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都深讀:泉州共用單車蝴蝶效應 它改變了什麼

海都深讀·第120期

共用單車的蝴蝶效應

泉州市區泉秀街, 一對情侶掃碼後一前一後騎走單車。 共用單車的出現, 引發城市生活的接連變樣

閩南網3月27日訊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 偶爾扇動幾下翅膀, 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一輛在泉州街頭等待出租的共用單車, 幾次被掃碼租車、騎上馬路, 也可以在兩周後引起廣東某自行車生產企業, 開始為買不到零件、生產不出自行車而發愁。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闡述的蝴蝶效應, 作用在共用單車身上,

也引發了各種緊密的變化, 小到一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 大到一個產業的興衰。

2010年12月2日, 石獅老人蔡茂坤歷時半個世紀的60多本帳簿曝光, 其中記載, 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 結婚三大件:自行車、手錶、時鐘。 自行車作為稀缺的交通工具, 在民間有記載的時間, 沿海比內陸早了好多年。

2017年3月8日, 泉州市民陳炳焜成為“小黃人”騎行冠軍的消息見諸報端, 他8個多月裡騎行近1400次。 在這條消息前後約1個月的時間裡, Hellobike、mobike、ofo等共用單車相繼登陸, 泉州緊隨國內一二線城市進入共用單車時代。 共用單車(廣義上講, “小黃人”也是一種共用單車)的出現, 改變了陳炳焜的出行習慣, 他拋棄過去的摩托車、電動車、公車, 又騎回了30多年前的自行車。

像陳炳焜這樣的改變,

順勢改變了幾個行業的生存狀態。 摩的師傅說, 3公里以內的顧客少了六成左右, 打算轉行送外賣。 24路公車司機萬師傅也感歎, 上班高峰期70%的老乘客流失了。 泉州中山路自行車銷售行業, 或面臨壓垮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經營者稱, 電動車衝擊了30%, 網購衝擊了20%, 共用單車衝擊了最後的50%。

這樣的改變, 進而讓醫生更忙碌起來——“騎行病”開始多發, 因為座墊不能調節、騎行姿勢不對等引發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在增加;但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區的酒駕數量:晚上出去喝點小酒, 再也不用糾結請代駕還是打的, 直接騎共用單車就行了。

這樣的改變, 也帶動著新興的技術、職業與產業。 為了管理共用單車亂停放, 催生了“虛擬停車位”;為了應對亂象,

也催生了新職業“單車獵人”;自行車生產業隨之迎來春天, 甚至出現資源短缺等現象。

共用單車引發的一系列蝴蝶效應, 猶如一個時代的印記, 已經悄悄烙在我們的日子裡, 不管你在不在意, 它帶來的改變還在繼續, 甚至充滿了未知。

重回生活圈 單車改變什麼

“小黃人”騎行冠軍陳炳焜, 8個多月騎了近1400次, 共用單車已經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幾天, 泉州市區浦西萬達廣場、領袖天地等每一個人流密集區域, 都被黃色、白色、橙色和銀白色的各類單車給搶佔了。

哈羅、摩拜和ofo這三款共用單車, 分別已在泉州街頭投放1.8萬輛、6000輛、1萬輛單車, “小黃人”已投放近1萬輛單車, 且預計4月可全部完成一期工程共13120輛單車的投放。

這樣算來, 泉州街頭已聚集大約4.4萬輛單車了。 這個龐大的數字, 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你我的生活和工作。

上班族:

30年前騎單車上班, 如今又騎回來了

陳炳焜個子不高, 卻雙腿壯實, 跨上自行車, 虎虎生風。 他每天都要騎單車, 只愛“小黃人”, 他家住西郊, 在市區雲鹿路一家石材廠上班, 每天都要騎“小黃人”, 在8個多月的時間裡, 他的騎行次數已近1400次, 扣掉風雨天, 日均騎行七八次, 穩居榜首。 親友們都開他玩笑, “打算騎壞幾輛”?

