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尤溪桂峰:用十年時間,花萬兩白銀,深山建小布達拉宮

前往尤溪桂峰, 山路大八彎, 原以為大山深處的村落, 應是幾戶人家散落山間, 到達村口時, 沒想到, 映入眼簾是, 依山而建卻是氣勢雄偉的古厝, 土牆, 黛瓦, 翹角, 競沒有一點現代氣息, 宛如回到遠古年代。

攝影/詹愛玉

萬兩白銀, 深山裡建小布達拉宮

整個村莊的建築, 依然保留著明末清初的風格, 依山就勢, 分佈於村中的三面山坡, 安放在綠波萬頃的丹桂嶺, 如梯田, 層層疊疊、如理窟, 高低錯落;上下房屋既不影響採光, 又有層次之美;左右毗鄰有防火牆相隔, 既相互襯托又能避免火災。

攝影/詹愛玉

桂峰, 山多地少, 平坦的地方, 開墾土地, 種植糧食, 而房屋選擇山上建築。 據尤溪縣資料記載, 宋淳祐七年(1247), 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從莆田來此肇基, 承祖訓避世築居。 可幾百年前的蔡氏子民, 在半高山谷地, 是怎樣規劃與設計呢?或許他們智慧過人, 實力雄厚。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最引人注目的是小溪上游的蔡氏宗祠, 系清康熙八年已酉(1669), 蔡茂相(名雲鶴)高中進士後, 第三年為首主持興建的,

已有349年的歷史。

攝影/詹愛玉

宗祠整體建築, 氣勢, 宏偉非凡;大廳, 高大寬敞;樑柱, 高大粗壯;飛簷, 雕樑畫棟。 廳堂上也高懸著“父子舉人”“進士”、“舉人”、“文魁”、“武魁”等匾額, 高高懸掛大廳, 那些賦予重量級的匾額, 與氣勢宏偉的宗祠, 相得益彰。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而居於山中最高處的後門山大厝,當年耗資13000兩白銀,歷經10多年時間所建。整個地基是建在陡峭的山邊上,石砌扶坡從山澗底開始砌築,高達30幾米,多達14層,被稱為深山裡的“小布達拉宮”。

雖然導遊說,“小布達拉宮”因失修成危房,並沒有帶我們遊覽。但我出於好奇,一人前往探尋。

攝影/詹愛玉 後門山大厝

長長的石階上,仿佛看到當年的施工場景,高高的陡坡,工匠們的艱難搬運石材與木料。沒有汽車運輸的年代,靠人工搬運,是何等的耗時耗力!

攝影/詹愛玉 石階通往後門山大厝

據景區資料介紹:後門山大厝,主體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下堂、廂房,右側為附厝、左側為附厝、書齋、書樓、洗硯池及崖刻所組成。四面用土石圍牆圈築。整體結構,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而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

攝影/詹愛玉

石階通往圍牆,圍牆內又有階梯,如城堡般,防禦工事嚴密;正堂的屋簷與瓦栓,疊加三層,是否隔熱又防曬呢?很難想像,耗用多少木料?天井四角的蓮花,雕琢“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想,厝主,是希望他的子孫有蓮之高潔。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雖然經過漫長時間的沖刷,歲月的風,斑駁了老屋的容顏,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有的圍牆已有缺口,有的房屋成為危樓,但依稀看到曾經的輝煌與璀璨。

攝影/詹愛玉

昔日的繁華,而今的寂靜。如何讓耗資萬兩白銀的古厝,重現昔日光彩,或許就是開發旅行的人們一項重要的課題。

擔心同伴等待,沒有再往裡面的廳堂書齋等地觀賞細看,留點遺憾,期待下次彌補。

攝影/詹愛玉

412名秀才村,沉澱的文化底蘊

尤溪縣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誕生地,此地崇文尚學。有760多年歷史的桂湖村,這裡世代傳承朱子理學並十分重視家風教育。

建築是歷史的見證,歷史的蔡氏子孫已在桂峰繁衍34代,承祖訓以耕讀傳家,現存明清時期的書齋有“玉泉齋”、“泮月齋”和“後門山書齋”等,可見當年的讀書濃郁氛圍。

攝影/詹愛玉

耕讀傳家,農忙耕種,農閒讀書、習武;大人耕田地,小孩讀詩書;相沿成習,與朱熹的祖籍地婺源一樣,“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正如朱熹所言:“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所以這裡出了許多文人與舉士。

攝影/詹愛玉

明清兩代中進士3名,中舉人12名,中秀才412名。其中後山門大厝,出過文武舉人各1名、秀才7名;村莊出現過“父子翰林”、“父子舉人”、“兄弟舉人”“兄妹碩士”等家族榮譽,令人敬仰。

攝影/詹愛玉 攝影地/

村莊出現了眾多人才,有文脈承接,也與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聯繫。當時尤溪至福州的一條官道從桂峰經過,是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過往驛站、物流集散地,交通的便利,使桂峰迅速繁華,素有“小福州”之美稱。

攝影/詹愛玉 尤溪至福州的官道

攝影/詹愛玉

“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至今保留著茶樓、客棧、書齋;“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人才的輩出、繁華的經濟,子孫回鄉購地置產。隨著旅遊的發展,桂峰在保護修繕古跡與適度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會再次迎來“旅客三回頭”情景。

