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維:“異種移植的先驅”

3月20日,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王維教授在實驗室觀測胰島細胞。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王維(前排右一)在瑞典諾貝爾講壇異種移植高層論壇上的合影。 (資料照片) 通訊員 攝

2016年4月29日,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顯微鏡下的供體豬胰島。 (資料照片)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34歲的馬小軍(化名)身患Ⅰ型糖尿病, 吃一根玉米棒子都會血糖超標, 蘋果、香蕉更不敢吃, 每天需要靠大劑量注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 接受了豬胰島移植後, 馬小軍的胰島素注射量減少80%, 生活恢復正常, 還能外出工作。

馬小軍之所以“判若兩人”,

緣于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主任王維教授。 為了讓糖尿病患者活得“輕鬆”, 王維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莫朝輝教授、易受南教授探索了21年。

王維的“異種移植”走在了國際前列。 國際異種移植協會原主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Bernhard J.Hering教授稱, 王維是“異種移植的先驅”。

3月下旬, 記者來到湘雅三醫院, 尋訪王維教授。

1 放射科醫生關注糖尿病治療, 10萬元起家搞科研

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二樓一間普通的辦公室, 記者見到了王維教授。 他個頭不高, 穿著格子襯衣、羽絨服和運動鞋, 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

“輕鬆地活著多好。 你知道患者的這句話對我有多大的觸動嗎?”問及研究豬胰島移植的初衷,

王維這樣回答。

作為家中第三代湘雅人, 王維對患者有著強烈的悲憫之心。 在臨床中, 他經常看到糖尿病患者求醫無門, 而醫學對糖尿病束手無策。 這讓原本是一名放射科醫生的他, 開始關注糖尿病。

糖尿病被WHO列為世界三大難症之一, 其中Ⅰ型糖尿病最為棘手。 這類患者多為兒童和青壯年, 身體卻已喪失胰島功能, 只能靠注射胰島素和控制飲食來降低血糖。 由於血糖不穩定損傷血管, 導致各種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多年來, 科學家們致力於研究用胰島移植治療, 挽救Ⅰ型糖尿病人生命。 然而, 人源供體不足1%, 這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

隨著放射介入治療的積累, 王維在大量文獻的閱讀中受到啟發:能否採用介入的方法,

用人以外的動物胰島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1996年, 王維開始了研究, 當時一片質疑聲。

“開始非常艱難, 醫院擠出10萬元科研經費給我們。 ”提起醫院“雪中送炭”, 王維很感動。

“白天需要完成醫療工作, 實驗只能在晚上和休息日進行。 ”湘雅三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劉晟回憶, 實驗需要大批量的老鼠、狗, 他們自己養, 冒著被咬的危險, 給患有糖尿病的老鼠、狗注射胰島素。 因為需要不停地觀察實驗資料, 經常通宵達旦。

1998年, 王維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經肝動脈肝內移植異種生物人工胰腺的實驗研究”。 這是湖南放射專業拿到的第一個國字型大小課題。

2 為了避免發生豬病毒感染人的風險, 天南海北尋找“救命豬”

之所以選定豬胰島細胞,

王維解釋說, 豬和人類一起生活了幾千年, 沒有嚴重的、不可避免的共患疾病。 豬胰島素和人胰島素結構極相似, 僅差一個氨基酸, 而且豬的繁殖期短, 胰島細胞容易獲得。

然而, 要找到一頭真正的“救命豬”並不容易。 異種移植最大的危險來自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C。 這是一種在豬體內正常存在的病毒, 但移植後可能會發生豬病毒感染人的風險。

