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佛道同框:“鬼城”中也能開出盛世牡丹

追溯過往 歷史長河中的更迭

丹景山鎮位於彭州市西北部, 北與新興鎮毗鄰,西與桂花鎮接壤,南與隆豐鎮相連,東與葛仙山相望, 境內山、丘、壩俱全, 管轄範圍包含18個行政村, 幅員遼闊, 自然資源豐富。

丹景山鎮歷史悠久, 早在古蜀文明時, 族人就開始在這裡勞動生息, 建立國家發展城鎮。

以丹景山鎮為中心的古繁、郫、瞿等地區是蜀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是古天府之國農業經濟的搖籃。

南北朝以前就已建立鎮府機構的千年古鎮

在南北朝至宋朝的幾百年間, 當朝的皇帝曾在這裡設立九隴郡、縣的治理場所。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這裡成了附近區、鄉、鎮交流政治、經濟文化和資訊的中心。

九隴 關口 丹景

你偏愛哪個名字

丹景山鎮原來叫做九隴鎮, 因九隴山而得名。 後來為了提高知名度, 於是改名為丹景山鎮。

丹景山鎮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都是山區七場運輸歷史上的重要中轉點。 在彭州的川西旅遊環線修建好之前, 只有一條公路, 一條鐵路能將山裡山外連接起來。

所以上世紀很多木材檢查站, 礦石檢查站, 都建立在這裡。 也許是這個因素, 上世紀這裡一直叫“關口”。

其實, 叫關口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個時候, 山裡的經濟相對貧困, 農村也只出產土豆玉米, 和木材啥的。 而山區外的平原地區, 則由大米小麥還能種兩季, 生活條件相對好很多。

所以好多山裡的女人都以能嫁到關口外的平原地區。 那個年代, 生活好壞, 似乎以這裡為界, 所以也就加強了“關口”的含義。

在發展進程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母親河

湔(jiān)江

河水曾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依水而居。 在丹景山鎮的發展歷程中, 也離不開湔江的滋養。

湔江是成都平原西北山區的一條重要河流, 古時稱為湔水、蒙水、玉村河。

它發源于彭州市龍門山脈中的太子城峰, 在丹景山鎮進入成都平原, 在廣漢市境內又名鴨子河, 與金堂縣的交界處匯合石亭江、綿遠河後, 稱為北河。

後又在金堂縣城與中河(清白江下游)、毗河匯合成為沱江。

913廠

新中國成立時就有的國防軍工廠

在丹景山鎮內曾經有一個輝煌一時的913軍工廠。 913廠也叫中和廠, 主要生產短波頻段的無線電測向偵察設備。

在建國初期, 中蘇簽訂了援助中國建設156項工程, 913廠也是蘇聯援華工程項目之一(第二個五年計劃)。

新中國為了加強國防建設, 從蘇聯引進了遠端、中程、近程和便攜無線電測向偵察設備, 其中短波頻段部分的無線電測向設備是計畫由籌建的913廠生產。

由此可見,913廠在中國的國防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如果不是那啥,哪有“嘉陽小火車”的范兒

傷感回憶彭州小火車

現在大家熟知的小鐵路,大概就是嘉陽小火車了。其實,建得最早,運營最好,里程最長,最有價值的當屬彭州小火車。

彭白鐵路始建於1959年,於1961年建成通車,沿途有“彭縣、隆豐、關口(丹景山)、通濟、清江橋、小魚洞、白水河等若干個站。

每天運行兩趟客運,兩趟貨運。客運大概有6節車廂,運載了山裡山外的夢想交流。

而貨運主要是將白水河的礦石(以蛇紋礦為主)和清江橋的礦石(以石灰石為主)運到彭州。

後來隨著公路建設的發展,加上龍門山地質公園保護,不再開發裡面的礦石,導致鐵路逐漸荒廢。

這條曾經被稱為“中國最窄的鐵軌”,曾經穿行龍門山區的工業文明,在2005年前後徹底拆除。

宗教文化濃郁

佛道也能同框相處

自古以來佛道不兩立,但從晉朝開始,佛道一家的思想開始出現,從那以後,許多山上都出現了佛門寺廟與道家道觀共存的現象。甚至在很多廟宇裡都同時擁有兩家的思想文化。

傳說中的“川西鬼城”

