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來綿參觀考察

3月23日, 在人民公園鄧稼先銅像處, 楊振寧祭奠“兩彈元勳”鄧稼先, 為故友敬獻花籃, 表達追思和哀悼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23日至25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思得、中國科學院院士江松一行來綿, 先後前往梓潼“兩彈城”遺址、老北川縣城遺址參觀考察, 並應邀前往西南科技大學作學術報告。 在人民公園鄧稼先銅像處, 楊振寧還祭奠了已故好友鄧稼先。 市委書記彭宇行會見楊振寧一行並陪同參加祭奠儀式。 市委副書記、市長劉超, 市政協主席張錦明參加會見或祭奠儀式。

在梓潼“兩彈城”遺址,

楊振寧參觀了好友鄧稼先舊居。 鄧稼先舊居是一套紅磚青瓦小別墅, 簡樸而莊重, 舊居旁幾棵樹長得鬱鬱蔥蔥, 院子正前方安放著鄧稼先銅像。 走進屋內, 楊振寧深情地凝望著昔日好友用過的電話機、電腦、牆上發黃的老照片, 不時向大家說起他和好友鄧稼先的故事。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 是我最敬愛的摯友, 他沒有私心, 是個可以做朋友的人。 ”楊振寧說, “我的家裡有一尊和這裡一模一樣的鄧稼先銅像。 ”

來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楊振寧認真參觀、仔細聽取講解員相關情況介紹。 “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災後重建進行得如何?”楊振寧還不時關切詢問當時發生的情況。 楊振寧對北川羌族文化十分感興趣, 在新北川賓館,

楊振寧饒有興致地欣賞了北川羌笛演奏。 “民族的樂器技藝真是了不起!”楊振寧連連稱讚, 並叮囑一定要將這種民族文化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

來到西南科技大學, 楊振寧參觀了學校國家大學科技園, 聽取了學校科研發展情況以及創新創業成果方面的介紹, 認真瞭解了航測無人機、透波圖像偵查儀、樂享3D彩色印表機、特種縫紉繡花一體化控制機等創新成果。 當聽說該校研製的“特種縫紉繡花一體化控制機技術”超越了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時, 楊振寧連連點頭表示讚賞, 並鼓勵大家要繼續懷揣探索求知的精神, 在科學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隨後, 楊振寧為該校師生作了一場題為《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的演講報告,

與大家分享了他從求學到開展學術研究的經歷。

“一直都沒來過綿陽, 原來綿陽是這樣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城市。 ”這是楊振寧對綿陽的城市印象。 他在與彭宇行見面時說, 綿陽是我的好友鄧稼先曾經工作的地方, 我一直想來看一看。 綿陽作為國家科技城, 擁有眾多的科技和人才資源, 近年來在推進軍民融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 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綿陽城市面積有多大, 有多少人口, 有多少所高校, 有哪些歷史文化遺跡和名勝?”楊振寧表示將利用此次來綿機會, 走一走看一看, 更多地瞭解綿陽, 並希望能發揮自身在人才、技術、研究等方面的優勢, 為綿陽科技城建設提供更多的幫助支援。

彭宇行在會見中, 對楊振寧院士一行來綿表示歡迎, 感謝楊院士對綿陽的關心關注。 他說, 楊振寧院士學術卓著、享有盛譽, 在科研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綿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國家唯一科技城, 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主要承載地, 擁有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院所和高校, 同時也是以鄧稼先、于敏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兩彈一星”元勳長期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 當前, 綿陽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全力推動國家科技城建設。

綿陽未來發展, 關鍵靠科技、出路在創新。 希望楊振寧院士更多地瞭解綿陽, 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多提寶貴意見。 我們將秉承勇攀高峰、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厚植科技優勢, 大興創新創造新風, 努力把綿陽建成創新驅動先行市、軍民融合示範市。

會見結束後, 楊振寧院士一行在彭宇行、劉超、張錦明的陪同下, 來到人民公園鄧稼先銅像處, 祭奠“兩彈元勳”鄧稼先。 祭奠儀式莊嚴肅穆, 95歲高齡的楊振寧院士緩慢來到鄧稼先銅像處深鞠一躬, 為故友敬獻花籃, 表達追思和哀悼。 據瞭解,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北平崇德中學的校友, 兩人既是安徽老鄉, 又是最要好的同學和朋友, 兩人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 在世界科學界傳為美談。

楊振寧院士夫人翁帆, 中物院科協主席譚志昕, 副市長蔣麗英、市政協副主席田榮華、市委秘書長鄒若力等參加會見或在綿相關活動。

新聞連結

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他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瞭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楊振寧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他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與鄧稼先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于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自此,兩人成了要好同學和朋友。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楊振寧一家隨校遠赴西南大後方。

1941年夏,鄧稼先考取西南聯合大學,此時楊振寧已是西南聯大三年級學生,在該校,兩人又可以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到中國,從那以後,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聯繫。

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中國,到上海之後定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第一個就是鄧稼先。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住院治療。1986年5月與6月,楊振寧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返回美國後,楊振寧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藥,托人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鄧稼先去世。楊振寧回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將一隻盒子交給楊振寧,盒子裡整齊地放著他們家鄉安徽出產的文房四寶,表示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他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瞭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楊振寧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他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與鄧稼先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于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自此,兩人成了要好同學和朋友。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楊振寧一家隨校遠赴西南大後方。

1941年夏,鄧稼先考取西南聯合大學,此時楊振寧已是西南聯大三年級學生,在該校,兩人又可以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到中國,從那以後,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聯繫。

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中國,到上海之後定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第一個就是鄧稼先。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住院治療。1986年5月與6月,楊振寧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返回美國後,楊振寧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藥,托人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鄧稼先去世。楊振寧回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將一隻盒子交給楊振寧,盒子裡整齊地放著他們家鄉安徽出產的文房四寶,表示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