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靈石董家嶺:深藏於黃土高坡的布達拉宮

在晉中市靈石縣南關鎮, 有一個叫董家嶺的古村落, 周邊被綿長的群山環抱, 古樸的民居依山而起, 順坡而上, 層樓迭閣, 雄渾壯觀, 全封閉的城堡式建築, 儼然一座黃土高坡上的布達拉宮, 訴說著此地數百年的滄桑。

董家嶺古村形成於明末清初, 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 現擁有古建院落100座, 房屋、窯洞共計582間(孔), 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占地9.14公頃, 新建院落48座, 房屋、窯洞共254間(孔)。 董家嶺以其悠久的自然人文歷史和精美絕倫的明清民居建築特色, 於2009年被評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2016年又申報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依山而建層樓迭閣

古色古香

精美民居演繹明清建築典範

從靈石縣南關鎮出發, 汽車在蜿蜒的山嶺間穿梭, 漫山的野酸棗和道路兩旁青翠的灌木林, 散發著溫潤的氣息, 儘管仍在盛夏, 空氣中卻少了城市裡的燥熱。

如果說碧綠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的話, 那麼, 董家嶺古村落的出現則讓人眼前一亮:古銅色的窯洞式房屋, 一層層立體式疊加在山坡之上, 錯落有致, 蔚為壯觀, 加上周圍綠樹繁花的襯托, 令人滿是驚喜和讚歎!

據明萬曆《靈石縣誌》記載, 明代實行裡村制, 董家嶺村所在的道美裡, 在城西南50裡, 到了清代實行裡甲制, 城南各村都統一歸入南訛裡, 在經歷了多次的轄區調整後,

1983年, 董家嶺村成為了南關鎮下轄的11個行政村之一。 全村可耕地面積1500餘畝, 戶籍人口700餘人。

董家嶺村的古建築是明清時期民居建築的扛鼎之作, 是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典範, 其總特徵為:依山傍勢, 順坡而上, 階梯式上下分佈於凹形山坡上, 前以峭壁為屏, 後以峻嶺為靠, 下以河水為險, 底以磐石為基, 層樓迭閣, 錯落有致, 質樸雄渾。 整個山莊以村中大槐樹和村對面峻嶺上的魁星樓、文筆塔為軸線, 向心式分佈, 以巷道為紐帶, 立體交疊、明暗互通, 巷道收放有序、曲折變化, 穿插於立體交錯的村窯洞之間, 從而形成了可居、可匿、可防、可退的多功能山地建築形態, 排水防洪系統非常完善, 將我國傳統的選址和規劃佈局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全封閉城堡式建築

從整體上看, 董家嶺村的建築可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部上下九層, 西部上下五層, 暗含“九五之尊”之意。

走進村中任意一座院子, 都能感受到其獨特精美的造型, 以及對自然地勢的充分合理利用。 董家嶺村先人們在選址和營造之初, 即考慮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對自然的充分利用, 依山就勢, 形成層列式窯洞建築, 類型多樣, 有土窯、半土半磚窯、錮窯等多種類型, 以適應特定地形的需要, 充分體現了運用自然材料及適合的建築營造手法來追求與周邊環境融合協調的建築理念。

村中古院落有100座, 以獨立三合或四合單進院為基本單元, 院落之間通過臺階、通道互相聯通,

院落由大門、院落、廂房、正房等幾個部分組成, 大門的構建分為屋字式與強原式兩種, 比較豪華的院落利用磚雕、石雕等方式來突出和裝飾院門。

村東下方有一處院落, 門口掛著的牌子上寫著“董家嶺二號民居”, 從高大的門庭上便可看出這是一大戶庭院, 四合院的格局, 院內上房五根柱欄高達8米, 頗為壯觀, 廂房上部的“繡樓”殘垣向世人展示著當時未出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中生活場景。

在董家嶺村的古建築中, 木雕、磚雕、石雕“三雕”技術運用廣泛, 大量木雕存在於木質簷廊斗拱、拱翅、墊木和額枋、雀替部位, 還有少量純裝飾性的小木雕如淨瓶、香爐、如意等用鐵釘直接釘在承重木構上;磚雕主要在建築物樨頭部位,

