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建交25年後,中韓關係如何克服“薩德”危機?答案是這四個字

中韓建交25周年前夕, 記者在首爾經歷了這麼一件事。

一天, 記者與同事在計程車上用中文聊起天。 60來歲的韓國計程車司機大叔突然問:“你們是中國人嗎?”記者回答是。 在一處紅燈前, 司機拿出一張卡片, 用筆劃著什麼。 快下車時, 司機遞給記者這張卡片。 上面畫著兩根竹子, 用漢字寫著“中國、大韓民國, 加油”。

“我喜歡中國, 我們在過去曾為打敗日本人相互支持、一起戰鬥, ”這名司機說, “我們兩國之間現在有些問題, 但我相信, 中韓關係就像竹子一樣, 越經歷風雨越翠綠挺拔。 儘管會有波折, 仍會不斷成長, 就像一節一節的竹子。

這名韓國計程車司機對中韓關係的比喻貼切且充滿感情。 近日, 記者採訪了多位元多年從事兩國交流活動的中韓方人士, 受訪者普遍認為, 中韓關係在過去25年中快速發展, 儘管目前面臨“薩德”問題, 前景仍然總體樂觀。

在一些韓方學者看來, 目前中韓關係在持續高速發展之後面臨一個調整期, 如果能夠共同面對影響友好合作關係的阻礙因素, 共同尋求“求同化異”的新方法、新思路, 夯實友誼基礎, 兩國關係將可以迎來一個新階段。

8月12日, 中國留學及就業展覽會首次在韓國舉行, 吸引了將近3000名韓國學生與家長。 (攝影 耿學鵬)

蜜月期”掩蓋薄弱環節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時, 釣魚臺國賓館, 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和韓國外務部長官李相玉在聯合公報上簽字, 中韓正式建交。

中國前外交部長李肇星說, 回顧過去25年, 中韓雙方本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則, 推動兩國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 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福祉。

1997年, 中韓確立了“面向21世紀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

兩國關係發展為“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經貿方面, 兩國貿易額從1992年到2005年用了13年時間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年均增長近30%。 與此相比, 中日達到這一水準用了30年。 2014年, 雙邊貿易額最高點接近3000億美元, 是建交時的五六十倍。 2010年起, 中國成為韓國第一大交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投資對象國。 韓國則逐漸成為中國第三大交易夥伴和最大貿易逆差國, 2016年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在450億美元以上。

中韓自正式建交以來, 在政治互信、外交往來、經貿合作與民間交往等領域均達到較高水準, 是受訪人士的普遍共識。

如果以每十年劃分的話, 中韓關係第一個十年可以算作是起步階段。

這期間, 中韓貿易、韓國對中國投資快速增長, 標誌性事件是三星在中國建立合資工廠。

有專家認為, 這一時期, 韓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明顯佔據了主動地位, 韓國各界普遍對中國存在好感, 正面印象占壓倒優勢。 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該校全球安全合作中心主任黃載皓以“蜜月期”形容中韓建交之初的雙方關係。

然而, 雙方關係中不夠牢固的因素也在飛速發展的友誼面前被掩蓋、被忽視。 多名中韓人士認為, 韓中交往雖有幾千年歷史, 但在建交之後, 由於彼此友好關係的快速發展, 雙方可能誇大了對彼此的瞭解程度。

曾見證中韓建交的韓國國立外交學院中國研究中心專家丁相基認為, 中韓民眾相互認識都有一定偏差,

韓方對中國古代瞭解比較深入, 但對於現代中國缺乏深入認識。 中國民眾通過“韓流”瞭解韓國, 但對韓國的現代歷史所知並不多。 兩國民眾相互間瞭解不夠充分, 影響到雙方政治文化層面的溝通與相互理解。 韓中文化友好協會會長曲歡把這稱作“以為理解, 所以誤解”。

穩定期”出現不和諧音

中韓建交後的第二個十年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在這一階段, 中國入世, 國力不斷增強, 中韓貿易繼續上升, 人員交流進入黃金時代。

現代汽車、SK集團等韓國大型企業在這一時期進入中國, 三星手機開始風靡中國市場, 雙方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02年的440億美元飛速增長至2012年的2627億美元;訪韓中國遊客從2001年的51萬人次增長至2012年的260萬人次。

伴隨雙邊關係的穩步推進,若干不和諧聲音也開始出現。

黃載皓說,中韓已建立起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雙方可能對關係的理解並不一致。中方可能更多著眼經濟合作,但其實韓方在軍事和外交領域有著更多的訴求。在一些韓方人士看來,中韓雖然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更多只是體現在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上。

