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維舟:用手指吃飯,用筷子吃飯

筷子, 毫無疑問是中國餐飲、乃至中國文化最為人知的象徵之一。 學會使用筷子, 往往本身就隱含著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接受”這一層意味。 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時, 因為無法使用筷子而出了一點小小的洋相, 之後他為了增進兩國關係, 注意這種禮儀上的細節, 特地讓助手給他準備了一套專門練習拿筷子的道具, 但據助手回憶, “在我與他共事的所有年頭裡, 我想不到還有其他時候, 他會像這樣全然說不出話來。 ”

最早看到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的西方人, 對此是極感好奇的。 最早描述此事的大概是葡萄牙人托梅·皮雷斯(Tome Pires),

1515年他來到東方, 驚奇地發現“在麻六甲所見到的那些中國人……他們用兩根小木條吃飯, 左手捧著陶碗或瓷碗, 碗湊在嘴邊, 用兩根小木條將飯撥進口裡。 這就是中國人吃飯的方法。 ”1682年, 中國天主教徒沈福宗隨傳教士柏應理到歐洲, 許多從未見過中國人的歐洲人對他充滿好奇, 被歐洲各國王室成員競相圍觀。 兩年後他到訪法國時, 路易十四被他深深吸引, 以致在見面的次日又邀請他共同進餐, 只為看他如何使用筷子。

到19世紀歐風美雨東漸的時代, 西方文化幾乎成了世界各國的中上層社會競相效仿的樣板, 但這種效仿也是有選擇的, 正如日本、波斯抗拒了西式的椅子, 中國則拒絕刀叉。 鴉片戰爭後的1843-1845年間,

五口通商不久, 英國謝菲爾德一家著名洋行運來大批刀叉, 宣稱要把這些餐具賣給所有中國人。 英國人庫克(G.W. Cooks)就此嘲諷說:“然而中國人向不用刀叉, 而是用筷子的, 對這些東西當然看也不要看。 結果這批刀叉的售價還抵不上運費, 而香港店鋪裡許多年後還陳設著這些刀叉, 排成像武器庫裡的刀槍劍戟一樣。 ”西餐及其刀叉等餐具, 在中國一直遭到頑強的阻擊。 其結果, 如今東亞是除西式餐具外, 唯一一個有著自己“獨立”餐具的文化形態。

餐具並不僅僅只是餐具而已, 在人們眼裡, 那往往是“文明”的象徵。 正因此, 泰國就在拉瑪五世改革後通行西式餐具, 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鹿鳴館時代也以西化著稱, 江田島的海軍學校事事模仿英國, 連廚房也一樣, 全體日本海軍每天要吃一頓西餐, 用刀叉湯匙吃。 相比起來, 民國時一位親華的美國中國通卡爾·克勞, 輕蔑地說“作為筷子的具有農村風味的替代品, 義大利人開始使用餐叉”(《洋鬼子在中國》)。

這方面中國人確有其優越感。

相比起中國源遠流長的筷子, 西式刀叉的興起甚遲。 古羅馬人不用餐叉, 歐洲人長久以來的主食是燕麥粥(普通人)或麵包(上層社會的配餐), 都可以用勺子或手來吃。 11世紀時, 歐洲當時最富有城邦威尼斯的執政元首迎娶了一位拜占庭公主, 她用“有兩個齒的金屬的長柄叉”把食物送到嘴裡, 這是歐洲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餐叉, 但時人的反應卻幾乎將之視為醜聞。 “這種標新立異的做法是一種極度的講究, 以至於元首夫人受到了教會的嚴厲斥責。 教會把天怒降到她的頭上。 不久, 她染上了一種令人作嘔的疾病, 聖·博納旺蒂爾立刻宣佈, ‘這是上帝對她的懲罰’。 ”(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第一卷)此後餐叉逐漸被義大利城邦的上層社會所接受,
但西歐很多地方仍然不知道。 1520年參加威尼斯公爵的宴會後, 法國絲綢商人雅克·勒賽格(Jacques LeSaige)在日記中驚奇地寫道:“當貴族們想吃肉時, 他們就用銀叉叉取。 ”