影壁方心和瓦件處, 雕刻內容豐富, 工藝上乘;與磚雕、木雕相比, 石雕所存數量較少, 在柱墩、門枕、戶對、上馬石、拴馬樁處存在, 除戶對雕刻有立體獅子繡球內容外, 其餘大多是平麵線刻。 各類雕刻的內容十分豐富, 有孝子賢孫、農耕場景、花草鳥獸、歲寒三友、鶴鹿同春、麒麟臥松、博古花瓶、鴛鴦荷花等吉祥圖案, 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源遠流長

厚重文化訴說晉商興衰歷史

明清時期,晉商以其誠信聞名天下,靈石縣是晉商故里,清代靈石有“四大家、八小家”之說,皆為該縣的名門望族,董家嶺即八小家之一——趙家所在地。

歷史上董家嶺村有趙姓三大家族五個堂口,歷經400餘年滄桑,以永和堂為代表的趙氏家族已發展成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成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的獨特階層。在人口繁衍與經商發展的同時,趙氏家族逐漸步入讀書入仕的道路,尊崇讀書,仕宦之路風行,從而歷代文人輩出。高深,煌麗的宅院便是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在村北報春的墓碑顯示,在清光緒年間,趙家的趙啟文曾任直隸霍州州同的官職。

董家嶺村的文化特質在於它是農耕文明亦農亦商村落的珍貴標本,以農為本,以商養農。那些在走西口、過關隘,經營票號或販賣獲利的商人,不忘記在家鄉建設體面的宅院,教育子女,門樓上所題的“耕讀第”、“天賜福”等文字,將中國人安土重遷、讀書致仕的文化心理表露無遺。

精美的木制窗櫺

在董家嶺村南部有一座觀音廟,大紅色的外牆十分醒目,門前“吟風”“詠月”的題詞,訴說著此地的歷史。據村裡的老人介紹,宋太宗年間,北遼太后蕭銀宗設計請宋王到董家嶺赴宴,妄圖將宋朝君臣一網打盡,八賢王金殿動本願替宋王前去赴宴,並親到楊府用激將法勸說楊六郎保駕。楊六郎保八賢王赴宴,終使北遼遞交降書順表。據說楊六郎便是在這廟中救出八賢王,殺掉喇嘛,燒毀廟宇。村裡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立碑留給後人,當年的遺址和楊六郎的拴馬柱、飲馬泉還在,可惜記載這位元英雄的碑已隨著年代的推移不知去向。

河南豫劇曲目中有一齣戲叫《董家嶺赴宴》,或許可為這段民間傳奇做一個有力的佐證,使得楊家將忠君衛國的英雄豪氣在這一沃土源遠流長,千古流芳。

關於趙家歷史上的經商情況,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趙家生意從移居董家嶺之後就開始了,大約起於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最初可能也就一兩家,後來因為都是一個家族,互相帶動,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就自己幹,差一些的先當學徒、做帳房、當掌櫃,然後再思謀獨幹或夥幹,所以到後來,村中所有的趙姓族人戶戶都有經商的,家家都過得很殷實,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

風吟詠歌

各堂口中生意最好的首推永和堂,店鋪商號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天津塘沽等地,在河南平頂山,永和堂的店鋪曾經佔據了一整條繁華商業街。現在晉南臨汾的鼓樓東大街,也曾經有半條街都是永和堂的生意。趙家做生意幾乎什麼都賣,所以當時流傳著一句話“賣不了的貨,董家嶺放”,而幾代人長期的經商也使得趙家積累了巨額財富,其中名氣最大的是永和堂的“趙老九”,從山西到河南沿途各縣都有店鋪,為了方便,專門養了20頭土黃色騾子,每月一次從河南往山西運送銀兩。此外老輩中的趙金昌(音)家產也相當驚人,以至於人們都說“老闆趙金昌,銀子堆成了山”。

從高處俯瞰,董家嶺古村依山就勢建於半山腰的坡地上,猶如一條臥龍,村落建在形如倒放的元寶的山坡上,地勢北高南低,東西高,中間低,東西兩端落差15米,南北上下高柱相差40米,因而人們也稱古村為“元寶村”。村內各項服務設施功能齊全,銀樓院、宰生院、錢莊當鋪院、戲臺、家祠、店鋪、鏢局、油坊、醋坊、豆腐坊、酒坊等應有盡有,足見當時的董家嶺曾富甲一方。

