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兩碗打鹵麵雨後訪淩叔華

淩叔華,1973年, 倫敦。 (羅青/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17日《南方週末》)

倫敦午後, 下了一場陣雨, 雨粒大而稀疏, 身手好的話, 好像可以如俠客般,

從中閃避穿過。

我三避兩避, 避入了Charing Cross地鐵站, 有紅帽白鬍子老頭在電扶梯尾端拉小提琴, 琴聲在曲折的地下通道中折曲, 絲斷又連, 淒婉動人, 匆忙的行人旅客, 好像聽到了, 又好像沒有, 大家各趕各的, 頭也不抬, 像空氣般飄過。 我小碎步走過時, 摸了一下口袋, 剛好有兩枚硬幣, 投入平放在地上的小提琴盒中, 叮咚兩聲, 有過客匆匆回頭, 看了一眼。

出了Swiss Cottage地鐵站, 有金髮年輕小鬍子在入口處討錢, 右手拿毛線軟帽, 左手當胸舉一紙版, 上書20P, 要得不多, 就這麼一點點。 我加快腳步, 迅速左右看了一眼, 朝對街飄了過去。 在英國過馬路, 必須左右看, 因為車子靠左行。 上次來過的印象依稀, 不過仍然錯走到Embassy Theater, 四周察看了一下, 再往前走, 疏雨已停,

不遠就是陳源、淩叔華夫婦的居所亞當森路14號了。

淩叔華的字跡。 (羅青/圖)

第一碗打鹵麵

我第一次拜訪淩叔華先生(1900-1990)是1974年8月初。 那年我剛結束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的學業, 準備先遊歷美國, 上下一路到紐約, 再飛倫敦, 經北歐停留巴黎、羅馬、開羅等地,

環遊世界後, 回到臺灣。 臨走前, 我到三年前先後與我一起移居西雅圖的梁實秋先生處, 鄭重辭行。 梁先生知道我會經過倫敦, 特別把淩叔華的位址電話找出來抄給我, 寫了短簡一封, 要我務必代為拜訪問候轉交。 梁先生說, 你是張秀亞在輔仁的學生, 是代表臺灣故舊登門拜訪的最佳人選, 一定有得聊。

淩叔華1930年代在北京與張秀亞(1919-2001)因寫作結緣;抗戰初期, 居武漢大學珞珈山, 與蘇雪林(1897-1999)、袁昌英有“珞珈三傑”之譽。 1947年隨夫婿陳源旅歐後, 與寓台老友仍保持一定的書信來往。 到了倫敦, 我打電話說明來意, 她立刻表示歡迎, 約好次日午睡後, 四時見面。

亞當森路是二十世紀初倫敦藝術名流群聚之所, 一排維多利亞式的三樓聯排別墅(Townhouse)中,

外牆上有藍底白字的圓形古跡標示牌的, 便是淩先生的住處。 房子原是英國畫家Robert Bevan(1865-1925)的寓所, 此公在法國習畫時, 與高更、雷諾瓦為密友, 畫風在二家之間而略有變化, 構圖簡約, 筆趣盎然。

門前有臺階直上通往大門, 進入客廳、餐廳, 臺階左側有梯階下至底層小園邊門, 進去是廚房兼起居之所, 主人可以不經大門, 單獨外出, 也可直通後院, 蒔花弄草。 陳通伯(陳源)先生(1896-1970)過世後, 淩先生把樓上租了出去, 保留底層居住。

我從大門按鈴進入, 客廳餐廳已隔開由房客使用, 留一走道, 左轉下到底層, 又是一走道, 靠牆堆滿了報紙雜誌, 往後可達後院, 往前經過臥室小門直通前廳一大間, 有兩扇大窗可采前門小園之天光。

淩先生打扮整齊, 備好了茶點, 轉身坐上沙發, 開始與我親切聊天, 好像面對許久不見的晚輩一樣, 一點也沒有生疏感。

“哎, 這幾年, 英國每下愈況, 百物起價, 通貨膨脹, 這罷工, 那罷工, 接連不斷!”淩先生指著圓形茶几上的報紙說:“你看看, 又是幾千holiday makers(到外地度假者), 滯留在西班牙, 回不來, 航空公司也罷工, 真不像話。 你知道, 現在這時候, 英國人都得出國度假, 沒錢的, 只好像我這樣, 躲在地下層, 假裝也去度假了, 皮膚沒曬黑, 就用ultraviolet(紫外線)燈烤一烤。 ”

