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山苗寨:農民合唱團聲名遠播

小水井合唱團在演出。 安麥爾攝

張紅芬

高山上的小村因音樂而揚名, 它的名字就叫小水井。

聽到小水井村合唱團的天籟之音, 緣于一次週末文化之旅。 我們從雲南昆明出發, 乘車翻過一座座山, 來到富民縣苗族村寨小水井。 除了一個教堂、精心打掃過的籃球場和一個高高的戲臺外, 看不出小水井和其他山村有什麼不同。 疑惑之際, 一陣飄緲如天籟之音的歌聲響起, 原以為是教堂播放聖歌, 循聲走過去, 發現歌聲來自歡迎我們的苗族姑娘。 一首《迎賓曲》讓她們演繹得通靈剔透、清甜潤耳, 我們完全被鎮住了。

走進禮堂, 簡單的歡迎儀式後, 身著盛裝的苗族男女在舞臺上站成合唱隊形, 吟唱起讚美詩《哈裡路亞》、亨德爾的《彌賽亞》、莫札特的《榮耀頌》、貝多芬的《歡樂頌》以及舒曼的《茨崗》等大量純正歐洲古典聲樂作品。 然而, 這個能演唱100多首聖歌的農民合唱團, 此時很多人腳上卻還穿著早上在地裡幹活的鞋子, 手上滿是辛苦勞作留下的裂口和老繭……

自從2002年成立“富民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後, 他們先後獲得過國家級、省部級各類比賽的榮譽:2005年獲得昆明“聶耳杯首屆國際合唱節一等獎;2006年與俄羅斯國家愛樂樂團在北京大學首次唱響《大觀樓長聯》;2007年獲得全國首屆社會主義新農村合唱大會一等獎;2016年在昆明舉辦“天籟之音·大山裡的巴羅克”世界經典音樂會公益演出……《彌賽亞》《茨崗》《歡樂頌》等高難度作品,

是專業院校學生經常排練的曲目, 一群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苗族農民, 卻能將作品表現得那麼完整, 看過演出的評委和觀眾, 先是震驚, 繼而給予高度評價和認可。

央視主持人董卿曾經問合唱團指揮的龍光元:“你的指揮是跟誰學的?”他說:“整個合唱團, 從指揮到風琴手再到演唱者, 沒有跟任何專業人員學習過, 靠的是代代相傳、耳濡目染, 靠的是從電視上模仿學習, 靠的是小水井村100多年裡濃厚音樂氛圍的薰陶。 ”

小水井合唱團由60多位苗族農民組成, 他們熱愛唱歌, 平時幹活、走路都唱歌。 合唱團分老、青、幼3個層次, 每個年齡層次的歌者都能唱出不同韻味的歌聲。

當一些演唱者漸漸老去, 青年人也逐步掌握高難度演唱技巧。 老、青、幼環環相扣, 代代相傳, 周而復始。

這個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小學水準的合唱團, 沒有專業老師教授, 憑著百年前傳教士教給的方法, 堅持不懈地歌唱。 他們不僅用高難度的演唱技巧唱出了天籟之音, 還使歌唱達到更高境界, 逐漸形成了小水井文化。

小水井村位於海拔2350米的崇山峻嶺之巔, 有138戶人家, 447人, 是一個乾旱缺水、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貧窮的苗族村寨。 他們靠耕作山坡地種植玉米、土豆、羅蔔, 放牧山羊為生。 多數家庭還是土基房, 屋內陳設簡陋。 豐滿的精神世界和相對貧乏的物質條件形成鮮明對照。

一代代小水井人在美妙歌聲陪伴下成長。

他們從歌聲中汲取力量, 尋求心靈的平安, 尋求團結友愛的氛圍;歌聲讓人們精神更豐滿, 生活更充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