丹景山鎮宗教文化濃郁,自古以來就是佛道兩家的必爭之地。在漢朝時期,它是道家先哲的靜修煉丹之處,後來因為佛都東漸才又成為佛家與道家同處之地。

正因為其宗教文化的盛行,便有傳說,人死後魂靈必須來此經十殿閻君評判,懲惡揚善,輪回轉世。因此丹景山鎮也有“川西豐都”、“冥山鬼府”的稱謂。

另一個世界的法院

天師宮

天師宮坐落在丹景山半山腰,曾經名為審魂殿,建於唐朝。在天師宮內,至今還保留著乾隆五十五鬥石碑一座,嘉慶八年的石柱一根,麒麟牡丹圖石條一個。

“陰朝地府”的中央機構

金華寺

金華寺位於丹景山巔,是蜀中著名的佛道兩家活動的勝地。金華這個名字源自于唐代睿宗之女,玄宗李隆基之妹——金華公主。

傳說,她目睹了宮廷內親人竟相殘殺的種種慘劇之後厭惡凡塵,憤而出家,遠離長安來到青城山修行。

當她得知金頭陀正在重建丹景山的漢代之廟時便出資相助,終將其建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廟建後人們以她的芳名命名為金華寺,一時名震西蜀。

這位頭陀就是大名鼎鼎的新羅國(今韓國)三王子、神僧無相禪師,而且他同時又是大慈寺、淨眾寺、甯國寺的開山祖師。

金華寺現有三絕:一為華表,二為贔屭(bì xì)巨碑,三為“石麒麟”,均為古代石刻藝術珍品。1991年5月初,著名美學家高爾泰上山賞牡丹見之欣喜若狂,讚歎不已。

想看更多華表、贔屭巨碑、“石麒麟”的照片,戳連結 賞天香國色成都僅此一家。耍妹兒帶你玩轉丹景山!

方丈們的避暑勝地

聖跡寺

聖跡寺坐落于彭州市丹景山鎮,始建于唐朝初年,歷史已達1350餘年。寺廟內有大雄寶殿,圓通寶殿、彌勒寶殿,藥師寶殿,諸多廂房等,共計有二千八百多年來左右。

傳承穢跡金剛法的古刹

佛山古寺

佛山古寺,左依三昧,右臨湔江,上接九峰,下映天彭,土肥水美,物產豐饒,交通便利,自漢以來佛教文化在南北朝時興旺空前,寺廟頗多,高僧輩出,禪燈不滅。

北宋年間,高僧淨慧禪師,雲遊九隴,深覺此處神靈膏腴,於是便駐代古刹——鎮國寺。造十三級浮圖,是為無垢淨光法舍利塔,亦名鎮國寺塔。

後來,滄桑巨變,廟宇不復,直到當代著名高僧濟塵法師來到丹景考察,會同峨眉山通孝法師籌畫恢復勝跡,並改名“佛山古寺”。

聖山聖水聖人之聖境

三昧水

佛教聖地三昧水景區位於丹景山之南側,包括千佛崖、石牌樓、下三昧、中三昧和上三昧五處景點。此五處沿至德山自下而上,由一條曲折的石級小道串聯在一起。

聖境是唐朝聖僧悟達國師,受菩薩——迦裡迦尊者的點化,用三昧聖水洗愈人面瘡後深感“非遇聖人,十世冤業何以得釋”。

於是,國師沒有再回長安,而是在此寫下《慈悲三昧水懺》三卷。早晚恭敬禮頌,後來傳播天下,成為佛教神聖經典。

從此這部經書的發源地便成為聖山聖水聖人之地。

傳統民俗活動

熱鬧非凡的生活集會

丹景山廟會,源自於古時候的祭祀活動。東晉《華陽國志》說,“李冰至此,仿佛若見神,遂從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進行莊重的祭祀”。

另外,丹景山碑文也有記載,“界祖憲王之國,嘉惠封內外山川,分遣近侍,遍行祭告,而丹嶽之尊肇崇建禮”。由此可見,廟會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

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丹景山鎮的民俗活動也越來越豐富。

牡丹花會

丹景山和牡丹不僅為歷代名流學者、文人所嚮往。同時,也深得平民百姓的喜愛,每年四月花期,人們蜂擁而至,朝山、拜佛、賞花,熱鬧場景一點都不亞於洛陽。

丹景山的花會活動豐富多彩,高潮迭起。

如大型花會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大型街頭花車遊行表演、大型焰火晚會、丹景山賞花、彭州園趣游、金彭牡丹基地購花、彭州龍興寶塔觀光活動、彭州商周青銅器漢畫像文物展、牡丹藝術郵票展、彭州名優小吃展銷會、彭州夜市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關口棒棒會