我正準備接腔, 不料她又急切地說:“你回去告訴你們梁先生, 我寫信多少次, 要他來, 他一輩子翻譯莎士比亞, 研究英國文學, 居然沒有到過英國, 實在說不過去。 ”她舉杯示意我喝茶, 一面戴上眼鏡拆開梁先生的信箋一面說:“快叫他來看看, 大英帝國都快沒落完了,再不來,就什麼也看不到了,現在的年輕人,一點樣子也沒有,以後,只有更糟。”

看完信,她摘下眼鏡,理了理頭髮,高興地說:“這裡能談文學的很有一些,但能說說中國畫的,實在少之又少,你會畫畫,還進過溥二爺的寒玉堂,算是難得的機緣。”

“我外曾祖是廣東名書畫家兼收藏家,父親是康有為同榜進士,做過北京市長,酷愛繪畫。我自小就愛畫畫,八九歲時,與兄弟姊妹一起入日本京都讀書,後因弟弟在出遊瀑布名勝時,不慎淹死,才回國繼續念三年級,不久又去日本讀書,仍住京都,拜橋本關雪為師,還得緣認識了竹內棲鳳。”

“後來回北京,在家裡常見到齊白石、姚茫父、王夢白、蕭厔泉、金拱北、陳半丁、陳衡恪,出入來往,這些都是當時的名畫家呀!”說著說著,她起身到臥房去拿出一張扇面花卉,要給我看。我眼尖,遠遠一瞥,認出是趙之謙,不免賣弄地斷言:“趙撝叔的沒骨花卉,筆法用色得自任熊,任伯年不過是他們二大家的餘緒罷了,這件東西,底子這麼好,實在難得。”

淩先生聽了大感驚訝,眉開眼笑地對我說,看來你還真會看畫,來來,我們多聊一會兒,今晚上就留在我這便餐罷,我給你下麵吃。求之不得的我,連忙搖手說不可,正準備說一些客套話。不料,她卻一擺手說:“這裡一切都是現成的,只要把水燒開就行,一點也不麻煩。”

談起書畫來,淩先生興致頗高,講到在巴黎Cernuschi美術館的畫展,更是眉飛色舞,翻出許多資料,還把她的Ancient Melodies(《古韻》1953)拿出來,給我看其中的插圖,懷念Virginia Woolf(1882-1941)給她的鼓勵。二次大戰後……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開課,請全世界最有名的學者講課,英國湯恩比(Arnold Toynbee 1889-1975),中國趙元任、晏陽初都到了。“我得了獎學金去上課,一日在花園中散步,湯恩比從後面把我叫住,陪他一起閒聊,並鄭重對我說:‘未來天下由中美蘇三分,英國無足輕重矣。’他死前仍如是在廣播上說。我起先還將信將疑,現在看到尼克森、基辛格跑到北京,這裡報紙說是美國去向毛‘kowtow’(源自廣東話‘叩頭’),真叫他言中了。”

吃面的時候,打鹵非常豐富,肉絲筍絲香菇絲胡蘿蔔絲加蛋花,紅紅黃黃黑黑白白,十分香醇可口。淩先生坐了下來,拿起筷子,看了看我的面碗,又放下了,說給你再加一個鹵蛋吧。說罷起身,朝冰箱走去,一面自豪又稀罕地說:“我的鹵蛋,可是有名的,一般人想吃還吃不到呢。”

淩叔華的別墅位於亞當森路,那裡是二十世紀初倫敦藝術名流群聚之所,她的房子原是高更和雷諾瓦的密友、英國畫家RobertBevan(1865-1925)的寓所。(羅青/圖)

第二碗打鹵麵

我環遊世界返台後,入輔仁大學英文系任教,住在臺北敦化南路復旦橋下的怡安大廈。不久,梁實秋先生因喪偶之痛,返台散心,住在仁愛路華美大廈酒店公寓,離我的住處,只有七八分鐘的路程。

