炮、低可探測、超空泡、機械外骨骼、系統集成等技術日趨成熟,都有改變未來戰爭面貌的巨大潛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的洶湧浪潮,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軍事科技創新力度,積極謀取未來軍事發展新優勢。美國依託傳感技術、大資料開發、視覺化、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進步,推進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加快發展全球即時打擊系統、無人作戰系統、電磁軌道炮及鐳射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力求構建領先對手一代的新型作戰體系。俄羅斯積極推進戰略核力量更新換代,發展高超聲速飛行器,組建網路安全部隊,加強前沿醫學、新型材料、人工智慧、未來能源和仿生學、先進水下技術等領域顛覆性技術研發,努力增加武裝力量的“科技含量”。2015年底,俄軍在敘利亞出動由2種10部機器人構成的地面突擊集群,參加地面反恐作戰,這是世界上首次戰鬥機器人集群作戰。日本及英法等國家也紛紛加大軍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水準。通過發展先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提升軍隊戰鬥力,日益成為當今世界大國博弈的時代特徵。

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既是難得機遇,也是嚴峻挑戰。機遇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唯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迎頭趕上、奮起直追,才能點燃戰鬥力躍升的新引擎。

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全面推進科技興軍戰略落細落實

注重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是我們党領導軍隊建設發展、克敵制勝的一條基本經驗。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全面實施科技興軍戰略,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瞄準世界軍事科技前沿,加強前瞻謀劃設計,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人民軍隊建設和戰鬥力發展的貢獻率。

選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緊推進戰略前沿技術發展。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靠單純引進的路子也是走不遠的。要按照主動跟進、精心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加強軍事科技創新的總體籌畫和科學設計,始終瞄著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瞄著前沿學科和無人區,集中力量攻關突破。堅持把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薄弱環節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主攻方向,以重大課題、重大專案為牽引,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的重大技術研究,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推動我軍科技創新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加速發展。

著眼增強國防科技發展後勁,持續下氣力抓好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是武器裝備發展的原動力。當前,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邊界日趨模糊,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關聯度日益提高。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戰鬥力生成規律,把基礎前沿領域、關鍵共性領域的研究作為重大基礎工程來抓,優先支援事關戰鬥力生成與提高的科技領域,確保在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妥善處理打基礎與出成果的關係,防止科研創新中的竭澤而漁、急功近利現象,允許科研人員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夯實軍事科技創新發展的根基。

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傾心打造創新型軍事科技人才方陣。強軍興軍,要在得人。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綜合運用政策吸引、事業凝聚、制度激勵等多種措施,盤活人才資源,打造人才高地,加強領軍帥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和創新團隊的選育力度。大力培育先進軍事科研文化,宣導和弘揚忠誠于党、強軍報國的科研情懷,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的科研追求,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風,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科研品格,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使各種創新活力迸發湧流。

抓住深化改革歷史契機,著力構建科學完備的軍事科研政策制度體系。科學完備的政策制度,是釋放創新潛力、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保證。以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為重要抓手,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專案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適應新體制新要求,著重圍繞軍事科研計畫管理、評估鑒定、績效考核、成果轉化、經費保障等方面,深入調查研究,加強籌畫設計,抓緊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以規章制度固化軍隊科研機構調整改革成效,最大限度釋放改革能量。堅持把軍隊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積極構建軍民協同創新機制,推動融合由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拓展,形成多維一體、協同推進、跨越發展的新興領域融合發展佈局,在發揮舉國體制優勢中大幅提升軍事科技創新的品質效益。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體現出相對于傳統武器的壓倒性優勢;電磁軌道炮、低可探測、超空泡、機械外骨骼、系統集成等技術日趨成熟,都有改變未來戰爭面貌的巨大潛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的洶湧浪潮,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軍事科技創新力度,積極謀取未來軍事發展新優勢。美國依託傳感技術、大資料開發、視覺化、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進步,推進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加快發展全球即時打擊系統、無人作戰系統、電磁軌道炮及鐳射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力求構建領先對手一代的新型作戰體系。俄羅斯積極推進戰略核力量更新換代,發展高超聲速飛行器,組建網路安全部隊,加強前沿醫學、新型材料、人工智慧、未來能源和仿生學、先進水下技術等領域顛覆性技術研發,努力增加武裝力量的“科技含量”。2015年底,俄軍在敘利亞出動由2種10部機器人構成的地面突擊集群,參加地面反恐作戰,這是世界上首次戰鬥機器人集群作戰。日本及英法等國家也紛紛加大軍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水準。通過發展先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提升軍隊戰鬥力,日益成為當今世界大國博弈的時代特徵。

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既是難得機遇,也是嚴峻挑戰。機遇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唯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迎頭趕上、奮起直追,才能點燃戰鬥力躍升的新引擎。

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全面推進科技興軍戰略落細落實

注重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是我們党領導軍隊建設發展、克敵制勝的一條基本經驗。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全面實施科技興軍戰略,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瞄準世界軍事科技前沿,加強前瞻謀劃設計,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人民軍隊建設和戰鬥力發展的貢獻率。

選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緊推進戰略前沿技術發展。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靠單純引進的路子也是走不遠的。要按照主動跟進、精心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加強軍事科技創新的總體籌畫和科學設計,始終瞄著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瞄著前沿學科和無人區,集中力量攻關突破。堅持把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薄弱環節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主攻方向,以重大課題、重大專案為牽引,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的重大技術研究,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推動我軍科技創新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加速發展。

著眼增強國防科技發展後勁,持續下氣力抓好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是武器裝備發展的原動力。當前,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邊界日趨模糊,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關聯度日益提高。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戰鬥力生成規律,把基礎前沿領域、關鍵共性領域的研究作為重大基礎工程來抓,優先支援事關戰鬥力生成與提高的科技領域,確保在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妥善處理打基礎與出成果的關係,防止科研創新中的竭澤而漁、急功近利現象,允許科研人員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夯實軍事科技創新發展的根基。

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傾心打造創新型軍事科技人才方陣。強軍興軍,要在得人。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綜合運用政策吸引、事業凝聚、制度激勵等多種措施,盤活人才資源,打造人才高地,加強領軍帥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和創新團隊的選育力度。大力培育先進軍事科研文化,宣導和弘揚忠誠于党、強軍報國的科研情懷,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的科研追求,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風,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科研品格,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使各種創新活力迸發湧流。

抓住深化改革歷史契機,著力構建科學完備的軍事科研政策制度體系。科學完備的政策制度,是釋放創新潛力、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保證。以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為重要抓手,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專案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適應新體制新要求,著重圍繞軍事科研計畫管理、評估鑒定、績效考核、成果轉化、經費保障等方面,深入調查研究,加強籌畫設計,抓緊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以規章制度固化軍隊科研機構調整改革成效,最大限度釋放改革能量。堅持把軍隊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積極構建軍民協同創新機制,推動融合由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拓展,形成多維一體、協同推進、跨越發展的新興領域融合發展佈局,在發揮舉國體制優勢中大幅提升軍事科技創新的品質效益。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