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時政」焦桐,活在百姓心中的樹

一輪彎月掛在墨藍的天空。 河南蘭考的老農魏善民摸黑就起來了, 電動三輪車馱著掃帚、簸箕, 駛往1公里外的焦桐。 46年來, 這條路他走過無數遍。

今天尤顯特殊——8月16日, 焦裕祿的生日。 如果他還活著, 已整整95歲了。

斯人已逝, 泡桐長綠。 54年前, 焦裕祿親手種下的一株小麻稈, 如今已是華蓋如雲。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 這棵樹始終矗立在那裡, 帶給人們一片綠蔭, 也活在百姓心中, 大家親切地稱它“焦桐”。

睹樹思人。 “要是焦書記還活著, 看見它現在仨人都合抱不過來, 不知道得多高興。 ”像往常一樣, 比焦裕祿小整整20歲的魏善民,

拿著掃帚, 輕輕地清掃, 再把落葉歸攏, 不時抬眼望向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這棵樹”。 焦桐54歲, 他和他的父親兩代人持續守護焦桐54年。

焦桐, 活在魏善民心中, 活在百姓心中。

焦桐:生命奇跡的背後

焦裕祿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 肩披外套、雙手叉腰、側頭目視遠方, 背後斜伸出一片桐樹葉。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 就是他親手栽下的焦桐。

“他很高興地說, 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 十年後會變成一片林海。 ”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幹事的劉俊生還能回憶起當時的神態, 那是1963年9月, 焦裕祿下鄉查看春天栽的泡桐。

照片是劉俊生偷拍的。 他經常隨焦裕祿下鄉, 給群眾拍了上千張照片, 給焦裕祿拍的只有4張, 其中3張都是偷拍的。

“我一想拍他, 他就擺擺手說‘鏡頭要多對準群眾’。 ”劉俊生說, 從這個小小的細節, 足可見焦裕祿的為民情懷。

當時蘭考風沙肆虐, 沙子一起就打死一片莊稼, 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 剛調任蘭考縣委書記幾個月, 焦裕祿就帶人種泡桐樹。 泡桐是華北平原上最常見的樹種, 成活率高、生長快、材質好, 特別適應蘭考的鹽鹼風沙地。

“有時候他拿樹苗我刨坑, 有時候我拿樹苗他刨坑, 配合得很好。 ”20歲剛出頭的魏善民和焦裕祿分在了一組, 這份特別的經歷, 使他對焦桐懷有深深的感情。

在風沙最大的胡集大隊, 50畝生態林迅速栽起來了。 路邊還扔了一棵樹苗, 大家都沒在意。 通常泡桐苗的長度約3米, 這棵苗只有2米, 短了一大截。

焦裕祿把樹苗撿起來, 刨個坑種上了。

“他說這棵苗個子低, 但是根好, 如果長起來了, 比其他樹長得還快, 扔了可惜。 ”魏善民感覺, 焦裕祿的話仿佛還迴響在耳邊, 就是這棵小苗如今已長成5米粗、26.4米高的焦桐了。

泡桐對土壤不挑剔, 好種、易活、長得快, 3年成檁、5年成梁, 生命週期短, 還不和農作物爭奪水、光、溫、氣和養分。 但泡桐全身是寶:根, 防風固沙;軀幹, 用作板材;枝杈, 粉碎後做膠合板, 花和葉子還是一道風景……說起泡桐, 已經80多歲的老林業局局長李仙海如數家珍。

由樹及人, 這種以短暫的生命奉獻自己全部的泡桐精神, 不正是焦裕祿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泡桐是一種生長比較快, 但壽命相對較短的樹種。 通常情況下, 一棵泡桐十來年就能成材,

樹齡三四十年已屬罕見, 而焦桐今年已經54歲了, 相當於一名百歲老人。 如此高齡, 卻依然枝葉繁茂, 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

請教林業專家, 也對此連連稱奇。 “無法解釋、堪稱奇跡”的背後, 其實是普通百姓的力量。 多年來, 正是他們, 守護了這一樹碧綠。

“樹是充滿靈性的, 我們只能說, 眼前這棵焦桐樹是焦裕祿的化身, 代表焦裕祿不朽的精神。 ”這是當地一位宣傳幹部的感悟。

守護:不只是“這棵樹”

每天, 75歲的魏善民與焦桐一起迎來日出。

打掃落葉, 澆水, 施肥……“看這棵樹就跟伺候老頭兒一樣, 吃多少喝多少, 再沒有人比我清楚了。 ”他說, 從清晨5時起, 一天三遍看焦桐, 跟吃飯一樣自然。

旁人口中滿含敬意的“焦桐”, 在他這兒, 只是簡簡單單的“這棵樹”,

語氣中透著熟稔和親昵。 1971年至今, 這棵樹, 他照顧了46年。

在那之前, 他的父親魏憲堂照顧了8年。 焦裕祿去世後, 這位老人無處寄託自己的哀思, 經常到離家不遠的地頭, 看看故人親手種下的泡桐。 他總是念叨:“焦書記領著咱, 日子一天比一天強, 啥時候也不能忘了。 ”

