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洛陽創辦牡丹廣場英語角的“老爺爺”走了,曾獲美國前總統雷根贊

“父親一生沒有出過國, 卻結交了許多外國朋友。 ”昨日, 提起父親李興業的去世, 市民李江的眼眶紅紅的。 不過, 讓他驕傲的是, 父親因創辦牡丹廣場英語角, 受到我市很多英語愛好者的尊敬。 因和許多外國人友好交流, 李興業在生前還得到美國前總統雷根的稱讚, 被稱為“國際友好的民間大使”。

“老爺爺”走了, 英語角成員自發組織悼念

20日11時30分, 一場特殊的悼念儀式在牡丹廣場東南角舉行, 20多名英語愛好者自發為創辦牡丹廣場英語角的李興業老人默哀悼念。

“我父親李興業於17日晚因心肺衰竭不幸去世,

享年95歲。 ”18日, 由李興業的兒子李江發佈的這條消息, 讓大家的心情格外沉重。

昨日, 記者聯繫到悼念儀式發起者之一郭桂蘭。 2007年8月, 她在牡丹廣場英語角結識李興業之後, 就和孫子維尼一起稱李興業為“老爺爺”——這也是許多年輕的英語愛好者對李興業共同的稱呼。

遵照李興業的遺願, 他的喪事從簡, 不舉行追悼會, 但對於英語愛好者們來說, “老爺爺”的去世是英語角的重大損失, 大家提議為他舉行悼念儀式。 20日上午, 牡丹廣場英語角英語交流活動照常舉行, 活動結束後, 大家向“老爺爺”的遺像鞠躬默哀。

創辦牡丹廣場英語角, 帶動一代代人學習英語

李江說, 父親李興業是山西人, 因早年考入由美籍教師任教的南京金陵大學電機系,

英文底子很好。

1958年, 李興業舉家搬到洛陽, 後成為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 197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 全國上下興起一股學習英語的熱潮。 李興業的單位裡不少人因為工作也需要有人來教授英語, 李興業被河南廣播電視大學等多家單位聘為英語輔導教師。

可是, 自1950年大學畢業, 李興業已近30年沒碰英語了, 過去學的也跟時代脫節了。 怎麼辦?他想到了離家不遠的友誼賓館——那裡經常有外國人出入, 跟外國人聊天, 是重拾英語最好的辦法。

1979年的一天, 李興業鼓起勇氣, 和一位名叫Watkeys的美國遊客搭上了話, 他在日記裡慎重地記下了對方的名字和通信地址。

這之後, 李興業便經常利用業餘時間來到友誼賓館對面的街心公園(現為牡丹廣場), 找外國人練習英語口語。美國人、英國人、荷蘭人、瑞典人……他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為了和外國人交流方便,李興業還取了個英文名Mark Lee。

20世紀80年代之後,跟隨李興業到友誼賓館外與外國人聊天的洛陽市民越來越多,英語角的雛形開始顯現。

如今,每到周日上午英語角活動時間,都會有數十人乃至上百人趕到牡丹廣場和外國人進行英語交流。

38年的時間,讓李興業成為牡丹廣場英語角的標誌人物。“‘老爺爺’堅持學習英語的勁頭,讓洛陽許多英語愛好者受益匪淺。”郭桂蘭說。

美國前總統雷根稱他為“國際友好的民間大使”

英語角不僅讓李興業拾起了英文,也讓他收穫了真摯的友誼。1986年,李興業在英語角偶遇一名來自美國加州的老太太。交談中,他流利的英語口語讓老太太倍感親切。回國後,老太太給自己的老朋友、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寫信,講述自己在洛陽的經歷。很快,雷根總統回信稱,李興業是“國際友好的民間大使”!

老太太激動地給李興業寫信,把雷根總統的話轉達給他,說:“我親愛的朋友,我們總統都誇獎你呢!”

