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今日處暑:暑氣消而寒意漸生 做到這5條養生提示少生病

處暑, 即為“出暑”, 是炎熱離開的意思。 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 炎陽不再炙烤, 蟬兒不再鳴叫, 熱情的盛夏便漸行漸遠了。 在這季節交換的時間, 白天跟夜晚溫差相距太大, 這個時候很容易忽視對身體的保養。

天氣提示:氣溫下降明顯, 晝夜溫差加大, 雨後豔陽當空, 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 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處暑時節一定要注意這5條提示, 掌控好, 不大意!

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處暑時節, 正值初秋, 暑熱尚未退盡, 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 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准, 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

避免過早起床, 多睡一小時

天氣由原來的炎熱漸漸轉涼了,

這個節氣就是交替的時候, 大自然將陽氣漸漸的由釋放疏泄變成了收斂, 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著季節變換而變換。 所以,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時間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有統計表明, 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因此, 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 又符合養生之道。

多伸懶腰解秋乏

平時多伸懶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 下午工作學習時間長了, 伸個懶腰, 馬上就會覺得神清氣爽、舒服自在。 即使在不累的時候, 伸個懶腰精神爽。 這是因為, 伸懶腰能適當增加對心、肺的擠壓, 促進心臟泵血, 增加全身的供氧。 大腦血流充足了, 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適。

多堅持鍛煉

不管哪個季節, 堅持運動絕對是沒錯的。 入秋之後鍛煉的好處在於, 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 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 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 增加產熱, 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