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嫋嫋炊煙中淡出的淺色水墨畫 一位村主任真情告白

葛氏家塾

“我印象中的村落就該是這等模樣:在村落的設計中, 蘭溪永遠是最顯眼的, 給對岸安排一條石彈路, 加上各具特色的石橋跨臥溪上,

流水清澈, 水聲淙淙, 一派舊日印象。 清晨時分, 站對岸回望, 老屋沿溪排開, 在嫋嫋炊煙中淡出一幅淺色的水墨畫。 ”

說這番話的是東陽市虎鹿鎮葛宅村村主任葛煊煒, 他於2017年村級組織換屆中新當選。 眼下, 葛宅正在編制村莊規劃。 村民們都很好奇, 這位有著文人情懷的村主任, 將會如何營建這個有著600年歷史的村莊。 捕捉到了村民的這份熱切, 葛煊煒以一份PPT向村民真情告白——

葛綏成故居

自我設問追懷昔年榮耀

2016年8月的一天, 我和村書記、老村長初訪杭州午山的族親, 順便探訪臨近的外桐塢村。 這是一個文化氣息濃郁的村子, 貼近都市, 車來人往, 卻少有喧鬧和瑣碎, 給人的印象就是乾淨、自然。 院牆高不過米許, 上面搭著花架, 外人透過花木能隱約看到院裡的人。 屋子裡的安閒彌漫到了院子外, 讓我們這些匆忙經過的客人也多了一份隨意。 早上起來的時候, 天下著毛毛雨, 道路兩邊的水沖石濕潤圓滑, 煞是好看。

葛宅在去年也改造了部分地段, 大家對改造前的印象記憶深刻:水口嶺衰草披離,

敦睦門破敗不堪, 幾乎是整個村子的縮影。 葛宅是南宋宰相葛洪後裔的族聚地, 是清朝理學家葛金章、《寰瀛山水略》作者葛銘、現代中國地理界元老葛綏成的家鄉, 蘭溪畔千年蘭橋的下方, 佇立著紀念葛誠的褒忠祠, 村子裡名人故居星羅棋佈。 這些在當年名震遐邇的先人, 連同他們的故居都在歲月的流逝中, 遠離了大家的記憶, 以至於大家渾然忘了過往歲月的榮耀。

“有清一代, 出吳寧東門, 路人但知葛宅, 不知另有鄉里”。 我們該怎樣建設改造, 才能恢復葛宅昔年的那份灑脫和自信?

古蘭橋

村落佈局喚起鄉愁感懷

近幾年來, 葛宅狠抓新農村建設, 成績顯著。 從水口嶺上來, 除了村北角露出的一眼瓦房外, 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西式裝飾, 都是近十年裡的產物, 看不到任何可以產生“鄉愁”的東西。

東陽文人曾如此說蘭溪:“折為回湍曲澗, 以流其中, 人之窮深林, 溯泉石, 以入處其內者, 恍乎如置身桃源而杳然別有天地也。 ”(見虞泓《葛隱君傳》)蘭溪被當作仙境武陵源,

是清代文人墨客東白山之行的必到之地。

蘭溪因後面山谷中盛產蘭花而得名。 經歲月沖刷後的石床, 每一道褶皺都特別有味道。 我小時候曾在這條溪水裡摸過魚, 外婆喚我的時候, 我便躲在石床的褶皺下面。 整治前的蘭溪, 多少還有清潤之美, 還能讓人聊發思古之幽情。 去年整治後的蘭溪卻規整得像個木瓜, 不見古人眼中的幽深, 也不見幽蘭之息。 太過刻意反而顯得拙劣, 甚至會把整治弄成破壞。

“治危拆違”來得正是時候。我們可以借機徹底整治違章建築、不和諧建築,重新改造不合理的建設。把蘭溪重新治理好,葛宅村莊就活了。褒忠祠外的石橋以及蘭橋皆應該在不改變舊貌的前提下,添附滄桑美感。蘭橋邊上可以考慮重建思茗亭。思茗亭於乾隆年間由墀圭公首倡捐資修建,“後有孔道為婺、紹、台、甯諸郡,通衢往來者絡繹不絕。叔父倡先捐貲,建亭其旁,並約成義會,時當炎夏,遞年烹茗,以慰望梅之思。”(《邑庠生覺齋公傳》)祠堂周圍要納入保護範圍,深化“環境革命”,無論里弄小巷,都應給人乾淨、安寧的輕鬆感。