觀音廟

或許是過度繁華,或許是太過張揚,董家嶺因財興,也因財衰。

傳說清朝時一位皇帝西行,一路行至臨汾府(今臨汾市),因當時趙氏家族風光盛世,其家族產業占臨汾府半條街,於是臨汾府台便將為皇帝接風洗塵的重任交由趙氏族人。皇帝抵府,趙氏深感榮光,備膳完畢,請皇帝用金盆洗手。皇帝嫌其應了江湖中“金盆洗手”之說,便問趙氏族人:“你家接待客人的金盆有幾何?”趙氏族人誤以為皇上心悅,便自吹:“天上星星有幾多,吾家金盆便幾何。”皇帝大驚,又說:“如此說來,爾等富貴竟此托天之數,子孫後代豈不輩輩長盛不衰?”趙氏族人未能細作皇帝深意,竟自顧自吹下去:“若要趙氏富貴垮敗,除非天降大火毀壞。”皇帝一時氣結。

然而,無心的一句妄語,卻一語成讖。不久之後,有人目睹一大火球,瞬間蔓延成一層火海,將趙氏財產盡付一炬。從此,趙氏一蹶不振。

傳說或許只是笑談,卻也警戒後人,謙受益,滿招損,牢記於心,不可妄言。

保存較為完好的二號民居

遺風餘象

多樣習俗展現濃郁風土人情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董家嶺四百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同的風俗習慣造就了董家嶺文化中特有的風土人情。

村東入口處的觀音廟,是董家嶺村一座典型的文物古建築。與一般坐北朝南的觀音廟不同,這座觀音廟坐南朝北,被稱為“倒坐觀音”,並且觀音像被供奉在窯洞式的廟宇中。觀音廟中有三座窯洞,除中間供奉一座觀音之外,兩側窯洞中分別供奉著送子觀音和關公像,村民經常到廟中求財求子。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有村民在孩子12歲時來廟中“開鎖”。

觀音廟中還有一座戲臺,相傳是村裡外出做生意的有錢人回鄉後修建的,供村民看戲娛樂。受舊時男女授受不親、男尊女卑等封建觀念影響,看戲時,女人們只能從小門進入二樓回廊看戲,而不能像男人一樣坐在戲臺正對面的院子裡光明正大地看戲。

董家嶺村南一公里處有一座土地廟,傳說非常靈驗,有戶村民家有羊群,還給另一家代放8只羊。有一天,放羊之人進了土地廟,看到土地爺身邊臥著一隻狼的塑身,於是,拿起石頭擦狼牙,並道:“我看你的狼牙有多快。”不料,到了晚上,此人家裡的羊全被狼咬死,並堆放成一排,而他給別人代放的8只羊卻毫髮無損。

董家嶺村中有一株乾枯的老槐樹,因其有九個分支,故稱九龍槐,儘管主幹已經乾枯,旁枝卻生髮出茂密新芽。在九龍槐旁有數間磚洞,很似窯洞,卻比人住的窯洞矮小很多,村裡老人介紹說,這些磚洞被用作畜養牲畜。

據說從前每逢到了正月十三,趙氏族人便要在此處按照九宮八卦方位燃起365盞地燈,並請專人看守。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九龍槐下,地燈不息。這幾天村內人都會來此處祈福,祈求一年風調雨順,財源滾滾。據傳,地燈有求子、求財、求福、求官運、求健康等說法,形狀不同的地燈,代表著不一樣的期望,村裡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都親身經歷過。

不論是否靈驗,點地燈這一習俗,表達的是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董家嶺村中一處高地,中間有一個凹進地面的大坑,村民們叫做泊池,其實是古村落排水防洪體系中的一部分。

泊池本是村內自然條件艱苦下的救命池塘,也因此賦予其神奇的色彩。據說,每逢乾旱時節,村民苦候風雨不至,莊稼焦枯時,村內便會選派9位寡婦去泊池打掃求雨。村裡老人回憶,上世紀70年代村民還這樣做過,許是碰巧,有時的確求到了雨。迷信也好,寄託也罷,對於數輩靠天吃飯的中國傳統農民而言,泊池蓄水,養活生命,或許是人類對於生命本源中聖地的外化形象,足見人類與自然交往中內心殷切的期盼。