1968年出生的陳炳焜, 在上世紀80年代, 幹的第一份工作是走街串巷賣報紙, 沒車可不行, 於是湊了150元, 在大米才7毛錢一斤的時代, 憑票在供銷社買了一輛二八自行車。 “二八自行車因型號而得名,

指的是輪子直徑為28英寸(約71.12釐米), 很適合載貨, 不僅是代步工具, 也是一種榮耀, 由此成為那一段歷史印記”。

後來他到磨具廠上班, 原來的騎壞了, 又換了一輛自行車, 直到大概10年前才換成摩托車, 泉州市區禁摩後, 他又換乘超標電動車, 如今就直接騎“小黃人”了。 陳炳焜感慨, “人生是圓的, 又騎回來了”。

“雖然還是自行車, 但兩輛自行車已有天壤之別。 ”陳炳焜說, 和二八自行車不同, “小黃人”可變速、可調坐墊, 還有車燈, 再也不用擔心被小偷惦記, 也不用操心車胎打氣的事, 這輛不喜歡還可隨意換一輛, 滿街都是。

保險業務員:

同時註冊4家APP, 大街小巷換著騎

保險業務員小杜家住豐澤區烏洲路, 市區客戶幾乎都被前輩瓜分完, 為了攢客戶, 他每天都得去清源、常泰、金龍等偏郊區一帶開發挖掘客戶。

這些地方都很遠,有一次,小杜騎電動車去清源街道後茂社區拜訪客戶,回來騎到湖心街車子就沒電了,他只能推著車子滿大街找地方充電。如果一天內約的客戶較分散,他得隨車攜帶4個電池一組的電瓶,因為停在偏僻小巷,他曾丟過兩次價值350元的電瓶。

走一兩公里去客戶家是常有的事。浮橋街道延陵社區一帶,還沒有公車可以到。小杜都是在筍江公園下車走個一兩公里過去,趕時間的話,就得花至少8塊錢打車。“一旦客戶談不成,感覺心都在滴血”。

自從有了共用單車,小杜把4家單車的APP都註冊了。如今,去拜訪客戶,都是騎電動車和共用單車相結合。電動車快沒電了,他就把車停在快速充電站充電,找輛共用單車繼續走,等拜訪完客戶回來取車,電動車已經充飽了電。

小杜粗略算了一筆賬,這樣騎共用單車半個月,沒再打過車,已經省下至少五六十元。

三口之家:

共用單車走進生活,上學買菜飯局都需要

對家住寶洲花園社區的現代中學初二年學生小蕊來說,每天上下學最煩人的是擠公車,“以前每天上下學就像沙丁魚罐頭一樣,在公車裡晃來晃去”。

“坐公車到學校差不多半個小時,現在我騎自行車15分鐘搞定。”小蕊說,騎車上下學不僅節約時間,最重要的是,可放鬆心情,她常邊騎車邊哼歌。

小蕊所在的班級有57人,據她所知,至少有40人註冊一到兩個共用單車帳號。特別是住校生,有了共用單車以來,就常常結伴騎車去遠一點的地方吃午飯,換換口味改善生活。

小蕊的媽媽胡女士也是共用單車的粉絲,週末,她常和女兒騎車去公式埔碼頭買剛打撈上來的海鮮。騎行閒聊中,女兒特別願意跟她分享小秘密。來回一個小時的騎行,不僅增進了母女感情,還鍛煉了身體。

小蕊說,爸爸郭先生是家裡最懶的人,幾乎沒見他運動過。但爸爸擅長交際,每週都有酒局,以前他都是打車去聚餐,自從社區門口有了共用單車,近的地方,爸爸都會騎車過去。這樣幾次騎下來,爸爸也愛上了騎自行車,還會在朋友圈曬騎行公里數。