葛宅素有“千工陂,萬工塘”之稱,村落按照葛銘等人的風水觀佈局,主要體現在水,有水則活。因此水系佈局要巧妙:村莊的“西水東流”要保持;水口嶺及直道佈局要有歷史滄桑感;徵用姑姑山自留地,把姑姑山重新納入蘭溪改造工程;引入蘭溪水,經篤荷塘注入高塘,高塘或可改造成游泳池。總之,水系的保護要讓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還要表現葛氏家族對“讀書明理”的重視。

樹木培植回應歷史滄桑

磐安白雲山村有一株樹齡達數百年的古木,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就被震懾住了,它讓我看到這個村落的歷史是何等久遠,歷史的滄桑在大樹身上表露無遺。

我想,我們應該選擇一種花木,開遍村子裡的各個角落,花季熱鬧而不浮華,最好是能觸發人的懷舊情緒。桂花、紅葉石楠等的綠化效果雖然立竿見影,但對有著深厚家族底蘊的村子來說,難免有急功近利之嫌。

水口嶺的樹種植年代在1864年前後,也就是“洪楊之亂”平息後。緩過氣來的先人,面對著殘垣斷壁,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營造村子的風水,祈望風水能給家族帶來安寧。一篇《蘭橋葛氏綴景碑記》,寫得冷峭自許:“然此非今日所以栽培之意也。異日者黛色參天,蒼陰拔地,耕於斯、讀於斯、聚宗族於斯,繼繼承承,引而弗替,吾宗振興之兆於是乎在矣。區區玩景雲乎哉!”一棵樹,讓我們記住了一段腥風血雨,記住了先人們內心的那份不安。

一株古樹,可以把一段歷史推得遠遠的。那麼,我們是否也應該考慮培植能體現古村落文化底蘊的樹木如銀杏、松柏?許多年後,後人也會因此像我們一樣,仰望一棵樹,記取今天我們的期許。

族祖葛宗益詩《鐵帽山晚眺》雲:“村前村北盛桑麻,林影參差夕照斜;荷笠牧人攜短笛,長驅黃犢直歸家。”鐵帽山即姑姑山,詩人葛宗益黃昏時登臨山頂,看到夕陽的餘暉落在林子裡,“林影參差”,那是一大片林子,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樟樹,在當時不過尋常而已。葛宅的古樹名木已然不多,水庫口的三棵松樹(三大夫松)、上東塢外長崗腳的大松樹,都應該納入保護範圍。樹木保護“三分在天,七分在人”,在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樹群生長的環境和風貌;一旦遭到人為損傷和破壞,應追究其責任。

產業植入結合家族文化

葛宅的民國建築幾乎佔據整個村東部。名人故居散佈其中,幾乎每一棟建築都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這些故事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葛周翰故居在所有民國建築中並不顯眼,作為早年東陽中學校長,以及李宗仁秘書的身份,給了這棟長年緊閉的房子罕有的神秘。1925年,葛周翰病逝于秘書任上,李宗仁痛惜之余,特意為他訂購了一口上好的柳州棺材,殮裝著他的遺體千里迢迢從水路(至巍山白溪頭碼頭移柩上岸)運回老家安葬。

葛隆高故居是座三合院,推門進去,院子裡青苔如花,我們的腳步無法驚醒當年的熱鬧。很多年前,這裡的主人曾在院子裡仰望天空,刻在他骨子裡的那份繁華始終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倩影——葛隆高16歲那年遠赴上海,在蕭山臨浦的一座涼亭裡,遇見了比他稍稍年長的蘇卿,兩人一眼定緣,在大上海的密集屋弄裡,將愛情演繹得如花似夢。

倚街而立的葛世大故居,見證了葛世大的童年歲月。他早年和同村女子同乘一輦去縣城讀書,後來與中央大學高才生吳如玉小姐邂逅,結婚生子。葛世大曾追隨蔣經國多年,後來上海文化出版社盛邀他續寫《金陵春夢》第八集“大江東去”,以補齊原作者唐人因病故缺寫的第八集。兩段佳緣,對他創作《金陵春夢》續集亦頗有影響。