我請梁先生來家裡便餐,由家母掌廚,張佛千先生作陪。席間,我把淩先生的意思詳細說了一遍。不料梁先生莞爾一笑,不為所動地說:“Arthur Waley(1889-1966)一輩子翻譯中國文學詩詞,沒有到過中國,我一輩子翻譯英國文學莎士比亞,也沒有到過英國,一東一西,剛好可以扯平。”

過了一年(1975年),梁先生與韓菁菁(1931-1994)女士在5月9日正式結婚。淩叔華即時來信託我代為致意:“梁先生結婚喜訊,也傳到國外。從此,梁先生可以減少悼亡寂寞的侵襲,對他的健康及未來工作,實有補益。”

時光荏苒,匆匆過了十一年,其間我幾次訪英,都因為時間緊湊,沒能抽空拜訪淩先生。這次暑假,應英國詩歌協會會長黛薇絲(Hilary Davies)邀請到倫敦演講頌詩,停留一周,遂有時間打電話聯絡問候淩先生。她在電話中高興地說:“這次你可以三點鐘來,沒別的,愛吃我的面,晚上咱們依舊下面,一起晚餐。”

順著亞當森路,在微雨中,我找到了14號,熟門熟路地走下臺階,直接到地下層的邊門敲門。大約已視我為舊識,淩先生午睡過後,無暇更衣打扮,十分親切隨意地開門迎我入座,高興地拿出了一本《聯合文學》,給我看她去年發表的《一個驚心動魄的早晨》(1984),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竟然是她最後的一篇小說創作。

話匣子一開,她開始回憶懷念臺灣的蘇雪林與張秀亞,準備好一包禮物,是兩大瓶魚肝油丸,解釋玻璃瓶郵寄易碎,托我返台轉交給住在台南的蘇大姊;又拿出張秀亞老師前不久寄來的書簡給我看。我說:“張老師自幼精熟趙松雪的正草千文,下筆龍蛇,草法嚴謹,有丈夫氣,等閒不學之輩,實在無法讀懂,與其婉約平易的文風,大相徑庭。”淩先生聽了,馬上比賽似的,拿出了她的己亥年(1959)的行草舊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讓我欣賞。果然,用筆拙重老辣,不讓鬚眉,似乎更勝一籌。

講起“千古風流人物”,淩先生最不能忘情的還是徐志摩,說徐志摩與她無話不談,最為知心,在飛機失事前,曾有一口箱子寄存在她手上,其中有日記、信件及《愛眉小劄》等。後來胡適問她要,她沒給。在漢口時,有一位女教授來求徐之日記,要做研究用,因為日記中有幾段提到他倆在倫敦邂逅之情,所以她把其中要緊的兩頁撕去,方才出借。最後,箱子還是歸了胡適,可是胡卻忘了寫入日記中,成了一段“公案”。

幾年後,陸小曼也在自傳中提及此箱,謂存在友人處,不知去向。她必須在此鄭重澄清。至於其中的信件,則以《志摩遺劄》為題,在《武漢日報》的《現代文藝》(1935年)發表。她只略去了收信人和日期,將徐志摩對她的稱呼改為"X"。

(這口箱子,來頭頗大,又稱“八寶箱”,其後來的下落,眾說紛紜。連淩先生自己都有數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撲朔迷離,非有專文不能討論。我只是照實記錄,不敢也沒有能力參與探案。)

講起內地的事,她話鋒一轉,說過去幾年,也回去了幾次,舊宅已成了傖俗髒亂的大雜院,令人哭笑不得,往日的美好,早已煙消雲散。“住戶占住這一大片產業,怎麼也不還,一點辦法也沒有。”她雙手一攤,“沒法子,我準備把這裡的三四樓賣了,留一樓及地下層過日子。”

接著她又說起他家以前的廣東女傭,接到家鄉侄子來信,問候了幾句,便開列了一長串物品名單,要她在探親時捎回去。她不太識字,看不全懂,拿來要我給她念一念,好全部用心默記下來,等飛到了香港,再去買,既可以便宜些,也可省得行李超重。“乖乖,我一念,要的都是名牌,連我都捨不得買的。”