王清文/文解曉陽/圖

源遠流長

厚重文化訴說晉商興衰歷史

明清時期,晉商以其誠信聞名天下,靈石縣是晉商故里,清代靈石有“四大家、八小家”之說,皆為該縣的名門望族,董家嶺即八小家之一——趙家所在地。

歷史上董家嶺村有趙姓三大家族五個堂口,歷經400餘年滄桑,以永和堂為代表的趙氏家族已發展成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成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的獨特階層。在人口繁衍與經商發展的同時,趙氏家族逐漸步入讀書入仕的道路,尊崇讀書,仕宦之路風行,從而歷代文人輩出。高深,煌麗的宅院便是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在村北報春的墓碑顯示,在清光緒年間,趙家的趙啟文曾任直隸霍州州同的官職。

董家嶺村的文化特質在於它是農耕文明亦農亦商村落的珍貴標本,以農為本,以商養農。那些在走西口、過關隘,經營票號或販賣獲利的商人,不忘記在家鄉建設體面的宅院,教育子女,門樓上所題的“耕讀第”、“天賜福”等文字,將中國人安土重遷、讀書致仕的文化心理表露無遺。

精美的木制窗櫺

在董家嶺村南部有一座觀音廟,大紅色的外牆十分醒目,門前“吟風”“詠月”的題詞,訴說著此地的歷史。據村裡的老人介紹,宋太宗年間,北遼太后蕭銀宗設計請宋王到董家嶺赴宴,妄圖將宋朝君臣一網打盡,八賢王金殿動本願替宋王前去赴宴,並親到楊府用激將法勸說楊六郎保駕。楊六郎保八賢王赴宴,終使北遼遞交降書順表。據說楊六郎便是在這廟中救出八賢王,殺掉喇嘛,燒毀廟宇。村裡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立碑留給後人,當年的遺址和楊六郎的拴馬柱、飲馬泉還在,可惜記載這位元英雄的碑已隨著年代的推移不知去向。

河南豫劇曲目中有一齣戲叫《董家嶺赴宴》,或許可為這段民間傳奇做一個有力的佐證,使得楊家將忠君衛國的英雄豪氣在這一沃土源遠流長,千古流芳。

關於趙家歷史上的經商情況,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趙家生意從移居董家嶺之後就開始了,大約起於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最初可能也就一兩家,後來因為都是一個家族,互相帶動,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就自己幹,差一些的先當學徒、做帳房、當掌櫃,然後再思謀獨幹或夥幹,所以到後來,村中所有的趙姓族人戶戶都有經商的,家家都過得很殷實,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

風吟詠歌

各堂口中生意最好的首推永和堂,店鋪商號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天津塘沽等地,在河南平頂山,永和堂的店鋪曾經佔據了一整條繁華商業街。現在晉南臨汾的鼓樓東大街,也曾經有半條街都是永和堂的生意。趙家做生意幾乎什麼都賣,所以當時流傳著一句話“賣不了的貨,董家嶺放”,而幾代人長期的經商也使得趙家積累了巨額財富,其中名氣最大的是永和堂的“趙老九”,從山西到河南沿途各縣都有店鋪,為了方便,專門養了20頭土黃色騾子,每月一次從河南往山西運送銀兩。此外老輩中的趙金昌(音)家產也相當驚人,以至於人們都說“老闆趙金昌,銀子堆成了山”。

從高處俯瞰,董家嶺古村依山就勢建於半山腰的坡地上,猶如一條臥龍,村落建在形如倒放的元寶的山坡上,地勢北高南低,東西高,中間低,東西兩端落差15米,南北上下高柱相差40米,因而人們也稱古村為“元寶村”。村內各項服務設施功能齊全,銀樓院、宰生院、錢莊當鋪院、戲臺、家祠、店鋪、鏢局、油坊、醋坊、豆腐坊、酒坊等應有盡有,足見當時的董家嶺曾富甲一方。

