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又是一載最年輕院士來襲,起底高校人才儲備排名,浙大是支潛力股!

都快開學了還在糾結志願學校好不好?孩子高三了想要選目標?小編幫你搜羅了各高校的人才儲備排名。

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是高校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要工作之一。 而在高校的高層次人才評估工作中, “兩院院士”、“長江學者”、海外高層次人才(下稱“千人計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下稱“傑青”)作為的四項人才指標在高校評估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那麼來看看浙大的表現吧。

而對2016-2017年高校新增的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優青、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和傑青獲得者進行統計, 發現浙江大學共有80人次入選, 超過北大、清華;北京大學有79人次入選, 位居第二;清華大學有67人次入選, 位列第三。

我浙的上升勢很兇猛嘛, 歡迎學弟學妹報考浙江大學。

emmmmmm……歪樓了……拐回來

在資料的搜集中小編驚喜地發現了我浙的兩位校友, 兩位年齡不超45歲的兩院院士。

40歲院士:麻生明

我願像徐霞客一樣, 在科學世界裡寫寫‘遊記’。 我來過這個地方看到了什麼, 為後人做些參考。 ——麻生明

麻生明院士

出生于1965年的麻生明, 198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化學系;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獲該所博士學位。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一位院士。

2007年, 麻生明以金屬參與的聯烯化學中的選擇性調控的科研專案, 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在有機化學中, “聯烯”是一種特殊的有機分子結構, 三個相鄰的碳原子之間由兩個“雙鍵”相連接。 早在1874年, 有人便預言了它的存在, 但被誤認為很不穩定, 且難以實現選擇性控制。 但麻生明偏偏就鑽了進去, 而且一鑽就是10年。 麻生明院士認為:“我們的工作就像去認識一個人, 而且要盡可能掌握他的脾氣、品性和能力, 找到能派上用場的地方。 ”

10年“交道”打下來, 麻生明終於有了突破:成功地為“聯烯”們找到了一位元“媒人”———金屬催化劑, 並為它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反應環境。

通過研究, 麻生明成功發展了一般方法難以合成的不飽和烯酸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方法等。 而事實上, 此次獲獎的成果還僅僅是截至2003年所做的工作, 在2003年至2007年發表的相關61篇論文, 被世界範圍引用475次, 平均每篇引用率達7.8次。

41歲院士:曹雪濤

心猿意馬, 沒有在一個領域深潛下去, 難出重大成果。 ——曹雪濤

曹雪濤院士

他26歲時碩士論文太優秀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28歲破格晉升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醫學教授。 32歲晉升為博士生導師, 33歲擔任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 35歲並申報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並于41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指導的12位博士生入選全國優博, 被稱為“全國最牛博士生導師”。

此外, 他還是當時我國最年輕的將軍。

更令人驚奇的是, 這樣一位頂尖的科學家卻沒有國外的學習經歷, 是個純正中國本土培養的頂尖科學家。 他就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曹雪濤。

在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的研究上,曹雪濤院士多年來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截止到2016年9月,曹雪濤院士共發表論文430多篇,論文總引用也超過了1.1萬次。

近日,曹雪濤團隊用在Cell期刊上發表了最新成果:放大抗病毒“信號”的蛋白分子。我們頭條號也曾做過報導,傳送門:Cell刊登浙大教授曹雪濤最新研究,為研發新的抗病毒藥物提供新思路

除了這兩位和浙大頗有淵源的院士,這兩天網路上其他幾位元年輕院士的履歷得到了網友們的頂禮膜拜。甭說了,小編的膝蓋已經跪爛了。

今年最年輕院士候選人:顏寧

越早跌跟頭,內心越強大。——顏寧

顏甯教授

女神,中科院院士候選人。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級期刊上,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準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甯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跡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41歲院士:潘建偉

我們應當敬畏科學本真的力量,科學讓我們能夠坦然面對命運所施予的各種不幸、痛苦,讓我們對生活抱以無條件的熱愛與信任。——潘建偉

潘建偉院士

2016年8月16日淩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路。

而其中的關鍵人物,這個專案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叫做潘建偉。

在很多人眼裡,潘建偉是傳奇:29歲,他參與的有關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院士;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這是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報導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工作的長篇新聞特稿《量子太空競賽》中的觀點。

