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投資活動回顧(上篇)——飼料企業引領的四百億養豬時代

引言:投資總量連增, 養殖爆發增長, 其他投資遇冷

這是我們連續第三年發佈年度《農牧業上市公司投資活動回顧》。 在這三年的梳理和剖析之中, 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農牧行業的巨大變化。 除了投資總量逐年遞增, 投資方向也每年都呈現出不同的資本“供給側結構性”變化。 2014年的特點是飼料企業、食品企業向養殖環節的延伸, 金融投資嶄露頭角;2015年的特點則是多點開花, 飼料、養殖、食品的投資較為均衡, 金融投資繼續加強, 資訊類投資方興未艾;2016年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養殖類投資, 特別是養豬投資成為了無可比擬的最大熱點,

而最活躍的參與者卻是上游的飼料企業。 飼料、食品, 特別是資訊類投資暫時遇冷, 但金融、其他類投資的穩定增長讓我們相信, 除了養殖這塊主戰場的火熱, 農牧行業仍然保持著朝其他方向創新探索的活力。

為了形成縱向比較, 我們對2016年的回顧基本上沿用前兩年的研究方法:選取A股農牧業上市公司, 按照其業務側重劃為飼料、養殖、食品三大類企業, 整理他們在2016年正式公告的對外投資活動, 然後分類分析。 對項目類別的劃分也延續了過去幾年的分類法, 但由於今年養殖類投資項目太多, 篇幅較長, 我們把整篇報告拆分為上下兩篇, 並對常規的介紹順序進行調整——上篇將依次介紹飼料、肉食品、金融、資訊、及其他這五大類專案的投資情況;下篇則會專門介紹養殖類專案的投資情況,

並像去年一樣, 把國際化投資也作為一個專題進行說明。

表1 全部26家樣本企業名錄

在2016年, 發佈過投資公告的農牧業上市公司共有26家, 相比2015年多出了3家, 連續兩年呈現增加的趨勢。 相比投資企業數量的增加, 投資金額的增加更加迅猛。 2016年所有項目總投資額達到了660.46億, 相當於2015年投資額223.97億元的2.95倍。

投資額大幅增加, 主要來源於養殖類投資在本年度呈現出了“井噴式”增長。 2016年養殖類投資額合計490.73億元, 是2015年49.57億元的近10倍。 養殖類投資額的增加額為441.16億元, 甚至超過了投資總額的增加額, 其中又主要來自於養豬投資增加。 幾乎可以說,

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投資的增長就是由養殖類投資帶動的。 多元化的其他類投資在2016年也有明顯的增長, 金融類投資有小幅增長。 相比之下, 農牧業上市公司在飼料類、肉食品類、及資訊類的投資在本年度都暫時遇冷, 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造成這樣“冰火兩重天”的格局的背後原因, 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 在農牧端, 現階段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更多從飼料向養殖傾斜, 養殖環節成為目前中國農牧業產業鏈條中最能體現價值創造的環節, 飼料業逐漸成為養殖業的加工車間;另一方面, 在食品端, 食品環節的風口還沒有到來, 因為只有在養殖環節真正做到安全可控、伴隨著大規模消費升級實現之後, 肉製品加工環節的品牌溢價、品質溢價才能真正實現。

表2 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投資情況表

表3 各公司分類投資情況表

注:本表中的占比, 都以最後一行的單類投資總額為基數, 即反映某公司對某類專案投資額在該類專案投資總額中的占比。

一、飼料類投資:投資收縮, 向南集中

2016年的飼料類投資出現了大幅收縮。 總投資額約為13.74億元, 相比2015年的21.67億元下降了36.57%。 在12家以飼料為第一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中, 僅有4家在2016年的商業飼料領域進行了投資, 反映了企業對商業飼料市場的判斷非常謹慎。 此外, 2016年上市企業飼料類投資還有如下特點:

從區域看, 南方市場是純飼料類投資的重點區域。 在國內投資的20個飼料項目, 只有3個專案發生在北方省份,

按投資額計也僅占6.0%;其餘的項目全都發生在南方省份。 特別是廣東這樣一直屬於全國飼料業最紅的紅海市場, 在2016年依然吸收了34.97%的飼料類投資, 唐人神、大北農和新希望等外來企業仍然在不斷加大在廣東省的投資力度。 與之相對照的, 是2016年沒有企業在東北、西北及華北地區再進行商業化的飼料類投資。 未來中國偏北區域的飼料企業競爭或將更多圍繞產業鏈配套展開, 例如, 2016年在內蒙古和東三省的養豬類投資合計占了養豬類投資的44%, 且在這一區域的投資98%為“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等產業鏈配套模式。