共用單車已經走進一家三口的生活圈,郭先生指出,有時候一家三口要去萬達吃飯,打車到寶洲街太堵,走路要花半個小時,而騎自行車過去就方便多了,不僅省錢,還鍛煉身體,並低碳環保。

夜生活者:

醉駕不值得,代駕不划算,還是單車省事

王先生也對共用單車青睞有加。他記得2013年前,泉州還沒嚴查酒駕,不管喝多喝少,都是自己開車回家,“真慶倖沒出過事”。

醉駕入刑後,交警嚴查酒駕,他開始改叫代駕。“有時候才喝一點酒,人清醒得很也得叫代駕,晚上11點要79元,12點要99元,次日淩晨要100元以上,太不划算。這種時候,騎個自行車回去,不僅省錢,還能消食,回家還可洗個澡。

“夏天騎車的人會更多。”王先生說,泉州人一到夏天都喜歡在大排檔喝兩杯,大家第二天還要上班,都不會喝多,就是朋友間聚聚,騎電動車也算酒駕,騎自行車就能省不少事。

對沒車一族的楊先生來說,喝完酒騎共用單車是最優選擇。前幾天,他在西郊一大排檔喝酒到次日淩晨1點,打的要等,叫順風車擔心錢包手機被順走。一番打算下,他走了幾米,刷了一輛共用單車就上路了。路上他還碰到交警查酒駕,他特意發了個朋友圈,慶倖自己騎的是非機動車,交警不抓。

有交警人士指出,共用單車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區的酒駕數量,“嚴查酒駕只是手段,共用單車從根本上解決市民喝酒前後的出行方式,反而更能見效”。

骨科醫生:

10名膝關節疼痛患者,有1人是騎車者

34歲的蔣先生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從家到單位也就三四公里的路程。自從有了共用單車,他幾乎天天都騎自行車,一天大概4趟次。然而,騎了3個星期,他發現上下樓梯有些不得勁,雙膝關節有些酸痛。痛了一個星期後,他去醫院諮詢醫生,一聊才知道,原來是騎自行車惹的禍。

為了取車、停車方便,蔣先生都是騎共用單車。這些單車都不能調坐墊,有時坐墊太高,腳只能蹦得直直的,導致膝關節張力太大;有時坐墊太低,膝蓋曲得很緊,導致髕骨碰撞、摩擦,出現膝關節疼痛現象。

泉州市正骨醫院運動醫學科朱勇醫生介紹,自從共用單車入泉以來,他接診的膝關節疼痛患者,每10人中就有1人因為騎車姿勢不正確而引發。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俞海明介紹,共用單車出現後,不少市民選擇騎車上班,大多是三四十歲的工薪階層,由於平時久坐、運動少,更關鍵的是騎行姿勢不正確,容易導致髕骨關節壓力過大,才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的現象。

醫生建議,市民最好選擇能調坐墊高度的單車,車座高度應以人坐在座墊上,雙腳自然下垂剛好著地為宜,一來保護膝蓋,二來便於能用腳踮地隨時停車。

你們的春天 我們的冬天

泉州市區泉秀街一公交網站,共用單車、摩的工、計程車、公車紛爭客源

24路公交司機萬金成,大家都很熟悉,他常做好事廣獲乘客點贊(本報“好人力量”曾多次報導),人緣好也讓他有了一大批熟客。 3月22日下午兩點,本是下午上班小高峰的時間,萬師傅開的24路公車從泉州市區客運中心站開至寶洲街中段時,車上只有2名乘客,“往常至少得有十幾人,我估計以前的老熟客70%都流失了。”萬師傅說,共用單車的出現,對市區公交線路影響很大。據他觀察,上班族群體的流失最大,早晚上下班時間的影響最為明顯。

羅女士家住中遠名城社區,以前上下班都是坐24路等公車去浦西萬達上班。乘公車有時擠不上,且寶洲街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又特別堵,自從有了共用單車,她都是騎車上下班。“每趟不僅節省五六分鐘,還可省下1元錢。我常在泉秀路紅綠燈處碰到萬師傅,每次都跟他打聲招呼呢!”