她看了看窗外,回憶四十多年前,在漢口時,一天早上,打開大門,看到一名破衣醉漢倒在門前不遠處。連忙叫傭人上前察看,一問之下,才知是餓的,一連吃了兩大碗飯,把昨晚家裡的剩飯全吃了,仍然喊餓。原來是已經餓了三天,實在撐不住了。“那樣子要飯,是不得已,哪裡像現在的英國小青年,一面吃著漢堡,一面在街頭伸手,倫敦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唉,講這些幹什麼,還是來看畫吧!”說罷回頭進臥房,拿出套冊頁說是要考考我。“我們家的收藏,名頭大的有倪瓚、董其昌、石濤、陳老蓮、惲南田、傅青主,像揚州八怪如李鱓、鄭板橋、金冬心都是不在話下的物件。”她把冊頁放在茶几上,“你看這本《裡甫山人山水冊》是誰?”“是謝蘭生吧?”我有點心虛地回答。“啊,真難得,謝蘭生你也知道,這可是我的外曾祖呢!”我解釋道,大陸改革開放後,古董字畫大量流入臺灣,我開畫展,得了閒錢,遇到真品,難免購藏一二。“前年得緣,入藏幾件廣東名家的山水、對聯,其中有居巢、居廉,也有謝蘭生與黎二樵。故而碰巧認得,純屬意外。”淩先生聞言,立刻拿出一件黎簡的大山水,雖然底子微殘,但墨氣精神完好,確是精品。

上次我來,手上沒相機,臨時買的柯達拍立得,照片品質不佳,廢片不少。這次帶著好相機,不免多拍了幾張。“也就是你,平常來人,我是不讓拍照的。”淩先生攏了攏頭髮說:“上次不知怎的讓你拍了,這次也就拍吧,人老了,真不上相。拍完嘞不要寄給我!”

吃面的時候,我發現飯桌上鋪了全新的南通藍印花布,不免誇讚了一番。淩先生高興之余,忽然想起來說,“去年,從香港來了一個你們臺灣名畫家劉國松,說還是系主任,搞半抽象山水的,狂傲得很,跟我說要革國畫的命,給他看這些收藏,居然一竅不通,真是大老粗一個。想想我的鹵蛋,才不給他呢!”她轉身走向冰箱,“你,今天沾他的光,可以吃兩個。”

大英帝國都快沒落完了,再不來,就什麼也看不到了,現在的年輕人,一點樣子也沒有,以後,只有更糟。”

看完信,她摘下眼鏡,理了理頭髮,高興地說:“這裡能談文學的很有一些,但能說說中國畫的,實在少之又少,你會畫畫,還進過溥二爺的寒玉堂,算是難得的機緣。”

“我外曾祖是廣東名書畫家兼收藏家,父親是康有為同榜進士,做過北京市長,酷愛繪畫。我自小就愛畫畫,八九歲時,與兄弟姊妹一起入日本京都讀書,後因弟弟在出遊瀑布名勝時,不慎淹死,才回國繼續念三年級,不久又去日本讀書,仍住京都,拜橋本關雪為師,還得緣認識了竹內棲鳳。”

“後來回北京,在家裡常見到齊白石、姚茫父、王夢白、蕭厔泉、金拱北、陳半丁、陳衡恪,出入來往,這些都是當時的名畫家呀!”說著說著,她起身到臥房去拿出一張扇面花卉,要給我看。我眼尖,遠遠一瞥,認出是趙之謙,不免賣弄地斷言:“趙撝叔的沒骨花卉,筆法用色得自任熊,任伯年不過是他們二大家的餘緒罷了,這件東西,底子這麼好,實在難得。”

淩先生聽了大感驚訝,眉開眼笑地對我說,看來你還真會看畫,來來,我們多聊一會兒,今晚上就留在我這便餐罷,我給你下麵吃。求之不得的我,連忙搖手說不可,正準備說一些客套話。不料,她卻一擺手說:“這裡一切都是現成的,只要把水燒開就行,一點也不麻煩。”