海外區域的飼料投資也在收縮。 2016年上市企業在海外的飼料類投資額僅為1.17億元, 而2015年尚有3.02億的飼料類投資投向了海外, 2016年海外飼料類投資同比降幅度甚至超過了國內,達到61%。曾幾何時,行業內還普遍認為,國內飼料行業已是一片紅海市場,國外欠發達地區的飼料工業還有足夠可供爭奪的市場空間,然而,投資資料反映出,相比在國外市場繼續擴張飼料業務,國內飼料企業在2016年似乎更願意留在國內市場做產業鏈的延伸,投入更多精力和資金到國內的生豬養殖業。在這種大潮流下,禾豐牧業最近兩年在海外連續進行飼料投資就顯得非常難得了,繼2015年的俄羅斯、埃及和印度之後,2016年禾豐牧業又在菲律賓和伊朗進行了佈局。

從料種來看,豬料和水產料仍然是上市企業發力爭奪的最主要市場。這方面延續了2014、2015這兩年的趨勢。2016年上市企業的商業化豬料專案投資額6.36億元,占比46.29%;其次為水產料項目,投資額5.63億元,占比46.31%。國內對禽料的投資已基本停頓,除了新希望一個僅200萬左右的收購項目外(並未增加新產能),2016年上市公司新增的禽料投資全部出現在海外市場。

從投資方式看,新建和增資這兩類側重於新增產能的投資仍是主流。投資方式這一維度是我們在今年的報告中新引入的。在2016年的飼料類投資中,新建占60.42%,增資占27.42%,收購占12.16%。儘管全行業都承認飼料產能過剩、利用率低,但收購作為一種通常意義下不新增產能的投資方式,暫時還未成為上市公司用來佔領市場、實現行業集中的主流方式。一方面,可能與傳統行業企業對“被收購”的開放程度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飼料行業上一輪產能大擴張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可供收購的專案或自身資產老化,或者所占地塊周邊環境發生較大變化而不再適於收購過來繼續經營。所以,上市公司仍然更傾向於新建工廠,或者對自己在某一市場的已有工廠增資改造或擴產。但是,在此前所述的最紅的紅海市場之一廣東,收購還是占到了在該省飼料類投資總額的33.95%,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不少。在廣東進行過飼料類收購的唐人神就是典型例子。除了在2016年以1.63億元收購深圳比利美英偉51%股權,他們還曾在2014年控股山東和美。在國內唯獨兩個2,000萬噸級飼料大省中,唐人神都選擇通過收購來整合現有產能,擴大市場份額。這反映出,當一個市場非常成熟與飽和之時,收購還是一種消滅競爭、搶佔份額的重要手段。

表4 飼料類專案投資情況

二、肉食品類投資:屠宰收縮,深加工增長,向餐飲延伸

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的肉食品類投資額約為17.39億元,比2015年的30.69億元下降約43.34%。

最大的收縮來自於屠宰類投資。投資額從2015年的24.75億元下降至5.39億元,降幅為78.23%。2015年的屠宰類投資集中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的牛肉屠宰項目和國內的生豬屠宰項目。而在2016年,上市公司沒有再對海外的牛肉屠宰企業展開收購,國內生豬屠宰的投資也基本停止,5.39億元中有3.9億元都集中在禽屠宰領域。

深加工投資卻出現了大幅增長。2016年共出現13項肉食品深加工投資,投資額合計8.0億元,而2015年僅有7個深加工項目,投資額為4.5億元。這其中,以醬鹵類鴨肉休閒製品為代表的禽肉深加工項目占到了約80.80%。在國內禽產業處於領先地位的新希望和華英農業都在該領域進行了佈局。

農牧企業還通過投資涉足多種業態向更下游的產業鏈延伸。與更大規模的餐飲市場對接,更好地服務餐飲企業,成了2016年部分農牧企業嘗試投資的重要方向。2016年新希望和雛鷹農牧都在該領域進行了投資佈局。新希望投資3.08億元收購嘉和一品中央廚房資產;雛鷹農牧參股沙縣小吃,雙方將在原料、產品研發、管道資源等方面展開合作。