攝影/詹愛玉

文化氛圍濃厚,在桂峰村影響較大,文化名人,為當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桂峰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美譽,我想不全因為其風光旖旎,而是人們踏上這塊熱土,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旗杆石

貼士:

1、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2、門票:桂峰村門票20元

3、交通:距離福州市122公里,車程2小時;

距離三明市136公里,車程2小時16分;

距離尤溪縣63公里,車程1小時15分;

距離尤溪鎮38公里,車程1小時;

汽車:1、乘大巴,在福州市西客站直接坐到洋中鎮,票價四十多元,車程1.5小時;

2、尤溪-洋中鎮,中巴19元,洋中鎮-桂峰村,目前只能是包車前往;

或者在尤溪縣包車往返,在景區4小時,每人60元左右。

攝影/詹愛玉

而居於山中最高處的後門山大厝,當年耗資13000兩白銀,歷經10多年時間所建。整個地基是建在陡峭的山邊上,石砌扶坡從山澗底開始砌築,高達30幾米,多達14層,被稱為深山裡的“小布達拉宮”。

雖然導遊說,“小布達拉宮”因失修成危房,並沒有帶我們遊覽。但我出於好奇,一人前往探尋。

攝影/詹愛玉 後門山大厝

長長的石階上,仿佛看到當年的施工場景,高高的陡坡,工匠們的艱難搬運石材與木料。沒有汽車運輸的年代,靠人工搬運,是何等的耗時耗力!

攝影/詹愛玉 石階通往後門山大厝

據景區資料介紹:後門山大厝,主體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下堂、廂房,右側為附厝、左側為附厝、書齋、書樓、洗硯池及崖刻所組成。四面用土石圍牆圈築。整體結構,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而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

攝影/詹愛玉

石階通往圍牆,圍牆內又有階梯,如城堡般,防禦工事嚴密;正堂的屋簷與瓦栓,疊加三層,是否隔熱又防曬呢?很難想像,耗用多少木料?天井四角的蓮花,雕琢“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想,厝主,是希望他的子孫有蓮之高潔。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雖然經過漫長時間的沖刷,歲月的風,斑駁了老屋的容顏,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有的圍牆已有缺口,有的房屋成為危樓,但依稀看到曾經的輝煌與璀璨。

攝影/詹愛玉

昔日的繁華,而今的寂靜。如何讓耗資萬兩白銀的古厝,重現昔日光彩,或許就是開發旅行的人們一項重要的課題。

擔心同伴等待,沒有再往裡面的廳堂書齋等地觀賞細看,留點遺憾,期待下次彌補。

攝影/詹愛玉

412名秀才村,沉澱的文化底蘊

尤溪縣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誕生地,此地崇文尚學。有760多年歷史的桂湖村,這裡世代傳承朱子理學並十分重視家風教育。

建築是歷史的見證,歷史的蔡氏子孫已在桂峰繁衍34代,承祖訓以耕讀傳家,現存明清時期的書齋有“玉泉齋”、“泮月齋”和“後門山書齋”等,可見當年的讀書濃郁氛圍。

攝影/詹愛玉

耕讀傳家,農忙耕種,農閒讀書、習武;大人耕田地,小孩讀詩書;相沿成習,與朱熹的祖籍地婺源一樣,“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正如朱熹所言:“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所以這裡出了許多文人與舉士。

攝影/詹愛玉

明清兩代中進士3名,中舉人12名,中秀才412名。其中後山門大厝,出過文武舉人各1名、秀才7名;村莊出現過“父子翰林”、“父子舉人”、“兄弟舉人”“兄妹碩士”等家族榮譽,令人敬仰。

攝影/詹愛玉 攝影地/

村莊出現了眾多人才,有文脈承接,也與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聯繫。當時尤溪至福州的一條官道從桂峰經過,是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過往驛站、物流集散地,交通的便利,使桂峰迅速繁華,素有“小福州”之美稱。

攝影/詹愛玉 尤溪至福州的官道

攝影/詹愛玉

“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至今保留著茶樓、客棧、書齋;“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人才的輩出、繁華的經濟,子孫回鄉購地置產。隨著旅遊的發展,桂峰在保護修繕古跡與適度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會再次迎來“旅客三回頭”情景。

攝影/詹愛玉

文化氛圍濃厚,在桂峰村影響較大,文化名人,為當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桂峰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美譽,我想不全因為其風光旖旎,而是人們踏上這塊熱土,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攝影/詹愛玉 旗杆石

貼士:

1、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2、門票:桂峰村門票20元

3、交通:距離福州市122公里,車程2小時;

距離三明市136公里,車程2小時16分;

距離尤溪縣63公里,車程1小時15分;

距離尤溪鎮38公里,車程1小時;

汽車:1、乘大巴,在福州市西客站直接坐到洋中鎮,票價四十多元,車程1.5小時;

2、尤溪-洋中鎮,中巴19元,洋中鎮-桂峰村,目前只能是包車前往;

或者在尤溪縣包車往返,在景區4小時,每人60元左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