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話課|最純真的好奇會造就什麼?從北大到康奈爾,25歲的她活成了你羡慕的樣子!

大量/整理

關於嘉賓

馮倩麗, 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理學碩士, 康奈爾大學景觀設計學碩士在讀。 2010年考入北京大學梵語巴厘語專業, 2014年保送進入建築與景觀學院, 2016年代表畢業生在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言, 並獲北京市及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榮譽。

前北大山鷹社攀岩隊、登山隊隊員, 曾登頂雪山、穿越沙漠。 自然愛好者, 多次組織科考和植物講解活動, 即將出版自己的植物詩畫科普集。

用手指蘸著水彩畫的火車窗外的風景

“學渣”是怎樣逆襲的

客觀地說, 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一直非常普通, 在所謂“逆襲”的過程中, 有六個因素至關重要。

第一個因素是“信心的力量”。 上初中的時候對理科並不是特別開竅, 所以課餘報了一個補習班。 當時班上的物理老師在清華大學讀在職研究生, 很有個性, 我們都非常喜歡他。 出於對他的崇拜, 雖然經常出錯, 我還是搶著回答問題。

後來我爸媽在一次交流中向他提起我, 他笑著說:太認識了!這句話對一個初中小迷妹可謂靈魂刺激, 讓我覺得自己也能學好理科。

另一個信心來源是我爸爸的獎勵。 他承諾我, 每前進一名就獎勵十塊錢。 這方法比較搞笑, 但的確誘惑很大。 於是初中期間, 我從年級排名三百多名逐漸前進到一百多名, 最好的時候考到第三名。 由此看來, 對一個孩子來說, 鼓勵和信心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但成績提高後我意識到, 鼓勵是很重要, 但不是學習最為本質的動力。 我不能一直依靠別人的誇獎和鼓勵去學習。 這就帶來了第二個因素:“關注知識本身”。 關注知識本身, 而不是成績, 是一種面對自己和世界的真誠態度。 我越來越不關心成績和排名,

而是喜歡去深究所學的內容本身, 比如學物理和數學的時候, 如果能搞清楚一個現象背後的原理, 甚至用它來理解生活中的問題, 那種快樂才是無與倫比的。

坦率地說, 剛剛得知考上北大的時候, 我並不是特別高興。 因為錄取的專業是提前批小語種, 但我更想學第一志願的工程專業, 哪怕那所學校和北大相差很多。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的高中學妹, 她在高考中發揮失常, 與北大失之交臂, 雖然學習的是喜歡的專業, 但她因為沒能考上理想的學校, 一直到大三都非常失落, 一直在這件事上糾結。 我並不是很理解這種失落, 因為我覺得獲取想學的知識, 接近感興趣的領域, 才是進入一所學校的目的所在。

自從有了這種真誠的態度, 我開始不喜歡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師的作業。 我想老實地面對自己, 面對每一個知識漏洞和盲區, 寫作業對此幫助非常有限。 我會在每天晚自習的時候, 把要做的筆記、要看的資料和要做的練習冊, 從上到下按自己設置的優先順序擺成一座“書山”。 每個晚自習我從上往下完成這座“書山”, 如果到了休息時間還沒有寫完的話, 也不再繼續了。 通過認真自省, 決定學習的優先順序, 這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方法, 也是為自己定制的“個性化”方案。 高中三年下來, 我掌握知識靠的是對知識本身的懇切, 而不是對成績的追求。

第三個因素是“隨時隨地”和“珍惜時光”。 我非常喜歡利用等車、排隊、等人這樣的零碎時間見縫插針地背單詞、看書,

備考託福、GRE時每天僅用零碎時間就可以背500個單詞。 這個假期在設計公司實習, 每天上下班要在地鐵裡度過三個小時, 這期間可以閱讀大約十萬字的書。 去年一年讀了八十多本書, 今年年初到現在讀了五十多本, 每天通過讀不同的書來換腦子。

我還想說一說堅持讀書這件事。 讀書不應該是出於功利的目的, 只有讀進去, 獲得快樂, 才能久久堅持。 同時讀書也不可一蹴而就, 沒有人是一開始就可以讀大部頭的。 只有長期閱讀, 提高自己的專注能力和思維能力, 使理解能力跟得上目光在紙面上的轉移, 才能真正提高閱讀效率和品質。

第四個因素是“積累”和“求變”,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積累的人, 會通過定期給朋友畫手繪明信片來強迫自己練習繪畫。同時我一直堅持閱讀、寫作,堅持玩一些數位和邏輯類遊戲來鍛煉思維。

朋友們命題我來作畫的一套以“春天”為主題的明信片

我的另一個長期堅持是植物。看到不認識的花會隨手拍下來,過一段時間集中查詢資料,歸入一個我稱為《植物友人帳》的清單。我還把拍得不錯的植物照片傳到一個相冊裡,給它起名叫《萬物的簽名》。在整理的過程中,我把《中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圖像庫網站和自己的照片庫從頭到尾流覽了很多遍,整理的植物近千種,雖然比起真正的植物學家和博物學家來說並不多,但是對自己的成長還是非常有用。當我回頭看的時候,有一種洋洋大觀的感覺。

第五個因素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我覺得只有寫作和口述,才是試驗一個人是否真正理解一件事情的試金石,沒有輸出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只有經歷過決定一個題目、查閱相關資料,在腦海中組織、設法給別人講清楚,這樣的一個過程,才能真正理解一件事情。在遣詞造句的過程中,也會更瞭解自己知識體系中的漏洞,再去查缺補漏。

我管這個過程叫“當小老師”。我當小老師講過植物、英語家教、3D列印和畫畫,感受到給別人講課的時候,其實受教最深是自己。我很害怕給別人講的內容是錯誤的,尤其在面對小朋友時,必須要用最簡單、直接、準確的表達。為了給別人上課而不停地給自己補課,這個過程是非常好的學習。