當上游企業向下游延伸時,原本處在下游的肉食品企業卻似乎消失了。在2015年,還有5家肉食品企業進行了26.2億元的肉食品投資;但在2016年,就只有3家肉食品企業進行了0.8億元的肉食品投資。投資額減少了25.4億元,甚至超過了肉食品類投資總額的降幅。換言之,上游飼料與養殖企業的肉食品投資其實比以往更努力,但還是沒能填滿肉食品類企業自己棄掉的坑。肉食品企業的缺位或許有自身調整投資節奏的原因,幾家大型肉食品企業,雙匯發展母公司萬洲國際在2014年才剛整合完史密斯菲爾德整體上市,上海梅林與得利斯在2015年也分別收購了紐西蘭銀蕨和澳大利亞Yolarno。但是,這些大額投資又都是發生在海外市場。上游飼料與養殖企業大舉進入的國內肉食品行業,肉食品企業自己似乎卻不太感興趣,這不得不讓人引起注意。

表5 肉食品類專案投資情況

三、金融類投資:基金火熱,互金退燒

農牧業是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但是在最近三年的投資活動中,農牧業上市公司的金融類投資活動也越來越豐富。2014年,農牧業上市公司在金融領域的投資僅11.5億元,2015年隨即快速增長至55.9億元,在2016年儘管增速放緩,同比上升7.33%,但投資額仍然達到了60.01億元。

在眾多金融類投資形式中,熱度最高的還是設立產業基金。2016年共有7家農牧業上市公司參與設立了12支產業基金,參與或認購的投資額達到了30.60億元,同比上升21.86%。其中,又以雛鷹農牧最為積極,共參與設立了5支產業基金,累計出資額達到了17.80億元。設立產業基金並通過基金進行投資,對上市公司而言有諸多有利因素,例如可以聚合更多的外部資本,為上市公司量身定制專案,降低並購前期風險,提前搶佔專案資源,採取更靈活的市場化安排等。但隨著此類產業基金越來越多,相關問題也逐漸顯現,促使交易所出臺更加完善的制度進行約束和規範,2016年已有相關監管案例出現,監管機構針對一些上市公司的並購基金發出問詢函或關注函,要求說明相關情況,也對一些違規行為做出了處罰。此外,目前好項目難尋,“僵屍”基金逐漸增多,也是產業基金需要面對的問題。

融資租賃也在悄然興起。農牧業,特別是養殖業往往涉及到較重的固定資產投入。自2015年以來,華英農業已經多次通過融資租賃盤活自有固定資產,進行融資再經營。在2016年底,華英農業開始親自設立融資租賃公司。

相比之下,曾在2015年興起的互聯網金融投資在進入2016年之後有些沉寂。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違約事件的增多,監管層加大了監管力度,行業愈加規範,大部分農牧企業轉入了觀望之中。

表6 金融類專案投資情況

四、資訊類投資:積極性明顯下降

與互聯網金融投資一同退燒的還有資訊類投資。全年僅有4家企業進行了此類投資,比2015年的8家少了一半,投資額也從20.02億元迅速下降至6.45億元,下降幅度達到67.78%。2015年“互聯網+”概念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各級政府也頻繁出臺“互聯網+農業”的利好政策,對農牧企業的資訊類投資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2016年,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投資開始逐漸回歸理性,投融資案例數量及金額較2015年都有明顯下降。農牧業上市公司資訊類投資、互聯網金融投資的下降,都是這種大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

在有限的5個專案中,IT服務類投資專案個數少但金額大,電商平臺類投資金額較小。有趣的是,全部4家投資企業都屬於我們所劃分的飼料類企業。而新希望、正邦科技、大北農三家企業,在最近兩年都保持了在資訊類領域的投資。能看出上述企業在積極尋求利用資訊技術説明企業自身提升運營效率、促進業務轉型方面的努力,在方向判斷上並沒有受互聯網大環境變化的影響。無疑,利用互聯網工具改造傳統產業的各種模式仍然處在探索和嘗試階段,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農牧業上市公司在資訊類專案的投資,將很可能在更遠的未來見到明顯效果。