王維必須找到一種缺失內源性逆轉錄病毒C的豬。

為尋找最適合的供體豬種源, 王維帶著學生北上青藏高原, 南下海南島, 到十幾個省區的偏遠鄉村篩查了幾十類豬源。

“有次到青海找豬, 要提取30多頭豬的血液標本, 大家都跳到豬圈裡采標本, 爛泥和豬糞糊得鞋褲臭烘烘的。

坐計程車時, 司機盯著我們看了半天, 問我們是做什麼的, 從哪裡來, 怎麼這麼臭。 ”回憶起那段找豬的日子, 王維開懷大笑。

歷時3年, 他們行程數萬公里, 終於篩選出最適合移植用的豬源, 再通過近交培育留下一個遺傳表現穩定的豬種。

3 為了攻下口語、聽力“短板”, 和初中生一起練英語

在異種胰島移植這樣一個新興研究領域, 王維走得大膽而創新。

當時, 國際上胰島移植普遍採用的是經皮膚穿刺肝臟置管於門靜脈植入胰島, 但這種方法傷肝, 甚至造成肝臟壞死, 還可能引發大出血。 王維創新性將經頸靜脈-肝靜脈-門靜脈途徑的介入放射技術應用到移植胰島手術, 不損傷肝臟, 大大增加手術安全性。

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反應, 是困擾全世界研究者的難題。王維探索了一種細胞移植技術,即“調教”人體內的免疫細胞。

有句話他常掛在嘴邊:沒條件創造條件做,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多動腦筋想辦法。“湖南人嘛,性格執著、霸蠻,碰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它。”王維幽默地稱之為“性格優勢”。

王維的學生馬小倩回憶,有一次,做實驗需要一個特殊的裝備,但國內買不到。“王教授反復琢磨國外文獻中的設備,然後自己動手改造了一個設備,最後實驗完成了,科研文章也發表了,他做的那個設備還申請了專利。”

說起他的動手能力,湘雅三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劉晟也崇拜不已:“開始,寇里很多設備都是從國外買的二手設備,安裝調試他都自己來。為了配一台儀器上的螺栓,找遍長沙的五金店,最後在電力局發現一種電杆螺栓,回來一試正合適,幾個人都樂壞了。”

學生、同事都說他有超常天賦,他卻一語道破玄機:“哪有什麼訣竅?不過是別人玩時我在看書罷了。”

為了攻下英語口語、聽力“短板”,他在40歲的時候上了英語培訓夜校,旁邊坐的是一些上初中的學生。

“我和初中生能有多少共同話題啊?沒話找話,就從最簡單的句子開始練。”已是教授的王維,和初中生共同苦練,口語提高很快,為日後頻繁的國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4 制定《長沙宣言》,國際醫學臨床規範第一次被烙上“中國印”

隨著科研難題一一解決,橫亙在王維面前的,是一個更大的難題:規範。

“這樣一個重大課題,還具有極大商機。如果沒有統一嚴格的國際規範,是很危險的,也有悖科研的初衷。”科學家的良知和責任感時時提醒著王維。

就在此時,他得到了國際醫壇“巨匠”卡爾·格羅斯教授的指點,收穫了一段跨國友誼。

2005年5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學術年會上,王維異種胰島移植治療Ⅰ型糖尿病的研究報告引起了轟動。8月,王維收到了一封來信——寄件者名叫卡爾·格羅斯。

卡爾·格羅斯在信裡稱讚王維做了“先驅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另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見到王維。王維告訴卡爾·格羅斯:“10月在中國有個會,如果您來,我們歡迎。”

沒想到,年逾七旬的卡爾·格羅斯來了。王維才發現,自己“有眼不識泰山”。卡爾·格羅斯是國際異種移植協會第一任主席,曾任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評委會主席。卡爾·格羅斯一見如故,與王維相談甚歡,還收王維為關門弟子。

“卡爾·格羅斯教授是我特別感謝的一個人。從2006年直到2014年他去世前,他一直擔任我們團隊顧問,從技術開發到倫理規範,我們都是按他定的戰略方向在做。”王維說,正是卡爾·格羅斯牽線搭橋,2008年11月,“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在湘雅三醫院舉行,制定了全球異種移植綱領性檔《長沙宣言》,國際醫學臨床規範第一次被烙上“中國印”。

2012年底,王維得到了湖南賽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援,在長沙建成了全球第二家醫用級(DPF)供體豬培育中心。2013年,異種胰島移植臨床研究通過了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2016年通過了湖南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專家對治療療效的中期評審。這幾年,王維在異種移植的道路上發起了“衝刺”。

“下一步考慮將II型糖尿病納入實驗物件。”王維表示,目前接受移植的患者身體都恢復得很好。如果2017年專案的終期評審通過,豬供體胰島就可以用於臨床治療了。

在王維的設想中,異種移植不單是以豬胰島細胞根治糖尿病,他更大的夢想是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移植用器官,實現腎臟、心臟這樣的大型器官移植,使之成為人類眾多惡性疾病的終極解決方案。

