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政和因戶因群體精准施策“+”模式助力鄉親擺脫貧困

貧者弱, “+”便強。 貧困戶致貧原因各不相同, 扶貧如何做到更精准、高效?

政和縣因戶、因群體精准施策, 以企業“+”、金融“+”、合作社“+”、大戶“+”、電商“+”等“+”模式, 覆蓋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實現增收脫貧。

企業“+”, 直接就業增收快

每天早上六點, 余桂妹就起床吃早飯, 步行一小段路, 早早從宿舍到養雞場——在政和縣東平鎮常布村上坑的歐聖養雞場工作4年多來, 她一直保持早起習慣。

余桂妹每天的工作, 就是觀察雞舍的水線有沒有下降、窗戶是不是開著、風機有沒有停了, 夏天的晚上還要注意有沒有蛇闖進去——一切為了雞的安全;此外,

她還要搞衛生、給消毒池換水等。 她看管兩棟養雞廠, 共5.7萬隻雞。

余桂妹的丈夫吳傳貴也在這個養雞場工作, 夫婦是石屯鎮石門村人, 原來在家種田, 農閒時打零工, 婆婆中風癱瘓, 每個月要付3600元的護理費, 入不敷出, 兩個孩子上大學, 欠了2萬多元債。

這個貧困的家, 脫貧成了問題。 2013年2月, 在村幹部介紹下, 聖農集團招聘吳傳貴夫婦為養雞工人, 夫婦倆特別珍惜這份工作, 用心學技術, 做好每一件事, 雞養得特別好;吳傳貴還升任場部主任, 夫婦倆工資加獎金, 年收入近10萬元。

“我們在養雞場工作4年多, 欠的錢都還了, 還在縣城買了房子。 ”余桂妹高興地說。 去年, 她家花了近50萬元, 在城關買了104平方米的新房。 她說, 買房借的十余萬元,

今年差不多就可以還清。

“我們公司夫妻工224對, 員工1860人中近300人是貧困戶。 ”歐聖實業(福建)有限公司負責人蔡財生介紹說。 據統計, 2016年, 養雞場工人月平均工資4800元。

為了讓更多貧困戶就近就業脫貧, 政和縣通過各種組織推薦貧困戶到企業就業。 據不完全統計, 全縣有3200多戶低收入家庭或貧困戶在食品、機電、竹木、茶葉等企業上班, 年人均工資收入3萬多元。

金融“+”, 做強產業增收實

8月20日下午, 在外屯鄉洋屯村的蓮田裡, 52歲的陸定妹滿頭大汗採摘蓮蓬。 “今年天氣好, 蓮子豐產, 今天采了100多斤, 賣了500多元錢。 ”陸定妹說。

陸定妹是洋屯村下窟自然村因病返貧的貧困戶, 妻子中風癱瘓, 母親長年臥病在床, 欠下10余萬債務。

“我在郵儲銀行貸款5萬元,

入股農家人蓮子合作社, 管理50畝蓮田。 ”陸定妹說, “今年已經采了5500多斤蓮子, 毛收入27500元, 還可采1萬多斤。 ”

陸定妹想好好幹幾年, 儘快還債脫貧。

陸定妹加入的農家人蓮子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 2013年種植蓮子700畝, 當時, 合作社想擴大種植規模, 卻遇到資金瓶頸。 後來, 通過小額信貸, 合作社從郵儲銀行貸款110萬元, 蓮子種植擴大到洋屯、外屯、湖屯等村2000多畝。

“合作社有200多名農民就業, 採收蓮子時節, 每天還有幾十名六七十歲的老人剝蓮子, 去年發工資就上百萬元。 ”合作社理事長許仁壽說。

幾年來, 合作社每年從金融機構貸款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 不僅擴大蓮子種植規模, 還發展蓮田養魚、養鱉, 辦農家樂, 增加收入。

今年, 該合作社還劃出200畝蓮田,

由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經營, 他們貸款15萬元也注入合作社, 合作社全程提供技術指導, 代購農資, 收購產品, 預計每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 實現脫貧。

政和縣依託扶貧小額信貸協會,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 全縣投入扶貧小額信貸風險保證金1955萬元, 撬動銀行信貸資金1.7億元, 三年來, 累計放貸1億元。 今年上半年, 129戶貧困戶貸款514萬元, 解決生產缺資金問題, 做大做強產業。