表7 資訊類專案投資情況

五、其他類投資:眼界已寬,步伐更大

2016年,即使在飼料、肉食品等主業領域中,農牧業上市公司的投資額都有所下降。但在“其他類”投資中,企業的產業鏈延伸或多元化跨界探索的步伐卻並未放緩。如果縱向比較從2014年到2016年這三年的其他類投資情況,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變化。從2014年到2015年,更多是“眼界打開”,項目個數從8個增加到33個,項目類型也一下子變得非常豐富;從2015年到2016年,項目個數與項目類型倒沒有增加許多,但投資額合計達到72.59億元,比2015年的46.11億元上升約57.43%。

表8 2014-2016年其他類投資中的項目類別比較

從項目類型上看,貿易、動保獸藥、育種研發、食品研發、物流、乳業、能源等類型,都在近三年裡重複出現過,表明這幾類投資已經漸漸為農牧業上市公司所熟悉。貿易、動保獸藥、育種研發屬於向上游生產資料環節的延伸,食品研發、物流則是下游食品環節的重要配套。無論是對於堅守上游的飼料、養殖企業,還是走農牧食品產業鏈道路的企業,未來在這些環節的延伸投資,都可能越來越普遍。

投資額大幅上升則主要歸功於幾個大型項目:一是通威股份投資21.75億元向股東通威集團收購合肥通威二期2.3GW高效晶矽電池片項目,因為該項目為單純的光伏業務,所以沒有像“漁光一體”項目一樣被歸入水產養殖類投資。二是大康農業將以13.2億元收購巴西麻省重要的生產資料經銷平臺及農產品貿易商Fiagril Ltda.。三是海大集團對境外兩家全資子公司海大國際和蘭京公司共增資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四是金新農將投資10億元發展生物產業園專案,以生物技術為手段,展開生物育種、醫用豬和無抗飼料的綜合產業開發。

這其中,除了通威股份的新能源投資跨度顯得很大,大康農業與海大集團投資的海外貿易、金新農投資的生物育種,其實一直都是農牧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只不過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一直為國內外大糧商、專業育種企業所佔據。如果再結合2015年新希望投資8億元參股美國藍星20%的股權,以及金新農投資5,000萬元設立育種研發公司,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農牧業上市公司在這些關鍵領域的前行不僅方向明確,而且步伐更大。假以時日,或許我們能看到這些企業在這些重要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表9 其他專案投資情況

(上篇到此結束。下篇將專門介紹養殖類專案的投資情況,以及國際化投資專題。)

作者: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王曉悅 白旭波

2016年海外飼料類投資同比降幅度甚至超過了國內,達到61%。曾幾何時,行業內還普遍認為,國內飼料行業已是一片紅海市場,國外欠發達地區的飼料工業還有足夠可供爭奪的市場空間,然而,投資資料反映出,相比在國外市場繼續擴張飼料業務,國內飼料企業在2016年似乎更願意留在國內市場做產業鏈的延伸,投入更多精力和資金到國內的生豬養殖業。在這種大潮流下,禾豐牧業最近兩年在海外連續進行飼料投資就顯得非常難得了,繼2015年的俄羅斯、埃及和印度之後,2016年禾豐牧業又在菲律賓和伊朗進行了佈局。

從料種來看,豬料和水產料仍然是上市企業發力爭奪的最主要市場。這方面延續了2014、2015這兩年的趨勢。2016年上市企業的商業化豬料專案投資額6.36億元,占比46.29%;其次為水產料項目,投資額5.63億元,占比46.31%。國內對禽料的投資已基本停頓,除了新希望一個僅200萬左右的收購項目外(並未增加新產能),2016年上市公司新增的禽料投資全部出現在海外市場。

從投資方式看,新建和增資這兩類側重於新增產能的投資仍是主流。投資方式這一維度是我們在今年的報告中新引入的。在2016年的飼料類投資中,新建占60.42%,增資占27.42%,收購占12.16%。儘管全行業都承認飼料產能過剩、利用率低,但收購作為一種通常意義下不新增產能的投資方式,暫時還未成為上市公司用來佔領市場、實現行業集中的主流方式。一方面,可能與傳統行業企業對“被收購”的開放程度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飼料行業上一輪產能大擴張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可供收購的專案或自身資產老化,或者所占地塊周邊環境發生較大變化而不再適於收購過來繼續經營。所以,上市公司仍然更傾向於新建工廠,或者對自己在某一市場的已有工廠增資改造或擴產。但是,在此前所述的最紅的紅海市場之一廣東,收購還是占到了在該省飼料類投資總額的33.95%,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不少。在廣東進行過飼料類收購的唐人神就是典型例子。除了在2016年以1.63億元收購深圳比利美英偉51%股權,他們還曾在2014年控股山東和美。在國內唯獨兩個2,000萬噸級飼料大省中,唐人神都選擇通過收購來整合現有產能,擴大市場份額。這反映出,當一個市場非常成熟與飽和之時,收購還是一種消滅競爭、搶佔份額的重要手段。