面對共用單車,萬師傅感受到了寒意,羅女士感受到的卻是春風,這樣的落差,正在泉州乃至全國多個領域接連上演。

公交客流量一直下滑

共用單車是因素之一

實際上,最先感受到寒意的,要屬泉州公交社區巴士。去年7月1日,“小黃人”正式出街,同一天,泉州公交公司推出社區巴士,二者同為彌補短途出行的最後一公里。這場“近身肉搏戰”,“小黃人”勝出,社區巴士完敗:平均跑5趟才能載到1名乘客。後來,泉州社區巴士改為觀光電動車塊狀運營,結果奇招見效,不僅避開了強敵“小黃人”,也打了場翻身仗。

對於眼下的共用單車混戰局面,泉州公交發展有限公司經營業務部副經理陳冬毅認為,“對常規公交的短途出行肯定有一定的衝擊,但暫時無法通過資料來體現”。

陳冬毅指出,公車客流量近年來一直呈下滑態勢,但仍維持在年客流量1億人次以上,背後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共用單車只是其中之一。市民出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自駕車、網約車、公車、電動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五花八門,不再如以前那樣選擇單一了。這必然導致公交客流量下滑,在其他城市也存在類似情況。“對泉州公交來說,這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促使泉州公交要加快提升服務水準,加快線路佈局並加密班次,縮短乘客候車時間,讓公交更好等,讓更多人願意坐公車。”

3公里生意少了六成

摩的欲轉行送外賣

3月24日下午3點多,海都記者在客運中心站南門公交站牌後,碰到4名電動車摩的師傅正在把停在人行道上的共用單車往遠處搬。

“單車在,坐摩的人就少了,我們也是為了賺口飯吃。”詹師傅開了5年摩的,常年在客運中心站一帶載客,他說自從共用單車出現,3公里以內的顧客少了六成左右。他每天早上8點出門,晚上10點回家,有時一天賺不到100元。看到身旁幾個兼職開摩的同行都不幹了,他也打算轉行去送外賣。

騎三輪車拉客近15年的李大叔用“慘澹”來形容最近的生意,“除了下雨天,幾乎沒人坐三輪車了”。“自己騎,速度差不多,還省錢。”李大叔今年52歲,他原本打算再拉客3年就退休,但按照目前的行情,可能撐不到退休了。

短途客源受到影響的,還有計程車。海都記者在泉秀街隨機採訪了十多名計程車司機,他們一致認為,“短途生意受到很大影響”。開計程車6年的蔡師傅說,市區內短途生意平均每天少了五六單。

自行車銷售行業

或被最後稻草壓垮

謝先生在市區中山路租了3間店面,賣鳳凰牌自行車,至今已有21個年頭。“在此前,中山路有上百家自行車銷售點,目前僅剩不到15家專賣門店,七八個老闆在經營”。

“自行車行業的銷售量,電動車衝擊了30%,網購衝擊了20%,共用單車衝擊了剩下的50%。”謝先生直言,目前大多數自行車門店都在虧損。他現階段嘗試轉型賣老年車和童車,勉強能維持店租,但這一購買群體數量很有限,根本賺不了錢。

“共用單車或是壓倒自行車銷售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謝先生說,過去,自行車的購買群體最多的就是中學生和想鍛煉休閒的騎行愛好者,共用單車進駐泉州後,這兩個群體大量快速流失,現在每個月能賣出3輛就不錯了,以往最鼎盛時期一個月能賣出100來輛。

他相信,不久的將來,共用電動車也會進駐泉州,到時候買自行車的人就會更少。有電動車銷售者指出,從“小黃人”到共用單車的進駐,泉州電動車行業銷售量保守估計至少縮減了20%。

謝先生無奈地說,“很多同行都在觀望,也在摸索轉型的方向,但現在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單車生產業迎春天