其實, 不只魏善民, 還有太多不知姓名的蘭考百姓一直都在小心地守護著這棵焦桐, 稍有風吹草動就牽腸掛肚。

去年桐花飄香的季節, 焦桐遲遲沒有動靜, 急壞了不少人。 樹的年齡太大了?肥料沒跟上?直到經驗豐富的老農看出端倪, 趕緊報告, 人們在樹根附近的水泥臺上鑽了100多個小孔澆水, 焦桐最終開花, 人們才放心地奔相走告。

與其說守護這棵樹, 不如說是在守護對焦裕祿的感情。

在蘭考工作僅僅470多天,焦裕祿卻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恆的豐碑,他的事蹟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到最窮的人家吃派飯,瞭解百姓實情;忍著腹痛工作,把籐椅頂出個大窟窿;批評兒子看白戲,讓女兒去又苦又累的醬菜園……幾乎每個在焦桐下乘涼的人,都能講出一段焦裕祿的故事。

“焦書記是好官啊,把命都給蘭考了,就撇下這一條根,咱不看好能行嗎?”這是魏善民接班守護焦桐時,父親告誡他的話,也是許多默默守護焦桐的百姓的心願。

李仙海曾在蘭考縣委工作,焦裕祿頂出窟窿的籐椅,是他坐過的舊椅子。泡桐落葉多的時候,他會到焦桐下和魏善民一起打掃。這對老夥計,談起焦裕祿就有說不完的話。

“附近來搭把手的人很多,特別是老一輩人,對焦裕祿都有很深的感情。”李仙海說,焦桐是焦裕祿留下的一個念想。他常用詩歌表達對焦裕祿的緬懷,“思君夜夜肝膽碎,憐民百姓一片心”。他說,寫的不只是自己的心情。

呼喚:只有紮根人民才能萬古長青

給參加培訓的幹部講課時,魏善民和李仙海從不吝嗇語言和時間——儘管是義務勞動。他們想盡己所能把焦裕祿的一言一行告訴更多人,就為一個樸素的願望,讓“現在的幹部能受觸動”。

在焦桐下忙碌時,兩位老人經常被晨練的外地學員認出來。對方往往會致以敬意,有時還提出合影。欣慰的同時,李仙海更期待幹部們回去後的表現:“最好的紀念是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最好的傳承是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

隨著樹齡增長,當地百姓為焦桐留後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十多年前,魏善民等人就開始掘出少量根段,培育幼苗。如今,焦裕祿陵園、焦裕祿幹部學院都散落著焦桐的後代。

不如說是在守護對焦裕祿的感情。

在蘭考工作僅僅470多天,焦裕祿卻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恆的豐碑,他的事蹟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到最窮的人家吃派飯,瞭解百姓實情;忍著腹痛工作,把籐椅頂出個大窟窿;批評兒子看白戲,讓女兒去又苦又累的醬菜園……幾乎每個在焦桐下乘涼的人,都能講出一段焦裕祿的故事。

“焦書記是好官啊,把命都給蘭考了,就撇下這一條根,咱不看好能行嗎?”這是魏善民接班守護焦桐時,父親告誡他的話,也是許多默默守護焦桐的百姓的心願。

李仙海曾在蘭考縣委工作,焦裕祿頂出窟窿的籐椅,是他坐過的舊椅子。泡桐落葉多的時候,他會到焦桐下和魏善民一起打掃。這對老夥計,談起焦裕祿就有說不完的話。

“附近來搭把手的人很多,特別是老一輩人,對焦裕祿都有很深的感情。”李仙海說,焦桐是焦裕祿留下的一個念想。他常用詩歌表達對焦裕祿的緬懷,“思君夜夜肝膽碎,憐民百姓一片心”。他說,寫的不只是自己的心情。

呼喚:只有紮根人民才能萬古長青

給參加培訓的幹部講課時,魏善民和李仙海從不吝嗇語言和時間——儘管是義務勞動。他們想盡己所能把焦裕祿的一言一行告訴更多人,就為一個樸素的願望,讓“現在的幹部能受觸動”。

在焦桐下忙碌時,兩位老人經常被晨練的外地學員認出來。對方往往會致以敬意,有時還提出合影。欣慰的同時,李仙海更期待幹部們回去後的表現:“最好的紀念是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最好的傳承是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

隨著樹齡增長,當地百姓為焦桐留後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十多年前,魏善民等人就開始掘出少量根段,培育幼苗。如今,焦裕祿陵園、焦裕祿幹部學院都散落著焦桐的後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