名片

王維,1960年出生,湖南長沙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主任、湖南省異種移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異種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全國委員、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制定專家組成員、世界移植協會會員。

在豬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治療病例數和研究水平均為國際領先水準、門靜脈高壓早期影像學診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方面具備國內領先水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九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首屆湘雅名醫,湖南省225工程醫學學科領軍人才,醫學影像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評說

“很榮幸和處於世界領先水準的團隊合作”

我們相識已超過10年。他是國際知名的移植專家,在移植領域非常活躍,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致力於推進異種胰島移植的發展。我很榮幸和處於世界領先水準的團隊合作。

他主持舉辦了多次國際性合作研討會議,旨在完善臨床移植和移植基礎研究相關政策。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參與組織了2008年的“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這次會議有5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及政府衛生機構代表出席,共同訂立了國際異種移植臨床研究的綱領性檔——《長沙宣言》,以指導異種移植臨床研究工作。

在過去的10年中,他成功建立起一個專門用於培育異種移植所需的近交系豬和大型飼養基地,這些豬被用於胰島移植相關實驗研究,並有望在將來為臨床胰島移植提供供體。多年以來,我們建立了國際交換與協作機制,對異種移植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信他傑出的研究會帶來有價值的成果,為中國和世界異種胰島移植作出應有的貢獻。

——悉尼大學外科系教授、澳大利亞國家胰島移植中心主任、國際異種移植協會理事會執行理事Wayne Hawthorne

王維教授是一個對待學術嚴謹、精力旺盛的學者。有一次,他在日本參加一個學術活動,當時還沒有從東京直飛長沙的飛機,他從東京轉機到上海再飛回長沙,輾轉十幾個小時趕到科室,拖著行李箱,直接走進會議室,組織大家學習學術會議的重要內容。同事、學生們非常敬佩這種作風。

——湘雅三醫院放射科 聶唯

王維教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上非常認真投入。有一次,他生病了,住了院。我們去看他。他的病房外面是一個小小的會客室。讓我們吃驚的是,王維教授把他的病床從病房裡面搬到會客室。病床搖起來半躺著,裡面放著一台投影儀。他就在病床上,和科室幾個老師開會,商討課題,研究專案怎麼做。

——湘雅三醫院放射科 馬小倩

手記

科學是嚴肅的

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對不起。臨時有個緊急會診,請等我一下。”3月20日下午,當記者如約趕到湘雅三醫院時,接到了王維教授的電話。

這一等,就是一個小時。匆匆趕來的王維教授,雙眼佈滿血絲。“出國1個月,剛回國很多事情要處理。上周又做了一例豬胰島移植手術,一直要盯著,精神高度緊張,沒休息好。”王維教授一邊道歉,一邊解釋。

一聊起摯愛的異種移植事業,他身體裡仿佛有一股熊熊燃燒的火焰,讓人覺得工作是很美好、很值得、很有趣的事情。

科學是嚴肅的。學生說,王維教授在學術上非常嚴肅、嚴謹,科室裡不論誰發表論文,都要經過他的審核。如果對哪裡有懷疑,要千方百計確定,哪怕多做幾次實驗,推遲發論文。

涉及原則問題,他從來不會讓步。無論多忙,他發起的“研究生沙龍”多年來雷打不動,每週四晚上,7點鐘準時開始。年輕的學生講生活情趣,撞上耶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日子,想和王維教授商量推遲一天開,得到的只是一句話:“沒門。”

王維坦言:“學生們好像都比較怕我,有時候把女研究生說得掉眼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語氣中透著憐愛。然後,他笑著向記者打聽:“你問問他們,他們怕我嗎?”隨後,又補了一句:“你們不怕我吧?”說完了,哈哈大笑起來。

瞧瞧這場景,科學家並不總是嚴肅的。有時候,57歲的王維像孩子一樣可愛。

他有自己的一套幸福秘訣:生活向低標準看齊,工作向高標準看齊,保持波瀾不驚的好心態。

其實,這幾年王維身體不太好,病重時躺在床上連動都動不了,但他不願多說,只輕描淡寫地講:“以前把身體透支了,還是要量力而行啊。”