棒棒會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五、初九、十五的這幾天,最早是以物易物,大米換竹木,木料換鐵器等等,後來發展為貨幣交換。

現如今,棒棒會交易的品種以鐵制農具和竹木農具為主,也交流一些掃帚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

川蘭第一早市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尤其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時候,每年正月初五、初九、十五棒棒會期間,人們除了交易春耕小農小具、花木、日用小商品和朝廟會朝山活動外,會期交易商品已主要變成蘭花了。

從正月初五開始,天還未亮,蘭市已擺滿大車小車蘭花,人山人海。來自全省各地以及外省的蘭友、蘭農、遊人,在此賞蘭和進行交易,繁榮至極。從而使得該市場成為當時全國聞名的川蘭大市。

經濟發展

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成先鋒

2008年汶川地震後,丹景山鎮的經濟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直到2010年,在福建泉州的大力援助下,全鎮的綜合收入才恢復到了災前水準。

近年來,丹景山鎮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生態發展這條主線,做足“農業”和“旅遊”兩篇大文章,加大農業和旅遊產業支持力度,持續推動鎮域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綠色健康的蔬菜基地以及水果園區

東方村的“熱萵筍”蔬菜基地

2014年,鎮政府通過考察成都周邊大中型菜市場,大張旗鼓地引導眾多農戶大春種早稻,再趕在立秋前種植萵筍。他們先期在東方村規劃了800畝“熱萵筍”基地。此後,800畝基地逐漸向周邊村社輻射,目前,全鎮“熱萵筍”已擴張至3000畝。

東河村的獼猴桃產業園區

彭州市丘陵山區地處四川龍門山脈帶,是世界公認的獼猴桃最適宜區。結合區域特點,彭州市規劃了8個適宜區域3萬畝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基地。其中,丹景山鎮東河村獼猴桃產業園區已種植獼猴桃3800畝。

被稱為“丹岳岱宗”的西蜀名山

丹景山

丹景山為龍門山八脈,範圍包括天彭門、白塔坪、三味水等地。整座山體相對高度不大,但是山巒迭翠,風光秀麗,自古就是靈秀獨鐘的西蜀名山。

丹景山一直被作為“庇民捍災禦患”的神山,被世人奉為“嘉慧祭告”的主山,媲美于五嶽中的泰山,所以此山又被尊為“丹岳岱宗”。

西部最大的牡丹觀賞基地

丹景山鎮以牡丹著稱,是天彭牡丹的發源之地,為中國三大牡丹觀賞聖地(另外兩個分別是洛陽、菏澤)。

早在唐朝的時候,丹景山鎮的丹景山上就已經種植了牡丹。到了宋朝,洛陽淪陷于金,丹景山便成為中原唯一的牡丹觀賞之地。

改革開放以後,牡丹花被定為彭州市花,於是天彭牡丹得到迅速恢復發展,並且在以丹景山為發展傳統名花的基礎上,建設以牡丹觀賞為特色的風景區。

現在,全山已有丹霞園、天香園、牡丹坪、放翁園、大千園、石壹園、紗帽園、國色園、金華園等12大牡丹觀賞園區,栽培牡丹300萬株,260多個品種。

丹景牡丹盛開于山野崖間,花時倒垂,極具野趣而頗受遊人的青睞,來此遊覽觀賞的詩人文士絡繹不絕。

其中,初唐四傑之首王勃、詩聖杜甫、愛國主義詩人陸游、著名的藝術大師張大千等都曾寫下佳句予以讚美。

———— END ————

慢生活,輕旅遊,我們專做成都周邊遊

關注我們,帶來最新最熱最全的熱門資訊。第一時間奉上。

由此可見,913廠在中國的國防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如果不是那啥,哪有“嘉陽小火車”的范兒

傷感回憶彭州小火車

現在大家熟知的小鐵路,大概就是嘉陽小火車了。其實,建得最早,運營最好,里程最長,最有價值的當屬彭州小火車。

彭白鐵路始建於1959年,於1961年建成通車,沿途有“彭縣、隆豐、關口(丹景山)、通濟、清江橋、小魚洞、白水河等若干個站。

每天運行兩趟客運,兩趟貨運。客運大概有6節車廂,運載了山裡山外的夢想交流。

而貨運主要是將白水河的礦石(以蛇紋礦為主)和清江橋的礦石(以石灰石為主)運到彭州。

後來隨著公路建設的發展,加上龍門山地質公園保護,不再開發裡面的礦石,導致鐵路逐漸荒廢。

這條曾經被稱為“中國最窄的鐵軌”,曾經穿行龍門山區的工業文明,在2005年前後徹底拆除。

宗教文化濃郁

佛道也能同框相處

自古以來佛道不兩立,但從晉朝開始,佛道一家的思想開始出現,從那以後,許多山上都出現了佛門寺廟與道家道觀共存的現象。甚至在很多廟宇裡都同時擁有兩家的思想文化。

傳說中的“川西鬼城”