觀音廟

或許是過度繁華,或許是太過張揚,董家嶺因財興,也因財衰。

傳說清朝時一位皇帝西行,一路行至臨汾府(今臨汾市),因當時趙氏家族風光盛世,其家族產業占臨汾府半條街,於是臨汾府台便將為皇帝接風洗塵的重任交由趙氏族人。皇帝抵府,趙氏深感榮光,備膳完畢,請皇帝用金盆洗手。皇帝嫌其應了江湖中“金盆洗手”之說,便問趙氏族人:“你家接待客人的金盆有幾何?”趙氏族人誤以為皇上心悅,便自吹:“天上星星有幾多,吾家金盆便幾何。”皇帝大驚,又說:“如此說來,爾等富貴竟此托天之數,子孫後代豈不輩輩長盛不衰?”趙氏族人未能細作皇帝深意,竟自顧自吹下去:“若要趙氏富貴垮敗,除非天降大火毀壞。”皇帝一時氣結。

然而,無心的一句妄語,卻一語成讖。不久之後,有人目睹一大火球,瞬間蔓延成一層火海,將趙氏財產盡付一炬。從此,趙氏一蹶不振。

傳說或許只是笑談,卻也警戒後人,謙受益,滿招損,牢記於心,不可妄言。

保存較為完好的二號民居

遺風餘象

多樣習俗展現濃郁風土人情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董家嶺四百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同的風俗習慣造就了董家嶺文化中特有的風土人情。

村東入口處的觀音廟,是董家嶺村一座典型的文物古建築。與一般坐北朝南的觀音廟不同,這座觀音廟坐南朝北,被稱為“倒坐觀音”,並且觀音像被供奉在窯洞式的廟宇中。觀音廟中有三座窯洞,除中間供奉一座觀音之外,兩側窯洞中分別供奉著送子觀音和關公像,村民經常到廟中求財求子。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有村民在孩子12歲時來廟中“開鎖”。

觀音廟中還有一座戲臺,相傳是村裡外出做生意的有錢人回鄉後修建的,供村民看戲娛樂。受舊時男女授受不親、男尊女卑等封建觀念影響,看戲時,女人們只能從小門進入二樓回廊看戲,而不能像男人一樣坐在戲臺正對面的院子裡光明正大地看戲。

董家嶺村南一公里處有一座土地廟,傳說非常靈驗,有戶村民家有羊群,還給另一家代放8只羊。有一天,放羊之人進了土地廟,看到土地爺身邊臥著一隻狼的塑身,於是,拿起石頭擦狼牙,並道:“我看你的狼牙有多快。”不料,到了晚上,此人家裡的羊全被狼咬死,並堆放成一排,而他給別人代放的8只羊卻毫髮無損。

董家嶺村中有一株乾枯的老槐樹,因其有九個分支,故稱九龍槐,儘管主幹已經乾枯,旁枝卻生髮出茂密新芽。在九龍槐旁有數間磚洞,很似窯洞,卻比人住的窯洞矮小很多,村裡老人介紹說,這些磚洞被用作畜養牲畜。

據說從前每逢到了正月十三,趙氏族人便要在此處按照九宮八卦方位燃起365盞地燈,並請專人看守。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九龍槐下,地燈不息。這幾天村內人都會來此處祈福,祈求一年風調雨順,財源滾滾。據傳,地燈有求子、求財、求福、求官運、求健康等說法,形狀不同的地燈,代表著不一樣的期望,村裡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都親身經歷過。

不論是否靈驗,點地燈這一習俗,表達的是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董家嶺村中一處高地,中間有一個凹進地面的大坑,村民們叫做泊池,其實是古村落排水防洪體系中的一部分。

泊池本是村內自然條件艱苦下的救命池塘,也因此賦予其神奇的色彩。據說,每逢乾旱時節,村民苦候風雨不至,莊稼焦枯時,村內便會選派9位寡婦去泊池打掃求雨。村裡老人回憶,上世紀70年代村民還這樣做過,許是碰巧,有時的確求到了雨。迷信也好,寄託也罷,對於數輩靠天吃飯的中國傳統農民而言,泊池蓄水,養活生命,或許是人類對於生命本源中聖地的外化形象,足見人類與自然交往中內心殷切的期盼。

王清文/文解曉陽/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