談起書畫來,淩先生興致頗高,講到在巴黎Cernuschi美術館的畫展,更是眉飛色舞,翻出許多資料,還把她的Ancient Melodies(《古韻》1953)拿出來,給我看其中的插圖,懷念Virginia Woolf(1882-1941)給她的鼓勵。二次大戰後……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開課,請全世界最有名的學者講課,英國湯恩比(Arnold Toynbee 1889-1975),中國趙元任、晏陽初都到了。“我得了獎學金去上課,一日在花園中散步,湯恩比從後面把我叫住,陪他一起閒聊,並鄭重對我說:‘未來天下由中美蘇三分,英國無足輕重矣。’他死前仍如是在廣播上說。我起先還將信將疑,現在看到尼克森、基辛格跑到北京,這裡報紙說是美國去向毛‘kowtow’(源自廣東話‘叩頭’),真叫他言中了。”

吃面的時候,打鹵非常豐富,肉絲筍絲香菇絲胡蘿蔔絲加蛋花,紅紅黃黃黑黑白白,十分香醇可口。淩先生坐了下來,拿起筷子,看了看我的面碗,又放下了,說給你再加一個鹵蛋吧。說罷起身,朝冰箱走去,一面自豪又稀罕地說:“我的鹵蛋,可是有名的,一般人想吃還吃不到呢。”

淩叔華的別墅位於亞當森路,那裡是二十世紀初倫敦藝術名流群聚之所,她的房子原是高更和雷諾瓦的密友、英國畫家RobertBevan(1865-1925)的寓所。(羅青/圖)

第二碗打鹵麵

我環遊世界返台後,入輔仁大學英文系任教,住在臺北敦化南路復旦橋下的怡安大廈。不久,梁實秋先生因喪偶之痛,返台散心,住在仁愛路華美大廈酒店公寓,離我的住處,只有七八分鐘的路程。

我請梁先生來家裡便餐,由家母掌廚,張佛千先生作陪。席間,我把淩先生的意思詳細說了一遍。不料梁先生莞爾一笑,不為所動地說:“Arthur Waley(1889-1966)一輩子翻譯中國文學詩詞,沒有到過中國,我一輩子翻譯英國文學莎士比亞,也沒有到過英國,一東一西,剛好可以扯平。”

過了一年(1975年),梁先生與韓菁菁(1931-1994)女士在5月9日正式結婚。淩叔華即時來信託我代為致意:“梁先生結婚喜訊,也傳到國外。從此,梁先生可以減少悼亡寂寞的侵襲,對他的健康及未來工作,實有補益。”

時光荏苒,匆匆過了十一年,其間我幾次訪英,都因為時間緊湊,沒能抽空拜訪淩先生。這次暑假,應英國詩歌協會會長黛薇絲(Hilary Davies)邀請到倫敦演講頌詩,停留一周,遂有時間打電話聯絡問候淩先生。她在電話中高興地說:“這次你可以三點鐘來,沒別的,愛吃我的面,晚上咱們依舊下面,一起晚餐。”

順著亞當森路,在微雨中,我找到了14號,熟門熟路地走下臺階,直接到地下層的邊門敲門。大約已視我為舊識,淩先生午睡過後,無暇更衣打扮,十分親切隨意地開門迎我入座,高興地拿出了一本《聯合文學》,給我看她去年發表的《一個驚心動魄的早晨》(1984),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竟然是她最後的一篇小說創作。

話匣子一開,她開始回憶懷念臺灣的蘇雪林與張秀亞,準備好一包禮物,是兩大瓶魚肝油丸,解釋玻璃瓶郵寄易碎,托我返台轉交給住在台南的蘇大姊;又拿出張秀亞老師前不久寄來的書簡給我看。我說:“張老師自幼精熟趙松雪的正草千文,下筆龍蛇,草法嚴謹,有丈夫氣,等閒不學之輩,實在無法讀懂,與其婉約平易的文風,大相徑庭。”淩先生聽了,馬上比賽似的,拿出了她的己亥年(1959)的行草舊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讓我欣賞。果然,用筆拙重老辣,不讓鬚眉,似乎更勝一籌。

