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印度航空製造業兩大悲催史 為何遠遠被中國超越

一提到“印度航空製造業”這七個字, 緊接而來的總是一陣哄笑。 確實, 相比於一直以獨立自主為目標, 已能生產第四代戰機的中國航空製造業, 印度在軍用機生產領域已經遠遠被甩在後面。 不過在歷史上, 印度的航空製造業也曾經有過自主研製戰機的嘗試, 可到最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切都化為泡影。 之所以淪落到今天這麼悲催的地步, 離不開兩個專案的故事:一個是HF-24“風神”, 另一個是LCA“光輝”。

HF-24

說起來, 50年代的印度也並非一點工業基礎都沒有, 而航空方面,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也成功地按照英國技術組裝了吸血鬼戰鬥機, 並且成功設計了印度第一種自行研製的飛機:HT-2初級教練機。

1956年, 印度空軍雄心勃勃的提出了自行研製多用途戰鬥機的計畫。 按照印度空軍參謀部的要求, 這種新飛機應該是一種飛行速度超過兩倍音速, 既有良好機動性適合截擊作戰,

又有一定的低空性能適合對地攻擊的飛機。 升限必須超過18500米, 作戰半徑超過805千米。 而且還要求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和從航空母艦上起降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要求:所有零部件必須國內製造。

米格-21

這樣的要求是很苛刻的,

要知道, 能夠達到印度參謀部提出的技術要求的飛機當時全世界也沒幾種, 美國的F-104和蘇聯的米格-21可以算。

但是這兩種飛機

在航空製造業高度發達的美蘇兩國

都屬於高精尖的技術,

印度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當然得找外援, 於是德國著名飛機設計師, 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設計出大名鼎鼎的Fw-190戰鬥機的庫克·譚克博士被高新聘請來到了印度。 他一到印度就傻眼了:當時的HAL就是一座破房子, 只有三個工程師和幾十個工人, 全部人員54人, 機械設備不全, 外面甚至連必不可少的試飛跑道都沒有!

這樣的環境想造出

新型戰機是不是吹大了點?

不過譚克還是耐著性子,

一邊建設隊伍,

一邊造飛機。

HF-24

隨著不斷建設, 到1961年, HF-24研製成功的時候, HAL已經發展到擁有631人的龐大隊伍, 還建立了技術中心。 只是這HF-24並不是讓印度人滿意的設計:飛行速度只能達到音速, 而且高空機動性不足, 只能用作對地攻擊使用。 而且, 國產化的目標也沒有實現:發動機上, HAL作為設計總體一直三心二意無法確定最終的發動機選型,

要麼考慮英國製造的厄爾普斯Bor-12, 結果英國人一宣佈這東西停止研製, 印度人立馬抓瞎(ps:其實用不著, 問題是印度捨不得掏那300萬英鎊的研製費用)。

之後印度人又看上了蘇聯的圖曼斯基РД-9, 還買回一些做試驗, 但蘇聯人告訴他們這種發動機振動比較大, 而且壓氣機不能承受馬赫數1.4以上的飛行速度, 所以只好放棄。

接著印度又扯上個比自己還落後的埃及, 他們想跟埃及人合作研製新型發動機, 雙方在開羅簽訂了協議, 結果又因為捨不得掏研製費。

最後印度工程師們拍屁股走人, 把一架原型機作為半拉子工程留給埃及。 最後又求助於英國……

折騰來折騰去, 一直到量產的124架HF-24全出廠, 裝的發動機五花八門, 印度人也沒有最終確定用誰的。國產化率,據印度官方拿出的那個很好看的數字是80%,但事實上呢?發動機、雷達、航電、機載設備……基本上除了飛機上的蒙皮是國產之外沒幾樣不是進口的。

米格-23

HAL總共生產了124架HF-24,全部裝備印度空軍。客觀來看,HF-24確實不完美,可是作為一個航空領域新興國家能夠自己研製戰鬥機也著實不易,如果再接再厲繼續研究,很可能會更上一層樓。但是,印度人沒有,他們不是繼續改進,而是直接引進了米格-21,讓其與HF-24搭配使用。最後竟然經不住蘇聯人的忽悠買回一批米格-23,再後來一腳把HF-24踢開。印度第一種國產噴氣式戰鬥機的歷史就這麼草率的被結束了。

LCA

LCA項目是“Light Combat Aircraft”,名義上是由HAL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但是實際工作主要靠1984年誕生的航空製造業發展局(ADA)完成。2015年1月首架LCA裝備印度空軍的時候,該型飛機已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

