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本上海當代流行音樂書裡滿是回憶

8月22日, 上海展覽中心西陽光篷變身音樂的海洋, 《餘音夢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當代流行樂私人話本》首發式上, 上海歌劇院首席女中音王維倩為讀者帶來《蘇州河邊》等經典上海老歌, 回味上海流行音樂情懷。

《餘音夢花街 靡靡思南路——上海當代流行樂私人話本》共包括50餘篇音樂隨筆, 通過一座座地標和音樂人的故事概括了上海流行音樂30年來的發展歷程和歷史變遷。 作者徐冰曾任上海電臺音樂監製, TVB官網總編和節目監製。 創辦《音樂萬花筒》《中國原創音樂榜》《滾石音樂雜誌》等節目, 作為當代華語流行樂傳播的最鮮活直接參與者,

他在書裡描述出上海流行樂人樂事, 以及碎落在風裡雨裡的弄堂滋味。

“我想用書名體現上海的特點, 也有地理音樂的概念。 ”徐冰介紹, “夢花街”是上海老城廂一條東西走向的老街, 紛雜斑駁, 延續著上海最早的本土生活氣息;“思南路”是復興公園旁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 幽香爛漫, 是被法國人設計出來的一條迷情之路。 這些, 都是串聯起這個城市的生態脈絡。

上海曾經是流行音樂的源點。 1927年黎錦暉的《毛毛雨》被認為開創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先鋒, 書的序言說:“請別輕忽怠慢早期的上海流行歌, 它們對後代的流行歌曲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我們無法估計。 我們從後來上海人講話的語氣用語與生活方式, 是看得到的;而當然, 在現在徐冰出版的這本介紹80年代後上海的流行音樂的書裡, 大家更能夠感覺得到:流行歌曲是有傳承的。 ”

為了梳理這些年上海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 徐冰去上海圖書館花了一周時間查閱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報刊。

“我發現資料非常難找, 因為那時候流行音樂還不是官方認可的, 但如果我不寫, 也許很多人就會遺忘。 我把我熟悉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東西先記錄下來, 告訴大家上海的流行音樂故事。 ”

羅中旭也是從上海走出的流行音樂人, 他特地趕來為該書簽售。

“這本書裡有一種上海的情懷, 有一定閱歷的歌迷都會對上海作為中國唱片的發源地的輝煌過去有所留戀和懷想。 ”在書中, 徐冰提到了流行樂壇的“94年現象”, “1994年誕生了大量的知名歌手和經典作品, 不過, 這樣的盛況難以再現。 羅中旭認為, 如今流行音樂的創作生態不如從前, “我們這批歌手以前都在歌廳唱過歌, 都是經歷過五六年的歷練, 才真正走向大舞臺。 現在比賽多了, 一夜成名的機會也多了, 但如果沒有積累, 難以成為真正有實力的歌手。 ”對於速食文化的過分追求也阻礙了流行音樂精品的出現。 “比如劉歡那首《從前慢》表達了從前很多值得細細品味的東西, 就像我們崇尚的工匠精神一樣, 做音樂也需要兢兢業業、慢工出細活,
不是市場需要什麼就去附和什麼, 把自身經歷融合在音樂中, 作品才會有生命力。 ”

如今, 上海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歌手並不多, 作為當年流行音樂發展的前沿陣地, 近來在流行音樂中卻始終沒有站在最前沿。 徐冰認為, 這和上海的“碼頭文化”特徵有關, “把更多人留下來, 這是上海應該做的。 相信之後會有更多音樂人留住上海。 ”

除了文字部分外, 該書還配有專業音樂人精選的65首經典歌曲二維碼, 掃一掃便可以邊傾聽邊閱讀, 感受這座城市的無窮韻味。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新浪微博、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蘇唯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新浪微博、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蘇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