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追光者到成為光,席勒儼然是史上最成功的“追星族”

一八二六年

德國魏瑪市的教堂地下室裡挖出了二十三具頭骨, 狼藉的白骨堆中, 有一顆頭骨是大文豪歌德 “生命裡的一半”。 歌德來到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找回席勒。 

席勒是誰?文學史上追星最成功的迷弟之一。 他被稱作是人類歷史上除莎士比亞之外, 最偉大的劇作家。 

其實歌德和席勒不論是階級地位, 財富, 處世之道都是相差甚遠的。 歌德生於特權家族, 父親是皇家參議員, 母親是法蘭克福市議會會長的女兒。 在二十五歲時他便寫出了轟動歐洲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不僅如此, 歌德還擔任過魏瑪共和國的要職,

可謂聲名顯赫, 才華橫溢。 

歌德

而席勒則於1859年出生于德國符騰堡的小城瑪律赫爾的貧窮市民家庭, 比歌德正好小了10歲。 他的父親是軍醫, 母親只是麵包師的女兒。 可席勒對歌德的崇敬之心確是克服了這所有橫亙在他們之間的差距。



席勒

作為歌德的“腦殘粉”, 席勒的成功之處在于他成功地“擠掉”包括貝多芬、黑格爾、恩格斯、謝林等人在內的“歌德粉絲團”裡所有人, 成為了歌德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簡單概括“追星族”席勒與自己偶像的一生“癡纏”:

少年時期便對偶像“一見傾心”。



之後開啟一場長達二十年的吸引偶像注意力“大作戰”。 

經過不懈努力, 成功讓偶像記住了自己, 並且偶像說出了這樣的話:席勒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他把靠近他的一切人都把握得緊緊的。 

生前與偶像談笑風生, 死後令偶像餘生銘記。 偶像辭世前的遺願是死後將自己安葬在他身旁。 席勒大概是所有追星族裡最成功的那個了。

很多時候, 現實生活遠比小說裡的浪漫主義來得更加浪漫。 

生於貴族家庭的歌德, 二十五歲時寫出了一部轟動歐洲的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這部作品讓戎馬一生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 閱讀七次之多。 而彼時的席勒還只是一個十五歲的毛頭小子。 此後席勒就一直夢想著能夠結識到歌德。

席勒在耶拿大學任教的日子裡, 歌德回到魏瑪城, 席勒想盡一切辦法試圖引起歌德的注意, 甚至公開批評歌德的著名劇作《哀格蒙特》, 可他等來的是冷漠和漠然, 盡在咫尺的歌德彬彬有禮的回避著他。 

一七九三年, 席勒主持出版文藝雜誌《季節女神》, 多次向歌德約稿, 但通通都被拒絕。 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為這時候的歌德已然是大師級的人物, 而席勒卻只是眾多歌德崇拜者中的一個後輩。 但這些拒絕都不曾擊退過席勒的熱情。 

一七九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他給歌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在這封信中席勒對歌德表現出同時代人難以企及的深刻理解, 終於擊中了歌德心底的一片柔軟, 方才讓歌德有知己相逢恨晚的感覺。

歌德從那封信中感受到了自己可能不曾發覺的理性的缺失。

在當時社會等級無比森嚴的環境下, 平民出生的席勒與自己喜歡的作家之間隔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這道身份鴻溝不亞於他十年後所作的《陰謀與愛情》裡那樣。 

但席勒克服了這些鴻溝障礙。 一段曠世友誼的誕生, 必然要從一方鍥而不捨的追求開始。 席勒是先邁開腿的那一方。 就像是一首我很喜歡的歌裡唱的那樣“我可以跟在你身後, 像影子追著光夢遊”。 一直追著光奔跑的人, 直到他自己有一天也變成了光, 才能不必仰望面前的這束光, 而是能以一種更耀眼的方式去靠近。 席勒從前是追著歌德這束光奔跑的追光者, 他之所以能夠在眾多追光者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是因為他也成了能夠照到歌德眼裡的一束光。

年輕的席勒想方設法地吸引歌德的注意。他有崇高的抱負,而歌德就是他選中的命裡與自己最相互補的人。

德國文學的黃金時代裡,文壇“雙子星”終於得以相互吸引。至此以後,一直到席勒逝世的那一天,兩人保持著長達十年的友誼,兩個人來來往往寫了上千封信。

“您給予我第二次青春,當我差不多已經完全停止創作的時候,您又使我成為詩人。”歌德曾以感激的口吻對席勒說。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傳遍世界的時候,引起了許多爭執和分歧,歌德執拗地說“古典”與“浪漫”這兩個概念是源于席勒和他兩個人的。

只有無情的歲月可以將他們分離

是的,席勒先離世了。席勒去世的那年,歌德也身染重病,臥病在床。他隱約感覺到身邊的人有什麼事情瞞著他。

歌德沒有參加席勒的葬禮,他忍受不了死亡。三周後,他寫信給一位朋友,他說:“我原本以為,失去的是我自己,但現在我失去的是一位朋友,在他那裡有我半輩子人生。”

二十年後,再度相見,可是再相逢,已成隔世。

當初與自己共度良宵,喝酒,燒烤,夜裡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太陽系的那個摯友,已然褪去皮肉,遺失了音容笑貌,成了一具白骨,他再也找不回那道能與之對望的眼神了。