38歲最年輕院士:盧柯

科研就是自己跟自己鬥。——盧柯

盧柯院士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畫”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就在今年的3月24日,Science線上發表了盧柯的一項全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

盧柯在科研領域可謂成果頗豐,僅在最頂尖的學術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發表11篇論文,而且這些論文引用量驚人。

40歲院士:鄧中翰

工程師能夠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改變這個世界。——鄧中翰

鄧中翰院士

前不久,一個中國人在國外演講的視頻在網路上刷屏。演講從中國的共用單車談到創新發展,談到中國正在為應對全球重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又談到目前全球面臨著14項重大挑戰,呼喚世界各國攜起手來,立即行動,踐行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

這就是7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位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電腦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鄧中翰主持“星光中國芯工程”,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枚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的超大型積體電路晶片,佔領電腦圖像輸入全球60%以上市場,徹底結束中國無“芯”歷史。

小編要偷偷爆個料,鄧中翰的夫人,可能是少有的夫人比科學家丈夫更出名的例子,畢竟她是wuli譚晶。女神譚晶應該是被學術大神的魅力俘獲了,吼吼吼~

43歲院士:邵峰

學問外的一切都只是副產品。——邵峰

1973年生,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1999年獲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2005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後訓練後回國,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建立實驗室,開始獨立研究生涯。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佈,43歲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研究員邵峰成為最年輕的“新科院士”,也是現有1600多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科研成果就是這樣“宅”出來的。邵峰說,05年回的國,10年才第一次回母校北大。足不出戶的埋頭苦幹,終於有了回報。除了43歲當選院士這樣的榮耀時刻,邵峰還帶領團隊,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頻頻亮相,從07年發表第一篇開始,此後差不多每年一篇,幾乎在病原菌入侵和人體防禦機制的研究方面,領跑全球。

作為七零後的“海歸”科學家,他是為中國“原創性”科研添磚加瓦的拓荒者;作為年輕的院士,他是為中國科研體制改革獻計獻策的建言者。愛國的座標,也無外乎於此。

44歲院士:江雷

學習自然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中生有。——江雷

江雷,男,1965年3月生吉林長春,江蘇省鎮江市人,199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著名納米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國家科技部863計畫納米科技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日本神奈川科學院研究員。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9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2016年2月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現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

荷葉表面的疏水結構

荷自古以來就被賦予高尚的象徵,這主要是荷葉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但是荷葉的這種自清潔的性能,長久以來卻並不被人認識。而通過對荷葉表面結構的分析發現,荷葉表面的微納結構是賦予荷葉特殊超疏水性的原因。

江雷院士長期從事仿生功能介面材料的製備及物理化學性質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浸潤性表面的結構與性能的關係。提出了“二元協同納米介面材料”設計體系。在超雙親/超雙疏功能材料的製備、表徵和性質研究等方面,發明了多種超疏水性介面材料的製備方法,製備出多種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超疏水介面材料。

從這些年輕的院士身上,我們看到,中國新生代的科學力量,正在不斷崛起!

堅持長期支持年輕人,定會出現令人驚喜的結果。

年輕人是中國科學的希望;

支援年輕人就是構建中國科學的未來。

浙江大學青年才俊也必在此譜寫科學的新篇章

文字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張宸玥

在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的研究上,曹雪濤院士多年來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截止到2016年9月,曹雪濤院士共發表論文430多篇,論文總引用也超過了1.1萬次。

近日,曹雪濤團隊用在Cell期刊上發表了最新成果:放大抗病毒“信號”的蛋白分子。我們頭條號也曾做過報導,傳送門:Cell刊登浙大教授曹雪濤最新研究,為研發新的抗病毒藥物提供新思路

