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捐款超過20億,他被譽為中國首善,這些年做慈善讓他一夜暴富

在眾多的民營企業家之中, 有一個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從一個小作坊起家成長為億萬富豪, 從一無所有的普通農民成長為中國十大慈善家之一,

他以捐資過億的慈善之舉, 在眾多民營企業家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業軌跡, 並由此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他, 就是2006年中國十大慈善家、江蘇黃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游標

陳游標, 1968年出生于江蘇泗洪縣天崗湖鄉農村。 靠種地為生的父母生育了5個孩子,

陳游標2歲時, 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因為家庭極度貧困, 先後餓死。

這給童年的陳游標帶來了對饑鋨的恐懼記憶, 這種恐懼的記憶喚起了陳游標“靠自己改變命運, 一定要脫貧致富”的想法。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陳游標10歲的時候已經開始了對創業致富的探索。

那時, 正在上小學的陳游標利用中午放學時間, 用兩隻小木桶從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 再用小扁擔挑到離家1公里的集鎮上叫賣, “一分錢隨便喝”, 家鄉許多人至今還記得當年陳游標挑著水桶沿街賣水的情形。

當時, 靠賣水一個中午放學的時間能掙個2-3毛錢, 這大概相當於當時村裡一個成年人半天的工錢了。

童年的陳游標背負著生活的苦難,

同時也背負著對未來的希望。

後來, 陳游標又做起販糧的買賣, 一開始一天賺五六元錢, 後來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 17歲那年暑假結束時, 陳游標掙了2萬元錢, 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1985年, 陳游標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 畢業後, 他選擇繼續創業。

他認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測儀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卻沒有直觀性, 患者不能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 就出資請專家提供指導, 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了簡單的改進, 裝上顯示器外殼, 輸入生理圖像, 這樣患者只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

這個被陳游標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的新儀器, 獲得了國家專利, 一上市就廣受好評。

這樣一台成本不足幹元的儀器, 當年的批發價格約5000元。 陳游標先後打開了江蘇和安徽市場, 半年時間就賣出了5000多台產品。

1996年, 28歲的陳游標創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把電子疾病探測儀賣到了全國20多個省區。 至2000年, 他賺了幾千萬元。

這年, 陳游標到山東泰安考察, 當時的泰安盛產靈芝, 且價格較低, 200元一公斤。 陳游標發現其中有大商機。 “靈芝好是好, 可食用不方便, 如果能磨成粉, 製成膠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

拿到生產許可證後, 他又籌款到上海訂購生產線, 再赴山東泰安大量收購靈芝粉, 回來進行深加工和技術處理, 製成靈芝膠囊。

這樣一來, 200元一公斤收購的靈芝製成膠囊後, 售價達2000元一公斤, 使陳游標收益頗豐。

到2001年, 靠賣耳穴測病治療儀和靈芝膠囊, 陳游標淨賺1.2億元。 “我32歲就通過白手創業成為億萬富翁, 可以算是年輕人創業的榜樣了。 ”陳游標說。

2002年初, 陳游標通過朋友的介紹, 對迴圈經濟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的公司通過競標拿到一個大工程——拆除南京市一個老展覽館——這幢看起來破舊不堪的老建築, 簡直就是一“隱形金礦”, 僅拆下來的廢鋼材、木材、電線電欖、塑膠等就值400多萬元, 刨去工人工資等成本, 這單生意讓陳游標淨賺285萬元。

隨後, 他又將拆遷房屋這一迴圈經濟模式, 移植到廢舊汽車、家電、生產設備等方面, 比如, 報廢車胎可以在清洗, 切塊, 成粉後, 做成農用車胎或塑膠跑道等。 從此, 在陳游標眼裡沒有真正的垃圾, 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

從1998年開始,陳游標開始投身于慈善事業,至今已經捐款超過20億元,更是被譽為“中國首善”。

2014年6月16日,陳游標斥資17.5萬美元在《紐約時報》刊登整版廣告:陳游標將攜手美國慈善機構紐約救助會,請1000名美國窮人及流浪者吃一頓午餐,並在餐後為每人發放300美元現金。

“我的生意現在應接不暇,跟我長年做慈善有很大關係。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譽。我做慈善本來是想回報社會,而社會又給予我良性的回饋。”陳游標說。

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

從1998年開始,陳游標開始投身于慈善事業,至今已經捐款超過20億元,更是被譽為“中國首善”。

2014年6月16日,陳游標斥資17.5萬美元在《紐約時報》刊登整版廣告:陳游標將攜手美國慈善機構紐約救助會,請1000名美國窮人及流浪者吃一頓午餐,並在餐後為每人發放300美元現金。

“我的生意現在應接不暇,跟我長年做慈善有很大關係。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譽。我做慈善本來是想回報社會,而社會又給予我良性的回饋。”陳游標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