表4 飼料類專案投資情況

二、肉食品類投資:屠宰收縮,深加工增長,向餐飲延伸

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的肉食品類投資額約為17.39億元,比2015年的30.69億元下降約43.34%。

最大的收縮來自於屠宰類投資。投資額從2015年的24.75億元下降至5.39億元,降幅為78.23%。2015年的屠宰類投資集中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的牛肉屠宰項目和國內的生豬屠宰項目。而在2016年,上市公司沒有再對海外的牛肉屠宰企業展開收購,國內生豬屠宰的投資也基本停止,5.39億元中有3.9億元都集中在禽屠宰領域。

深加工投資卻出現了大幅增長。2016年共出現13項肉食品深加工投資,投資額合計8.0億元,而2015年僅有7個深加工項目,投資額為4.5億元。這其中,以醬鹵類鴨肉休閒製品為代表的禽肉深加工項目占到了約80.80%。在國內禽產業處於領先地位的新希望和華英農業都在該領域進行了佈局。

農牧企業還通過投資涉足多種業態向更下游的產業鏈延伸。與更大規模的餐飲市場對接,更好地服務餐飲企業,成了2016年部分農牧企業嘗試投資的重要方向。2016年新希望和雛鷹農牧都在該領域進行了投資佈局。新希望投資3.08億元收購嘉和一品中央廚房資產;雛鷹農牧參股沙縣小吃,雙方將在原料、產品研發、管道資源等方面展開合作。

當上游企業向下游延伸時,原本處在下游的肉食品企業卻似乎消失了。在2015年,還有5家肉食品企業進行了26.2億元的肉食品投資;但在2016年,就只有3家肉食品企業進行了0.8億元的肉食品投資。投資額減少了25.4億元,甚至超過了肉食品類投資總額的降幅。換言之,上游飼料與養殖企業的肉食品投資其實比以往更努力,但還是沒能填滿肉食品類企業自己棄掉的坑。肉食品企業的缺位或許有自身調整投資節奏的原因,幾家大型肉食品企業,雙匯發展母公司萬洲國際在2014年才剛整合完史密斯菲爾德整體上市,上海梅林與得利斯在2015年也分別收購了紐西蘭銀蕨和澳大利亞Yolarno。但是,這些大額投資又都是發生在海外市場。上游飼料與養殖企業大舉進入的國內肉食品行業,肉食品企業自己似乎卻不太感興趣,這不得不讓人引起注意。

表5 肉食品類專案投資情況

三、金融類投資:基金火熱,互金退燒

農牧業是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但是在最近三年的投資活動中,農牧業上市公司的金融類投資活動也越來越豐富。2014年,農牧業上市公司在金融領域的投資僅11.5億元,2015年隨即快速增長至55.9億元,在2016年儘管增速放緩,同比上升7.33%,但投資額仍然達到了60.01億元。

在眾多金融類投資形式中,熱度最高的還是設立產業基金。2016年共有7家農牧業上市公司參與設立了12支產業基金,參與或認購的投資額達到了30.60億元,同比上升21.86%。其中,又以雛鷹農牧最為積極,共參與設立了5支產業基金,累計出資額達到了17.80億元。設立產業基金並通過基金進行投資,對上市公司而言有諸多有利因素,例如可以聚合更多的外部資本,為上市公司量身定制專案,降低並購前期風險,提前搶佔專案資源,採取更靈活的市場化安排等。但隨著此類產業基金越來越多,相關問題也逐漸顯現,促使交易所出臺更加完善的制度進行約束和規範,2016年已有相關監管案例出現,監管機構針對一些上市公司的並購基金發出問詢函或關注函,要求說明相關情況,也對一些違規行為做出了處罰。此外,目前好項目難尋,“僵屍”基金逐漸增多,也是產業基金需要面對的問題。