第六個因素是“堅持自我”。當你的孩子和別人不太一樣的時候,可能自己很迷茫,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以後會讓他大放異彩。我在高中的時候開始寫詩,這在高中生裡是非常奇怪的愛好,當時身邊根本沒人能理解這件事。在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初審的時候,我是個“三無”高中生,沒有競賽成績、沒有特長、沒有華麗的獎項,我的高中甚至都沒有推薦學生去參加考試的資格。我於是自薦,提交的申請材料唯有那幾年寫的,列印成厚厚一本的八十多首現代詩,就這樣通過了初審。那時候我就覺得,北大是特別神奇的學校,非常包容多元化,換成清華可能就不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雖然最後並沒有通過自主招生考試拿到加分,靠高考裸分考上,但我一直很感謝北大給我這個機會。本科進入北大後,我發現寫詩的人是很多的,我並不是異類,而且這個愛好後來帶給我遠超所料的收穫。所以,不要害怕和別人不一樣。

在青海年保玉則拍攝的展毛銀蓮花

探索不同學科、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本科學的是梵語巴厘語專業,兩門古印度語言。梵語是貴族在祭祀中使用的高階語言,而巴厘語是平民使用的俗語。這兩種語言比英語難很多,和漢語也非常不一樣。

從2010年入學至今已經七年了,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語言天分。同專業學生大多是文科生,很熟悉文科背誦的方法,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我本來覺得只要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記憶,後來發現這樣是行不通的。當時的我沒有想到,七年後的現在,我對語言又開始感興趣,而學兩門古老語言的經歷是莫大的幫助,讓我對其他外語都不害怕了。在自學西班牙語的過程中,我可以觸類旁通地理解語法概念、構建學習方法,這是我在一個學科內部發現的聯繫。

第二個發現聯繫的方式是廣泛、系統地讀書。我在高中時期很喜歡漫無目的地看書,覺得有意思就讀,大部分是文學類,也有一些非虛構類書籍。最近我有一個讓自己都驚訝至極的發現——高中時期漫無目的閱讀的書裡面,有很多都影射了我現在乃至未來的發展:

我當時讀了金克木和季羨林的書,他們是我本科專業梵巴厘語這門學科的祖師爺;我讀了《回到土地》,這是我後來的研究生導師關於景觀設計學的書;我讀了孔慶東的《47樓207》,在北大上學期間就旁聽了他人山人海的金庸文學研究課;我還讀過田松的《堂吉訶德的長矛》,一本討論科學史的書,明天我要去見自己新書的編輯,她會帶我見這本書的作者。以前漫無目的的閱讀,居然和後來的人生息息相關。可見不為任何功利目的,只為了興趣、審美快感和智力挑戰,這樣的閱讀可能會給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怎樣從小語種轉到景觀學專業呢?在大三的時候,我覺得景觀這個學科非常有意思,就開始聽講座,讀相關專業書,選一些跟生態學、地理學、設計學等學科相關的課程,在接觸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這個學科確實很感興趣,就想通過保研的方式進入景觀學院學習。於是我找到了學院的辦公室,辦公室裡只有一個老師,她告訴我:“我們學院不招收文科生,所以你上不了。”簡直是一盆冷水當頭澆下。

很碰巧,我大一和大二的暑假都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實習,有一次版面責編請我們吃飯,無意中提到他認識景觀學院的院長李迪華,我趕忙要到了李老師的聯繫方式。雖然對打這個電話心生怯意,但還是鼓起勇氣撥出,沒想到這個電話是人生中巨大的轉捩點。李老師是非常和藹可親的人,我們在電話裡聊了一個多小時。他說,學院並無不招收文科生的規定,但是如果想轉到設計專業來,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他還詳細跟我解釋了需要做什麼準備,並推薦我去聽他的為本科生開設的課程《城市生態學》。在這門課上,我也開始對植物產生興趣。

沒過多久,我在食堂看到兩個學生穿著景觀學院的文化衫,鼓起勇氣上前搭訕,學姐們特別熱心,向我介紹了學院的情況,並提出帶我去學院轉轉。我們又遇見了上次告訴我學院不招收文科生的老師,我問她們這是哪位老師,學姐說是學院的財務老師。

太驚險了,財務老師隨口說的一句話,差點讓我和想學的專業擦肩而過,還好我沒有放棄。

後來順利保研進入景觀學院,同學們都知道我是那個學梵語的學生。那時候周遭總有人說我應該做適合自己背景的事情,也總有人覺得我學兩年肯定不足以成為一個設計師。但我是個不服氣的人。保研成功的時候,李老師給三個保研的學生佈置了一項作業:每天畫三幅畫,不拘內容也不用擔心畫得好不好,看到感興趣的事情就畫下來。等他檢查作業的時候發現,三個保研的學生裡只有我堅持下來,而畫畫後來也成為我很重要的一項興趣。

兩年後我碩士畢業,被選為北京市和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並作為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發言。我想,你們不是天天問我梵語和景觀有什麼關係嗎,現在就用梵語來告訴你們。於是我用梵語寫了一首詩《可能性在邊界蔓生》,並翻譯成了中文和英文。

對我來說各個學科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而是充滿了聯繫,甚至都是我認識世界的手段,只要善於思考、執著追求,便能找到聯繫,增進對世界的認識。雖然從高中到本科到研究生階段好像一直在文理之間跳來跳去,但對知識的好奇是一以貫之的。