合作社“+”, 小生產接上市場增收穩

國樓, 是政和縣星溪鄉九蓬村一個小自然村。 村民劉文旭平常在縣城郊區的一家農業合作社做工, 有時回到家裡給竹林除草、錐栗施肥等。 他家是這個村子的貧困戶:家中兩個女兒上大學, 收入來源少。

“小女兒還在讀大三, 助學貸款18000元, 我得努力掙錢。 ”劉文旭說。 去年, 他加入星溪三禾農產品專業合作社, 工資收入2萬元。

“收購農產品, 我們讓利給貧困戶, 收購價格比其他農戶高一點, 錐栗每斤加0.2元, 鮮筍每斤加0.1元。 ”合作社辦公室主任張品壽介紹說。

通過合作社, 分散的農戶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農產品銷售不成問題, 增收更加穩定。

政和縣有農業合作社480家, 輻射帶動農戶5600多戶, 其中貧困戶1100多戶, 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大戶“+”, 帶動造血長效增收

花蕾打尖、疏果、疏枝、點花授粉, 鐵山鎮江村村民溫旺昌在本村“四季果園”裡幹了兩年, 學會了藍莓、火龍果等水果的管理、種植技術。

“這幾天, 火龍果開花了, 今年可采果了。 ”8月19日中午, 溫旺昌一身大汗從火龍果基地鑽了出來。

妻子生病的溫旺昌因為沒有技術,前幾年,自己種蔬菜虧本負債,讓家庭更加困難。2014年,從上海回鄉的種果大戶吳恩勝創辦了275畝“四季果園”,種植櫻桃、沃柑、藍莓、火龍果等果樹。去年,村裡安排溫旺昌等5戶貧困戶在果園就業,學習種果技術。

“我每個月拿1000元的管理工資,參加勞動每天還有120元工資。”溫旺昌說。去年,他收入2.1萬元,還了部分債務。

和溫旺昌一同在果園裡做工學技術的還有顏振旺、林信福、許水木、鄭立標等貧困戶,平均每戶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我們安排貧困戶在果園就業,就是讓他們學會技術,造血脫貧。”江上村委主任何德福說,“今年又流轉土地150畝,安排每戶貧困戶種2畝火龍果。”

“搭一畝的果棚要2萬元,我們為貧困戶墊資。”回到家鄉就想“做點有意義的事”的吳恩勝表示,只要貧困戶願意種果,他們都提供種苗、肥料、農藥和技術服務,產前墊資,產品包銷,農戶沒有任何顧慮。

在政和,全縣有特色種植大戶有180多戶,帶動310戶貧困戶1100多人“造血脫貧”。

電商“+”,“小路貨”上網銷售額外增收

“鹹菜還有嗎?”“白茶餅什麼價?”“我想買10斤馬鈴薯。”8月18日,像往常一樣,葉晶晶一醒來,打開手機淘寶,就看到三條消息。

葉晶晶是鎮前鎮下園村人,2013年大學畢業返鄉創業,在下園村創辦農村淘寶服務站,當地的地瓜粉、地瓜幹、筍絲、蘑菇、苦錐果等“小路貨”通過她賣到全國各地。

“客戶需要什麼,談好價格和郵寄方式後,我就直接到農戶家取貨,打包,每天下午1:30通過農村淘寶的物流發貨。”葉晶晶說,“早上就成交了3單,賣到福州和山東。”

“我做麥芽糖,一個月可賺1300元。”60歲的葉衍桃阿姨說,“沒有晶晶幫助,我做的麥芽糖就不值錢了。”

政和縣積極推動電商發展,電商“+”成了脫貧的重要輔助手段。

鐵山鎮羅家地村海拔900多米,交通不便。貧困戶劉金青平時到縣城打零工,收入有限。去年,他發了一筆“意外之財”:家裡種點地瓜,製成地瓜幹,通過鄰居吳瑩幫忙,在網上銷售,七百多斤地瓜幹賣了近萬元。

“以前種地瓜,大部分用於喂豬,小部分做成地瓜幹,正月招待客人,平時沒人買的。”劉金青說,“通過網路,我們地瓜幹卻成了搶手貨,最遠賣到西藏、新疆。”去年,羅家地全村6萬斤地瓜幹通過電商銷售一空。嘗到甜頭的劉金青,今年種了6畝多地瓜,可產地瓜1.2萬公斤,制地瓜幹2400公斤,就是按最低價格,純收入也會達到5萬元以上。