美國人Jim在洛陽時一度牙疼,李興業聽說後,買來治牙疼的藥送給Jim,Jim非常感動。離開洛陽時,Jim留下一句“名言”:“到洛陽的外國人需要幫助,就到牡丹廣場找Mark Lee。”

“老外們搬家了,寫信告訴我父親,父親回信祝賀喬遷之喜;老外們結婚了,生寶寶了,把照片寄給我父親分享喜悅……”李江說,父親當初創辦牡丹廣場英語角,純粹是出於對英語的愛好,沒想到因此結交了這麼多朋友。

跨越時間與國度,英語角仍將堅持下去

郭桂蘭還記得“老爺爺”最後一次參加英語角活動時的情景,當時李興業91歲,拄著拐杖,冒著嚴寒參加大家為外國友人舉行的耶誕節聯歡會。

“‘老爺爺’為我們打下了英語角的良好基礎,我們要把牡丹廣場英語角更好地辦下去。”郭桂蘭說。目前,她和英語角成員王少華等人一起不斷豐富牡丹廣場英語角的活動:每週六下午舉行英語沙龍,每個月最後一周的周日下午舉行英語演講論壇,地點在市圖書館二樓。

為了便於聯繫,郭桂蘭等人建立了牡丹廣場英語角微信群和“洛陽牡丹廣場英語角”微信公眾號,及時發佈活動資訊。

“李興業老師去世了,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王少華說。

【原創聲明】未經《洛陽晚報》正式授權,本報內容謝絕任何媒體網站、用戶端、微信公眾號以任何形式轉載,禁止修改圖片。違者必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找外國人練習英語口語。美國人、英國人、荷蘭人、瑞典人……他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為了和外國人交流方便,李興業還取了個英文名Mark Lee。

20世紀80年代之後,跟隨李興業到友誼賓館外與外國人聊天的洛陽市民越來越多,英語角的雛形開始顯現。

如今,每到周日上午英語角活動時間,都會有數十人乃至上百人趕到牡丹廣場和外國人進行英語交流。

38年的時間,讓李興業成為牡丹廣場英語角的標誌人物。“‘老爺爺’堅持學習英語的勁頭,讓洛陽許多英語愛好者受益匪淺。”郭桂蘭說。

美國前總統雷根稱他為“國際友好的民間大使”

英語角不僅讓李興業拾起了英文,也讓他收穫了真摯的友誼。1986年,李興業在英語角偶遇一名來自美國加州的老太太。交談中,他流利的英語口語讓老太太倍感親切。回國後,老太太給自己的老朋友、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寫信,講述自己在洛陽的經歷。很快,雷根總統回信稱,李興業是“國際友好的民間大使”!

老太太激動地給李興業寫信,把雷根總統的話轉達給他,說:“我親愛的朋友,我們總統都誇獎你呢!”

美國人Jim在洛陽時一度牙疼,李興業聽說後,買來治牙疼的藥送給Jim,Jim非常感動。離開洛陽時,Jim留下一句“名言”:“到洛陽的外國人需要幫助,就到牡丹廣場找Mark Lee。”

“老外們搬家了,寫信告訴我父親,父親回信祝賀喬遷之喜;老外們結婚了,生寶寶了,把照片寄給我父親分享喜悅……”李江說,父親當初創辦牡丹廣場英語角,純粹是出於對英語的愛好,沒想到因此結交了這麼多朋友。

跨越時間與國度,英語角仍將堅持下去

郭桂蘭還記得“老爺爺”最後一次參加英語角活動時的情景,當時李興業91歲,拄著拐杖,冒著嚴寒參加大家為外國友人舉行的耶誕節聯歡會。

“‘老爺爺’為我們打下了英語角的良好基礎,我們要把牡丹廣場英語角更好地辦下去。”郭桂蘭說。目前,她和英語角成員王少華等人一起不斷豐富牡丹廣場英語角的活動:每週六下午舉行英語沙龍,每個月最後一周的周日下午舉行英語演講論壇,地點在市圖書館二樓。

為了便於聯繫,郭桂蘭等人建立了牡丹廣場英語角微信群和“洛陽牡丹廣場英語角”微信公眾號,及時發佈活動資訊。

“李興業老師去世了,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王少華說。

【原創聲明】未經《洛陽晚報》正式授權,本報內容謝絕任何媒體網站、用戶端、微信公眾號以任何形式轉載,禁止修改圖片。違者必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