同時,LCA還是世界上最小的三代戰鬥機。長度13.2米,翼展8.2米,比F-16和米格-29這樣的輕型戰鬥機還要小。之所以要造那麼小,還是因為印度人自作聰明的經驗:他們自己曾經組裝過英國的“蚊蚋”小型戰鬥機,還很成功,於是印度人決定走飛機輕小化的路線。

但是印度人忘記了一個事實:

飛機小型化的基礎是機載設備

和航空武器的小型化和控制系統的智慧化,

這需要的是更高超的系統設計能力。

否則,光把飛機改小,

就只能是“麻雀雖小,五臟也不全了”。

陣風

1987年,LCA項目正式立項之後,LCA項目就開始了漫長的研製馬拉松歷程。原因很簡單,印度軍方的要求太過火了,控制系統要求是四餘度數字式電傳作業系統,靜不安定氣動佈局,基於開放體系軟體的先進航空電子設備,多模式雷達,而且要超過45%的碳纖維複合材料使用率!最終戰機的性能要求必須達到歐洲同期在做的項目“陣風”和“颱風”的技術水準!

這麼做後果有兩個:

第一,如果要自主解決,飛機的研製過程將漫長到離譜的程度,而且研製出來之後也會落後於時代;

第二,如果靠進口,雖然研製進度加快了,但飛機很快就會變成萬國牌。

F404發動機

不幸的是,

印度人缺乏對項目的掌控能力,

在他們的折騰下,

兩個不幸全部應驗了。

LCA的研製時間長的不得了,而且機載設備也不斷被五花八門的外國貨堆砌。雷達是瑞典的PS-15A,發動機是美國的F404發動機,印度燃氣渦輪研究院的GTX-35VS“卡福裡”發動機一直沒有研製成功,而這種東西本來是為LCA項目配套的。但奇怪的是印度賞罰不明,燃氣渦輪研究院一直沒有因為自己的磨洋工受到任何處罰!飛行控制系統是洛克希德馬丁給印度承包的,但是編寫程式碼卻是印度人自己幹的,以色列為其提供了電子設備,如鐳射慣性陀螺儀,衛星導航儀,航空儀錶等。

蘇-30MKI

如今印度空軍早已成了萬國牌的雜貨鋪,這裡能找到俄羅斯的蘇-30MKI多用途戰機和米格-29系列前線戰鬥機,也能找到法國的幻影-2000系列,還有英法合作的“美洲虎”,最近還要買美國的F-18“超級大黃蜂”,計畫和由塔塔引進F-16的生產線……基本上世界上能找到的新飛機在印度都有了,幾乎徹底擠滿了印度自主型號的生存空間。此外,出口也遇到了難題:LCA的價格受到了二手F-16和米格-29的衝擊,市場空間很小。印度曾試圖向斯里蘭卡推銷LCA,但最終卻因優勢不明顯而不了了之。

縱觀印度的兩個項目,HF-24本來成功後來半途而廢很可惜,是因為研製中對經費的吝嗇和後期對技術成果的不重視,“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航空科研對資金的消耗非常驚人,但這卻是一項怎麼高估都不為過的戰略性產業建設。所以需要的是強大的決心和強有力的各個方面保證。而LCA專案犯下的錯誤則是專案管理一塌糊塗,指標好高騖遠,工藝粗製濫造,對整體研製節奏把握不當,導致進度拖拖拉拉。

和印度相比,中國所選擇的道路截然不同,通過幾十年來對獨立自主主導項目毫不動搖的堅持和依託國家力量對發動機、飛控、複合材料、機載雷達等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今天中國的航空製造業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第四代戰鬥機,大型運輸機和空中預警機的科研生產,將印度遠遠甩在了後面。寫下別人的教訓,正是為了警示自己!