採訪結束時,他要趕到中南大學投入下一個工作中,時針已指向下午6點鐘。目送他穿過喧鬧的人流,記者除了敬佩,還有深深的祝福。

是困擾全世界研究者的難題。王維探索了一種細胞移植技術,即“調教”人體內的免疫細胞。

有句話他常掛在嘴邊:沒條件創造條件做,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多動腦筋想辦法。“湖南人嘛,性格執著、霸蠻,碰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它。”王維幽默地稱之為“性格優勢”。

王維的學生馬小倩回憶,有一次,做實驗需要一個特殊的裝備,但國內買不到。“王教授反復琢磨國外文獻中的設備,然後自己動手改造了一個設備,最後實驗完成了,科研文章也發表了,他做的那個設備還申請了專利。”

說起他的動手能力,湘雅三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劉晟也崇拜不已:“開始,寇里很多設備都是從國外買的二手設備,安裝調試他都自己來。為了配一台儀器上的螺栓,找遍長沙的五金店,最後在電力局發現一種電杆螺栓,回來一試正合適,幾個人都樂壞了。”

學生、同事都說他有超常天賦,他卻一語道破玄機:“哪有什麼訣竅?不過是別人玩時我在看書罷了。”

為了攻下英語口語、聽力“短板”,他在40歲的時候上了英語培訓夜校,旁邊坐的是一些上初中的學生。

“我和初中生能有多少共同話題啊?沒話找話,就從最簡單的句子開始練。”已是教授的王維,和初中生共同苦練,口語提高很快,為日後頻繁的國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4 制定《長沙宣言》,國際醫學臨床規範第一次被烙上“中國印”

隨著科研難題一一解決,橫亙在王維面前的,是一個更大的難題:規範。

“這樣一個重大課題,還具有極大商機。如果沒有統一嚴格的國際規範,是很危險的,也有悖科研的初衷。”科學家的良知和責任感時時提醒著王維。

就在此時,他得到了國際醫壇“巨匠”卡爾·格羅斯教授的指點,收穫了一段跨國友誼。

2005年5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學術年會上,王維異種胰島移植治療Ⅰ型糖尿病的研究報告引起了轟動。8月,王維收到了一封來信——寄件者名叫卡爾·格羅斯。

卡爾·格羅斯在信裡稱讚王維做了“先驅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另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見到王維。王維告訴卡爾·格羅斯:“10月在中國有個會,如果您來,我們歡迎。”

沒想到,年逾七旬的卡爾·格羅斯來了。王維才發現,自己“有眼不識泰山”。卡爾·格羅斯是國際異種移植協會第一任主席,曾任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評委會主席。卡爾·格羅斯一見如故,與王維相談甚歡,還收王維為關門弟子。

“卡爾·格羅斯教授是我特別感謝的一個人。從2006年直到2014年他去世前,他一直擔任我們團隊顧問,從技術開發到倫理規範,我們都是按他定的戰略方向在做。”王維說,正是卡爾·格羅斯牽線搭橋,2008年11月,“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在湘雅三醫院舉行,制定了全球異種移植綱領性檔《長沙宣言》,國際醫學臨床規範第一次被烙上“中國印”。

2012年底,王維得到了湖南賽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援,在長沙建成了全球第二家醫用級(DPF)供體豬培育中心。2013年,異種胰島移植臨床研究通過了政府主管部門的批准,2016年通過了湖南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專家對治療療效的中期評審。這幾年,王維在異種移植的道路上發起了“衝刺”。

“下一步考慮將II型糖尿病納入實驗物件。”王維表示,目前接受移植的患者身體都恢復得很好。如果2017年專案的終期評審通過,豬供體胰島就可以用於臨床治療了。

在王維的設想中,異種移植不單是以豬胰島細胞根治糖尿病,他更大的夢想是工業化、標準化生產移植用器官,實現腎臟、心臟這樣的大型器官移植,使之成為人類眾多惡性疾病的終極解決方案。

名片

王維,1960年出生,湖南長沙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主任、湖南省異種移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異種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全國委員、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制定專家組成員、世界移植協會會員。