甚至出現資源短缺

和自行車銷售行業不同,自行車生產行業,隨著共用單車的火爆而煥發出新的生機,甚至有生產自行車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因此股票漲停。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去年以來,這個古老的交通工具自從穿上“共用經濟”的外衣後面貌大改,年底爆紅的共用單車卻帶來了200萬輛/月的需求,相當於每分鐘有45輛單車進入市場。整個自行車供應鏈從節奏、模式到理念都因此進入了互聯網軌道。

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去年單車總產量依然是下滑趨勢,年產量在6000萬輛左右,中高端的只有4000萬輛,而從去年11月開始整個共用單車產能需求200萬輛/月,這相當於原來存量產能的50%,全行業資源一下子短缺了,尤其是去年11月正遇上自行車生產旺季,有些零部件價格漲了5%~8%,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虛擬停車位上線

城市單車獵人出街

共用單車的大舉登陸,也引發了亂停車等管理難題,由此催生了新技術——虛擬停車位、新“職業”——單車獵人。

哈羅單車率先推出“虛擬停車位”,3月1日正式在廈門上線,3月17日在福州上線。摩拜單車也攜手百度雲升級打造“智能推薦停車點”,永安行也在試點“永安棧”,小鳴單車有語音瀏覽車鎖提醒使用者進入到了停放區域。虛擬停車位要求將車停放在規定範圍內,否則將繼續計費,也關不上車鎖。

“虛擬停車位就是在共用單車APP地圖上能看得見且是政府規劃的規範停車區域。”哈羅單車泉州區域負責人王仕平介紹,近期考慮在泉州也上線“虛擬停車位元”,用以引導市民規範停車,並跟使用者信用評價體系掛鉤,對規範停車的市民進行積分獎勵,而非規範停車的將被扣分。同時,通過技術對違章停車進行快速糾正,鼓勵用戶對違規停進社區和車庫的行為進行監督拍照舉報,上傳到手機APP,平臺核實後獎勵信用積分。

哈羅單車鼓勵用戶舉報的做法,其實也就是挖掘和培養新“職業”——單車獵人。

據央視《新聞週刊》報導,隨著共用單車的興起,城市中出現了一群志願者,被稱為“單車獵人”,他們一有時間就在社區內、胡同裡、地下室、樓道裡尋找並舉報違規停放的共用單車。而在最先出現共用單車的北上廣,一群拿著手機拍單車的年輕人開始頻繁出現在街頭巷尾,且這支隊伍正在迅速壯大,目的就是“普及共用單車的正確停放姿勢,向市民傳遞一種共用精神”。

他每天都得去清源、常泰、金龍等偏郊區一帶開發挖掘客戶。

這些地方都很遠,有一次,小杜騎電動車去清源街道後茂社區拜訪客戶,回來騎到湖心街車子就沒電了,他只能推著車子滿大街找地方充電。如果一天內約的客戶較分散,他得隨車攜帶4個電池一組的電瓶,因為停在偏僻小巷,他曾丟過兩次價值350元的電瓶。

走一兩公里去客戶家是常有的事。浮橋街道延陵社區一帶,還沒有公車可以到。小杜都是在筍江公園下車走個一兩公里過去,趕時間的話,就得花至少8塊錢打車。“一旦客戶談不成,感覺心都在滴血”。

自從有了共用單車,小杜把4家單車的APP都註冊了。如今,去拜訪客戶,都是騎電動車和共用單車相結合。電動車快沒電了,他就把車停在快速充電站充電,找輛共用單車繼續走,等拜訪完客戶回來取車,電動車已經充飽了電。

小杜粗略算了一筆賬,這樣騎共用單車半個月,沒再打過車,已經省下至少五六十元。

三口之家:

共用單車走進生活,上學買菜飯局都需要

對家住寶洲花園社區的現代中學初二年學生小蕊來說,每天上下學最煩人的是擠公車,“以前每天上下學就像沙丁魚罐頭一樣,在公車裡晃來晃去”。

“坐公車到學校差不多半個小時,現在我騎自行車15分鐘搞定。”小蕊說,騎車上下學不僅節約時間,最重要的是,可放鬆心情,她常邊騎車邊哼歌。

小蕊所在的班級有57人,據她所知,至少有40人註冊一到兩個共用單車帳號。特別是住校生,有了共用單車以來,就常常結伴騎車去遠一點的地方吃午飯,換換口味改善生活。

小蕊的媽媽胡女士也是共用單車的粉絲,週末,她常和女兒騎車去公式埔碼頭買剛打撈上來的海鮮。騎行閒聊中,女兒特別願意跟她分享小秘密。來回一個小時的騎行,不僅增進了母女感情,還鍛煉了身體。

小蕊說,爸爸郭先生是家裡最懶的人,幾乎沒見他運動過。但爸爸擅長交際,每週都有酒局,以前他都是打車去聚餐,自從社區門口有了共用單車,近的地方,爸爸都會騎車過去。這樣幾次騎下來,爸爸也愛上了騎自行車,還會在朋友圈曬騎行公里數。

共用單車已經走進一家三口的生活圈,郭先生指出,有時候一家三口要去萬達吃飯,打車到寶洲街太堵,走路要花半個小時,而騎自行車過去就方便多了,不僅省錢,還鍛煉身體,並低碳環保。

夜生活者:

醉駕不值得,代駕不划算,還是單車省事

王先生也對共用單車青睞有加。他記得2013年前,泉州還沒嚴查酒駕,不管喝多喝少,都是自己開車回家,“真慶倖沒出過事”。

醉駕入刑後,交警嚴查酒駕,他開始改叫代駕。“有時候才喝一點酒,人清醒得很也得叫代駕,晚上11點要79元,12點要99元,次日淩晨要100元以上,太不划算。這種時候,騎個自行車回去,不僅省錢,還能消食,回家還可洗個澡。

“夏天騎車的人會更多。”王先生說,泉州人一到夏天都喜歡在大排檔喝兩杯,大家第二天還要上班,都不會喝多,就是朋友間聚聚,騎電動車也算酒駕,騎自行車就能省不少事。

對沒車一族的楊先生來說,喝完酒騎共用單車是最優選擇。前幾天,他在西郊一大排檔喝酒到次日淩晨1點,打的要等,叫順風車擔心錢包手機被順走。一番打算下,他走了幾米,刷了一輛共用單車就上路了。路上他還碰到交警查酒駕,他特意發了個朋友圈,慶倖自己騎的是非機動車,交警不抓。

有交警人士指出,共用單車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區的酒駕數量,“嚴查酒駕只是手段,共用單車從根本上解決市民喝酒前後的出行方式,反而更能見效”。

骨科醫生:

10名膝關節疼痛患者,有1人是騎車者

34歲的蔣先生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從家到單位也就三四公里的路程。自從有了共用單車,他幾乎天天都騎自行車,一天大概4趟次。然而,騎了3個星期,他發現上下樓梯有些不得勁,雙膝關節有些酸痛。痛了一個星期後,他去醫院諮詢醫生,一聊才知道,原來是騎自行車惹的禍。

為了取車、停車方便,蔣先生都是騎共用單車。這些單車都不能調坐墊,有時坐墊太高,腳只能蹦得直直的,導致膝關節張力太大;有時坐墊太低,膝蓋曲得很緊,導致髕骨碰撞、摩擦,出現膝關節疼痛現象。

泉州市正骨醫院運動醫學科朱勇醫生介紹,自從共用單車入泉以來,他接診的膝關節疼痛患者,每10人中就有1人因為騎車姿勢不正確而引發。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俞海明介紹,共用單車出現後,不少市民選擇騎車上班,大多是三四十歲的工薪階層,由於平時久坐、運動少,更關鍵的是騎行姿勢不正確,容易導致髕骨關節壓力過大,才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的現象。