講起“千古風流人物”,淩先生最不能忘情的還是徐志摩,說徐志摩與她無話不談,最為知心,在飛機失事前,曾有一口箱子寄存在她手上,其中有日記、信件及《愛眉小劄》等。後來胡適問她要,她沒給。在漢口時,有一位女教授來求徐之日記,要做研究用,因為日記中有幾段提到他倆在倫敦邂逅之情,所以她把其中要緊的兩頁撕去,方才出借。最後,箱子還是歸了胡適,可是胡卻忘了寫入日記中,成了一段“公案”。

幾年後,陸小曼也在自傳中提及此箱,謂存在友人處,不知去向。她必須在此鄭重澄清。至於其中的信件,則以《志摩遺劄》為題,在《武漢日報》的《現代文藝》(1935年)發表。她只略去了收信人和日期,將徐志摩對她的稱呼改為"X"。

(這口箱子,來頭頗大,又稱“八寶箱”,其後來的下落,眾說紛紜。連淩先生自己都有數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撲朔迷離,非有專文不能討論。我只是照實記錄,不敢也沒有能力參與探案。)

講起內地的事,她話鋒一轉,說過去幾年,也回去了幾次,舊宅已成了傖俗髒亂的大雜院,令人哭笑不得,往日的美好,早已煙消雲散。“住戶占住這一大片產業,怎麼也不還,一點辦法也沒有。”她雙手一攤,“沒法子,我準備把這裡的三四樓賣了,留一樓及地下層過日子。”

接著她又說起他家以前的廣東女傭,接到家鄉侄子來信,問候了幾句,便開列了一長串物品名單,要她在探親時捎回去。她不太識字,看不全懂,拿來要我給她念一念,好全部用心默記下來,等飛到了香港,再去買,既可以便宜些,也可省得行李超重。“乖乖,我一念,要的都是名牌,連我都捨不得買的。”

她看了看窗外,回憶四十多年前,在漢口時,一天早上,打開大門,看到一名破衣醉漢倒在門前不遠處。連忙叫傭人上前察看,一問之下,才知是餓的,一連吃了兩大碗飯,把昨晚家裡的剩飯全吃了,仍然喊餓。原來是已經餓了三天,實在撐不住了。“那樣子要飯,是不得已,哪裡像現在的英國小青年,一面吃著漢堡,一面在街頭伸手,倫敦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唉,講這些幹什麼,還是來看畫吧!”說罷回頭進臥房,拿出套冊頁說是要考考我。“我們家的收藏,名頭大的有倪瓚、董其昌、石濤、陳老蓮、惲南田、傅青主,像揚州八怪如李鱓、鄭板橋、金冬心都是不在話下的物件。”她把冊頁放在茶几上,“你看這本《裡甫山人山水冊》是誰?”“是謝蘭生吧?”我有點心虛地回答。“啊,真難得,謝蘭生你也知道,這可是我的外曾祖呢!”我解釋道,大陸改革開放後,古董字畫大量流入臺灣,我開畫展,得了閒錢,遇到真品,難免購藏一二。“前年得緣,入藏幾件廣東名家的山水、對聯,其中有居巢、居廉,也有謝蘭生與黎二樵。故而碰巧認得,純屬意外。”淩先生聞言,立刻拿出一件黎簡的大山水,雖然底子微殘,但墨氣精神完好,確是精品。

上次我來,手上沒相機,臨時買的柯達拍立得,照片品質不佳,廢片不少。這次帶著好相機,不免多拍了幾張。“也就是你,平常來人,我是不讓拍照的。”淩先生攏了攏頭髮說:“上次不知怎的讓你拍了,這次也就拍吧,人老了,真不上相。拍完嘞不要寄給我!”

吃面的時候,我發現飯桌上鋪了全新的南通藍印花布,不免誇讚了一番。淩先生高興之余,忽然想起來說,“去年,從香港來了一個你們臺灣名畫家劉國松,說還是系主任,搞半抽象山水的,狂傲得很,跟我說要革國畫的命,給他看這些收藏,居然一竅不通,真是大老粗一個。想想我的鹵蛋,才不給他呢!”她轉身走向冰箱,“你,今天沾他的光,可以吃兩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