編輯:紫電青霜

排版:李居陽

監製:王蘭

憋說話,掃我,喵~

ican@cannews.com.cn

印度人也沒有最終確定用誰的。國產化率,據印度官方拿出的那個很好看的數字是80%,但事實上呢?發動機、雷達、航電、機載設備……基本上除了飛機上的蒙皮是國產之外沒幾樣不是進口的。

米格-23

HAL總共生產了124架HF-24,全部裝備印度空軍。客觀來看,HF-24確實不完美,可是作為一個航空領域新興國家能夠自己研製戰鬥機也著實不易,如果再接再厲繼續研究,很可能會更上一層樓。但是,印度人沒有,他們不是繼續改進,而是直接引進了米格-21,讓其與HF-24搭配使用。最後竟然經不住蘇聯人的忽悠買回一批米格-23,再後來一腳把HF-24踢開。印度第一種國產噴氣式戰鬥機的歷史就這麼草率的被結束了。

LCA

LCA項目是“Light Combat Aircraft”,名義上是由HAL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但是實際工作主要靠1984年誕生的航空製造業發展局(ADA)完成。2015年1月首架LCA裝備印度空軍的時候,該型飛機已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

同時,LCA還是世界上最小的三代戰鬥機。長度13.2米,翼展8.2米,比F-16和米格-29這樣的輕型戰鬥機還要小。之所以要造那麼小,還是因為印度人自作聰明的經驗:他們自己曾經組裝過英國的“蚊蚋”小型戰鬥機,還很成功,於是印度人決定走飛機輕小化的路線。

但是印度人忘記了一個事實:

飛機小型化的基礎是機載設備

和航空武器的小型化和控制系統的智慧化,

這需要的是更高超的系統設計能力。

否則,光把飛機改小,

就只能是“麻雀雖小,五臟也不全了”。

陣風

1987年,LCA項目正式立項之後,LCA項目就開始了漫長的研製馬拉松歷程。原因很簡單,印度軍方的要求太過火了,控制系統要求是四餘度數字式電傳作業系統,靜不安定氣動佈局,基於開放體系軟體的先進航空電子設備,多模式雷達,而且要超過45%的碳纖維複合材料使用率!最終戰機的性能要求必須達到歐洲同期在做的項目“陣風”和“颱風”的技術水準!

這麼做後果有兩個:

第一,如果要自主解決,飛機的研製過程將漫長到離譜的程度,而且研製出來之後也會落後於時代;

第二,如果靠進口,雖然研製進度加快了,但飛機很快就會變成萬國牌。

F404發動機

不幸的是,

印度人缺乏對項目的掌控能力,

在他們的折騰下,

兩個不幸全部應驗了。

LCA的研製時間長的不得了,而且機載設備也不斷被五花八門的外國貨堆砌。雷達是瑞典的PS-15A,發動機是美國的F404發動機,印度燃氣渦輪研究院的GTX-35VS“卡福裡”發動機一直沒有研製成功,而這種東西本來是為LCA項目配套的。但奇怪的是印度賞罰不明,燃氣渦輪研究院一直沒有因為自己的磨洋工受到任何處罰!飛行控制系統是洛克希德馬丁給印度承包的,但是編寫程式碼卻是印度人自己幹的,以色列為其提供了電子設備,如鐳射慣性陀螺儀,衛星導航儀,航空儀錶等。

蘇-30MKI

如今印度空軍早已成了萬國牌的雜貨鋪,這裡能找到俄羅斯的蘇-30MKI多用途戰機和米格-29系列前線戰鬥機,也能找到法國的幻影-2000系列,還有英法合作的“美洲虎”,最近還要買美國的F-18“超級大黃蜂”,計畫和由塔塔引進F-16的生產線……基本上世界上能找到的新飛機在印度都有了,幾乎徹底擠滿了印度自主型號的生存空間。此外,出口也遇到了難題:LCA的價格受到了二手F-16和米格-29的衝擊,市場空間很小。印度曾試圖向斯里蘭卡推銷LCA,但最終卻因優勢不明顯而不了了之。

縱觀印度的兩個項目,HF-24本來成功後來半途而廢很可惜,是因為研製中對經費的吝嗇和後期對技術成果的不重視,“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航空科研對資金的消耗非常驚人,但這卻是一項怎麼高估都不為過的戰略性產業建設。所以需要的是強大的決心和強有力的各個方面保證。而LCA專案犯下的錯誤則是專案管理一塌糊塗,指標好高騖遠,工藝粗製濫造,對整體研製節奏把握不當,導致進度拖拖拉拉。

和印度相比,中國所選擇的道路截然不同,通過幾十年來對獨立自主主導項目毫不動搖的堅持和依託國家力量對發動機、飛控、複合材料、機載雷達等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今天中國的航空製造業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第四代戰鬥機,大型運輸機和空中預警機的科研生產,將印度遠遠甩在了後面。寫下別人的教訓,正是為了警示自己!

編輯:紫電青霜

排版:李居陽

監製:王蘭

憋說話,掃我,喵~

ican@cannews.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