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失落的海歸:留學花費超過100萬,月薪不到6000元

陝西檢察 2017-08-22 08:43

原標題:失落的海歸:留學花費一百萬, 回國後競爭激烈超乎想像

核心提示:在面試一家外資銀行的時候, 賴凱穎發現和她一組進入最終面試的五個應聘者中, 只有自己一個本科畢業生, 其餘四人均是研究生學歷。

時代週報記者 王心昊 特約記者 羅仙仙 發自廣州

賴凱穎從來沒有想到, 回國之後的求職之路竟然會如此曲折。

在面試一家外資銀行的時候, 賴凱穎發現和她一組進入最終面試的五個應聘者中, 只有自己一個本科畢業生, 其餘四人均是研究生學歷。 在這四人當中, 有兩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讀於國內“985”大學, 一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讀于悉尼大學, 另外一位本科就讀於國內“985”大學, 碩士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以前大家會覺得海歸很厲害, 但隨著海歸人數的增加和國內高校的發展, 海歸的競爭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

”她感慨道, 國內競爭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她的想像。

最終, 她還是被刷了下來。

賴凱穎意識到, 籠罩在“海歸”頭上的光環開始漸漸褪色, 大多數海歸和她一樣, 現在不得不面對“骨感”的現實:他們並未收穫理想中的高收入, 就連留學的學費也很難靠薪金賺回來。

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海歸”一詞, 意指回國積極投入市場化浪潮、進行獨立創業或者走上專業技術管理崗位的留學回國人才。

8月12日, 全球化智庫或者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楊飛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來公司應聘的留學生不少, 他們當中也有人表現不好。

楊飛凡所在的公司裡對海歸的接納比例大概為3%, 語言水準是用人的第一要素, 第二是專業技能, 第三是性格態度,

其他再好, 語言達不到標準也是不行的。 “以前有一位英國很好大學畢業的海歸, 順利畢業, 但語言都沒學好。 ”楊稱。

在近期招聘文案策劃時, 楊飛凡就碰到了一位來自美國的留學生, 學習了一年的新媒體專業, “他認為自己是出去‘鍍過金’, 在面試、筆試時的表現都挺一般, 在薪資和發展機會上期待還挺高, 最後沒有留用”。

資料顯示,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突破54萬, 歸國人數超過43萬。

越來越多的海歸湧入國內就業市場的同時, 各種海歸變“海帶”的新聞也是層出不窮: “幾十份簡歷石沉大海”“留學一年月薪縮水不到7000元”“海歸對工作滿意度不足40%”……

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紅霞在研究中認為,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海歸就業的“匹配難”。

一方面, 海歸自身擁有的精英情結使其在就業選擇中難以放下身段、理性選擇;另一方面, 在海歸數量日益增多且高層次人才回流率低的背景下, 海歸在勞動力市場中遭遇社會排斥, 而用人單位在選聘海歸時更加理性、務實, 不再看重海歸的身份符號, 提高了聘用海歸的條件和門檻。

(文中採訪對象均為化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