醫生建議,市民最好選擇能調坐墊高度的單車,車座高度應以人坐在座墊上,雙腳自然下垂剛好著地為宜,一來保護膝蓋,二來便於能用腳踮地隨時停車。

你們的春天 我們的冬天

泉州市區泉秀街一公交網站,共用單車、摩的工、計程車、公車紛爭客源

24路公交司機萬金成,大家都很熟悉,他常做好事廣獲乘客點贊(本報“好人力量”曾多次報導),人緣好也讓他有了一大批熟客。 3月22日下午兩點,本是下午上班小高峰的時間,萬師傅開的24路公車從泉州市區客運中心站開至寶洲街中段時,車上只有2名乘客,“往常至少得有十幾人,我估計以前的老熟客70%都流失了。”萬師傅說,共用單車的出現,對市區公交線路影響很大。據他觀察,上班族群體的流失最大,早晚上下班時間的影響最為明顯。

羅女士家住中遠名城社區,以前上下班都是坐24路等公車去浦西萬達上班。乘公車有時擠不上,且寶洲街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又特別堵,自從有了共用單車,她都是騎車上下班。“每趟不僅節省五六分鐘,還可省下1元錢。我常在泉秀路紅綠燈處碰到萬師傅,每次都跟他打聲招呼呢!”

面對共用單車,萬師傅感受到了寒意,羅女士感受到的卻是春風,這樣的落差,正在泉州乃至全國多個領域接連上演。

公交客流量一直下滑

共用單車是因素之一

實際上,最先感受到寒意的,要屬泉州公交社區巴士。去年7月1日,“小黃人”正式出街,同一天,泉州公交公司推出社區巴士,二者同為彌補短途出行的最後一公里。這場“近身肉搏戰”,“小黃人”勝出,社區巴士完敗:平均跑5趟才能載到1名乘客。後來,泉州社區巴士改為觀光電動車塊狀運營,結果奇招見效,不僅避開了強敵“小黃人”,也打了場翻身仗。

對於眼下的共用單車混戰局面,泉州公交發展有限公司經營業務部副經理陳冬毅認為,“對常規公交的短途出行肯定有一定的衝擊,但暫時無法通過資料來體現”。

陳冬毅指出,公車客流量近年來一直呈下滑態勢,但仍維持在年客流量1億人次以上,背後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共用單車只是其中之一。市民出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自駕車、網約車、公車、電動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五花八門,不再如以前那樣選擇單一了。這必然導致公交客流量下滑,在其他城市也存在類似情況。“對泉州公交來說,這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促使泉州公交要加快提升服務水準,加快線路佈局並加密班次,縮短乘客候車時間,讓公交更好等,讓更多人願意坐公車。”

3公里生意少了六成

摩的欲轉行送外賣

3月24日下午3點多,海都記者在客運中心站南門公交站牌後,碰到4名電動車摩的師傅正在把停在人行道上的共用單車往遠處搬。

“單車在,坐摩的人就少了,我們也是為了賺口飯吃。”詹師傅開了5年摩的,常年在客運中心站一帶載客,他說自從共用單車出現,3公里以內的顧客少了六成左右。他每天早上8點出門,晚上10點回家,有時一天賺不到100元。看到身旁幾個兼職開摩的同行都不幹了,他也打算轉行去送外賣。

騎三輪車拉客近15年的李大叔用“慘澹”來形容最近的生意,“除了下雨天,幾乎沒人坐三輪車了”。“自己騎,速度差不多,還省錢。”李大叔今年52歲,他原本打算再拉客3年就退休,但按照目前的行情,可能撐不到退休了。

短途客源受到影響的,還有計程車。海都記者在泉秀街隨機採訪了十多名計程車司機,他們一致認為,“短途生意受到很大影響”。開計程車6年的蔡師傅說,市區內短途生意平均每天少了五六單。

