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葡萄牙自駕遊——埃什皮謝爾角cabo espichel

作者:青竹散人(旅行家)

埃什皮謝爾角cabo espichel是位於葡萄牙塞辛布拉西的一處海角。 那裡面臨大西洋的懸崖絕壁, 形似刀削斧鑿, 又如天崩地裂, 景色絕美, 觀後令人印象深刻, 回味無窮。

這是一次緊湊的郊遊, 2015年9月6日中午, 在加油站注滿油後, 一行人忽發奇想, 說走就走驅車離開里斯本, 駛上A2高速公路, 直奔塞辛布拉Sesimbra方向。 在Foguetiro出口由A2高速路轉入N378號公路, 半個小時左右到達N378和N377號公路的交匯口, 交匯口公路圓盤處擺放著一艘小漁船, 小船四周放著各種樣式的大魚石雕。 小漁船船首指向N378號公路塞辛布拉方向,

塞辛布拉位於薩多河口, 是一個漁業港口, 我們要去的埃什皮謝爾角需在這裡轉入N377號公路。

進入N377號公路, 一路都是上山道, 放眼四周, 滿山遍是紅松林。 山坳深處, 偶見湖泊, 蘆葦叢生, 碧水蕩漾, 好似仙境一般。

翻過幾道山梁, 茂密的紅松林變成了白楊雜木林, 視野逐漸開闊, 再向前行, 眼前豁然開朗, 浩瀚無比的大西洋, 形如彎月似的海灣, 儼然就在腳下。

公路盡頭一大片空地是個停車場, 裸露的沙土地上被車輪碾出一層浮土, 車道左側立著兩根燈塔石柱, 顯得歷經滄桑, 右側空地則被鐵樁分隔, 石礫遍地;空地後面建築群中聳立著古教堂, 顯然這裡是一處古跡。

將車停在車場的空擋處, 並無聯防隊強制收費, 治安環境良好,

停車場後搭著幾處遮陽傘, 傘下擺著攤位, 售賣些貝殼、水晶石、珍珠做成的工藝品, 雖然模樣粗糙, 但是肯定是真品。 也有賣飲料水果的攤位, 價格比里斯本超市還便宜, 看來外國人還沒掌握經營旅遊區的技巧。

走出停車場, 殘牆斷壁處豎立的警示牌提示前面是就是懸崖, 看見高懸的景區示意圖, 才知道這兒原來大有來歷。 十三世紀馬里亞諾教派在此興起, 人們在這萬丈深淵之上修建了聖所德聖母社 cabo espichel, 四方朝聖者絡繹不絕, 接踵而來。 十五世紀, 這裡已經很繁華了, 教堂兩側蓋起了供香客住宿的避難所-聖域埃什皮謝爾角santuario do cabo espichel, 為此還建設了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 利用渡槽引水, 以水和石灰和砂漿做成水上屋casa da agua, 周邊有噴泉、池塘和花園,

為了每年度宗教活動, 還建有歌劇院。 眼前看到的這座氣勢雄偉的教堂, 是在和平者佩德羅二世(1648年4月-1706年12月)承諾下, 1701年修建, 1707年落成的新教堂。

1755年里斯本爆發的九級大地震, 令埃什皮謝爾角的建築毀於一旦, 昔日繁華蕩然無存。 空寂的廣場, 形單的十字架見證了一切, 如果不看說明, 誰會知道廣場對面這座孤零零的白色小屋曾經是這裡的生命之源-水房呢!

我也突然明白了停車場前那兩根氣派石柱的來歷。

走過埃什皮謝爾角避難所遺址, 可以看到遠方岩石裸露高原下的海灘, 海風強勁, 即使中午陽光強烈, 也難敵大西洋海風帶來的寒冷。

順著避難所遺址側面的沙道走向懸崖, 遺址雖然荒蕪, 但仍可見當初建設基礎扎實,

否則怎擋住幾百年風雨侵蝕。

建造在懸崖邊的禮拜堂是第一個觀景台, 禮拜堂建成於1410年, 小巧堅固使其抗禦了九級地震災害, 兩扇殘破的琉璃窗訴說了當初的嚴酷境界。

禮拜堂觀景台下是一個美麗的小海灣, 灣內海水碧藍、墨綠, 清澈無比, 甚至可以看到水底岩層石塊;海面上棲息著無數海鳥, 是那樣自由自在;灣底海灘岩石遍佈, 岩石邊白浪洶湧, 絕不像海灣表面風平浪靜。 崖邊數百米高度, 近乎90度垂角, 令我這恐高症者不敢久留。

觀景台海灣對面的懸崖, 具有典型中生代白堊紀地質特徵, 傾斜的岩層像軌道一樣通向海底。 當地人傳說, 聖母降臨時, 騎著巨大的騾子, 就是沿著這條道路, 從海底走到懸崖之上,