我還想講講在植物的愛好上面,我是怎麼發現更多聯繫的。剛才已經說過,我會把認識的植物整理成清單和相冊,這個習慣引起了另外的故事。今年暑假我回到北京以後,給幾個媽媽寶寶講解北大的植物。因為是有償勞動,不好好準備一下實在是過意不去,正好也想趁機把雜七雜八的植物知識整理一下,所以就用業餘時間寫了一篇講義性質的文章,講解了到植物的命名、分類、形態、進化、和其他學科的關係等內容,有七個章節,總共兩萬多字。我把文章發到一個媒體平臺上,被北大的博物學老師劉華傑看到了,他通過我的朋友聯繫上了我。當天就幫我聯繫了兩家出版社,一個是請我翻譯一本博物史,一個出版我自己寫的一些文章。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個譯者兼作者。

很神奇,對植物的愛好一開始也沒有功利的目的,甚至父母都覺得我浪費了太多時間,但這個愛好最終卻生根發芽,散葉開花,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經歷。

對世界最純真的好奇

興趣對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熱愛大自然,也很喜歡藝術和詩歌,它們對我來說就是日常生活和逆境中的精神力量。我今年25歲,正式學習設計第三年。因為中途轉到設計專業的緣故,很多基礎課都沒有學過,所以在康奈爾大學攻讀碩士的第一年很辛苦,每天的睡眠只有五、六個小時,還經常熬夜。量化一下的話,也許比高三還要辛苦兩三倍吧。數不清多少次熬夜畫圖寫作業,從教室走回家的時候天都亮了,但我心情卻很好,因為以前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看過這麼多晚霞、星空、日出,和清晨的瀑布。我從大自然中可以汲取足夠的養料,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看花和樹,頓時就充滿了力量。有一次日記裡我寫著:“一隻耳朵聽著音樂,一隻耳朵聽著鳥叫,路燈還沒熄滅,晨霧已經散去,有什麼比得上伊薩卡的清早啊。”

暑假回國期間,回了一趟老家,在火車上我看著窗外掠過的草木,突然明白了多識草木之名的意義。當重新觀察長大的地方,因為那些草木,童年記憶全都有了注腳,有了聯繫,充滿了感情和回憶。現在我除了喜歡植物,還想學觀鳥、觀蟲,以後有機會也想看看星空和宇宙,只要這世界上植物還在生長,鳥兒還在飛,太陽還在升起落下,我就不會對生活喪失勇氣和動力,這就是自然、藝術和詩歌對我的意義。

我很熱愛運動,曾經是北大山鷹社攀岩隊和登山隊的隊員。剛加入山鷹社時,我的體能非常差,大家都能想像幾年前國內高中生普遍的體能水準:跑八百米都累得要死。但是攀岩是一項對體能要求非常高的運動,當我在操場上跑圈、掛在岩壁上從一分鐘堅持到一個小時的時候,我突然理解了堅持的意義。

山鷹岩壁下

在團隊活動中,我還學會了怎樣負起責任,建立起很強的時間觀念。登山這樣具有危險性的活動不允許遲到,要學習技術,而且每個人都要承擔一部分職務。我從一開始的小職務做到了大型活動的領隊、負責人,學會了統籌時間、妥善安排大家的工作,當別人靠不住時還要自己上陣及時補救,這些都對個人能力要求很高,過程中受益良多。

2011年,我和隊友一起登頂了甘肅祁連山脈主峰素珠鏈,5547米,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定技術難度。大三的時候,我和老師、同學一起徒步穿越了庫布齊沙漠。一座雪山,一片沙漠,都是讓我驕傲至今的經歷。北京周邊叫得出名字的山,我基本上都爬過,海陀山、東靈山、百花山……都去過很多次。

我還非常喜歡旅行,現在自己會規劃有主題的旅行,比如最近我全程坐最慢的火車從北京到雲南,坐汽車去西雙版納看植物,再坐火車回到山西,在旅途中觀察中國地理在南北東西的推移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些感受直觀而鮮活,是僅看地理書不能獲得的,是一場有趣的“地理之旅”。

運動和旅行帶來的,除了豐富的體驗,還有非常好的體能。我很能吃苦,兩三天的硬座火車、連續一周的徒步,對我來說都不是很辛苦,所以連續幾天的工作、學習,對我來說也不成問題。我想,如果去養育一個孩子,第一優先順序應該是給他一個強健的體魄,讓他永遠不會因為身體孱弱而敗下陣來。

在戶外活動或旅行的過程中,我會獨立解決很多問題。我坐火車穿越美國,從東海岸玩到西海岸,中途住在芝加哥。有一天半夜被鎖在門外,身上什麼都沒有,連鞋子也沒有穿,最後想辦法在附近找工具自己把鎖撬開。如果是幾年前沒有獨立旅行過的我,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在美國66號公路起點標誌

做這麼多事情,最核心的驅動力可能是某種理想主義。我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每次做事都覺得,這回做的事情一定要和上回不一樣,要新學一點東西。我不願意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才華,不願意讓人生虛度,總是想為這個世界創造點什麼。這種理想主義的精神能支撐我走得更遠。

我在康奈爾大學植物園面試一個實習崗位時,有一位植物學家問我:你是不是從來都不睡覺啊?還有一個校友曾經問我:你有沒有測過智商?這位植物學家想知道為什麼我選了這麼多課還有時間玩和畫畫,雖然她最後沒有給我這份工作,但寫了一封很長的郵件來鼓勵我。校友在聽我講述旅行、植物、詩歌和語言的故事後,向我提供了一筆可觀的資助,讓我能夠繼續自由自在地旅行。我的高中數學老師曾經說: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當時我很驚詫,後來卻很受用。我有一種想把生命活盡的衝動,每個人只有百年左右的人生,為什麼不拓寬生命的經歷,探索生命的深度呢?

