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聖城、洛城、文家三個街道今天被曝光 因為老百姓說了這件事

用新聞的力量推動進步

用輿論的作用促進發展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血脈, 是市民的精神家園。 今年以來, 我市堅持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提升市域綜合競爭力和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強力推手,

加大基礎投入, 加強載體建設, 傾力打造“文化名市”, 形成了市、鎮、村三級聯動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提升了廣大市民的幸福指數。

市民張桂香今年67歲, 從小喜歡戲曲, 以前都是在廣場上清唱幾句, 可自從洛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投入使用, 就有了專業的演出排練場所。

洛城街道洛西村村民 張桂香:哪一方面都很好, 你看看擺設的屋裡, 在這聚會在這唱, 多好啊, 琴師也是一流的。 出了家門就過來, 從這裡過去有100米,

太方便了。

洛西村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的京劇演唱隊伍, 村民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漲。 為回應我市文化建設, 該村投資1300多萬元, 建設了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促進了村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

洛城街道洛西村黨支部書記 劉文喜:我們將以前的文化活動場所改造升級, 配備了戲曲室以及樂器、健身器材、圖書室、電子閱覽室, 室外活動大舞臺, 全天候對村民免費開放, 定期為村民播放電影,邀請市里歌舞團表演節目。

村級文化綜合性服務中心有效解決了文化場所與農民群眾“離得遠”的問題,而鎮街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則解決了文化服務內容“跟不上”的問題。聖城街道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就坐落在向陽社區內,他們經常免費舉行各種興趣班和文化活動,為街道居民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聖城街道向陽社區居民 楊凡:我每個週六都來學習國畫和毛筆字,我在這學習已經有三年了。我也有了一技之長,而且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了。

聖城街道向陽社區黨委書記 王龍芬:還設有舞蹈室、美術室、書畫室等各種功能室,每週一至週五,免費為社區居民開放,週六、周日則是青少年宮少兒活動時間,由此形成了夕陽拖朝陽、雙陽共輝煌的格局。

為了緩解基層文化隊伍薄弱的問題,我市著力打造“兩個基地”建設,將市文化中心打造成為群眾藝術培訓基地,將歷史文化中心打造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近年來,市文化館加大了人才培訓的力度,開展了一系列文化藝術公益培訓,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成為文化服務的參與者和享受者。

市文化館館長 張曉青:以濰坊市“百千萬”和我市“雙百雙千”公共文化人才培訓工程,及文化輔導員進社區進學校活動為抓手,以文化館培訓中心為核心,開展各類藝術培訓班,培訓文藝骨幹,今年以來共培訓文藝骨幹及文藝愛好者9000人次。

另外,借創全國文明城市的東風,我市投入2億元建設了核心價值觀公園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免費開放的公園不僅設施配備齊全,還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覆蓋城鄉,營造了濃厚文化氛圍。

文家街道居民 井慶曉:潛移默化受薰陶,每次都走到這個地方,可以順便看一下,然後知道咱們這個社會大環境下,它的要求是什麼樣的。

文家街道宣傳委員 韓偉濤:文家街道今年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場六處,一處在街道駐地,另外五處是開放式的,分別在王端宇村、南潘曲村、文家村、前遊村、大堯村,分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美德、傳統教育、孝道等共五個方面的內容。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設施已實現全覆蓋,通過市鎮村三級聯動,全市實現了以城區文化輻射帶動農村,以農村文化豐富反哺城區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讓城鄉居民同享“文化陽光”。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圍繞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建設,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級公共文化設施為龍頭、鎮街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紐帶、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依託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格體系,使文化服務真正普及到基層,惠及到群眾,無處不在的文化薰陶和文化教育,正在彙聚起建設文化名市的強大合力,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訴求,提升了廣大百姓的幸福指數。

編輯:田夢

責編:李瑞

監製:張學軍 宋成軍

定期為村民播放電影,邀請市里歌舞團表演節目。

村級文化綜合性服務中心有效解決了文化場所與農民群眾“離得遠”的問題,而鎮街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則解決了文化服務內容“跟不上”的問題。聖城街道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就坐落在向陽社區內,他們經常免費舉行各種興趣班和文化活動,為街道居民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聖城街道向陽社區居民 楊凡:我每個週六都來學習國畫和毛筆字,我在這學習已經有三年了。我也有了一技之長,而且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了。

聖城街道向陽社區黨委書記 王龍芬:還設有舞蹈室、美術室、書畫室等各種功能室,每週一至週五,免費為社區居民開放,週六、周日則是青少年宮少兒活動時間,由此形成了夕陽拖朝陽、雙陽共輝煌的格局。

為了緩解基層文化隊伍薄弱的問題,我市著力打造“兩個基地”建設,將市文化中心打造成為群眾藝術培訓基地,將歷史文化中心打造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近年來,市文化館加大了人才培訓的力度,開展了一系列文化藝術公益培訓,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成為文化服務的參與者和享受者。

市文化館館長 張曉青:以濰坊市“百千萬”和我市“雙百雙千”公共文化人才培訓工程,及文化輔導員進社區進學校活動為抓手,以文化館培訓中心為核心,開展各類藝術培訓班,培訓文藝骨幹,今年以來共培訓文藝骨幹及文藝愛好者9000人次。

另外,借創全國文明城市的東風,我市投入2億元建設了核心價值觀公園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免費開放的公園不僅設施配備齊全,還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覆蓋城鄉,營造了濃厚文化氛圍。

文家街道居民 井慶曉:潛移默化受薰陶,每次都走到這個地方,可以順便看一下,然後知道咱們這個社會大環境下,它的要求是什麼樣的。

文家街道宣傳委員 韓偉濤:文家街道今年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場六處,一處在街道駐地,另外五處是開放式的,分別在王端宇村、南潘曲村、文家村、前遊村、大堯村,分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美德、傳統教育、孝道等共五個方面的內容。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設施已實現全覆蓋,通過市鎮村三級聯動,全市實現了以城區文化輻射帶動農村,以農村文化豐富反哺城區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讓城鄉居民同享“文化陽光”。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圍繞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建設,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級公共文化設施為龍頭、鎮街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紐帶、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依託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格體系,使文化服務真正普及到基層,惠及到群眾,無處不在的文化薰陶和文化教育,正在彙聚起建設文化名市的強大合力,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訴求,提升了廣大百姓的幸福指數。

編輯:田夢

責編:李瑞

監製:張學軍 宋成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