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冷戰中的“核地雷”:美蘇相互玩陰的,你埋我家,我埋你家

冷戰時期, 蘇聯派特工在美國境內偷偷埋過核地雷。 聯邦德國也沿柏林牆沿線設置了一道總長約800公里的“核地雷障礙帶”, 引起各國軍事家的極大震驚和關注。 儘管冷戰已結束多年, 但核地雷的陰影並未散去。 尤其嚴重的是, 戰術核武器微型化及其運用的擴展為核武器的擴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也為恐怖襲擊提供了一種更加危險的手段。

核地雷構造很普通

核地雷的外形很普通, 沒有固定的特殊形態, 有的宛如行囊, 有的像提箱。 其構造都由戰鬥部和成套組合件構成。 戰鬥部裝填不同當量的核裝藥。

成套組合件包括:發火裝置, 用於接受起爆地雷的信號, 並將戰鬥部內的核裝藥引爆的裝置;計時器, 用於選擇裝定地雷起爆的時間, 保證準時啟動發火裝置;防護包裝套, 用於保護設置在地下、水中的核地雷戰鬥部避免受壓、受潮和受光、電、磁等物理場變化的影響而損壞;判讀器, 用於採取遙控起爆時, 判讀發火裝置的有關資料。 將各部分按設計要求用導線相連, 便成為一枚核地雷。

核地雷的體積和重量都很小。 像美國研製的山脈型核地雷, 爆炸威力為10噸TNT當量, 其長度僅91CM、直徑38 CM、重45.36公斤, 一名士兵即可揹運。 所以, 核地雷的保管、運輸和安放都比較簡便。 在預有準備的條件下, 一般10分鐘之內, 便可設置好一枚核地雷。

核地雷破壞巨大

據軍事家們評估, 核地雷在作戰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能以極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構成難以克服的巨大炸坑, 對部隊機動起巨大阻滯作用。 據美國效應試驗證明:一枚相當於一萬噸TNT爆炸威力的核地雷在地面上爆炸時, 能製造直徑90米、深20米的大炸坑。 但是, 炸坑大小不僅與核裝藥的當量有關, 而且與地雷埋設的深度密切相關。 試驗資料證明, 一般核地雷的TNT當量增大10倍, 炸坑尺寸約增大1倍;若當量不變則在最佳埋深時炸坑最大;埋得過深或過淺都會影響炸坑的大小。

核地雷爆炸還能造成大面積的放射性沾染區, 妨害部隊的作戰行動。 核地雷爆炸後, 放射性物質90%以上留在土壤中及其炸坑附近,

5%以沉降物形式散落開來構成沾染障礙區。 在風速為5米/秒的條件下, 核地雷的放射性沉降物散落區長達14.5公里。 放射性沾染比克服炸坑更加困難。 乘坐車輛去克服這類障礙, 至少要兩晝夜。

核地雷還能以巨大的爆炸威力直接摧毀軍事設施和兵器、裝備, 殺傷有生力量。 據分析, 一枚2000噸TNT當量的核地雷爆炸, 可摧毀或殺傷180米距離內的坦克、260 米距離內的裝甲輸送車、950米距離內的暴露人員。 當對方裝甲部隊沿3公里正面發起進攻時, 僅一枚核地雷就可摧毀其12%的坦克、17%的裝甲輸送車。

核隱患與日俱增

據美國《國家防務雜誌》報導:美國自1955年開始研製核地雷, 已經製造出從10噸至10萬噸TNT當量的核地雷系列裝備。 前蘇聯在這方面也不甘落後,

它在一些大型的軍事演習中, 都十分重視運用核地雷的研究和訓練。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 儘管冷戰已經過去, 而核威脅卻始終沒有離開人間, 而且核走私案件呈上升趨勢。 據德國刑事調查處證實:各國查獲的核走私案件, 1991年為41起, 1995 年上升為241起。 這些數字還“僅僅是這些犯罪事實的可見部分”。 一些科學家和政治家警告說, 這些走私的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很容易落入恐怖組織和接近 “核門檻”的某些國家手中, 其後果不堪設想。 即使它們不被用來製造核武器, 也會對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為消除核走私及放射性材料被竊的威脅, 各國政府正在聯手加強防範措施和加大緝私力度, 但是要想真正令核威脅遠離人類,

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