當時西歐還落後義大利城邦許多。 1533年佛羅倫斯美第奇家族的凱薩琳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時, 使用餐叉仍被法國人視為一種做作的行為, 特別是如果食物沒叉好而掉落, 會遭到訕笑。 在當時, “從國王、王后一直到農夫和農夫的妻子都是用手來進餐的。 ……最講究的人只有三個手指進餐。 這便是上流社會區別於下層社會的高雅標誌之一”(《文明的進程》第一卷)。 因此, 當法王亨利三世(1574-1589年間在位)又從威尼斯把用餐叉的習慣帶到法國時, 並將叉子由原先的兩齒、三齒,改成了至今固定不變的四齒,為了這種“矯揉造作”的就餐方式,他的宮廷侍從沒少受別人的嘲笑,固守傳統的人們出書譏諷說“上帝給了我們雙手,用來進食,而亨利三世的宮廷上下,竟然如此娘娘腔和如此醜陋,居然用叉子吃飯”(《權力的餐桌》)。當時的大作家蒙田(1533-1592)曾坦白說:“我很少使用勺子和叉子……吃得忙亂,我幾次咬到了自己的手指頭。”

如果說西方在近代“文明的進程”中強調的是某種“間接性”(不能直接用手),那麼在東亞,這一點早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事實上,在近代西式餐具普及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文化圈的東亞地區,是不用手進餐的。日本飲食文化史學者石毛直道在《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一文中明確指出:“從17世紀時起,在歐洲,人們開始用小刀、叉子和湯匙進餐。在此之前,世界上除了中國文化圈以外的地區,一般都是用手吃飯。”在習慣了用餐具的東亞人來說,用手進食是一種不文明的野蠻行為。佛教徒在印度原本習慣了坐在地上用手抓飯吃,但戒律中關於“踞食”、“手食”的條文,在傳入中國社會後漸漸都被改掉,“時至唐代,僧人用筷子進食已成鐵定不移的佛教華化之一大特徵”(嚴耀中《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清代文獻《苗疆聞見錄》中,將苗人生食、不用筷等習俗視為其未受文明化的象徵:“苗人席地而食,菜不加鹽,如牛、豬等肉,並魚蝦之類,但取半熟食,以手摶,不用箸。……人皆鴃舌,不通漢語。”17世紀出使清廷的羅馬尼亞人尼·斯·米列斯庫在《中國漫記》中提到順寧府(今雲南鳳慶等地)時也說:“中國人記載,這裡的居民十分兇惡、野蠻,赤足,用手吃食,而不像中國人那樣使用筷子,認為這是極不文明的。”同一時期的若奧·羅德里格斯神父發現,日本人“對於我們用手吃飯,且使用上面留有污漬的餐巾來擦手,覺得反感和噁心”。

最初,當然全人類都是用手進食的,不要說是幾百年前的歐洲人,連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其實最初也都是用手進食的。趙榮光在《中國庶民飲食生活》一書中說得明白:“吃飯改手食為箸食是先從貴族社會開始的;最先是作為貴族的改革食禮——更為高雅尊貴的食禮而出現的。”現代漢語中仍將第二根手指稱作“食指”,可想這原是古時用以伸到食物或湯水中嘗味用的手指。據《左傳·宣公四年》,鄭靈公得楚人獻黿(甲魚),與大夫們共食,卻不給子公吃,子公大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此即“染指”一詞的出典。

中國人早在漢唐時代,就已將用手進食看作是不雅、不體面的行為了。最早記載日本人的古籍《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就提到當時的倭人用手進食(“食飲用籩豆,手食”),直至7世紀日本人才開始使用筷子。唐人杜佑曾說:“惟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有居處巢穴焉,有葬無樹封焉,有手團食焉(殷周之時,中華人尚以手團食,故《禮記》雲‘共飯不澤手’,蓋弊俗漸改仍未盡耳。今五嶺以南,人庶皆手團食)。”(《通典》卷一八五邊防一)在此,他把用手抓飯吃看作是一種類似“夷狄”的“弊俗”,還說當時的兩廣居民仍然如此,並不使用筷子。“共飯不澤手”一語見《禮記·曲禮上》,孔穎達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也就是說,上古時共餐手抓飯吃,所以進食時不可弄髒手,以免影響他人,否則那是相當無禮的。