除了這兩位和浙大頗有淵源的院士,這兩天網路上其他幾位元年輕院士的履歷得到了網友們的頂禮膜拜。甭說了,小編的膝蓋已經跪爛了。

今年最年輕院士候選人:顏寧

越早跌跟頭,內心越強大。——顏寧

顏甯教授

女神,中科院院士候選人。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級期刊上,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準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甯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跡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41歲院士:潘建偉

我們應當敬畏科學本真的力量,科學讓我們能夠坦然面對命運所施予的各種不幸、痛苦,讓我們對生活抱以無條件的熱愛與信任。——潘建偉

潘建偉院士

2016年8月16日淩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路。

而其中的關鍵人物,這個專案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叫做潘建偉。

在很多人眼裡,潘建偉是傳奇:29歲,他參與的有關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院士;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這是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報導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工作的長篇新聞特稿《量子太空競賽》中的觀點。

38歲最年輕院士:盧柯

科研就是自己跟自己鬥。——盧柯

盧柯院士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畫”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就在今年的3月24日,Science線上發表了盧柯的一項全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

盧柯在科研領域可謂成果頗豐,僅在最頂尖的學術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發表11篇論文,而且這些論文引用量驚人。

40歲院士:鄧中翰

工程師能夠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改變這個世界。——鄧中翰

鄧中翰院士

前不久,一個中國人在國外演講的視頻在網路上刷屏。演講從中國的共用單車談到創新發展,談到中國正在為應對全球重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又談到目前全球面臨著14項重大挑戰,呼喚世界各國攜起手來,立即行動,踐行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

這就是7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位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電腦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鄧中翰主持“星光中國芯工程”,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枚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的超大型積體電路晶片,佔領電腦圖像輸入全球60%以上市場,徹底結束中國無“芯”歷史。

小編要偷偷爆個料,鄧中翰的夫人,可能是少有的夫人比科學家丈夫更出名的例子,畢竟她是wuli譚晶。女神譚晶應該是被學術大神的魅力俘獲了,吼吼吼~

43歲院士:邵峰

學問外的一切都只是副產品。——邵峰

1973年生,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1999年獲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2005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後訓練後回國,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建立實驗室,開始獨立研究生涯。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佈,43歲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研究員邵峰成為最年輕的“新科院士”,也是現有1600多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科研成果就是這樣“宅”出來的。邵峰說,05年回的國,10年才第一次回母校北大。足不出戶的埋頭苦幹,終於有了回報。除了43歲當選院士這樣的榮耀時刻,邵峰還帶領團隊,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頻頻亮相,從07年發表第一篇開始,此後差不多每年一篇,幾乎在病原菌入侵和人體防禦機制的研究方面,領跑全球。

作為七零後的“海歸”科學家,他是為中國“原創性”科研添磚加瓦的拓荒者;作為年輕的院士,他是為中國科研體制改革獻計獻策的建言者。愛國的座標,也無外乎於此。

44歲院士:江雷

學習自然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中生有。——江雷

江雷,男,1965年3月生吉林長春,江蘇省鎮江市人,199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著名納米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國家科技部863計畫納米科技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日本神奈川科學院研究員。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9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2016年2月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現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

荷葉表面的疏水結構

荷自古以來就被賦予高尚的象徵,這主要是荷葉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但是荷葉的這種自清潔的性能,長久以來卻並不被人認識。而通過對荷葉表面結構的分析發現,荷葉表面的微納結構是賦予荷葉特殊超疏水性的原因。

江雷院士長期從事仿生功能介面材料的製備及物理化學性質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浸潤性表面的結構與性能的關係。提出了“二元協同納米介面材料”設計體系。在超雙親/超雙疏功能材料的製備、表徵和性質研究等方面,發明了多種超疏水性介面材料的製備方法,製備出多種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超疏水介面材料。

從這些年輕的院士身上,我們看到,中國新生代的科學力量,正在不斷崛起!

堅持長期支持年輕人,定會出現令人驚喜的結果。

年輕人是中國科學的希望;

支援年輕人就是構建中國科學的未來。

浙江大學青年才俊也必在此譜寫科學的新篇章

文字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張宸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