其他諸如葛綏成、葛世傑、葛崇明、葛樹棠、葛芾棠、葛敏修等人的故居,均保存完好。

此外,可以開設蒙館,恢復木活字印刷,刻印葛洪《蟠氏老人文集》、葛銘《寰瀛山水略》等家族傳書,重現當年書業成就。建立苗木或果木基地,鼓勵來體驗旅遊的客人租種田地,發展遊園採摘等等。還可以整理出家譜裡記載的景點:蘭塢春芳、椒園秋霽、三塘漾月、兩峰插雲、洞橋晚虹、匙岩朝旭、石徑松濤、玉溪桃漲等,各景均安排一個最佳的看景地點。

當然,我們還應該思考這些問題:葛宅現存古建築、名人故居如何保護利用?鄉村建設中的一些弊端該如何避免?蘭坑塢原風貌開發利用可以有哪些設想?……以前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修補而已,村莊建設要求規劃先行。以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這個規劃當中,不要求立見成效,但願後來者能體諒我們的苦衷,持之以恆地執行今日的規劃。

葛宅景點遺存

蘭溪,古蘭橋,思茗亭

葛宅之幽深處盡在橋下蘭溪。蘭溪源在虎峰,過龍潭匯入白溪江,全長逾3公里。明清時期,古樹名木散佈其中,流泉飛瀑不絕,珍禽異獸出沒,被視為仙境武陵源,是清代文人墨客東白山之行的必到之地。 “壬辰春暮,余偶偕知己三四輩,游東白山,倦翼憩息蘭穀。見諸父老,披簑帶笠,鋤雨犁雲,蚩蚩皞皞,未嘗不歎人世之塵擾,而安南畝者之反葆其真也。”(見盧維翰《葛汝位傳》)在當年的遊人眼裡,葛宅先祖“朴者安于南畝,秀者禮讓可風”,性情恬淡,與世無爭。

葛宅先人崇尚風水,巷中埋下條石以作卦象。大街小巷遍嵌鵝卵石,鋪花卉圖案以養眼。雨天訪友,走在石彈路上,竟不濕鞋底。

村東依勢築起水口。當年古官道由北向南經過此處,建有古蘭橋,橋畔有“思茗亭”。騎馬坐轎者,哪怕是縣官路過,懾于葛洪葛太師之餘威,到得亭前便下馬落轎改作步行。思茗亭終為風吹雨打去,而“思茗亭前,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俚語仍在村子裡世代相傳。

褒忠祠

褒忠祠原先構築村東,後遷于村南溪畔,祠內供奉葛氏先人葛誠。

葛誠(1355-1398),字成夫,洪武甲戌(1394)進士,後任燕王府長史。史載他“奉王命,奏事京師,帝召見,問府中事,誠俱實對”,將燕王欲謀反事秘告皇帝,旋被燕王夷族。兆雲公聞變,才出走城南鐘鳴鼎食之家,惶惶不可終日,甘為簞瓢草民。

乾隆朝采輯《勝國忠節諸臣錄》一書,特賜葛誠諡號烈湣,下詔建祠祭祀。葛宅葛金章等奉旨於1777年建成三開間石柱祠一座,歷數百年而祭祀不絕。如今詔書翻刻碑上,鑲嵌祠內,供後人觀覽。其中“丹誠可揭……如傳殉國之苦衷,碧血長埋”句,至今讀來,猶令人唏噓不已。祠後圍牆內,三百年樟樹老枝新發,一祠一樹,相得益彰。

許孜故里蘭坑塢

許孜,字季義,晉朝人。20歲時拜會稽的孔沖為師,學成後返還鄉里。後來孔沖在豫章太守任上喪亡,許孜負擔奔赴豫章,送喪還會稽,為其守制3年。不久,許孜的父母亡故,許孜親自建墓於縣之東山,不受鄉人之助。井蘭橋,位於許孜故里,建造年代不詳。石板連接,互為犄角。所處翠田綠樹,風光優美,月明之夜,尤見清雅。在蘭坑水庫未修建之前,蘭坑塢村口原有一座單孔石拱橋,拱頂高,跨度大,橋身滄桑穩固,宏偉壯觀。