孫機在《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說得明白:“先秦時,進餐或以手取而不用匕、箸……漢代則普遍用箸。”《史記》記載,義軍滅秦後,項羽在滎陽圍攻劉邦,張良緊急入見,劉邦正在就餐,張良遂說借用他的筷子來比劃當前策略(“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到了西漢,筷子才開始用以從碗中夾取小口飯食放到嘴裡;到東漢已普遍使用筷子,王充在《論衡·四諱篇》也引用《禮記》之語“毋摶飯,毋流歠”(不可用手抓飯,不可大口不停喝湯),認為這是“禮義之禁”,可見這在當時已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共同準則。並逐漸發展出諸多相關的文化禁忌(例如不能將筷子插在碗裡米飯上,因為祭祀死者時才這樣)。

如今我們習慣說的“筷子”一詞,可能晚至明代才出現。這原本是江南一帶的吳語詞匯,眾所周知是因為避諱才改的,明代蘇州府太倉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一記載,吳中民間多行船,諱言“住”,覺不吉利,連帶著“箸”也改為“快兒”,或稱“快子”;由於筷子多竹制,後又成“筷”字。現在英語對筷子的稱呼chopstick,就源出於此:1690年代的水手從廣東話“快”(kap)音譯了前半的chop,再加上表示“小木棍”意思的stick,組成了這個詞。但很多方言中仍沿用筷子的古稱“箸”——例如福建方言。臺灣人陳明忠回憶,他是在1951年後接觸到外省人的國語之後,才第一次聽到“筷子”這個詞。在接受了筷子的漢字文化圈中,“筷子”一詞的稱呼大抵都來自“箸”(日語hashi、韓語jeot或jeot garak、越南語dua)。隨著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筷子還被亞洲其他國家和民族所接受,如老撾、泰國、菲律賓,甚至俄羅斯的布裡亞特蒙古人。作為一個外來詞,“箸”還經過突厥語進入了波斯語,稱作chūgī。

到明清時代,中國人使用筷子已全民普及,爐火純青,長挑近夾無不如意;以至於明末時利瑪竇來華,看到中國人進食時不用刀叉而用筷子、且能以兩根光滑的小木棍將任何食物靈巧地送進嘴裡,不由得大感驚訝。1934年,豐子愷時著文說“以前聽人說:中國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雖是戲謔,但如放在17世紀的世界背景下,那確實除了東亞之外沒有一地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並將叉子由原先的兩齒、三齒,改成了至今固定不變的四齒,為了這種“矯揉造作”的就餐方式,他的宮廷侍從沒少受別人的嘲笑,固守傳統的人們出書譏諷說“上帝給了我們雙手,用來進食,而亨利三世的宮廷上下,竟然如此娘娘腔和如此醜陋,居然用叉子吃飯”(《權力的餐桌》)。當時的大作家蒙田(1533-1592)曾坦白說:“我很少使用勺子和叉子……吃得忙亂,我幾次咬到了自己的手指頭。”

如果說西方在近代“文明的進程”中強調的是某種“間接性”(不能直接用手),那麼在東亞,這一點早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事實上,在近代西式餐具普及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文化圈的東亞地區,是不用手進餐的。日本飲食文化史學者石毛直道在《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一文中明確指出:“從17世紀時起,在歐洲,人們開始用小刀、叉子和湯匙進餐。在此之前,世界上除了中國文化圈以外的地區,一般都是用手吃飯。”在習慣了用餐具的東亞人來說,用手進食是一種不文明的野蠻行為。佛教徒在印度原本習慣了坐在地上用手抓飯吃,但戒律中關於“踞食”、“手食”的條文,在傳入中國社會後漸漸都被改掉,“時至唐代,僧人用筷子進食已成鐵定不移的佛教華化之一大特徵”(嚴耀中《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清代文獻《苗疆聞見錄》中,將苗人生食、不用筷等習俗視為其未受文明化的象徵:“苗人席地而食,菜不加鹽,如牛、豬等肉,並魚蝦之類,但取半熟食,以手摶,不用箸。……人皆鴃舌,不通漢語。”17世紀出使清廷的羅馬尼亞人尼·斯·米列斯庫在《中國漫記》中提到順寧府(今雲南鳳慶等地)時也說:“中國人記載,這裡的居民十分兇惡、野蠻,赤足,用手吃食,而不像中國人那樣使用筷子,認為這是極不文明的。”同一時期的若奧·羅德里格斯神父發現,日本人“對於我們用手吃飯,且使用上面留有污漬的餐巾來擦手,覺得反感和噁心”。