自行車銷售行業

或被最後稻草壓垮

謝先生在市區中山路租了3間店面,賣鳳凰牌自行車,至今已有21個年頭。“在此前,中山路有上百家自行車銷售點,目前僅剩不到15家專賣門店,七八個老闆在經營”。

“自行車行業的銷售量,電動車衝擊了30%,網購衝擊了20%,共用單車衝擊了剩下的50%。”謝先生直言,目前大多數自行車門店都在虧損。他現階段嘗試轉型賣老年車和童車,勉強能維持店租,但這一購買群體數量很有限,根本賺不了錢。

“共用單車或是壓倒自行車銷售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謝先生說,過去,自行車的購買群體最多的就是中學生和想鍛煉休閒的騎行愛好者,共用單車進駐泉州後,這兩個群體大量快速流失,現在每個月能賣出3輛就不錯了,以往最鼎盛時期一個月能賣出100來輛。

他相信,不久的將來,共用電動車也會進駐泉州,到時候買自行車的人就會更少。有電動車銷售者指出,從“小黃人”到共用單車的進駐,泉州電動車行業銷售量保守估計至少縮減了20%。

謝先生無奈地說,“很多同行都在觀望,也在摸索轉型的方向,但現在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單車生產業迎春天

甚至出現資源短缺

和自行車銷售行業不同,自行車生產行業,隨著共用單車的火爆而煥發出新的生機,甚至有生產自行車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因此股票漲停。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去年以來,這個古老的交通工具自從穿上“共用經濟”的外衣後面貌大改,年底爆紅的共用單車卻帶來了200萬輛/月的需求,相當於每分鐘有45輛單車進入市場。整個自行車供應鏈從節奏、模式到理念都因此進入了互聯網軌道。

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去年單車總產量依然是下滑趨勢,年產量在6000萬輛左右,中高端的只有4000萬輛,而從去年11月開始整個共用單車產能需求200萬輛/月,這相當於原來存量產能的50%,全行業資源一下子短缺了,尤其是去年11月正遇上自行車生產旺季,有些零部件價格漲了5%~8%,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虛擬停車位上線

城市單車獵人出街

共用單車的大舉登陸,也引發了亂停車等管理難題,由此催生了新技術——虛擬停車位、新“職業”——單車獵人。

哈羅單車率先推出“虛擬停車位”,3月1日正式在廈門上線,3月17日在福州上線。摩拜單車也攜手百度雲升級打造“智能推薦停車點”,永安行也在試點“永安棧”,小鳴單車有語音瀏覽車鎖提醒使用者進入到了停放區域。虛擬停車位要求將車停放在規定範圍內,否則將繼續計費,也關不上車鎖。

“虛擬停車位就是在共用單車APP地圖上能看得見且是政府規劃的規範停車區域。”哈羅單車泉州區域負責人王仕平介紹,近期考慮在泉州也上線“虛擬停車位元”,用以引導市民規範停車,並跟使用者信用評價體系掛鉤,對規範停車的市民進行積分獎勵,而非規範停車的將被扣分。同時,通過技術對違章停車進行快速糾正,鼓勵用戶對違規停進社區和車庫的行為進行監督拍照舉報,上傳到手機APP,平臺核實後獎勵信用積分。

哈羅單車鼓勵用戶舉報的做法,其實也就是挖掘和培養新“職業”——單車獵人。

據央視《新聞週刊》報導,隨著共用單車的興起,城市中出現了一群志願者,被稱為“單車獵人”,他們一有時間就在社區內、胡同裡、地下室、樓道裡尋找並舉報違規停放的共用單車。而在最先出現共用單車的北上廣,一群拿著手機拍單車的年輕人開始頻繁出現在街頭巷尾,且這支隊伍正在迅速壯大,目的就是“普及共用單車的正確停放姿勢,向市民傳遞一種共用精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