“薩德”問題阻礙發展勢頭

中韓關係第三個十年有著一個讓人充滿想像的開端:2013年和2014年,兩國領導人先後訪問對方國家,2015年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赴北京出席“9·3”閱兵式。

中韓經濟合作也進入新領域,韓國開始在人民幣走出去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有業內人士把這一年定義為“中韓金融合作發展元年”。2014至2015年度,韓國市場的人民幣存款保有量最高曾超越1300億元人民幣大關,僅次於中國香港與中國臺灣,排名全球第三。

但這樣強勁的發展趨勢隨著2016年“薩德”問題的出現戛然而止。韓國政府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執意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韓關係中的政治因素超越了經濟因素。韓國部署“薩德”損害到中國戰略利益,給兩國關係潑了一盆冷水。“薩德”問題極大地傷害了中國民眾的感情,繼而影響到中韓經濟交往、損害到兩國民眾的利益。

在本月舉行的中韓公共外交論壇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姜躍春給韓國算了一筆賬。他認為,從短期來說,“薩德”問題將極大影響到韓國旅遊相關產業、汽車和化妝品等韓國產品在華銷售。中長期來說,韓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釋放需求的最大受益國之一,韓國經濟對於中國有較高的依賴度。如果與中國的貿易受到負面影響,韓國經濟增長將面臨更大難題,繼而影響外貿順差、就業等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由於“薩德”問題,中韓之間的官方和民間交流一度接近中斷。多名長期從事雙邊交往的中韓人士認為,目前中韓面臨建交以來的“最大難題”,為此感到非常惋惜。

中韓關係須“回歸初心”

8月12日,在首爾京畿道中學,中國留學及就業展覽會首次在韓國舉行,向韓國人介紹赴華留學以及中文學習者就業相關資訊。展覽會吸引了將近3000名韓國學生與家長。

一名參展中國高校人員說,韓國人赴華留學、學習漢語的需求超出她的想像,絡繹不絕的諮詢者讓她幾乎沒有時間吃飯,事先準備的學校簡介也發放一空。用首爾孔子學院院長、韓國成均館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浚植的話說,“漢語熱”在韓國持續。一名韓國高中教師說,漢語課是她所在高中的第二外語課程,學校超過半數的學生選修了漢語課,原因就在於看好中國經濟和中韓交往。

儘管兩國目前受到“薩德”問題困擾,接受記者採訪的中韓人士普遍對中韓關係的發展前景持總體樂觀態度。

談到中韓關係的現狀和未來時,不少韓國學者喜歡用“新常態”這個詞,意指在經歷25年高速發展後,中韓關係進入一個“調整期”。“薩德”問題的應對,可能會促使兩國關係由“經熱”,發展為更深層次的政治理解和合作。韓國學者黃載皓認為,在眼下的困難之後,中韓關係將繼續不可阻擋地走在平穩發展的大道上。他認為,韓國是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最佳夥伴,“韓國夢”和“中國夢”有很多共同點。

韓國世宗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泰桓認為,在目前的困難時期,中韓需要堅持相互交流,相向而行,努力建立互信,“互信是基礎,缺乏互信,即使解決一個暫時性問題,還會有新的問題冒出來”。

有中方人士認為目前是兩國關係的“不正常狀態”。韓國政府部署“薩德”損害了中國戰略利益,成為中韓關係發展阻礙。這名中方人士對於兩國關係回到健康軌道,同樣抱有信心。

對於如何應對中韓關係面臨的難題與未來的發展,在8月17日的中韓公共外交論壇上,不少中韓專家提及回到“初心”。回到中韓關係的起點,兩國在建交公報中提到,建交是根據“兩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兩國建交“將有助於朝鮮半島形勢的緩和與穩定,也將有助於亞洲的和平與穩定”。兩國人民的福祉、地區的和平穩定是兩國建交的初衷,也是兩國發展關係的動力。

對於中韓關係的未來發展,中國駐韓大使邱國洪說,中韓關係直接惠及兩國和兩國人民,具有堅實基礎和強勁動力,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利益和需要,這決定了中韓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如果雙方能夠把握住兩國關係發展的大方向,堅持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促進半島和平穩定和本地區繁榮發展的大原則,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就一定能夠推動兩國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