今年,羅家地村種植地瓜900多畝,劉金青、周式權、劉雙和等貧困戶每戶種植地瓜五六畝,可實現脫貧。

電商“+”,讓平時“藏在家中”的土特產成了暢銷品,是農民增收的輔助手段。

政和縣共有電商企業900家,網店3000多戶,直接、間接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今年,該縣還成立農村扶貧電商運營中心,舉辦村級電商培訓1850人次。上半年,全縣電商銷售農產品3880萬元,帶動一批農戶增收。

妻子生病的溫旺昌因為沒有技術,前幾年,自己種蔬菜虧本負債,讓家庭更加困難。2014年,從上海回鄉的種果大戶吳恩勝創辦了275畝“四季果園”,種植櫻桃、沃柑、藍莓、火龍果等果樹。去年,村裡安排溫旺昌等5戶貧困戶在果園就業,學習種果技術。

“我每個月拿1000元的管理工資,參加勞動每天還有120元工資。”溫旺昌說。去年,他收入2.1萬元,還了部分債務。

和溫旺昌一同在果園裡做工學技術的還有顏振旺、林信福、許水木、鄭立標等貧困戶,平均每戶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我們安排貧困戶在果園就業,就是讓他們學會技術,造血脫貧。”江上村委主任何德福說,“今年又流轉土地150畝,安排每戶貧困戶種2畝火龍果。”

“搭一畝的果棚要2萬元,我們為貧困戶墊資。”回到家鄉就想“做點有意義的事”的吳恩勝表示,只要貧困戶願意種果,他們都提供種苗、肥料、農藥和技術服務,產前墊資,產品包銷,農戶沒有任何顧慮。

在政和,全縣有特色種植大戶有180多戶,帶動310戶貧困戶1100多人“造血脫貧”。

電商“+”,“小路貨”上網銷售額外增收

“鹹菜還有嗎?”“白茶餅什麼價?”“我想買10斤馬鈴薯。”8月18日,像往常一樣,葉晶晶一醒來,打開手機淘寶,就看到三條消息。

葉晶晶是鎮前鎮下園村人,2013年大學畢業返鄉創業,在下園村創辦農村淘寶服務站,當地的地瓜粉、地瓜幹、筍絲、蘑菇、苦錐果等“小路貨”通過她賣到全國各地。

“客戶需要什麼,談好價格和郵寄方式後,我就直接到農戶家取貨,打包,每天下午1:30通過農村淘寶的物流發貨。”葉晶晶說,“早上就成交了3單,賣到福州和山東。”

“我做麥芽糖,一個月可賺1300元。”60歲的葉衍桃阿姨說,“沒有晶晶幫助,我做的麥芽糖就不值錢了。”

政和縣積極推動電商發展,電商“+”成了脫貧的重要輔助手段。

鐵山鎮羅家地村海拔900多米,交通不便。貧困戶劉金青平時到縣城打零工,收入有限。去年,他發了一筆“意外之財”:家裡種點地瓜,製成地瓜幹,通過鄰居吳瑩幫忙,在網上銷售,七百多斤地瓜幹賣了近萬元。

“以前種地瓜,大部分用於喂豬,小部分做成地瓜幹,正月招待客人,平時沒人買的。”劉金青說,“通過網路,我們地瓜幹卻成了搶手貨,最遠賣到西藏、新疆。”去年,羅家地全村6萬斤地瓜幹通過電商銷售一空。嘗到甜頭的劉金青,今年種了6畝多地瓜,可產地瓜1.2萬公斤,制地瓜幹2400公斤,就是按最低價格,純收入也會達到5萬元以上。

今年,羅家地村種植地瓜900多畝,劉金青、周式權、劉雙和等貧困戶每戶種植地瓜五六畝,可實現脫貧。

電商“+”,讓平時“藏在家中”的土特產成了暢銷品,是農民增收的輔助手段。

政和縣共有電商企業900家,網店3000多戶,直接、間接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今年,該縣還成立農村扶貧電商運營中心,舉辦村級電商培訓1850人次。上半年,全縣電商銷售農產品3880萬元,帶動一批農戶增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