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家:我有特殊的“看”日食技巧

丨作者:李會超(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日全食(圖片來自網路)

日全食, 也許是最為大眾熟知的天文現象。 當月球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

在地球上的一部分區域中, 太陽耀眼的光芒會被暫時遮擋, 白天和黑夜將在幾分鐘的時間裡交替出現。

美國當地時間8月21日, 一場日全食光顧美國。 從美國西海岸的俄勒岡州到東海岸的南卡羅萊納州, 日全食沿著一條寬度約為110公里的日食帶, 橫跨美國的14個州。

在不清楚日食成因的年代, “天狗吃太陽”的傳說會讓人們在日全食出現時驚慌失措。 而今, 日全食已經變成了一場全民天文盛宴。

美國人民早早地就採購裝備、計畫旅行, 希望能夠親眼目睹這一世紀奇觀。 美國交通部甚至要提前謀劃日食期間的交通疏導措施, 避免紮堆觀看日食的車輛造成全國範圍的大堵車。

圖:日食帶過境美國的示意圖, 紅線之內的區域都能一睹日全食的奇觀

日冕——太陽風暴的“策源地”

我們平常在天空中看到的太陽耀眼的光芒, 大部分都來自於太陽的光球層。 這裡也是我們定義的太陽表面。 在光球層之上, 還存在著一個名叫“日冕”的區域。 這裡, 是太陽風暴的“策源地”。

當太陽風暴爆發時, 大量的磁場能量像核彈爆炸一樣, 在短時間內集中釋放, 轉化成太陽風暴向太空中奔襲的動能。 美麗絢爛的極光, 就是太陽風暴吹襲地球時帶來的“禮物”。

但與此同時, 太陽風暴更會對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產生嚴重的影響。

例如, 太陽風暴中的高能粒子可以讓衛星上的電腦死機甚至徹底癱瘓。

太陽風暴(圖片來自網路)

太陽風暴引起的地球高層大氣加熱會加劇天宮二號、天舟一號等近地飛行器軌道上的大氣阻力, 飛行器將不得不耗費更多燃料維持軌道。

太陽風暴引起的地球磁場變化, 會在地面上的高壓電網中產生強大的異常電流, 造成大面積停電。

太陽風暴引起的電離層擾動將會對我們導航定位的GPS信號產生干擾, 也會讓船舶、飛機依賴的長距離無線電通信受到影響。

圖:夏威夷大學的研究者于2015年在北極拍攝的日食的圖片, 向四周延伸的結構即為日冕, 日冕底部還能看到由於月球地形而形成的貝利珠

從日食中開始的日冕研究

要想弄清楚太陽的“脾氣”, 預知太陽風暴的爆發, 減輕太陽風暴對我們的影響, 就要對日冕進行細緻的觀察和研究。 然而, 平日裡, 日冕被太陽光球耀眼的光芒所遮擋, 難以進行有效的觀測。

日全食發生時, 由於月球對光球的遮擋, 平日裡暗淡的日冕便會出現在太陽周圍, 使人們能夠一睹它的真容。

在日冕儀出現之前,日全食是科學家們進行日冕研究觀測的主要時機。

1860年,天文學家坦普爾來到西班牙觀測一次日全食。

與其他日全食期間的觀測記錄相比,坦普爾的記錄顯得十分特別,因為日冕附近出現了一個少見的圓環狀結構。

當今天研究者們對太陽風暴爆發時的形態有了深入的認識後,坦普爾的這次觀測被普遍認為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親眼捕捉到了太陽風暴的蹤跡。

圖:2003年SOHO飛船上的日冕儀拍攝到的日冕物質拋射圖像

圖:1860年的日食觀測,右下角的環狀結構被認為是最早的日冕物質拋射觀測

而在1879年的一次日食觀測中,美國天文學家查理斯·楊懷著卻被太陽坑了一把。

他在日冕中找到了一種“新”的元素,其光譜發射線是之前從未見到過的。這種元素被命名為“coronium”,即日冕的英文單詞“corona”和表示金屬元素的詞根“ium”的組合。