龍潭

龍潭,在溪下游。高壁環伺,雖無廓徹之觀,卻有窈窕之趣。傳說黑龍就棲憩在潭邊的龍床上。一日酒醉,憩於永思庵台梁上,嚇死了掃地納涼的小和尚,被寺中長老用白狗血鎮伏。

古時巡更(打梆子巡夜報時),從廣德禪院出來,更夫首先一路敲到龍潭,從龍潭橋過去,向龍王報過平安後,才能折回來再往村子裡去。

佛堂

位於葛宅村南蘭溪邊上,由廣德禪院、永思庵組成,占地432平方米。坐北朝南,上下大殿,前三間永思庵,後三間廣德禪院,石頭柱子,古拙簡遠;外牆水墨添彩畫。五間門樓,圓門屋柱上寫著“禮儀廉恥”。左右是鐘樓和鼓樓,大鐘口徑近1米,生鐵鑄造。族人說起鐘聲,“好比去靈隱寺撞鐘,聲音悠遠。”鐘鼓均毀於上世紀50年代末。廣德禪院建成時間大約在康熙九年(1670)前後。據婺東教諭郎培《廣德禪院永思碑記》載:“見其前殿鼎新,佛像森然。餘招庵僧詢之,乃知茲庵為葛氏樾蔭。”永思庵於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竣工,乃葛元仁的兒媳金氏“罄其所有”而建。據清人李光前記述金氏:“形單影隻,念起善果,志欲構庵,蔔築舊庵之前,鼎建花宮,妝塑佛像,夫婦真容亦儼乎其如在。”是個堅強有主見的女性。

葛宅佛堂地處村南清淨之地,卻挨著農戶,聽到的是家常的嬉笑打罵,隔著一堵牆壁,便渾然是世外之地。宋人劉克莊《小寺》雲:“小寺無蹊逕,行時認蘚痕。犬寒鳴似豹,僧老瘦於猿。”說的是小寺過客,是路人的寂寞,還是僧人的寂寞?今佛堂已毀,這份情趣業已歸於荒蠻。

“治危拆違”來得正是時候。我們可以借機徹底整治違章建築、不和諧建築,重新改造不合理的建設。把蘭溪重新治理好,葛宅村莊就活了。褒忠祠外的石橋以及蘭橋皆應該在不改變舊貌的前提下,添附滄桑美感。蘭橋邊上可以考慮重建思茗亭。思茗亭於乾隆年間由墀圭公首倡捐資修建,“後有孔道為婺、紹、台、甯諸郡,通衢往來者絡繹不絕。叔父倡先捐貲,建亭其旁,並約成義會,時當炎夏,遞年烹茗,以慰望梅之思。”(《邑庠生覺齋公傳》)祠堂周圍要納入保護範圍,深化“環境革命”,無論里弄小巷,都應給人乾淨、安寧的輕鬆感。

葛宅素有“千工陂,萬工塘”之稱,村落按照葛銘等人的風水觀佈局,主要體現在水,有水則活。因此水系佈局要巧妙:村莊的“西水東流”要保持;水口嶺及直道佈局要有歷史滄桑感;徵用姑姑山自留地,把姑姑山重新納入蘭溪改造工程;引入蘭溪水,經篤荷塘注入高塘,高塘或可改造成游泳池。總之,水系的保護要讓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還要表現葛氏家族對“讀書明理”的重視。

樹木培植回應歷史滄桑

磐安白雲山村有一株樹齡達數百年的古木,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就被震懾住了,它讓我看到這個村落的歷史是何等久遠,歷史的滄桑在大樹身上表露無遺。

我想,我們應該選擇一種花木,開遍村子裡的各個角落,花季熱鬧而不浮華,最好是能觸發人的懷舊情緒。桂花、紅葉石楠等的綠化效果雖然立竿見影,但對有著深厚家族底蘊的村子來說,難免有急功近利之嫌。

水口嶺的樹種植年代在1864年前後,也就是“洪楊之亂”平息後。緩過氣來的先人,面對著殘垣斷壁,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營造村子的風水,祈望風水能給家族帶來安寧。一篇《蘭橋葛氏綴景碑記》,寫得冷峭自許:“然此非今日所以栽培之意也。異日者黛色參天,蒼陰拔地,耕於斯、讀於斯、聚宗族於斯,繼繼承承,引而弗替,吾宗振興之兆於是乎在矣。區區玩景雲乎哉!”一棵樹,讓我們記住了一段腥風血雨,記住了先人們內心的那份不安。

