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如果你秋天來西藏,一定要去感受雅魯藏布江的層林盡染

秋天的雅魯藏布江冷靜沉穩, 和夏天的奔騰滂沱完全是兩個性子。 從空中俯瞰雅魯藏布江, 江水仿佛靜止了一般, 任由天空和大地在水面上肆意潑墨作畫。 高原的秋天天空格外藍, 萬里碧藍和朵朵白雲都映照在雅魯藏布江這面鏡子裡, 同時岸邊茂林橙黃的倒影也來湊趣, 美不勝收。 如果你秋天來西藏, 一定要去感受雅魯藏布江的層林盡染。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 位於西藏自治區境內,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 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 上游稱為馬泉河, 自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流經米林後, 於墨脫以北切穿喜馬拉雅山, 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 形成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之後在巴昔卡出中國實際控制線(即麥克馬洪線), 經過印度侵佔我中國的藏南地區之後進入印度阿薩姆邦,

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孟加拉以後稱為賈木納河, 在孟加拉境內與恒河相匯, 最後注入孟加拉灣, 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

雅魯藏布江, 在古代藏文中稱央恰布藏布, 意為從最高頂峰上流下來的水。 它的源流有三支:北支發源於岡底斯山脈, 叫馬容藏布;中支叫切馬容冬, 因常年水量較大, 被認為是雅魯藏布江的主要河源;南一支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 叫庫比藏布, 該支流每年夏季水量較大。 三條支流匯合後至裡孜一段統稱馬泉河, 但在紮東地區也有稱該江為達布拉藏布, 藏語馬河之意;或叫馬藏藏布, 藏語為母河之意。 拉孜地區叫羊確藏布。 拉孜以西, 雅魯藏布江統稱達卓喀布,

藏語意為從好馬的嘴裡流出來的水。

曲水一帶地方, 藏語叫雅魯, 該江流至山南一帶叫雅隆(因山南地區有條雅隆曲得名), 因此, 才稱這條河流為雅隆藏布。 但在曲水地區念作雅魯, 因為“魯”藏語確切語音稱“隆”, 意即從曲水以上流經河谷平原的河流,

所以全段河流總稱雅魯藏布江。

>>>>

源頭

雅魯藏布江的南面聳立著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喜馬拉雅山, 北面為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喇山脈。 南北之間為藏南谷地, 藏語稱之為“羅卡”, 意為“南方”, 谷地呈一東西走向的寬闊低緩地帶, 雅魯藏布江就靜靜地躺在這一谷地裡。

與谷地的地貌相一致, 雅魯藏布江流域東西狹長, 南北窄短。 東西最大長度約1500公里, 而南北最大寬度只有290公里。

1945年中國科學院組織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進入河源區, 經過深入研究, 得出傑馬央宗曲為正源的正確結論。 源頭海拔5590米, 河源區由傑馬央宗曲和庫比藏布兩河組成。在兩河源頭有傑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構成巨大的固體水庫。由於冰川退縮成大面積冰磧物,谷地呈“U”形。傑馬央宗曲冰峰林立,擁抱著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雲霧,像透明的羽紗在半空中輕輕地飄動。

>>>>

上游

從傑馬央宗冰川的末端至裡孜為上游段,河長268公里,集水面積265700平方公里,河谷寬達1~10公里。桑木張以下河段稱馬泉河,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水流平緩,江心湖和汊流發育,兩岸大片沼澤地內棲息著許多水鳥。馬泉河穿行在南面的喜馬拉雅山和北面的岡底斯山之間,谷地開闊,一般都有10~30公里。寬谷中的馬泉河就像一條銀色緞帶,鋪展在煙雲飄渺的雪山腳下,馬泉河最大的支流――柴曲,彎彎曲曲把無數晶瑩奪目的小湖泊穿綴在一起,一直掛到那緞帶上。這雪山、緞帶、湖泊都鋪在一塊一望無際猶如翠綠絨氈的草地上。這幅美麗的圖景,就是上游馬泉河地區的寫照。