歌德走近掩藏白骨的地下室,他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些深夜長談,他們常常如此對望。年近七十歲的歌德憑著那些埋藏在心底的記憶,在幾十具骷髏中辨認出席勒的骨骸。

這一次,歌德捧著他說: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他小心地將朋友的骨頭放在一個精美的玻璃盒子裡,下面墊著一個藍色枕頭,他凝視著他,那是他曾經最好的朋友。

我要與你長長久久地在一起了

一八二九年,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歌德親自挑選設計墓地,為席勒主持驗屍重葬儀式。三年後,歌德去世,按照他的遺願,被安葬在席勒旁邊。從此一對好友生死相依的真摯友情,化為千古流傳的永恆。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後,席勒的棺柩中又多出一顆顱骨,可能是當初轉移席勒的棺柩時,工作人員手忙腳亂造成的差錯。

事實上,經過後世解剖學家的研究,歌德去世以後葬在他身旁的那顆頭顱,並非是席勒的。而席勒的骨頭究竟去了哪裡,德國人至今也沒有找到。世上再無歌德,哪裡會有人能再找到席勒,帶他回家。

我們將永遠無從得知那些夜裡,老去的歌德透過那對空洞的眼睛,究竟看見了過去的什麼。

但是我們知道的是,這世上倘若沒有席勒,歌德也許無法保有少年維特式的青春激情。而世上倘若沒有歌德,席勒也許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被湮沒,這份偉大的友情讓他們得以彼此成全。

歌德是個天才的感性詩人,席勒則是善於推理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激情 ,一個冷靜,一個傾向於浪漫主義,一個側重於現實主義,他們看似不相匹配,卻無比巧妙的融合到同一首歌中。歌德與席勒的瑰麗夢想,可以說是照亮了歐洲文學史上的半邊天空。

而現在只有魏瑪城中歌德和席勒的雙人雕像紀念碑,在記錄著屬於這兩個偉大的文學創作者的曠世友情。

是因為他也成了能夠照到歌德眼裡的一束光。

年輕的席勒想方設法地吸引歌德的注意。他有崇高的抱負,而歌德就是他選中的命裡與自己最相互補的人。

德國文學的黃金時代裡,文壇“雙子星”終於得以相互吸引。至此以後,一直到席勒逝世的那一天,兩人保持著長達十年的友誼,兩個人來來往往寫了上千封信。

“您給予我第二次青春,當我差不多已經完全停止創作的時候,您又使我成為詩人。”歌德曾以感激的口吻對席勒說。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傳遍世界的時候,引起了許多爭執和分歧,歌德執拗地說“古典”與“浪漫”這兩個概念是源于席勒和他兩個人的。

只有無情的歲月可以將他們分離

是的,席勒先離世了。席勒去世的那年,歌德也身染重病,臥病在床。他隱約感覺到身邊的人有什麼事情瞞著他。

歌德沒有參加席勒的葬禮,他忍受不了死亡。三周後,他寫信給一位朋友,他說:“我原本以為,失去的是我自己,但現在我失去的是一位朋友,在他那裡有我半輩子人生。”

二十年後,再度相見,可是再相逢,已成隔世。

當初與自己共度良宵,喝酒,燒烤,夜裡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太陽系的那個摯友,已然褪去皮肉,遺失了音容笑貌,成了一具白骨,他再也找不回那道能與之對望的眼神了。

歌德走近掩藏白骨的地下室,他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些深夜長談,他們常常如此對望。年近七十歲的歌德憑著那些埋藏在心底的記憶,在幾十具骷髏中辨認出席勒的骨骸。

這一次,歌德捧著他說: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他小心地將朋友的骨頭放在一個精美的玻璃盒子裡,下面墊著一個藍色枕頭,他凝視著他,那是他曾經最好的朋友。

我要與你長長久久地在一起了

一八二九年,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歌德親自挑選設計墓地,為席勒主持驗屍重葬儀式。三年後,歌德去世,按照他的遺願,被安葬在席勒旁邊。從此一對好友生死相依的真摯友情,化為千古流傳的永恆。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後,席勒的棺柩中又多出一顆顱骨,可能是當初轉移席勒的棺柩時,工作人員手忙腳亂造成的差錯。

事實上,經過後世解剖學家的研究,歌德去世以後葬在他身旁的那顆頭顱,並非是席勒的。而席勒的骨頭究竟去了哪裡,德國人至今也沒有找到。世上再無歌德,哪裡會有人能再找到席勒,帶他回家。

我們將永遠無從得知那些夜裡,老去的歌德透過那對空洞的眼睛,究竟看見了過去的什麼。

但是我們知道的是,這世上倘若沒有席勒,歌德也許無法保有少年維特式的青春激情。而世上倘若沒有歌德,席勒也許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被湮沒,這份偉大的友情讓他們得以彼此成全。

歌德是個天才的感性詩人,席勒則是善於推理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激情 ,一個冷靜,一個傾向於浪漫主義,一個側重於現實主義,他們看似不相匹配,卻無比巧妙的融合到同一首歌中。歌德與席勒的瑰麗夢想,可以說是照亮了歐洲文學史上的半邊天空。

而現在只有魏瑪城中歌德和席勒的雙人雕像紀念碑,在記錄著屬於這兩個偉大的文學創作者的曠世友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