伴隨雙邊關係的穩步推進,若干不和諧聲音也開始出現。

黃載皓說,中韓已建立起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雙方可能對關係的理解並不一致。中方可能更多著眼經濟合作,但其實韓方在軍事和外交領域有著更多的訴求。在一些韓方人士看來,中韓雖然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更多只是體現在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上。

“薩德”問題阻礙發展勢頭

中韓關係第三個十年有著一個讓人充滿想像的開端:2013年和2014年,兩國領導人先後訪問對方國家,2015年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赴北京出席“9·3”閱兵式。

中韓經濟合作也進入新領域,韓國開始在人民幣走出去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有業內人士把這一年定義為“中韓金融合作發展元年”。2014至2015年度,韓國市場的人民幣存款保有量最高曾超越1300億元人民幣大關,僅次於中國香港與中國臺灣,排名全球第三。

但這樣強勁的發展趨勢隨著2016年“薩德”問題的出現戛然而止。韓國政府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執意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韓關係中的政治因素超越了經濟因素。韓國部署“薩德”損害到中國戰略利益,給兩國關係潑了一盆冷水。“薩德”問題極大地傷害了中國民眾的感情,繼而影響到中韓經濟交往、損害到兩國民眾的利益。

在本月舉行的中韓公共外交論壇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姜躍春給韓國算了一筆賬。他認為,從短期來說,“薩德”問題將極大影響到韓國旅遊相關產業、汽車和化妝品等韓國產品在華銷售。中長期來說,韓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釋放需求的最大受益國之一,韓國經濟對於中國有較高的依賴度。如果與中國的貿易受到負面影響,韓國經濟增長將面臨更大難題,繼而影響外貿順差、就業等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由於“薩德”問題,中韓之間的官方和民間交流一度接近中斷。多名長期從事雙邊交往的中韓人士認為,目前中韓面臨建交以來的“最大難題”,為此感到非常惋惜。

中韓關係須“回歸初心”

8月12日,在首爾京畿道中學,中國留學及就業展覽會首次在韓國舉行,向韓國人介紹赴華留學以及中文學習者就業相關資訊。展覽會吸引了將近3000名韓國學生與家長。

一名參展中國高校人員說,韓國人赴華留學、學習漢語的需求超出她的想像,絡繹不絕的諮詢者讓她幾乎沒有時間吃飯,事先準備的學校簡介也發放一空。用首爾孔子學院院長、韓國成均館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浚植的話說,“漢語熱”在韓國持續。一名韓國高中教師說,漢語課是她所在高中的第二外語課程,學校超過半數的學生選修了漢語課,原因就在於看好中國經濟和中韓交往。

儘管兩國目前受到“薩德”問題困擾,接受記者採訪的中韓人士普遍對中韓關係的發展前景持總體樂觀態度。

談到中韓關係的現狀和未來時,不少韓國學者喜歡用“新常態”這個詞,意指在經歷25年高速發展後,中韓關係進入一個“調整期”。“薩德”問題的應對,可能會促使兩國關係由“經熱”,發展為更深層次的政治理解和合作。韓國學者黃載皓認為,在眼下的困難之後,中韓關係將繼續不可阻擋地走在平穩發展的大道上。他認為,韓國是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最佳夥伴,“韓國夢”和“中國夢”有很多共同點。

韓國世宗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泰桓認為,在目前的困難時期,中韓需要堅持相互交流,相向而行,努力建立互信,“互信是基礎,缺乏互信,即使解決一個暫時性問題,還會有新的問題冒出來”。

有中方人士認為目前是兩國關係的“不正常狀態”。韓國政府部署“薩德”損害了中國戰略利益,成為中韓關係發展阻礙。這名中方人士對於兩國關係回到健康軌道,同樣抱有信心。

對於如何應對中韓關係面臨的難題與未來的發展,在8月17日的中韓公共外交論壇上,不少中韓專家提及回到“初心”。回到中韓關係的起點,兩國在建交公報中提到,建交是根據“兩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兩國建交“將有助於朝鮮半島形勢的緩和與穩定,也將有助於亞洲的和平與穩定”。兩國人民的福祉、地區的和平穩定是兩國建交的初衷,也是兩國發展關係的動力。

對於中韓關係的未來發展,中國駐韓大使邱國洪說,中韓關係直接惠及兩國和兩國人民,具有堅實基礎和強勁動力,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利益和需要,這決定了中韓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如果雙方能夠把握住兩國關係發展的大方向,堅持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促進半島和平穩定和本地區繁榮發展的大原則,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就一定能夠推動兩國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