一株古樹,可以把一段歷史推得遠遠的。那麼,我們是否也應該考慮培植能體現古村落文化底蘊的樹木如銀杏、松柏?許多年後,後人也會因此像我們一樣,仰望一棵樹,記取今天我們的期許。

族祖葛宗益詩《鐵帽山晚眺》雲:“村前村北盛桑麻,林影參差夕照斜;荷笠牧人攜短笛,長驅黃犢直歸家。”鐵帽山即姑姑山,詩人葛宗益黃昏時登臨山頂,看到夕陽的餘暉落在林子裡,“林影參差”,那是一大片林子,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樟樹,在當時不過尋常而已。葛宅的古樹名木已然不多,水庫口的三棵松樹(三大夫松)、上東塢外長崗腳的大松樹,都應該納入保護範圍。樹木保護“三分在天,七分在人”,在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樹群生長的環境和風貌;一旦遭到人為損傷和破壞,應追究其責任。

產業植入結合家族文化

葛宅的民國建築幾乎佔據整個村東部。名人故居散佈其中,幾乎每一棟建築都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這些故事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葛周翰故居在所有民國建築中並不顯眼,作為早年東陽中學校長,以及李宗仁秘書的身份,給了這棟長年緊閉的房子罕有的神秘。1925年,葛周翰病逝于秘書任上,李宗仁痛惜之余,特意為他訂購了一口上好的柳州棺材,殮裝著他的遺體千里迢迢從水路(至巍山白溪頭碼頭移柩上岸)運回老家安葬。

葛隆高故居是座三合院,推門進去,院子裡青苔如花,我們的腳步無法驚醒當年的熱鬧。很多年前,這裡的主人曾在院子裡仰望天空,刻在他骨子裡的那份繁華始終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倩影——葛隆高16歲那年遠赴上海,在蕭山臨浦的一座涼亭裡,遇見了比他稍稍年長的蘇卿,兩人一眼定緣,在大上海的密集屋弄裡,將愛情演繹得如花似夢。

倚街而立的葛世大故居,見證了葛世大的童年歲月。他早年和同村女子同乘一輦去縣城讀書,後來與中央大學高才生吳如玉小姐邂逅,結婚生子。葛世大曾追隨蔣經國多年,後來上海文化出版社盛邀他續寫《金陵春夢》第八集“大江東去”,以補齊原作者唐人因病故缺寫的第八集。兩段佳緣,對他創作《金陵春夢》續集亦頗有影響。

其他諸如葛綏成、葛世傑、葛崇明、葛樹棠、葛芾棠、葛敏修等人的故居,均保存完好。

此外,可以開設蒙館,恢復木活字印刷,刻印葛洪《蟠氏老人文集》、葛銘《寰瀛山水略》等家族傳書,重現當年書業成就。建立苗木或果木基地,鼓勵來體驗旅遊的客人租種田地,發展遊園採摘等等。還可以整理出家譜裡記載的景點:蘭塢春芳、椒園秋霽、三塘漾月、兩峰插雲、洞橋晚虹、匙岩朝旭、石徑松濤、玉溪桃漲等,各景均安排一個最佳的看景地點。

當然,我們還應該思考這些問題:葛宅現存古建築、名人故居如何保護利用?鄉村建設中的一些弊端該如何避免?蘭坑塢原風貌開發利用可以有哪些設想?……以前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修補而已,村莊建設要求規劃先行。以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這個規劃當中,不要求立見成效,但願後來者能體諒我們的苦衷,持之以恆地執行今日的規劃。

葛宅景點遺存

蘭溪,古蘭橋,思茗亭

葛宅之幽深處盡在橋下蘭溪。蘭溪源在虎峰,過龍潭匯入白溪江,全長逾3公里。明清時期,古樹名木散佈其中,流泉飛瀑不絕,珍禽異獸出沒,被視為仙境武陵源,是清代文人墨客東白山之行的必到之地。 “壬辰春暮,余偶偕知己三四輩,游東白山,倦翼憩息蘭穀。見諸父老,披簑帶笠,鋤雨犁雲,蚩蚩皞皞,未嘗不歎人世之塵擾,而安南畝者之反葆其真也。”(見盧維翰《葛汝位傳》)在當年的遊人眼裡,葛宅先祖“朴者安于南畝,秀者禮讓可風”,性情恬淡,與世無爭。

