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500萬年薪!500萬房補!高校紛紛開出"史上最高待遇"!

800萬元房補, 100萬元年薪。 這是華東政法大學在2017年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中, 給學科領軍人才開出的該校“史上最高”待遇。

“雙一流”大幕開啟, 歷數各地高校人才引進計畫, “挖”人才的決心可謂不惜血本, 其中尤以“資金實力雄厚的東部理工類高校”為最。

例如,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給引進的首席科學家提供30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給院士500萬元年薪, 天津工業大學給院士500萬元住房補貼……

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席捲”全國, 有人將之稱為新一輪的“挖人大戰”和“雙一流”的“速成法”, 而這其中,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

“東部各高校, 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在近日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工作推進會上,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疾呼:“挖走這些人才, 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

而此前, 教育部已發文要求, 堅持正確導向, 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並明確提出, “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中西部人才流失加劇

最近, 一所南方高校以150萬元年薪來引進華中師範大學的人才, 還附加住房補貼、科研經費等“激勵條款”。 華中師大黨委書記馬敏告訴記者:“如果一位人才被好幾個學校看中, 他們還會競爭‘挖人’, 爭相抬價。 ”

“2017年危機感更強了, 極不穩定, 極不安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才辦公室主任莊世宏對人才流失也有著切膚之痛。

去年以來, 地處陝西的西北農林曾有幾個人才要走的苗頭, 最後雖然挽留住了, 但這使莊世宏感受到了嚴峻的形勢。

不久前, 教育部、財政部等聯合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簡稱“特支計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高層次領軍人才;“青年千人計畫”、“特支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傑出青年基金”、青年“長江學者”等青年傑出人才;地方性人才振興計畫入選者, 如山東“泰山學者”、湖北“楚天學者”、陝西“三秦學者”等等。

高校之所以熱衷於按“頭銜”引進人才, 緣于各類“人才計畫”的入選人數已成衡量大學、學科實力的重要指標,

並在高校排名、學科評估、專案申報、經費劃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與此相應, 高校會依據人才層級的不同, 在科研經費、住房補貼、平臺搭建、團隊組建、薪酬待遇等方面提供不菲的引進條件。 尤其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高房價地區, 動輒幾百萬的安家費或百余平的住房, 以及解決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問題, 幾乎成人才引進的“標配”。

重金引才的背後, 是各地對“雙一流”建設的“大手筆”投資支援。 據中國青年報統計, 在已出臺建設方案的23個省市中, 經費保障粗略計算在400億元左右。

其中, 北京預計投入100億元, 推進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廣東3年計畫投入超百億元, 支援大學建設;河南出臺《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實施方案》,

砸31億元打造“一流學科”;山東將在“十三五”籌集50億元支持“雙一流”建設。

一位被引進上海的年輕學者直言, 高校這是通過“短平快”的人才政策, “多快好省地建設‘雙一流’”。

人才流動是把雙刃劍

“我當然希望引進到更好的人才, 但如果我的人被挖走了, 我也很難過。 ”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主任趙蓉暉直言心中的矛盾, “人才流動是把雙刃劍。 ”

首先, 適度的高校人才流動可以帶動思想、研究、資源和成果的交流, 斬斷學術近親繁殖的路徑, 促進學術創新和發展繁榮。 “因為挖人的學校要把平臺做好、聲譽維護好、條件保障好, 才能吸引人才;有被挖可能的學校也要想盡辦法把人留住。 ”趙蓉暉說。

從國際比較來看, 一項基於27所高校教師的調查顯示,

我國大學教師平均流動率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

然而, 在我國相對不高的流動性背後, 卻隱含著流動集中、惡性挖人、急功近利等問題。

教育部副部長沈曉明也公開指出, 這種現象不僅對西部高校不公平, 而且把人才價格和辦學成本越炒越高, “使一部分高校教師隊伍軍心渙散, 長期下去不利於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陳鵬擔憂:“如果聽任高校人才‘孔雀東南飛’, 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就會面臨空前的危機。 這不僅是教育問題, 更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 它涉及國家中西部發展戰略和東北地區振興計畫的實現。 ”

構建科學的流動秩序

“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 不得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教育部在1月25日發佈的《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中,已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

“高校要儘量做高層次人才流動的加法,而不是局限於國內的‘內部廝殺’。”劉進建議,未來,中國學術人才流動的格局要面向全球視野。

東部高校主要面向北美、歐洲和東亞學術市場,這些國家學術人才培養漸趨飽和,恰是吸引人才的絕佳時機;西部高校則可以重點考慮從“一帶一路”沿線引進人才。

陳鵬認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首先要承認人才流動的合理性,還要強調政府在人才流動中的責任與擔當。“高校人才流動既要考慮國家的發展戰略,又要顧及市場的需求。既不能按照計劃經濟人事管理模式,將人才終身綁定,也不可完全按照市場規則,無視高等學校公共職能和責任擔當。”

據瞭解,自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實施以來,中西部高校師資隊伍水準、人才培養品質、科研服務能力和學校管理水準已得到顯著提升。廣西大學、新疆大學等高校引領本地區實現了“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千人計畫”等領軍人才零的突破。

2017最新發佈的《大資料視角下的中國科研人員狀況系列研究報告》也顯示,2006年至2016年間我國高級科研人才在地域上的分佈呈現日益均衡發展趨勢。

“十三五”期間,高招增量、長江學者、經費投入都將向中西部傾斜,如何引才與育才並舉,既需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探索創新人才政策、提升綜合管理水準,更需要國家層面統籌協調,不斷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實現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不得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教育部在1月25日發佈的《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中,已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

“高校要儘量做高層次人才流動的加法,而不是局限於國內的‘內部廝殺’。”劉進建議,未來,中國學術人才流動的格局要面向全球視野。

東部高校主要面向北美、歐洲和東亞學術市場,這些國家學術人才培養漸趨飽和,恰是吸引人才的絕佳時機;西部高校則可以重點考慮從“一帶一路”沿線引進人才。

陳鵬認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首先要承認人才流動的合理性,還要強調政府在人才流動中的責任與擔當。“高校人才流動既要考慮國家的發展戰略,又要顧及市場的需求。既不能按照計劃經濟人事管理模式,將人才終身綁定,也不可完全按照市場規則,無視高等學校公共職能和責任擔當。”

據瞭解,自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實施以來,中西部高校師資隊伍水準、人才培養品質、科研服務能力和學校管理水準已得到顯著提升。廣西大學、新疆大學等高校引領本地區實現了“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千人計畫”等領軍人才零的突破。

2017最新發佈的《大資料視角下的中國科研人員狀況系列研究報告》也顯示,2006年至2016年間我國高級科研人才在地域上的分佈呈現日益均衡發展趨勢。

“十三五”期間,高招增量、長江學者、經費投入都將向中西部傾斜,如何引才與育才並舉,既需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探索創新人才政策、提升綜合管理水準,更需要國家層面統籌協調,不斷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實現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