丹景山鎮宗教文化濃郁,自古以來就是佛道兩家的必爭之地。在漢朝時期,它是道家先哲的靜修煉丹之處,後來因為佛都東漸才又成為佛家與道家同處之地。

正因為其宗教文化的盛行,便有傳說,人死後魂靈必須來此經十殿閻君評判,懲惡揚善,輪回轉世。因此丹景山鎮也有“川西豐都”、“冥山鬼府”的稱謂。

另一個世界的法院

天師宮

天師宮坐落在丹景山半山腰,曾經名為審魂殿,建於唐朝。在天師宮內,至今還保留著乾隆五十五鬥石碑一座,嘉慶八年的石柱一根,麒麟牡丹圖石條一個。

“陰朝地府”的中央機構

金華寺

金華寺位於丹景山巔,是蜀中著名的佛道兩家活動的勝地。金華這個名字源自于唐代睿宗之女,玄宗李隆基之妹——金華公主。

傳說,她目睹了宮廷內親人竟相殘殺的種種慘劇之後厭惡凡塵,憤而出家,遠離長安來到青城山修行。

當她得知金頭陀正在重建丹景山的漢代之廟時便出資相助,終將其建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廟建後人們以她的芳名命名為金華寺,一時名震西蜀。

這位頭陀就是大名鼎鼎的新羅國(今韓國)三王子、神僧無相禪師,而且他同時又是大慈寺、淨眾寺、甯國寺的開山祖師。

金華寺現有三絕:一為華表,二為贔屭(bì xì)巨碑,三為“石麒麟”,均為古代石刻藝術珍品。1991年5月初,著名美學家高爾泰上山賞牡丹見之欣喜若狂,讚歎不已。

想看更多華表、贔屭巨碑、“石麒麟”的照片,戳連結 賞天香國色成都僅此一家。耍妹兒帶你玩轉丹景山!

方丈們的避暑勝地

聖跡寺

聖跡寺坐落于彭州市丹景山鎮,始建于唐朝初年,歷史已達1350餘年。寺廟內有大雄寶殿,圓通寶殿、彌勒寶殿,藥師寶殿,諸多廂房等,共計有二千八百多年來左右。

傳承穢跡金剛法的古刹

佛山古寺

佛山古寺,左依三昧,右臨湔江,上接九峰,下映天彭,土肥水美,物產豐饒,交通便利,自漢以來佛教文化在南北朝時興旺空前,寺廟頗多,高僧輩出,禪燈不滅。

北宋年間,高僧淨慧禪師,雲遊九隴,深覺此處神靈膏腴,於是便駐代古刹——鎮國寺。造十三級浮圖,是為無垢淨光法舍利塔,亦名鎮國寺塔。

後來,滄桑巨變,廟宇不復,直到當代著名高僧濟塵法師來到丹景考察,會同峨眉山通孝法師籌畫恢復勝跡,並改名“佛山古寺”。

聖山聖水聖人之聖境

三昧水

佛教聖地三昧水景區位於丹景山之南側,包括千佛崖、石牌樓、下三昧、中三昧和上三昧五處景點。此五處沿至德山自下而上,由一條曲折的石級小道串聯在一起。

聖境是唐朝聖僧悟達國師,受菩薩——迦裡迦尊者的點化,用三昧聖水洗愈人面瘡後深感“非遇聖人,十世冤業何以得釋”。

於是,國師沒有再回長安,而是在此寫下《慈悲三昧水懺》三卷。早晚恭敬禮頌,後來傳播天下,成為佛教神聖經典。

從此這部經書的發源地便成為聖山聖水聖人之地。

傳統民俗活動

熱鬧非凡的生活集會

丹景山廟會,源自於古時候的祭祀活動。東晉《華陽國志》說,“李冰至此,仿佛若見神,遂從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進行莊重的祭祀”。