在之後60年的時間裡,不少科學家對“coronium”的性質做了研究和推測,但最終憂傷地發現,這是太陽跟人類開的一個玩笑。

其實,它並非一種真實存在的元素,那種從未見過的光譜發射線,實際上是高度電離的13價鐵離子發出的。

在地球上,我們常見的鐵離子一般為2價或3價,即鐵原子失去了2-3個電子。而日冕上的鐵離子竟然被生吞活剝地弄走了13個電子!這意味著那裡的溫度高達數百萬度。

這是一個與我們的常識相悖的發現。

如果你在野外撐起烤箱,準備進行一次開心的燒烤時,你肯定會把要燒烤的食材盡可能得靠近烤箱上的木炭,因為距離熱源越近溫度越高,食物就能獲得更好的加熱效果。

太陽最靠裡的區域中,核聚變反應像烤箱裡燒紅的木炭一樣,產出了太陽發射的幾乎全部能量,溫度高達數千萬度。從那裡到太陽表面的光球,溫度逐漸降低到數千度。

然而在光球以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隨著距離的增加,溫度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從光球的幾千度急劇的增高到了日冕的數百萬度。

圖:日冕加熱(圖片來自網路)

這種現象不會平白無故的發生,日冕一定是從什麼地方獲取了溫度增加的能量。

空間物理學界提出了“波動理論”和“磁重聯理論”來解釋日冕加熱的過程。然而,這兩種理論都不完備,都只能解釋一部分觀測現象。

不可替代的觀測良機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通過日冕儀來製造人工日食,進行常規性的日冕觀測,而不用苦苦等待下一次日全食的到來。在我們監測太陽的SOHO飛船、STEREO飛船上,都裝備了這種儀器。

圖:SOHO飛船發佈在網站上的即時日冕觀測

但日冕儀有著固有的缺陷:

為了不至於讓太陽的強光燒毀敏感的探測器,日冕儀的遮擋的範圍要比太陽光球大一些。

圖:SOHO飛船使用的LASCO日冕儀

如果我們將太陽中心到光球表面的距離定義為1個太陽半徑的話,SOHO飛船最低能夠觀測到1.1個太陽半徑,STEREO飛船最低能夠觀測到1.3個太陽半徑。

這讓從太陽表面到1.1個太陽半徑的區域成為了“日冕儀盲區”。

而這個盲區,恰好又是日冕加熱過程發生的關鍵區域。只有獲得了關於這個區域的觀測資料,才有希望解開日冕加熱機制的謎團。

圖:SOHO飛船拍攝的日冕圖像,圖中有一片純藍色的區域,就是沒有資料的日冕儀觀測盲區

日全食發生時,存在一個有趣的巧合:

太陽的半徑大約是月球的400倍,而太陽到月球的距離也恰好約是月球到地球距離的400倍。因此,月球遮擋的範圍幾乎精確的等於1個太陽半徑,而沒有往外擴展。

這使得科學家們獲得了“日冕儀盲區”難得的觀測機會。

相比于衛星觀測,日食期間的地面觀測還具有觀測解析度更高的優勢,將會對我們建立更精確的日冕大氣模型提供依據,從而能更好的預測太陽風暴的產生。

超級日全食——全民參與,科學相伴

早在此次美國的日食到來之前,美國的研究者們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除了常規性的地面觀測外,他們還動用了一架灣流V型噴氣式飛機,飛到萬米高空,來觀測到被大氣層阻隔的紅外信號。

科學家們還動員遍佈全美的業餘天文愛好者,通過“美洲大陸公民望遠鏡日食”(CATE)專案提交它們拍攝到的日食照片,讓科學家們能夠綜合掌握日冕在日食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用來觀測日是的灣流V型噴氣式飛機,也許是最酷的觀測平臺了!

既有全民參與的熱情,又有前沿科學的產出,日全食觀測也許是完美的科學研究活動形態的一個範本。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長按以下二維碼即可關注公眾號成都科普

〡公眾號ID:cdkepu

〡網站:http://www.cdkepu.cn

▼▼▼

近期熱門

成都科普已受邀入駐以下平臺,每日內容同步更新中

點擊公眾號內功能表列“精彩推薦”可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使人們能夠一睹它的真容。

在日冕儀出現之前,日全食是科學家們進行日冕研究觀測的主要時機。

1860年,天文學家坦普爾來到西班牙觀測一次日全食。

與其他日全食期間的觀測記錄相比,坦普爾的記錄顯得十分特別,因為日冕附近出現了一個少見的圓環狀結構。

當今天研究者們對太陽風暴爆發時的形態有了深入的認識後,坦普爾的這次觀測被普遍認為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親眼捕捉到了太陽風暴的蹤跡。