在豬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治療病例數和研究水平均為國際領先水準、門靜脈高壓早期影像學診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方面具備國內領先水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九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首屆湘雅名醫,湖南省225工程醫學學科領軍人才,醫學影像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評說

“很榮幸和處於世界領先水準的團隊合作”

我們相識已超過10年。他是國際知名的移植專家,在移植領域非常活躍,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致力於推進異種胰島移植的發展。我很榮幸和處於世界領先水準的團隊合作。

他主持舉辦了多次國際性合作研討會議,旨在完善臨床移植和移植基礎研究相關政策。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參與組織了2008年的“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這次會議有5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及政府衛生機構代表出席,共同訂立了國際異種移植臨床研究的綱領性檔——《長沙宣言》,以指導異種移植臨床研究工作。

在過去的10年中,他成功建立起一個專門用於培育異種移植所需的近交系豬和大型飼養基地,這些豬被用於胰島移植相關實驗研究,並有望在將來為臨床胰島移植提供供體。多年以來,我們建立了國際交換與協作機制,對異種移植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信他傑出的研究會帶來有價值的成果,為中國和世界異種胰島移植作出應有的貢獻。

——悉尼大學外科系教授、澳大利亞國家胰島移植中心主任、國際異種移植協會理事會執行理事Wayne Hawthorne

王維教授是一個對待學術嚴謹、精力旺盛的學者。有一次,他在日本參加一個學術活動,當時還沒有從東京直飛長沙的飛機,他從東京轉機到上海再飛回長沙,輾轉十幾個小時趕到科室,拖著行李箱,直接走進會議室,組織大家學習學術會議的重要內容。同事、學生們非常敬佩這種作風。

——湘雅三醫院放射科 聶唯

王維教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上非常認真投入。有一次,他生病了,住了院。我們去看他。他的病房外面是一個小小的會客室。讓我們吃驚的是,王維教授把他的病床從病房裡面搬到會客室。病床搖起來半躺著,裡面放著一台投影儀。他就在病床上,和科室幾個老師開會,商討課題,研究專案怎麼做。

——湘雅三醫院放射科 馬小倩

手記

科學是嚴肅的

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對不起。臨時有個緊急會診,請等我一下。”3月20日下午,當記者如約趕到湘雅三醫院時,接到了王維教授的電話。

這一等,就是一個小時。匆匆趕來的王維教授,雙眼佈滿血絲。“出國1個月,剛回國很多事情要處理。上周又做了一例豬胰島移植手術,一直要盯著,精神高度緊張,沒休息好。”王維教授一邊道歉,一邊解釋。

一聊起摯愛的異種移植事業,他身體裡仿佛有一股熊熊燃燒的火焰,讓人覺得工作是很美好、很值得、很有趣的事情。

科學是嚴肅的。學生說,王維教授在學術上非常嚴肅、嚴謹,科室裡不論誰發表論文,都要經過他的審核。如果對哪裡有懷疑,要千方百計確定,哪怕多做幾次實驗,推遲發論文。

涉及原則問題,他從來不會讓步。無論多忙,他發起的“研究生沙龍”多年來雷打不動,每週四晚上,7點鐘準時開始。年輕的學生講生活情趣,撞上耶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日子,想和王維教授商量推遲一天開,得到的只是一句話:“沒門。”

王維坦言:“學生們好像都比較怕我,有時候把女研究生說得掉眼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語氣中透著憐愛。然後,他笑著向記者打聽:“你問問他們,他們怕我嗎?”隨後,又補了一句:“你們不怕我吧?”說完了,哈哈大笑起來。

瞧瞧這場景,科學家並不總是嚴肅的。有時候,57歲的王維像孩子一樣可愛。

他有自己的一套幸福秘訣:生活向低標準看齊,工作向高標準看齊,保持波瀾不驚的好心態。

其實,這幾年王維身體不太好,病重時躺在床上連動都動不了,但他不願多說,只輕描淡寫地講:“以前把身體透支了,還是要量力而行啊。”

採訪結束時,他要趕到中南大學投入下一個工作中,時針已指向下午6點鐘。目送他穿過喧鬧的人流,記者除了敬佩,還有深深的祝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