馬泉河流域基本上都是牧區,在帕羊以下河谷兩側是由高蒿草組成的沼澤化草甸景觀,這裡是最優良的冬春牧場。在帕羊以上,沼澤化草甸由溫變幹,漸趨消失,坦蕩的谷地出現一片針茅草原景觀,廣泛分佈著紫花針茅和蒿子,呈現一片黃綠色的景象。這裡是上游地區主要的夏季牧場。

馬泉河谷地的上段,由於人煙稀少,茫茫草地還是一個動物樂園,有藏羚羊、岩羊、野驢、耗牛、熊、狼、狐狸、鼠、兔等多種動物。廣漠無際的河谷草地上,還散佈著排排巨大的黃灰色新月形沙丘,沙丘垂直於風向,多的地方,像鏈條一樣連接起來,這些沙丘是冬春旱季馬泉河枯水季節裸露的河沙,在經常的西風作用下搬運堆積起來的。

>>>>

中游

從裡孜到派鄉為中游段,河長1293公里,集水面積163951平方公里,兩岸支流眾多。這裡海拔已降到4500米以下。中游河段呈寬窄相間的串珠狀。在寬谷段,谷底寬達2~8公里,水面寬100~200米,有河漫灘,也有高出水面10~120米的階地。水流平緩,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站在兩側山地俯瞰寬穀,但見藍綠色的江面和金光燦燦的沙洲相間,構成特有的辮狀水系。在峽谷段,河谷呈“ V ”型,兩岸山體陡峻,穀底寬50~100米,

水流湍急。兩岸陡壁懸崖,中間流急浪高,水勢奔騰咆哮,穀坡以崩塌為主的物質移動十分強烈。最有名的是桑日縣的加查峽谷,長42公里,寬只有30~40米,落差竟達300多米。在加查峽谷中,由於堅硬的基岩和橫向斷裂的作用,或由於大塊崩石的堵塞,河床分別在增和尼阿日喀等兩處形成相對高4.8米和5.2米的瀑布。在這裡,江流以雷霆萬鈞之勢奔流而下,激起一串串乳白色的浪花和水霧,使人驚心動魄!這類峽谷中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而且在峽谷的兩口往往有平坦的階地存在,加上與峽谷相串聯的寬穀盆地地形,為水能資源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集中了雅魯藏布江的幾條主要支流,如拉喀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等。這些巨大的支流不但提供了豐富的水量,而且提供了寬廣的平原,如拉喀藏布下游河谷平原、日喀則平原、拉薩河谷平原、尼洋河林芝河谷平原等。這些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寬2~3公里,最寬可達6~7公里,沿河長可達數十公里。這裡水利灌溉和機械化條件都較優越,阡陌相連,人煙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農業區,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基地和高產穩產農田的發展場所。

雅魯藏布江中游還是西藏一些重要城鎮的所在,如自治區首府、“日光城”拉薩。第二大城市古城日喀則,具有抗英鬥爭光榮歷史的英雄城市江孜,新興的工業城市林芝八一鎮,山南重鎮澤當等等,都坐落在流域內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成為西藏工農業經濟、貿易、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雅魯藏布江哺育著兩岸百十萬英勇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歷來以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繪繡著這壯麗的山河。

