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品湖湘文化 敘兩岸親情——第十七屆湖湘文化之旅暨丁酉年炎帝神農文化祭活動側記

8月11日晚, 當上海市金山區學生民樂團演奏的《臺灣追想曲》在湖南省株洲市神農大劇院響起, 標誌著第十七屆湖湘文化之旅暨丁酉年炎帝神農文化祭活動已至尾聲, 兩岸青年爭相合影留念, 不少人濕了眼眶。

8天時間裡, 來自臺灣、上海、湖南等地的兩岸青年體驗湖湘文化, 祭拜始祖炎帝, 相識相知中結下了深厚友誼。

探根:以樂識湖湘

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脈, 湖湘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2001年啟動以來, “湖湘文化之旅”已成功舉辦16屆, 臺灣200多所大中小學的3000多名師生先後到湖南體驗湖湘文化。

8月6日, 第十七屆“湖湘文化之旅”在長沙音樂廳拉開帷幕, 臺灣先嗇宮青少年民樂團、湖南師大附中民樂團、上海市金山區學生民樂團同台獻藝。 “瀏陽河, 彎過了幾道彎……”由兩岸235名師生連袂演奏的《瀏陽河》, 贏得了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兩岸民樂一脈相承, 只是表演方式上有些差別, 希望借此機會向大陸同胞多學點民樂知識。 ”臺灣先嗇宮青少年民樂團團員蔡宜臻說。

結束長沙的第一場活動後, 三支民樂團前往張家界、株洲等地進行音樂交流。 在此後的6天裡, 他們走進規劃展覽館、神農廣場、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等地, 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

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創會理事長李乾龍採訪時表示, 目前很多臺灣青少年對大陸還比較陌生,

通過文化、體育等方面的交流, 可以增進兩岸青年之間的相互瞭解, 加深彼此情感。

“青年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主力軍。 ”湖南省台辦副主任傅雷說, 希望湘台兩地的青少年能以文化為橋樑, 互學互鑒, 推動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傳承與創新。

尋根:炎帝陵訪祖

臺灣與大陸同宗同源, 神農信仰在臺灣久盛不衰。 據不完全統計, 自兩岸開放探親伊始, 已有3萬余臺灣同胞先後到位於株洲的炎帝陵謁陵訪祖。

8月11日清晨, 丁酉年炎帝神農文化祭在炎陵縣炎帝陵舉行。 擊鼓九通, 鳴金九響。 身穿古裝的祭祀者莊重地將三牲五穀、時鮮供品敬獻於供品臺上, 600餘名來自兩岸的參祭人員齊聲高唱《炎帝頌》, 鞠躬致敬,

緬懷炎帝之恩澤。

“炎帝神農, 繼天立極。 以火德旺, 代位庖犧……交流融合, 宏開勝景。 本固邦強, 中華永興。 ”臺灣28個神農宮廟主委分別向炎帝敬香, 李乾龍作為主祭人恭讀祭文, 全體參祭人員向始祖炎帝神農氏三鞠躬, 共同緬懷炎帝。

“我從未見過這麼大規模的祭拜儀式。 ”來自臺灣新北市的青年鄭又瑄說, 據他所知, 臺灣目前有146座炎帝宮廟、200多萬神農信眾, 他們逢年過節都會祭拜炎帝。

據介紹, 從2010年首次舉辦“炎帝神農文化祭”活動今年已進入第八個年頭。 臺灣累計100多座神農宮廟寺、80餘個團組來到炎帝陵祭祖。 李乾龍一直積極組織來湘祭拜炎帝, 他說自己的初心就是希望更多臺灣信眾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祖先, 找到自己的根。

同根:兩岸一家親

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現任理事長游炎川祖籍福建漳州。 遊炎川說, 炎帝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祖先, 中華文化是維繫同胞的精神紐帶, 兩岸青年能在“炎帝神農文化祭”和“湖湘文化之旅”活動中相逢相識, 變成好朋友, 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來自臺北大學的劉庭瑋, 這幾天結識了不少好朋友。 “之前對大陸比較陌生, 湖南的許多歷史古跡、著名景區我都不太瞭解。 ”劉庭瑋說, 隨行的湖南同學給他耐心講述歷史、介紹景點, 讓他倍感親切。 “我還會和他們保持聯繫, 也要跟家人介紹在大陸的所見所感。 ”

“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文化, 讓兩岸同胞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表示, 青年是兩岸交流的未來,

今後將創造更好條件, 讓兩岸青年常來常往、互學互鑒, 共創美好明天。 (邢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