25歲對我來說是一個分水嶺,今年我可以驕傲地宣佈:我的拖延症已經痊癒了,因為身體裡打滿了雞血。對於讀書、寫作、運動、旅行、學習,還有做翻譯、看植物……這些有意思的事情之外,看電視、刷劇這樣的尋常娛樂已經讓我覺得索然無味了。25歲對我來說正是厚積薄發和創造的年齡,在精神力量的驅動之下,我可以走得更遠。

提問時間

Q:請問你在自然這個愛好上花了多長時間,以至於能把愛好做得這麼專業,還出了本書?

A:確實花了不少時間,多的時候每天一、兩個小時,少的時候每週至少也有三、四個小時。我不是專業植物學家,應該是業餘愛好者的正在進步的水準吧。能做得好是因為,如果我做一件事不能夠做到能力範圍的最好,還不如根本不做。

Q:你在繁忙學業中是怎樣培養其它愛好的?時間怎麼分配平衡?

A:對我來說這些愛好就是娛樂的方式,已經不需要另外的娛樂了,不需要看電視、看劇,所以可支配的時間很多。只要對自己的學業和該做的事情心裡有數,知道能夠妥善完成的話,剩下的時間都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總的來說就是要瞭解自己。我從小就不會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太正經的事情上,所以一直以來處理分配時間還比較有經驗。當然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做一件事停不下來,導致特別晚還沒有休息,以後還需要慢慢調整,變得更有自製力和規劃性。

Q:你怎麼開始的學霸之路?是自己激勵自己,還是家長管得緊又嚴?你從什麼時候、用什麼辦法,認識到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開始自主學習的?

A:剛才我提到了我不是非常關注成績的人,而是比較關注我研究的事情、感興趣的問題,比如某些學科和生活中的問題。舉個例子,前兩天我坐纜車上山的時候,很奇怪為什麼纜車離開小站的時候會突然加速,便原地觀察了十分鐘,終於明白,原來纜車在上下客的地方會駛入一個低速的滾輪傳動系統,而其餘部分則由一根纜繩快速傳動,這樣就兼顧了安全和效率,就不會太危險。

說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我學習的動力來自于研究清楚我想知道的問題,最根本的自主性不是來自於任何人,而是我自己的好奇心。

Q:本科的梵語專業給了你什麼樣的養分,讓你可以跨專業保研,拿到理學碩士學位?

A:這個學科本身讓我的語言能力有很大提高,所以學其他任何專業的時候語言都不成問題。不管是考四六級、託福、GRE,還是在國內上外教課、出國上課,語言上都沒有遇到任何障礙。我在北大期間選修了很多大類平臺課,比如中文、哲學、歷史類的課程,這些對我人格的形成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Q:你在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能力目標是什麼?覺得對以後的專業選擇最有助益的興趣愛好是什麼?

A:小學:考上當地的外國語學院;初中:考上實驗中學。非常明確,但也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小學的時候想當農民,覺得只有農民才能創造價值,高中的時候想當護林員,覺得特別浪漫和偉大,我現在的理想是當一個設計師。

我覺得興趣愛好之所以成為興趣愛好,是因為做的時候只覺得快樂,不會去想對你有什麼幫助,當然它確實會對你很有幫助,但我只是很開心地去做。

Q:你如何度過漫漫假期?長見識增見聞,還是發展興趣、鞏固學習?

A:拿我今年的暑假來舉例吧,我放假後從美國東海岸坐火車到西海岸,寫了很長的遊記,回國之後在實習中參與了三個景觀專案,業餘寫了我剛才提到的植物講義,剛從慢火車的旅行回來。

我感覺一分鐘都沒有白花,旅行、工作、讀書、寫作,非常充實,我很喜歡這個狀態。為什麼這麼充實呢,因為我是在做一個實驗,想看看我在工作之後能不能繼續做我想做的那個人。我之前曾經很焦慮,擔心工作之後會變成一個無趣的人,生活會一直都是重複。經過這次實驗我發現,只要珍惜時間、規劃得當,即使忙於工作,生活也還是會很有趣的。

為自然之友年刊畫的華北耬鬥菜

Q:孩子馬上要上學前班了,有時候就不願意看書或者聽英語做這種“學習”的事情,老人總是和他說學習多好啊,學習最開心啊。但是我覺得學習其實是很苦的,哪怕有快樂,也是在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讓人快樂,這個過程確實是“不快樂”的,哪有玩快樂啊。這一點你怎麼看?

A:我覺得學習的快樂和吃苦,孩子的感受和成年人不太一樣,我小時候覺得學習很苦,但我爸爸說吃苦是為了以後能快樂,後來我高考的分數就是當年的分數線,要是少了一分我就不會考上北大,也不會有以後的種種故事了,這時候我就覺得我前面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我爸爸對我很嚴厲,要求我每天寫日記,我當時覺得沒有任何東西要寫,他還是強迫我寫,還強迫我學英語。其實他的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我覺得大方向是很對的。我現在長大了,學習的時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習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快樂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完全快樂的學習方法,可能很少吧,我覺得孩子在最初還是需要某種程度的鞭策或者約束的。

但是,我一直都不喜歡別人說我做什麼都是為學習。去旅行的時候總會有長輩說“你又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啦”。我在火車上讀書,其實只是出於興趣和習慣,也會有人過來說“你這麼愛學習啊”。如果家長過分強調“學習”這兩個字的話,可能反而會讓孩子充滿抵觸情緒。但是如果家長能夠跟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去動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很有幫助。

比如我就經常和我爸爸百無禁忌地探討政治、歷史等方面的問題,或者研究研究一片葉子是怎麼長出來的,諸如此類很小的問題。家長和我一起學習探討,會讓我很有動力,等將來我有了孩子,也會帶著他邊玩邊學,不會把玩和學習的界限搞得那麼清楚,求知本身就很好玩。

Q:你現在回頭看,你覺得你父母對你做的哪些要求或者支持讓你受益,除了寫日記和學英語?