最初,當然全人類都是用手進食的,不要說是幾百年前的歐洲人,連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其實最初也都是用手進食的。趙榮光在《中國庶民飲食生活》一書中說得明白:“吃飯改手食為箸食是先從貴族社會開始的;最先是作為貴族的改革食禮——更為高雅尊貴的食禮而出現的。”現代漢語中仍將第二根手指稱作“食指”,可想這原是古時用以伸到食物或湯水中嘗味用的手指。據《左傳·宣公四年》,鄭靈公得楚人獻黿(甲魚),與大夫們共食,卻不給子公吃,子公大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此即“染指”一詞的出典。

中國人早在漢唐時代,就已將用手進食看作是不雅、不體面的行為了。最早記載日本人的古籍《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就提到當時的倭人用手進食(“食飲用籩豆,手食”),直至7世紀日本人才開始使用筷子。唐人杜佑曾說:“惟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有居處巢穴焉,有葬無樹封焉,有手團食焉(殷周之時,中華人尚以手團食,故《禮記》雲‘共飯不澤手’,蓋弊俗漸改仍未盡耳。今五嶺以南,人庶皆手團食)。”(《通典》卷一八五邊防一)在此,他把用手抓飯吃看作是一種類似“夷狄”的“弊俗”,還說當時的兩廣居民仍然如此,並不使用筷子。“共飯不澤手”一語見《禮記·曲禮上》,孔穎達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也就是說,上古時共餐手抓飯吃,所以進食時不可弄髒手,以免影響他人,否則那是相當無禮的。

孫機在《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說得明白:“先秦時,進餐或以手取而不用匕、箸……漢代則普遍用箸。”《史記》記載,義軍滅秦後,項羽在滎陽圍攻劉邦,張良緊急入見,劉邦正在就餐,張良遂說借用他的筷子來比劃當前策略(“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到了西漢,筷子才開始用以從碗中夾取小口飯食放到嘴裡;到東漢已普遍使用筷子,王充在《論衡·四諱篇》也引用《禮記》之語“毋摶飯,毋流歠”(不可用手抓飯,不可大口不停喝湯),認為這是“禮義之禁”,可見這在當時已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共同準則。並逐漸發展出諸多相關的文化禁忌(例如不能將筷子插在碗裡米飯上,因為祭祀死者時才這樣)。

如今我們習慣說的“筷子”一詞,可能晚至明代才出現。這原本是江南一帶的吳語詞匯,眾所周知是因為避諱才改的,明代蘇州府太倉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一記載,吳中民間多行船,諱言“住”,覺不吉利,連帶著“箸”也改為“快兒”,或稱“快子”;由於筷子多竹制,後又成“筷”字。現在英語對筷子的稱呼chopstick,就源出於此:1690年代的水手從廣東話“快”(kap)音譯了前半的chop,再加上表示“小木棍”意思的stick,組成了這個詞。但很多方言中仍沿用筷子的古稱“箸”——例如福建方言。臺灣人陳明忠回憶,他是在1951年後接觸到外省人的國語之後,才第一次聽到“筷子”這個詞。在接受了筷子的漢字文化圈中,“筷子”一詞的稱呼大抵都來自“箸”(日語hashi、韓語jeot或jeot garak、越南語dua)。隨著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筷子還被亞洲其他國家和民族所接受,如老撾、泰國、菲律賓,甚至俄羅斯的布裡亞特蒙古人。作為一個外來詞,“箸”還經過突厥語進入了波斯語,稱作chūgī。

到明清時代,中國人使用筷子已全民普及,爐火純青,長挑近夾無不如意;以至於明末時利瑪竇來華,看到中國人進食時不用刀叉而用筷子、且能以兩根光滑的小木棍將任何食物靈巧地送進嘴裡,不由得大感驚訝。1934年,豐子愷時著文說“以前聽人說:中國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雖是戲謔,但如放在17世紀的世界背景下,那確實除了東亞之外沒有一地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