融資租賃也在悄然興起。農牧業,特別是養殖業往往涉及到較重的固定資產投入。自2015年以來,華英農業已經多次通過融資租賃盤活自有固定資產,進行融資再經營。在2016年底,華英農業開始親自設立融資租賃公司。

相比之下,曾在2015年興起的互聯網金融投資在進入2016年之後有些沉寂。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違約事件的增多,監管層加大了監管力度,行業愈加規範,大部分農牧企業轉入了觀望之中。

表6 金融類專案投資情況

四、資訊類投資:積極性明顯下降

與互聯網金融投資一同退燒的還有資訊類投資。全年僅有4家企業進行了此類投資,比2015年的8家少了一半,投資額也從20.02億元迅速下降至6.45億元,下降幅度達到67.78%。2015年“互聯網+”概念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各級政府也頻繁出臺“互聯網+農業”的利好政策,對農牧企業的資訊類投資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2016年,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投資開始逐漸回歸理性,投融資案例數量及金額較2015年都有明顯下降。農牧業上市公司資訊類投資、互聯網金融投資的下降,都是這種大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

在有限的5個專案中,IT服務類投資專案個數少但金額大,電商平臺類投資金額較小。有趣的是,全部4家投資企業都屬於我們所劃分的飼料類企業。而新希望、正邦科技、大北農三家企業,在最近兩年都保持了在資訊類領域的投資。能看出上述企業在積極尋求利用資訊技術説明企業自身提升運營效率、促進業務轉型方面的努力,在方向判斷上並沒有受互聯網大環境變化的影響。無疑,利用互聯網工具改造傳統產業的各種模式仍然處在探索和嘗試階段,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農牧業上市公司在資訊類專案的投資,將很可能在更遠的未來見到明顯效果。

表7 資訊類專案投資情況

五、其他類投資:眼界已寬,步伐更大

2016年,即使在飼料、肉食品等主業領域中,農牧業上市公司的投資額都有所下降。但在“其他類”投資中,企業的產業鏈延伸或多元化跨界探索的步伐卻並未放緩。如果縱向比較從2014年到2016年這三年的其他類投資情況,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變化。從2014年到2015年,更多是“眼界打開”,項目個數從8個增加到33個,項目類型也一下子變得非常豐富;從2015年到2016年,項目個數與項目類型倒沒有增加許多,但投資額合計達到72.59億元,比2015年的46.11億元上升約57.43%。

表8 2014-2016年其他類投資中的項目類別比較

從項目類型上看,貿易、動保獸藥、育種研發、食品研發、物流、乳業、能源等類型,都在近三年裡重複出現過,表明這幾類投資已經漸漸為農牧業上市公司所熟悉。貿易、動保獸藥、育種研發屬於向上游生產資料環節的延伸,食品研發、物流則是下游食品環節的重要配套。無論是對於堅守上游的飼料、養殖企業,還是走農牧食品產業鏈道路的企業,未來在這些環節的延伸投資,都可能越來越普遍。

投資額大幅上升則主要歸功於幾個大型項目:一是通威股份投資21.75億元向股東通威集團收購合肥通威二期2.3GW高效晶矽電池片項目,因為該項目為單純的光伏業務,所以沒有像“漁光一體”項目一樣被歸入水產養殖類投資。二是大康農業將以13.2億元收購巴西麻省重要的生產資料經銷平臺及農產品貿易商Fiagril Ltda.。三是海大集團對境外兩家全資子公司海大國際和蘭京公司共增資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四是金新農將投資10億元發展生物產業園專案,以生物技術為手段,展開生物育種、醫用豬和無抗飼料的綜合產業開發。

這其中,除了通威股份的新能源投資跨度顯得很大,大康農業與海大集團投資的海外貿易、金新農投資的生物育種,其實一直都是農牧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只不過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一直為國內外大糧商、專業育種企業所佔據。如果再結合2015年新希望投資8億元參股美國藍星20%的股權,以及金新農投資5,000萬元設立育種研發公司,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農牧業上市公司在這些關鍵領域的前行不僅方向明確,而且步伐更大。假以時日,或許我們能看到這些企業在這些重要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表9 其他專案投資情況

(上篇到此結束。下篇將專門介紹養殖類專案的投資情況,以及國際化投資專題。)

作者: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王曉悅 白旭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