另外,丹景山碑文也有記載,“界祖憲王之國,嘉惠封內外山川,分遣近侍,遍行祭告,而丹嶽之尊肇崇建禮”。由此可見,廟會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

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丹景山鎮的民俗活動也越來越豐富。

牡丹花會

丹景山和牡丹不僅為歷代名流學者、文人所嚮往。同時,也深得平民百姓的喜愛,每年四月花期,人們蜂擁而至,朝山、拜佛、賞花,熱鬧場景一點都不亞於洛陽。

丹景山的花會活動豐富多彩,高潮迭起。

如大型花會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大型街頭花車遊行表演、大型焰火晚會、丹景山賞花、彭州園趣游、金彭牡丹基地購花、彭州龍興寶塔觀光活動、彭州商周青銅器漢畫像文物展、牡丹藝術郵票展、彭州名優小吃展銷會、彭州夜市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關口棒棒會

棒棒會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五、初九、十五的這幾天,最早是以物易物,大米換竹木,木料換鐵器等等,後來發展為貨幣交換。

現如今,棒棒會交易的品種以鐵制農具和竹木農具為主,也交流一些掃帚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

川蘭第一早市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尤其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時候,每年正月初五、初九、十五棒棒會期間,人們除了交易春耕小農小具、花木、日用小商品和朝廟會朝山活動外,會期交易商品已主要變成蘭花了。

從正月初五開始,天還未亮,蘭市已擺滿大車小車蘭花,人山人海。來自全省各地以及外省的蘭友、蘭農、遊人,在此賞蘭和進行交易,繁榮至極。從而使得該市場成為當時全國聞名的川蘭大市。

經濟發展

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成先鋒

2008年汶川地震後,丹景山鎮的經濟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直到2010年,在福建泉州的大力援助下,全鎮的綜合收入才恢復到了災前水準。

近年來,丹景山鎮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生態發展這條主線,做足“農業”和“旅遊”兩篇大文章,加大農業和旅遊產業支持力度,持續推動鎮域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綠色健康的蔬菜基地以及水果園區

東方村的“熱萵筍”蔬菜基地

2014年,鎮政府通過考察成都周邊大中型菜市場,大張旗鼓地引導眾多農戶大春種早稻,再趕在立秋前種植萵筍。他們先期在東方村規劃了800畝“熱萵筍”基地。此後,800畝基地逐漸向周邊村社輻射,目前,全鎮“熱萵筍”已擴張至3000畝。

東河村的獼猴桃產業園區

彭州市丘陵山區地處四川龍門山脈帶,是世界公認的獼猴桃最適宜區。結合區域特點,彭州市規劃了8個適宜區域3萬畝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基地。其中,丹景山鎮東河村獼猴桃產業園區已種植獼猴桃3800畝。

被稱為“丹岳岱宗”的西蜀名山

丹景山

丹景山為龍門山八脈,範圍包括天彭門、白塔坪、三味水等地。整座山體相對高度不大,但是山巒迭翠,風光秀麗,自古就是靈秀獨鐘的西蜀名山。

丹景山一直被作為“庇民捍災禦患”的神山,被世人奉為“嘉慧祭告”的主山,媲美于五嶽中的泰山,所以此山又被尊為“丹岳岱宗”。

西部最大的牡丹觀賞基地

丹景山鎮以牡丹著稱,是天彭牡丹的發源之地,為中國三大牡丹觀賞聖地(另外兩個分別是洛陽、菏澤)。

早在唐朝的時候,丹景山鎮的丹景山上就已經種植了牡丹。到了宋朝,洛陽淪陷于金,丹景山便成為中原唯一的牡丹觀賞之地。

改革開放以後,牡丹花被定為彭州市花,於是天彭牡丹得到迅速恢復發展,並且在以丹景山為發展傳統名花的基礎上,建設以牡丹觀賞為特色的風景區。

現在,全山已有丹霞園、天香園、牡丹坪、放翁園、大千園、石壹園、紗帽園、國色園、金華園等12大牡丹觀賞園區,栽培牡丹300萬株,260多個品種。

丹景牡丹盛開于山野崖間,花時倒垂,極具野趣而頗受遊人的青睞,來此遊覽觀賞的詩人文士絡繹不絕。

其中,初唐四傑之首王勃、詩聖杜甫、愛國主義詩人陸游、著名的藝術大師張大千等都曾寫下佳句予以讚美。

———— END ————

慢生活,輕旅遊,我們專做成都周邊遊

關注我們,帶來最新最熱最全的熱門資訊。第一時間奉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