>>>>

下游

派鎮到巴昔卡附近為下游段,河長496公里,集水面積49959平方公里。河流從米林縣裡龍附近開始逐漸折向東北流,經派鄉轉為北東流向至帕隆藏布匯入後,驟然急轉南流進入連續高山峽谷段,經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彎頂部兩側,有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壘峰和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從南迦巴瓦峰到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的雅魯藏布江的水面垂直高差達到7667米,可稱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峽谷段。從峰頂的冰川和永久積雪帶到谷地的熱帶,構成了垂直地帶。大拐彎峽谷歷來以它的雄偉峻險和奇特的轉折而聞名於世。那裡的雅魯藏布江就像深嵌在巨斧辟開的狹縫裡一樣。穀底是呼嘯奔騰的急流,河床灘礁棋布、亂石嵯峨。在下游,像這類峽谷一個接著一個,千回百折,山嘴交錯,層巒疊嶂;峽谷兩側山坡是森林密佈,滿坡漫綠,看來又是那麼幽深秀麗。它那連綿的峰巒和不盡的急流相結合,構成一幅壯麗動人的畫面。

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彎峽谷,從派鎮到墨脫縣希讓河長220多公里的河段內,河床下降了2200米,平均1公里內跌落10米多。奔騰的江流在迂回曲折的峽谷中奔流,這裡不但蘊藏著充沛的水力資源,而這大拐彎峽谷的地貌形成,又為豐富的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條件。初步計算,大拐彎峽谷中的水力資源要占整個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的2/3以上,其水能的單位面積蘊藏量在世界同類大河中是少見的。

位於雅魯藏布大峽谷中的墨脫縣,沿江狹長分佈,就像鑲嵌在峽彎中的一塊綠色的翡翠,是有名的“高原上的西雙版納”。這裡隨著河流的降低,南來的濕潤氣流已能沿河穀長驅直入,使降水增加和氣溫升高。因此這裡的河谷低地具有稻穀飄香、綠竹滴翠、芭蕉迎客的熱帶、亞熱帶風光。這裡還是中國動物界的一個寶庫,各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含沙量最低的大河之一,流水對陸地的侵蝕平均每年只有93噸/平方公里。奴下觀測站多年的平均含沙量只有0.28公斤/立方米。含沙量雖小,但由於徑流量豐富,所以輸沙量頗大。在奴下站1964年實測最大年輸沙量為4620噸。

雅魯藏布江一瀉千里,它的中上游河谷卻始終嚴格地保持著東西方向,只是到了它的下游又突然作奇特的轉折,形成大拐彎峽谷。並且,它的一些主要大支流如年楚河、拉薩河等又一反常態,呈反向注入幹流。所有這些現象,歷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通過考察,雅魯藏布江的形成主要是適應斷裂構造的結果。它的中上游沿岸斷續出現一系列超基性岩體,它們是深層岩體沿斷裂上升露出地表的結果。同時,沿江兩側地層時代不同、產狀不連續,一些地方還發現有混雜岩等等,地質上認為,雅魯藏布江是堅固的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碰撞的巨大地縫合線,下游大拐彎一帶當時處在碰撞地帶的東北隅,因而碰撞縫合線就有轉折並密集於它的附近。因此,雅魯藏布江主流中上游是適應東西向深大斷裂構造發育的,其下游是適應著構造轉折而變化的,一些巨大的反向支流是適應主幹斷裂的次級斷裂構造的結果。雅魯藏布江是嚴格適應斷裂構造而發育的一條構造河谷,這種嚴格適應構造發育的情況在世界河流中是罕見的。

天上有一條銀河,地上有一條天河。被稱為“天河”的雅魯藏布江,從雪山冰峰間流出,又將冰液玉槳帶向藏南谷地,使這一帶花紅草肥。繁衍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創造出絢麗燦爛的藏族文化,這是我們多民族國家文化瑰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源區由傑馬央宗曲和庫比藏布兩河組成。在兩河源頭有傑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構成巨大的固體水庫。由於冰川退縮成大面積冰磧物,谷地呈“U”形。傑馬央宗曲冰峰林立,擁抱著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雲霧,像透明的羽紗在半空中輕輕地飄動。