去往聖母村的。

歐人的傳說, 有如其性情, 來的如此直率、浪漫。 站到第二個觀景台處觀看大洋和海灣, 說不定你也會迸出類似的奇想。

回望埃什皮謝爾角聖域遺址, 真為前人信念折服, 在這如此荒蕪不毛之地, 竟創造出輝煌。

北面懸崖之上, 立有一座燈塔, 葡萄牙人航海業發達, 幾乎每座燈塔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遊人循著懸崖邊的小路, 十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懸崖處岩石風化嚴重, 好像隨時都會塌方。 一少婦欲往懸崖處觀賞風景, 身旁一對老人夫婦不停在予以勸說, 最後還是沒有成功, 那位少婦勇敢的下到懸崖邊緣, 我及時的拍下了她閒雅飄逸之一刻。

在通往燈塔路口處徘徊良久, 還是選擇參觀埃什皮謝爾角聖域遺址內部。

穿過埃什皮謝爾角聖域的後門,猶如穿越時光隧道,修復後的避難所長廊將人瞬間帶回數百年前香客的世界。

教堂側面的玻璃門貼有不准拍照的告示,並未上鎖,推門入內,十分驚訝。原來這裡還在正常使用,臺上牧師正在佈道,大廳坐滿男女信徒。

教堂內部裝飾不奢華,也不簡單,體現了一種冷靜和平淡的風格,大殿的牆壁上有豐富的阿拉比達角礫岩塗層,拱頂上是宗教故事的繪畫。後來才知道這座教堂拱頂繪畫,是由葡萄牙當時最著名藝術家洛倫佐·德·庫尼亞在1740年完成的手繪壁畫,這也是畫家留下的唯一作品,在1755年大地震倖存下來。

走出教堂,埃什皮謝爾角聖域的天空突然飛臨許多海鳥,呱聲一片,這種自然和諧現象在國內無論如何是看不到的,等我反應過來,取出相機,海鳥大多盤旋而去。

教堂左側長廊下第一間房屋,也是唯一有門的房間是個售賣旅遊紀念品的小店,裡面擺滿了各種海洋特色的手工藝品,樣式同外面攤位上的一樣,只是種類多些。我買了一個風鈴,掛在家裡吊扇下,一位熱愛海釣的朋友上門來玩,一眼就認出我這個風鈴是用真小海豚做的。

準備離開埃什皮謝爾角時,遺址殘牆斷壁側後簡陋的咖啡屋外還坐滿著遊客,他們在享受著自然生活。

這裡也是著名的葡萄牙軍馬產地,我們想順便騎騎馬,四處尋找,馬場沒找到,居然迷路在一處小村莊,幸虧這裡條條大路通羅馬,還是轉出來了。

下午六點半到達特茹河畔,遠遠看去,里斯本又堵車了,只有望河興歎,但是埃什皮謝爾角確實值得一遊。

穿過埃什皮謝爾角聖域的後門,猶如穿越時光隧道,修復後的避難所長廊將人瞬間帶回數百年前香客的世界。

教堂側面的玻璃門貼有不准拍照的告示,並未上鎖,推門入內,十分驚訝。原來這裡還在正常使用,臺上牧師正在佈道,大廳坐滿男女信徒。

教堂內部裝飾不奢華,也不簡單,體現了一種冷靜和平淡的風格,大殿的牆壁上有豐富的阿拉比達角礫岩塗層,拱頂上是宗教故事的繪畫。後來才知道這座教堂拱頂繪畫,是由葡萄牙當時最著名藝術家洛倫佐·德·庫尼亞在1740年完成的手繪壁畫,這也是畫家留下的唯一作品,在1755年大地震倖存下來。

走出教堂,埃什皮謝爾角聖域的天空突然飛臨許多海鳥,呱聲一片,這種自然和諧現象在國內無論如何是看不到的,等我反應過來,取出相機,海鳥大多盤旋而去。

教堂左側長廊下第一間房屋,也是唯一有門的房間是個售賣旅遊紀念品的小店,裡面擺滿了各種海洋特色的手工藝品,樣式同外面攤位上的一樣,只是種類多些。我買了一個風鈴,掛在家裡吊扇下,一位熱愛海釣的朋友上門來玩,一眼就認出我這個風鈴是用真小海豚做的。

準備離開埃什皮謝爾角時,遺址殘牆斷壁側後簡陋的咖啡屋外還坐滿著遊客,他們在享受著自然生活。

這裡也是著名的葡萄牙軍馬產地,我們想順便騎騎馬,四處尋找,馬場沒找到,居然迷路在一處小村莊,幸虧這裡條條大路通羅馬,還是轉出來了。

下午六點半到達特茹河畔,遠遠看去,里斯本又堵車了,只有望河興歎,但是埃什皮謝爾角確實值得一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