圖:2003年SOHO飛船上的日冕儀拍攝到的日冕物質拋射圖像

圖:1860年的日食觀測,右下角的環狀結構被認為是最早的日冕物質拋射觀測

而在1879年的一次日食觀測中,美國天文學家查理斯·楊懷著卻被太陽坑了一把。

他在日冕中找到了一種“新”的元素,其光譜發射線是之前從未見到過的。這種元素被命名為“coronium”,即日冕的英文單詞“corona”和表示金屬元素的詞根“ium”的組合。

在之後60年的時間裡,不少科學家對“coronium”的性質做了研究和推測,但最終憂傷地發現,這是太陽跟人類開的一個玩笑。

其實,它並非一種真實存在的元素,那種從未見過的光譜發射線,實際上是高度電離的13價鐵離子發出的。

在地球上,我們常見的鐵離子一般為2價或3價,即鐵原子失去了2-3個電子。而日冕上的鐵離子竟然被生吞活剝地弄走了13個電子!這意味著那裡的溫度高達數百萬度。

這是一個與我們的常識相悖的發現。

如果你在野外撐起烤箱,準備進行一次開心的燒烤時,你肯定會把要燒烤的食材盡可能得靠近烤箱上的木炭,因為距離熱源越近溫度越高,食物就能獲得更好的加熱效果。

太陽最靠裡的區域中,核聚變反應像烤箱裡燒紅的木炭一樣,產出了太陽發射的幾乎全部能量,溫度高達數千萬度。從那裡到太陽表面的光球,溫度逐漸降低到數千度。

然而在光球以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隨著距離的增加,溫度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從光球的幾千度急劇的增高到了日冕的數百萬度。

圖:日冕加熱(圖片來自網路)

這種現象不會平白無故的發生,日冕一定是從什麼地方獲取了溫度增加的能量。

空間物理學界提出了“波動理論”和“磁重聯理論”來解釋日冕加熱的過程。然而,這兩種理論都不完備,都只能解釋一部分觀測現象。

不可替代的觀測良機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通過日冕儀來製造人工日食,進行常規性的日冕觀測,而不用苦苦等待下一次日全食的到來。在我們監測太陽的SOHO飛船、STEREO飛船上,都裝備了這種儀器。

圖:SOHO飛船發佈在網站上的即時日冕觀測

但日冕儀有著固有的缺陷:

為了不至於讓太陽的強光燒毀敏感的探測器,日冕儀的遮擋的範圍要比太陽光球大一些。

圖:SOHO飛船使用的LASCO日冕儀

如果我們將太陽中心到光球表面的距離定義為1個太陽半徑的話,SOHO飛船最低能夠觀測到1.1個太陽半徑,STEREO飛船最低能夠觀測到1.3個太陽半徑。

這讓從太陽表面到1.1個太陽半徑的區域成為了“日冕儀盲區”。

而這個盲區,恰好又是日冕加熱過程發生的關鍵區域。只有獲得了關於這個區域的觀測資料,才有希望解開日冕加熱機制的謎團。

圖:SOHO飛船拍攝的日冕圖像,圖中有一片純藍色的區域,就是沒有資料的日冕儀觀測盲區

日全食發生時,存在一個有趣的巧合:

太陽的半徑大約是月球的400倍,而太陽到月球的距離也恰好約是月球到地球距離的400倍。因此,月球遮擋的範圍幾乎精確的等於1個太陽半徑,而沒有往外擴展。

這使得科學家們獲得了“日冕儀盲區”難得的觀測機會。

相比于衛星觀測,日食期間的地面觀測還具有觀測解析度更高的優勢,將會對我們建立更精確的日冕大氣模型提供依據,從而能更好的預測太陽風暴的產生。

超級日全食——全民參與,科學相伴

早在此次美國的日食到來之前,美國的研究者們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除了常規性的地面觀測外,他們還動用了一架灣流V型噴氣式飛機,飛到萬米高空,來觀測到被大氣層阻隔的紅外信號。

科學家們還動員遍佈全美的業餘天文愛好者,通過“美洲大陸公民望遠鏡日食”(CATE)專案提交它們拍攝到的日食照片,讓科學家們能夠綜合掌握日冕在日食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用來觀測日是的灣流V型噴氣式飛機,也許是最酷的觀測平臺了!

既有全民參與的熱情,又有前沿科學的產出,日全食觀測也許是完美的科學研究活動形態的一個範本。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長按以下二維碼即可關注公眾號成都科普

〡公眾號ID:cdkepu

〡網站:http://www.cdkepu.cn

▼▼▼

近期熱門

成都科普已受邀入駐以下平臺,每日內容同步更新中

點擊公眾號內功能表列“精彩推薦”可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