葛宅先人崇尚風水,巷中埋下條石以作卦象。大街小巷遍嵌鵝卵石,鋪花卉圖案以養眼。雨天訪友,走在石彈路上,竟不濕鞋底。

村東依勢築起水口。當年古官道由北向南經過此處,建有古蘭橋,橋畔有“思茗亭”。騎馬坐轎者,哪怕是縣官路過,懾于葛洪葛太師之餘威,到得亭前便下馬落轎改作步行。思茗亭終為風吹雨打去,而“思茗亭前,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俚語仍在村子裡世代相傳。

褒忠祠

褒忠祠原先構築村東,後遷于村南溪畔,祠內供奉葛氏先人葛誠。

葛誠(1355-1398),字成夫,洪武甲戌(1394)進士,後任燕王府長史。史載他“奉王命,奏事京師,帝召見,問府中事,誠俱實對”,將燕王欲謀反事秘告皇帝,旋被燕王夷族。兆雲公聞變,才出走城南鐘鳴鼎食之家,惶惶不可終日,甘為簞瓢草民。

乾隆朝采輯《勝國忠節諸臣錄》一書,特賜葛誠諡號烈湣,下詔建祠祭祀。葛宅葛金章等奉旨於1777年建成三開間石柱祠一座,歷數百年而祭祀不絕。如今詔書翻刻碑上,鑲嵌祠內,供後人觀覽。其中“丹誠可揭……如傳殉國之苦衷,碧血長埋”句,至今讀來,猶令人唏噓不已。祠後圍牆內,三百年樟樹老枝新發,一祠一樹,相得益彰。

許孜故里蘭坑塢

許孜,字季義,晉朝人。20歲時拜會稽的孔沖為師,學成後返還鄉里。後來孔沖在豫章太守任上喪亡,許孜負擔奔赴豫章,送喪還會稽,為其守制3年。不久,許孜的父母亡故,許孜親自建墓於縣之東山,不受鄉人之助。井蘭橋,位於許孜故里,建造年代不詳。石板連接,互為犄角。所處翠田綠樹,風光優美,月明之夜,尤見清雅。在蘭坑水庫未修建之前,蘭坑塢村口原有一座單孔石拱橋,拱頂高,跨度大,橋身滄桑穩固,宏偉壯觀。

龍潭

龍潭,在溪下游。高壁環伺,雖無廓徹之觀,卻有窈窕之趣。傳說黑龍就棲憩在潭邊的龍床上。一日酒醉,憩於永思庵台梁上,嚇死了掃地納涼的小和尚,被寺中長老用白狗血鎮伏。

古時巡更(打梆子巡夜報時),從廣德禪院出來,更夫首先一路敲到龍潭,從龍潭橋過去,向龍王報過平安後,才能折回來再往村子裡去。

佛堂

位於葛宅村南蘭溪邊上,由廣德禪院、永思庵組成,占地432平方米。坐北朝南,上下大殿,前三間永思庵,後三間廣德禪院,石頭柱子,古拙簡遠;外牆水墨添彩畫。五間門樓,圓門屋柱上寫著“禮儀廉恥”。左右是鐘樓和鼓樓,大鐘口徑近1米,生鐵鑄造。族人說起鐘聲,“好比去靈隱寺撞鐘,聲音悠遠。”鐘鼓均毀於上世紀50年代末。廣德禪院建成時間大約在康熙九年(1670)前後。據婺東教諭郎培《廣德禪院永思碑記》載:“見其前殿鼎新,佛像森然。餘招庵僧詢之,乃知茲庵為葛氏樾蔭。”永思庵於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竣工,乃葛元仁的兒媳金氏“罄其所有”而建。據清人李光前記述金氏:“形單影隻,念起善果,志欲構庵,蔔築舊庵之前,鼎建花宮,妝塑佛像,夫婦真容亦儼乎其如在。”是個堅強有主見的女性。

葛宅佛堂地處村南清淨之地,卻挨著農戶,聽到的是家常的嬉笑打罵,隔著一堵牆壁,便渾然是世外之地。宋人劉克莊《小寺》雲:“小寺無蹊逕,行時認蘚痕。犬寒鳴似豹,僧老瘦於猿。”說的是小寺過客,是路人的寂寞,還是僧人的寂寞?今佛堂已毀,這份情趣業已歸於荒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