A:首先我父母給了我非常有安全感的環境,我的家庭很溫馨,父母都是特別好的人。我從小到大寫過的情書、小紙條,都放在家裡,但他們從來都不看,我心靈的安全感是非常足的。

此外,我父母都非常講道理。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他們強迫我做的,家裡的所有事情都是我們三個人達成一致,不會有一個人覺得彆扭。我也沒有一個晚上是哭著入睡的,即使真的因為一些矛盾而被批評,我爸爸也會安撫我,直到我能安心入睡。我是個很容易溝通的人,這和成長的環境有關。

我受益最深的是父母對朋友家人的態度。從小家裡就經常來客人,我父母會用最大的熱情對待他們,所以我長大後也會對我的朋友非常好,結交了很多真摯的朋友,從來不會覺得孤單。我願意以最大的真誠去待人,不管為人還是處事,這其實是最簡單最不消耗心力的生活方法。

最後,我爸媽都非常愛我,我也明顯能感到這一點。每次開家長會都是他們倆一起去,我喜歡吃什麼他們都會記在心裡,這些種種細節時刻在提醒我,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有父母做強大的後盾,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可以自由地發展我的愛好。

Q:能否比較一下中美教育?

A:這個話題好像很大。大家可能會有一種刻板印象,覺得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其實現在國外的中小教育也是很功利的。不過我有一種直觀印象,國外的孩子們會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件事看得很普通,覺得一個人應當如此,全面開花,而不是只鑽一個方面,不像大部分國內的孩子會把全副精力放在一兩個方面。另外,他們非常看重人的身體素質。

國外大學和以後階段的課堂則比較開放多元,能夠和行業直接掛鉤,比如我們專業在國外的學習中能接受非常實用的職業教育,比如公司參觀、職業規劃等。如果你要從事科研,也會有相應的科研教育資源。在國外學習需要自主規劃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會對你耳提面命。

我對此瞭解得不太充分,就簡單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 The End —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往期精彩~

會通過定期給朋友畫手繪明信片來強迫自己練習繪畫。同時我一直堅持閱讀、寫作,堅持玩一些數位和邏輯類遊戲來鍛煉思維。

朋友們命題我來作畫的一套以“春天”為主題的明信片

我的另一個長期堅持是植物。看到不認識的花會隨手拍下來,過一段時間集中查詢資料,歸入一個我稱為《植物友人帳》的清單。我還把拍得不錯的植物照片傳到一個相冊裡,給它起名叫《萬物的簽名》。在整理的過程中,我把《中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圖像庫網站和自己的照片庫從頭到尾流覽了很多遍,整理的植物近千種,雖然比起真正的植物學家和博物學家來說並不多,但是對自己的成長還是非常有用。當我回頭看的時候,有一種洋洋大觀的感覺。

第五個因素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我覺得只有寫作和口述,才是試驗一個人是否真正理解一件事情的試金石,沒有輸出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只有經歷過決定一個題目、查閱相關資料,在腦海中組織、設法給別人講清楚,這樣的一個過程,才能真正理解一件事情。在遣詞造句的過程中,也會更瞭解自己知識體系中的漏洞,再去查缺補漏。

我管這個過程叫“當小老師”。我當小老師講過植物、英語家教、3D列印和畫畫,感受到給別人講課的時候,其實受教最深是自己。我很害怕給別人講的內容是錯誤的,尤其在面對小朋友時,必須要用最簡單、直接、準確的表達。為了給別人上課而不停地給自己補課,這個過程是非常好的學習。

第六個因素是“堅持自我”。當你的孩子和別人不太一樣的時候,可能自己很迷茫,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以後會讓他大放異彩。我在高中的時候開始寫詩,這在高中生裡是非常奇怪的愛好,當時身邊根本沒人能理解這件事。在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初審的時候,我是個“三無”高中生,沒有競賽成績、沒有特長、沒有華麗的獎項,我的高中甚至都沒有推薦學生去參加考試的資格。我於是自薦,提交的申請材料唯有那幾年寫的,列印成厚厚一本的八十多首現代詩,就這樣通過了初審。那時候我就覺得,北大是特別神奇的學校,非常包容多元化,換成清華可能就不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雖然最後並沒有通過自主招生考試拿到加分,靠高考裸分考上,但我一直很感謝北大給我這個機會。本科進入北大後,我發現寫詩的人是很多的,我並不是異類,而且這個愛好後來帶給我遠超所料的收穫。所以,不要害怕和別人不一樣。

在青海年保玉則拍攝的展毛銀蓮花

探索不同學科、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本科學的是梵語巴厘語專業,兩門古印度語言。梵語是貴族在祭祀中使用的高階語言,而巴厘語是平民使用的俗語。這兩種語言比英語難很多,和漢語也非常不一樣。

從2010年入學至今已經七年了,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語言天分。同專業學生大多是文科生,很熟悉文科背誦的方法,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我本來覺得只要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記憶,後來發現這樣是行不通的。當時的我沒有想到,七年後的現在,我對語言又開始感興趣,而學兩門古老語言的經歷是莫大的幫助,讓我對其他外語都不害怕了。在自學西班牙語的過程中,我可以觸類旁通地理解語法概念、構建學習方法,這是我在一個學科內部發現的聯繫。

第二個發現聯繫的方式是廣泛、系統地讀書。我在高中時期很喜歡漫無目的地看書,覺得有意思就讀,大部分是文學類,也有一些非虛構類書籍。最近我有一個讓自己都驚訝至極的發現——高中時期漫無目的閱讀的書裡面,有很多都影射了我現在乃至未來的發展:

我當時讀了金克木和季羨林的書,他們是我本科專業梵巴厘語這門學科的祖師爺;我讀了《回到土地》,這是我後來的研究生導師關於景觀設計學的書;我讀了孔慶東的《47樓207》,在北大上學期間就旁聽了他人山人海的金庸文學研究課;我還讀過田松的《堂吉訶德的長矛》,一本討論科學史的書,明天我要去見自己新書的編輯,她會帶我見這本書的作者。以前漫無目的的閱讀,居然和後來的人生息息相關。可見不為任何功利目的,只為了興趣、審美快感和智力挑戰,這樣的閱讀可能會給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怎樣從小語種轉到景觀學專業呢?在大三的時候,我覺得景觀這個學科非常有意思,就開始聽講座,讀相關專業書,選一些跟生態學、地理學、設計學等學科相關的課程,在接觸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這個學科確實很感興趣,就想通過保研的方式進入景觀學院學習。於是我找到了學院的辦公室,辦公室裡只有一個老師,她告訴我:“我們學院不招收文科生,所以你上不了。”簡直是一盆冷水當頭澆下。

很碰巧,我大一和大二的暑假都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實習,有一次版面責編請我們吃飯,無意中提到他認識景觀學院的院長李迪華,我趕忙要到了李老師的聯繫方式。雖然對打這個電話心生怯意,但還是鼓起勇氣撥出,沒想到這個電話是人生中巨大的轉捩點。李老師是非常和藹可親的人,我們在電話裡聊了一個多小時。他說,學院並無不招收文科生的規定,但是如果想轉到設計專業來,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他還詳細跟我解釋了需要做什麼準備,並推薦我去聽他的為本科生開設的課程《城市生態學》。在這門課上,我也開始對植物產生興趣。

沒過多久,我在食堂看到兩個學生穿著景觀學院的文化衫,鼓起勇氣上前搭訕,學姐們特別熱心,向我介紹了學院的情況,並提出帶我去學院轉轉。我們又遇見了上次告訴我學院不招收文科生的老師,我問她們這是哪位老師,學姐說是學院的財務老師。

太驚險了,財務老師隨口說的一句話,差點讓我和想學的專業擦肩而過,還好我沒有放棄。

後來順利保研進入景觀學院,同學們都知道我是那個學梵語的學生。那時候周遭總有人說我應該做適合自己背景的事情,也總有人覺得我學兩年肯定不足以成為一個設計師。但我是個不服氣的人。保研成功的時候,李老師給三個保研的學生佈置了一項作業:每天畫三幅畫,不拘內容也不用擔心畫得好不好,看到感興趣的事情就畫下來。等他檢查作業的時候發現,三個保研的學生裡只有我堅持下來,而畫畫後來也成為我很重要的一項興趣。

兩年後我碩士畢業,被選為北京市和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並作為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發言。我想,你們不是天天問我梵語和景觀有什麼關係嗎,現在就用梵語來告訴你們。於是我用梵語寫了一首詩《可能性在邊界蔓生》,並翻譯成了中文和英文。

對我來說各個學科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而是充滿了聯繫,甚至都是我認識世界的手段,只要善於思考、執著追求,便能找到聯繫,增進對世界的認識。雖然從高中到本科到研究生階段好像一直在文理之間跳來跳去,但對知識的好奇是一以貫之的。

我還想講講在植物的愛好上面,我是怎麼發現更多聯繫的。剛才已經說過,我會把認識的植物整理成清單和相冊,這個習慣引起了另外的故事。今年暑假我回到北京以後,給幾個媽媽寶寶講解北大的植物。因為是有償勞動,不好好準備一下實在是過意不去,正好也想趁機把雜七雜八的植物知識整理一下,所以就用業餘時間寫了一篇講義性質的文章,講解了到植物的命名、分類、形態、進化、和其他學科的關係等內容,有七個章節,總共兩萬多字。我把文章發到一個媒體平臺上,被北大的博物學老師劉華傑看到了,他通過我的朋友聯繫上了我。當天就幫我聯繫了兩家出版社,一個是請我翻譯一本博物史,一個出版我自己寫的一些文章。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個譯者兼作者。

很神奇,對植物的愛好一開始也沒有功利的目的,甚至父母都覺得我浪費了太多時間,但這個愛好最終卻生根發芽,散葉開花,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經歷。

對世界最純真的好奇

興趣對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熱愛大自然,也很喜歡藝術和詩歌,它們對我來說就是日常生活和逆境中的精神力量。我今年25歲,正式學習設計第三年。因為中途轉到設計專業的緣故,很多基礎課都沒有學過,所以在康奈爾大學攻讀碩士的第一年很辛苦,每天的睡眠只有五、六個小時,還經常熬夜。量化一下的話,也許比高三還要辛苦兩三倍吧。數不清多少次熬夜畫圖寫作業,從教室走回家的時候天都亮了,但我心情卻很好,因為以前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看過這麼多晚霞、星空、日出,和清晨的瀑布。我從大自然中可以汲取足夠的養料,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看花和樹,頓時就充滿了力量。有一次日記裡我寫著:“一隻耳朵聽著音樂,一隻耳朵聽著鳥叫,路燈還沒熄滅,晨霧已經散去,有什麼比得上伊薩卡的清早啊。”

暑假回國期間,回了一趟老家,在火車上我看著窗外掠過的草木,突然明白了多識草木之名的意義。當重新觀察長大的地方,因為那些草木,童年記憶全都有了注腳,有了聯繫,充滿了感情和回憶。現在我除了喜歡植物,還想學觀鳥、觀蟲,以後有機會也想看看星空和宇宙,只要這世界上植物還在生長,鳥兒還在飛,太陽還在升起落下,我就不會對生活喪失勇氣和動力,這就是自然、藝術和詩歌對我的意義。