>>>>

上游

從傑馬央宗冰川的末端至裡孜為上游段,河長268公里,集水面積265700平方公里,河谷寬達1~10公里。桑木張以下河段稱馬泉河,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水流平緩,江心湖和汊流發育,兩岸大片沼澤地內棲息著許多水鳥。馬泉河穿行在南面的喜馬拉雅山和北面的岡底斯山之間,谷地開闊,一般都有10~30公里。寬谷中的馬泉河就像一條銀色緞帶,鋪展在煙雲飄渺的雪山腳下,馬泉河最大的支流――柴曲,彎彎曲曲把無數晶瑩奪目的小湖泊穿綴在一起,一直掛到那緞帶上。這雪山、緞帶、湖泊都鋪在一塊一望無際猶如翠綠絨氈的草地上。這幅美麗的圖景,就是上游馬泉河地區的寫照。

馬泉河流域基本上都是牧區,在帕羊以下河谷兩側是由高蒿草組成的沼澤化草甸景觀,這裡是最優良的冬春牧場。在帕羊以上,沼澤化草甸由溫變幹,漸趨消失,坦蕩的谷地出現一片針茅草原景觀,廣泛分佈著紫花針茅和蒿子,呈現一片黃綠色的景象。這裡是上游地區主要的夏季牧場。

馬泉河谷地的上段,由於人煙稀少,茫茫草地還是一個動物樂園,有藏羚羊、岩羊、野驢、耗牛、熊、狼、狐狸、鼠、兔等多種動物。廣漠無際的河谷草地上,還散佈著排排巨大的黃灰色新月形沙丘,沙丘垂直於風向,多的地方,像鏈條一樣連接起來,這些沙丘是冬春旱季馬泉河枯水季節裸露的河沙,在經常的西風作用下搬運堆積起來的。

>>>>

中游

從裡孜到派鄉為中游段,河長1293公里,集水面積163951平方公里,兩岸支流眾多。這裡海拔已降到4500米以下。中游河段呈寬窄相間的串珠狀。在寬谷段,谷底寬達2~8公里,水面寬100~200米,有河漫灘,也有高出水面10~120米的階地。水流平緩,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站在兩側山地俯瞰寬穀,但見藍綠色的江面和金光燦燦的沙洲相間,構成特有的辮狀水系。在峽谷段,河谷呈“ V ”型,兩岸山體陡峻,穀底寬50~100米,

水流湍急。兩岸陡壁懸崖,中間流急浪高,水勢奔騰咆哮,穀坡以崩塌為主的物質移動十分強烈。最有名的是桑日縣的加查峽谷,長42公里,寬只有30~40米,落差竟達300多米。在加查峽谷中,由於堅硬的基岩和橫向斷裂的作用,或由於大塊崩石的堵塞,河床分別在增和尼阿日喀等兩處形成相對高4.8米和5.2米的瀑布。在這裡,江流以雷霆萬鈞之勢奔流而下,激起一串串乳白色的浪花和水霧,使人驚心動魄!這類峽谷中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而且在峽谷的兩口往往有平坦的階地存在,加上與峽谷相串聯的寬穀盆地地形,為水能資源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集中了雅魯藏布江的幾條主要支流,如拉喀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等。這些巨大的支流不但提供了豐富的水量,而且提供了寬廣的平原,如拉喀藏布下游河谷平原、日喀則平原、拉薩河谷平原、尼洋河林芝河谷平原等。這些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寬2~3公里,最寬可達6~7公里,沿河長可達數十公里。這裡水利灌溉和機械化條件都較優越,阡陌相連,人煙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農業區,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基地和高產穩產農田的發展場所。

雅魯藏布江中游還是西藏一些重要城鎮的所在,如自治區首府、“日光城”拉薩。第二大城市古城日喀則,具有抗英鬥爭光榮歷史的英雄城市江孜,新興的工業城市林芝八一鎮,山南重鎮澤當等等,都坐落在流域內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成為西藏工農業經濟、貿易、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雅魯藏布江哺育著兩岸百十萬英勇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歷來以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繪繡著這壯麗的山河。

