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竹子的三個故事(引人深思)

2017-08-23 河南兩學一做

近讀三則與竹有關的故事, 其中蘊含的成才之理, 引人深思。

第一則

有一種毛竹, 在最初的幾年, 它幾乎沒有變化。 但幾年之後, 它會在短短幾個月內瘋狂生長, 很快超過其他竹木。 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在前幾年的時間裡, 毛竹都在深深地紮根, 在不斷積蓄迸發的力量。

根往下紮, 枝往上長, 是植物生長的規律, 也是人才成長的規律。 大凡成功者, 無不是把根深紮實踐的土壤中, 汲取大地的營養, 積蓄向上的力量。

習近平同志曾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寫道:15歲來到黃土地時, 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

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 充滿自信。 他將鄭板橋詠《竹石》詩改了幾個字, 作為自己上山下鄉的深刻體會:“深入基層不放鬆, 立根原在群眾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

可見深入實際、深入群眾, 進行磨煉和積累,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麼重要!有厚積, 才有薄發;有沉潛, 才有飛躍。 恰如古人所言, “大木百尋, 根積深也;滄海萬仞, 眾流成也;淵智達洞, 累學之功也”。

第二則

師傅讓三個徒弟到竹林中各選一根能做笛子的竹子。 徒弟甲選了一根圓潤的竹子, 認為做成的笛子聲音會圓潤;徒弟乙選了一根光潔的竹子, 認為做成的笛子聲音會清脆;徒弟丙選了一根有瘢痕的老竹, 認為做成的笛子經久耐吹。

結果徒弟丙選對了, 深得師傅的贊許。

為什麼徒弟丙選對了呢?因為老竹經過寒冬裡“冰刀霜劍”的打磨, 質地綿密厚實, 做出的笛子不僅聲音清亮悅耳, 而且不變形、不走調。 相比之下, 圓潤的竹子和光潔的竹子因為未經寒冬, 雖然看著圓潤光潔, 但做成笛子後, 不但音色差, 而且容易變形開裂。

有道是“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幹部的成長與選竹做笛子的道理有許多相似之處。 不吃一番苦, 不在嚴酷的環境中近乎殘酷地磨煉, 熱血就無法沸騰, 筋骨就無法舒展, 青春就無法淬火。 凡有作為者, 不依賴於機巧, 也不寄望於僥倖, 吃苦耐勞是他們人生的財富, 埋頭苦幹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第三則

晾衣竿問笛子:同為竹子,

為什麼我一文不值, 而你卻備受歡迎?笛子答:“因為你只挨了幾刀, 我卻經歷了千雕萬鑿。 ”

這則寓言是第二則故事的延伸, 它所蘊含的道理進一步啟示我們, 成才的過程, 不只是吃苦磨礪的過程, 也是“千雕萬鑿”的過程。

孟子在論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時說:“人恒過, 然後能改。 困于心, 衡於慮, 而後作。 ”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 不僅要戰勝各種困難, 經歷挫折和失敗的考驗;而且要不斷戰勝自我, 勇於給自己“修枝打杈”, 這樣人生之樹才能長得挺拔而健壯。

雕塑家用一塊普通的石頭雕了一隻栩栩如生的鷹, 旁觀者問其技, 曰:石頭裡本來就有一隻鷹, 我只不過將多餘的部分去掉, 它就飛起來了。 只要我們不斷雕琢自我, 去掉那些多餘東西的羈絆,

也會如鷹那樣飛得很高。

鄭板橋詩曰:“畫根竹枝插塊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雖然一尺讓他高, 來年看我掀天力!”只要我們如竹那樣紮根沃土、根上發力, 在艱苦環境、關鍵崗位上鍛煉, 就能積蓄足夠的成長力量, 展示“來年看我掀天力”的精彩, 收穫“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出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