我很熱愛運動,曾經是北大山鷹社攀岩隊和登山隊的隊員。剛加入山鷹社時,我的體能非常差,大家都能想像幾年前國內高中生普遍的體能水準:跑八百米都累得要死。但是攀岩是一項對體能要求非常高的運動,當我在操場上跑圈、掛在岩壁上從一分鐘堅持到一個小時的時候,我突然理解了堅持的意義。

山鷹岩壁下

在團隊活動中,我還學會了怎樣負起責任,建立起很強的時間觀念。登山這樣具有危險性的活動不允許遲到,要學習技術,而且每個人都要承擔一部分職務。我從一開始的小職務做到了大型活動的領隊、負責人,學會了統籌時間、妥善安排大家的工作,當別人靠不住時還要自己上陣及時補救,這些都對個人能力要求很高,過程中受益良多。

2011年,我和隊友一起登頂了甘肅祁連山脈主峰素珠鏈,5547米,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定技術難度。大三的時候,我和老師、同學一起徒步穿越了庫布齊沙漠。一座雪山,一片沙漠,都是讓我驕傲至今的經歷。北京周邊叫得出名字的山,我基本上都爬過,海陀山、東靈山、百花山……都去過很多次。

我還非常喜歡旅行,現在自己會規劃有主題的旅行,比如最近我全程坐最慢的火車從北京到雲南,坐汽車去西雙版納看植物,再坐火車回到山西,在旅途中觀察中國地理在南北東西的推移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些感受直觀而鮮活,是僅看地理書不能獲得的,是一場有趣的“地理之旅”。

運動和旅行帶來的,除了豐富的體驗,還有非常好的體能。我很能吃苦,兩三天的硬座火車、連續一周的徒步,對我來說都不是很辛苦,所以連續幾天的工作、學習,對我來說也不成問題。我想,如果去養育一個孩子,第一優先順序應該是給他一個強健的體魄,讓他永遠不會因為身體孱弱而敗下陣來。

在戶外活動或旅行的過程中,我會獨立解決很多問題。我坐火車穿越美國,從東海岸玩到西海岸,中途住在芝加哥。有一天半夜被鎖在門外,身上什麼都沒有,連鞋子也沒有穿,最後想辦法在附近找工具自己把鎖撬開。如果是幾年前沒有獨立旅行過的我,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在美國66號公路起點標誌

做這麼多事情,最核心的驅動力可能是某種理想主義。我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每次做事都覺得,這回做的事情一定要和上回不一樣,要新學一點東西。我不願意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才華,不願意讓人生虛度,總是想為這個世界創造點什麼。這種理想主義的精神能支撐我走得更遠。

我在康奈爾大學植物園面試一個實習崗位時,有一位植物學家問我:你是不是從來都不睡覺啊?還有一個校友曾經問我:你有沒有測過智商?這位植物學家想知道為什麼我選了這麼多課還有時間玩和畫畫,雖然她最後沒有給我這份工作,但寫了一封很長的郵件來鼓勵我。校友在聽我講述旅行、植物、詩歌和語言的故事後,向我提供了一筆可觀的資助,讓我能夠繼續自由自在地旅行。我的高中數學老師曾經說: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當時我很驚詫,後來卻很受用。我有一種想把生命活盡的衝動,每個人只有百年左右的人生,為什麼不拓寬生命的經歷,探索生命的深度呢?

25歲對我來說是一個分水嶺,今年我可以驕傲地宣佈:我的拖延症已經痊癒了,因為身體裡打滿了雞血。對於讀書、寫作、運動、旅行、學習,還有做翻譯、看植物……這些有意思的事情之外,看電視、刷劇這樣的尋常娛樂已經讓我覺得索然無味了。25歲對我來說正是厚積薄發和創造的年齡,在精神力量的驅動之下,我可以走得更遠。

提問時間

Q:請問你在自然這個愛好上花了多長時間,以至於能把愛好做得這麼專業,還出了本書?

A:確實花了不少時間,多的時候每天一、兩個小時,少的時候每週至少也有三、四個小時。我不是專業植物學家,應該是業餘愛好者的正在進步的水準吧。能做得好是因為,如果我做一件事不能夠做到能力範圍的最好,還不如根本不做。

Q:你在繁忙學業中是怎樣培養其它愛好的?時間怎麼分配平衡?

A:對我來說這些愛好就是娛樂的方式,已經不需要另外的娛樂了,不需要看電視、看劇,所以可支配的時間很多。只要對自己的學業和該做的事情心裡有數,知道能夠妥善完成的話,剩下的時間都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總的來說就是要瞭解自己。我從小就不會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太正經的事情上,所以一直以來處理分配時間還比較有經驗。當然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做一件事停不下來,導致特別晚還沒有休息,以後還需要慢慢調整,變得更有自製力和規劃性。

Q:你怎麼開始的學霸之路?是自己激勵自己,還是家長管得緊又嚴?你從什麼時候、用什麼辦法,認識到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開始自主學習的?

A:剛才我提到了我不是非常關注成績的人,而是比較關注我研究的事情、感興趣的問題,比如某些學科和生活中的問題。舉個例子,前兩天我坐纜車上山的時候,很奇怪為什麼纜車離開小站的時候會突然加速,便原地觀察了十分鐘,終於明白,原來纜車在上下客的地方會駛入一個低速的滾輪傳動系統,而其餘部分則由一根纜繩快速傳動,這樣就兼顧了安全和效率,就不會太危險。

說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我學習的動力來自于研究清楚我想知道的問題,最根本的自主性不是來自於任何人,而是我自己的好奇心。

Q:本科的梵語專業給了你什麼樣的養分,讓你可以跨專業保研,拿到理學碩士學位?