>>>>

下游

派鎮到巴昔卡附近為下游段,河長496公里,集水面積49959平方公里。河流從米林縣裡龍附近開始逐漸折向東北流,經派鄉轉為北東流向至帕隆藏布匯入後,驟然急轉南流進入連續高山峽谷段,經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彎頂部兩側,有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壘峰和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從南迦巴瓦峰到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的雅魯藏布江的水面垂直高差達到7667米,可稱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峽谷段。從峰頂的冰川和永久積雪帶到谷地的熱帶,構成了垂直地帶。大拐彎峽谷歷來以它的雄偉峻險和奇特的轉折而聞名於世。那裡的雅魯藏布江就像深嵌在巨斧辟開的狹縫裡一樣。穀底是呼嘯奔騰的急流,河床灘礁棋布、亂石嵯峨。在下游,像這類峽谷一個接著一個,千回百折,山嘴交錯,層巒疊嶂;峽谷兩側山坡是森林密佈,滿坡漫綠,看來又是那麼幽深秀麗。它那連綿的峰巒和不盡的急流相結合,構成一幅壯麗動人的畫面。

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彎峽谷,從派鎮到墨脫縣希讓河長220多公里的河段內,河床下降了2200米,平均1公里內跌落10米多。奔騰的江流在迂回曲折的峽谷中奔流,這裡不但蘊藏著充沛的水力資源,而這大拐彎峽谷的地貌形成,又為豐富的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條件。初步計算,大拐彎峽谷中的水力資源要占整個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的2/3以上,其水能的單位面積蘊藏量在世界同類大河中是少見的。

位於雅魯藏布大峽谷中的墨脫縣,沿江狹長分佈,就像鑲嵌在峽彎中的一塊綠色的翡翠,是有名的“高原上的西雙版納”。這裡隨著河流的降低,南來的濕潤氣流已能沿河穀長驅直入,使降水增加和氣溫升高。因此這裡的河谷低地具有稻穀飄香、綠竹滴翠、芭蕉迎客的熱帶、亞熱帶風光。這裡還是中國動物界的一個寶庫,各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含沙量最低的大河之一,流水對陸地的侵蝕平均每年只有93噸/平方公里。奴下觀測站多年的平均含沙量只有0.28公斤/立方米。含沙量雖小,但由於徑流量豐富,所以輸沙量頗大。在奴下站1964年實測最大年輸沙量為4620噸。

雅魯藏布江一瀉千里,它的中上游河谷卻始終嚴格地保持著東西方向,只是到了它的下游又突然作奇特的轉折,形成大拐彎峽谷。並且,它的一些主要大支流如年楚河、拉薩河等又一反常態,呈反向注入幹流。所有這些現象,歷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通過考察,雅魯藏布江的形成主要是適應斷裂構造的結果。它的中上游沿岸斷續出現一系列超基性岩體,它們是深層岩體沿斷裂上升露出地表的結果。同時,沿江兩側地層時代不同、產狀不連續,一些地方還發現有混雜岩等等,地質上認為,雅魯藏布江是堅固的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碰撞的巨大地縫合線,下游大拐彎一帶當時處在碰撞地帶的東北隅,因而碰撞縫合線就有轉折並密集於它的附近。因此,雅魯藏布江主流中上游是適應東西向深大斷裂構造發育的,其下游是適應著構造轉折而變化的,一些巨大的反向支流是適應主幹斷裂的次級斷裂構造的結果。雅魯藏布江是嚴格適應斷裂構造而發育的一條構造河谷,這種嚴格適應構造發育的情況在世界河流中是罕見的。

天上有一條銀河,地上有一條天河。被稱為“天河”的雅魯藏布江,從雪山冰峰間流出,又將冰液玉槳帶向藏南谷地,使這一帶花紅草肥。繁衍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創造出絢麗燦爛的藏族文化,這是我們多民族國家文化瑰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