A:這個學科本身讓我的語言能力有很大提高,所以學其他任何專業的時候語言都不成問題。不管是考四六級、託福、GRE,還是在國內上外教課、出國上課,語言上都沒有遇到任何障礙。我在北大期間選修了很多大類平臺課,比如中文、哲學、歷史類的課程,這些對我人格的形成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Q:你在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能力目標是什麼?覺得對以後的專業選擇最有助益的興趣愛好是什麼?

A:小學:考上當地的外國語學院;初中:考上實驗中學。非常明確,但也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小學的時候想當農民,覺得只有農民才能創造價值,高中的時候想當護林員,覺得特別浪漫和偉大,我現在的理想是當一個設計師。

我覺得興趣愛好之所以成為興趣愛好,是因為做的時候只覺得快樂,不會去想對你有什麼幫助,當然它確實會對你很有幫助,但我只是很開心地去做。

Q:你如何度過漫漫假期?長見識增見聞,還是發展興趣、鞏固學習?

A:拿我今年的暑假來舉例吧,我放假後從美國東海岸坐火車到西海岸,寫了很長的遊記,回國之後在實習中參與了三個景觀專案,業餘寫了我剛才提到的植物講義,剛從慢火車的旅行回來。

我感覺一分鐘都沒有白花,旅行、工作、讀書、寫作,非常充實,我很喜歡這個狀態。為什麼這麼充實呢,因為我是在做一個實驗,想看看我在工作之後能不能繼續做我想做的那個人。我之前曾經很焦慮,擔心工作之後會變成一個無趣的人,生活會一直都是重複。經過這次實驗我發現,只要珍惜時間、規劃得當,即使忙於工作,生活也還是會很有趣的。

為自然之友年刊畫的華北耬鬥菜

Q:孩子馬上要上學前班了,有時候就不願意看書或者聽英語做這種“學習”的事情,老人總是和他說學習多好啊,學習最開心啊。但是我覺得學習其實是很苦的,哪怕有快樂,也是在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讓人快樂,這個過程確實是“不快樂”的,哪有玩快樂啊。這一點你怎麼看?

A:我覺得學習的快樂和吃苦,孩子的感受和成年人不太一樣,我小時候覺得學習很苦,但我爸爸說吃苦是為了以後能快樂,後來我高考的分數就是當年的分數線,要是少了一分我就不會考上北大,也不會有以後的種種故事了,這時候我就覺得我前面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我爸爸對我很嚴厲,要求我每天寫日記,我當時覺得沒有任何東西要寫,他還是強迫我寫,還強迫我學英語。其實他的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我覺得大方向是很對的。我現在長大了,學習的時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習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快樂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完全快樂的學習方法,可能很少吧,我覺得孩子在最初還是需要某種程度的鞭策或者約束的。

但是,我一直都不喜歡別人說我做什麼都是為學習。去旅行的時候總會有長輩說“你又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啦”。我在火車上讀書,其實只是出於興趣和習慣,也會有人過來說“你這麼愛學習啊”。如果家長過分強調“學習”這兩個字的話,可能反而會讓孩子充滿抵觸情緒。但是如果家長能夠跟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去動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很有幫助。

比如我就經常和我爸爸百無禁忌地探討政治、歷史等方面的問題,或者研究研究一片葉子是怎麼長出來的,諸如此類很小的問題。家長和我一起學習探討,會讓我很有動力,等將來我有了孩子,也會帶著他邊玩邊學,不會把玩和學習的界限搞得那麼清楚,求知本身就很好玩。

Q:你現在回頭看,你覺得你父母對你做的哪些要求或者支持讓你受益,除了寫日記和學英語?

A:首先我父母給了我非常有安全感的環境,我的家庭很溫馨,父母都是特別好的人。我從小到大寫過的情書、小紙條,都放在家裡,但他們從來都不看,我心靈的安全感是非常足的。

此外,我父母都非常講道理。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他們強迫我做的,家裡的所有事情都是我們三個人達成一致,不會有一個人覺得彆扭。我也沒有一個晚上是哭著入睡的,即使真的因為一些矛盾而被批評,我爸爸也會安撫我,直到我能安心入睡。我是個很容易溝通的人,這和成長的環境有關。

我受益最深的是父母對朋友家人的態度。從小家裡就經常來客人,我父母會用最大的熱情對待他們,所以我長大後也會對我的朋友非常好,結交了很多真摯的朋友,從來不會覺得孤單。我願意以最大的真誠去待人,不管為人還是處事,這其實是最簡單最不消耗心力的生活方法。

最後,我爸媽都非常愛我,我也明顯能感到這一點。每次開家長會都是他們倆一起去,我喜歡吃什麼他們都會記在心裡,這些種種細節時刻在提醒我,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有父母做強大的後盾,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可以自由地發展我的愛好。

Q:能否比較一下中美教育?

A:這個話題好像很大。大家可能會有一種刻板印象,覺得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其實現在國外的中小教育也是很功利的。不過我有一種直觀印象,國外的孩子們會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件事看得很普通,覺得一個人應當如此,全面開花,而不是只鑽一個方面,不像大部分國內的孩子會把全副精力放在一兩個方面。另外,他們非常看重人的身體素質。

國外大學和以後階段的課堂則比較開放多元,能夠和行業直接掛鉤,比如我們專業在國外的學習中能接受非常實用的職業教育,比如公司參觀、職業規劃等。如果你要從事科研,也會有相應的科研教育資源。在國外學習需要自主規劃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會對你耳提面命。

我對此瞭解得不太充分,就簡單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 The End —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往期精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