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家拳實驗室:內勁是“喂”出來的,還是“打”出來的?

外家拳發力靠關節折疊與延展, 發力之前無力, 發力之後力量迅速散掉。 內家發勁靠分虛實, 運轉的是體內儲存的勁, 這個勁始終存在, 只是通過虛實轉化輸送到肢體末梢。 內外家演示馬步沖拳, 整個發力過程中, 不僅外形動作不同, 內部的運作機制也完全不同。

推手訓練

內家拳的發勁方式有其獨特的訓練方法。 通常由師父根據徒弟的水準, 施展其能剛好接住的棚、捋、擠、按、粘、黏勁多類型多角度的勁, 從而誘發其自身的勁活動起來。 大家通常將這種激發學徒內勁的訓練稱為“喂勁”。

“喂勁”是內家拳獨特的訓練方法,

同樣也是其糟粕所在。 好好的訓練方法變為糟粕的原因有如下三點:其一, 將“喂勁”當做實戰交手;其二, 只要力氣大、站得穩, 就認為能給人“喂勁”;其三, 認為“喂勁”就是不斷打擊對方硬(頂)點, 最終將打通。

“喂勁”訓練的現狀

咱們(xiakexueyuan)的目的在於説明內家拳修煉者分辨內家拳師父以及自行訓練。 先瞭解一下存在問題的“喂勁”訓練方法, 以幫助快速找到明師與志同道合的拳友。 以下各種訓練方法存在問題:

發勁表演

鬆軟派:讓你一旦感知到對方力點所在, 就將那個部位放鬆掉。 在訓練中, 師父會在你不放鬆其打擊點的時候, 就用勁讓你逐漸失去平衡(通常對力小者有效);當你按照師父意願放鬆其打擊點的時候,

他就會從你身體一側自己跌倒出去, 讓你認知到這就是“放鬆的威力”。

棚勁派:讓你一旦感知到對方力點所在, 就在同一個位置施加一個大小相當, 方向相反的勁。 在訓練中, 師父會不斷在你身體施加推力或者讓師兄弟排隊沖上來推擠你(抱圓)的手臂。 有些訓練有素的師兄弟一碰你的手臂, 你還未來及反應自己就被反彈跌倒出去;訓練不足的, 跌倒的姿態也尷尬一些。 通過這樣的訓練讓你認知“棚勁的威力”。

硬打派:讓你放鬆, 然後一接手就用拿法、身法、步法將你拿倒或者打得失去平衡。 打到最後, 師父一出手, 本能反應就縮, 然後美其名曰:懂勁了, 有接勁了。 常見的訓練場景是, 師兄弟排成隊一個個沖上去給師父打,

跌倒後還一臉自豪, 似乎師父傳了功力給自己。

學習內家拳不管是拜師, 還是自行修煉, 都需要多訪師問友。 上面三種訓練內勁的方法都存在問題, 但是僅僅以外形看並不能說明什麼。 傳統武學重視實踐, 最好能親身體驗以身試法, 方能辨別個究竟。 內勁“喂勁”訓練, 檢驗的準則:身形是否中正, 勁有沒有斷。

葉問指導李小龍

具備“喂勁”能力的老師並不多見, 遇到要珍惜。 給徒弟“喂勁”是個相當耗費功力的活, 絕對不是表演打徒弟。 在接受“喂勁”的過程中, 不管徒弟放鬆也好, 用力也罷, 都可以進行, 只是耗費的氣力不同。 假如徒弟處於鬆軟狀態, 反而很難將勁“喂”進去。

檢驗老師是否具備“喂勁”的功夫, 主要就是按照上述的原則。 具體體現在如下三點:

其一, 師父打入的勁通過身體(內部)一路往下到腳底, 同時地面給自己往上的勁又被師父接住;

其二, 自己在整個過程中, 不管左右前後蹦跳, 身形都始終處於中正(只有每次都是向下打通的勁, 方能維持你的中正);

其三, 自己勁與師父的勁始終連著, 即使中間師父停頓變招, 體內的勁都依然存在, 不會斷勁, 更不會散掉。

遇到明師難, 碰到善於訓練的明師就更加難。 暫時未能訪到明師的內家拳愛好者, 也有是有辦法自己修煉的。 下面介紹一種訓練方法:

推手訓練

場地與姿勢:找一面平整的牆壁。 面壁而站(馬步、弓步皆可), 距離牆面約20公分。 兩臂抬起, 在胸前交疊抱圓(如混元樁手勢), 手心朝向內。 手背與小臂外側貼緊牆面。

開始訓練:向下踩踏地面, 將力傳導到與牆面貼合的小臂外側擠壓牆面;將牆面給自己的作用力用腳底去承接。 不斷增加擠壓力量與發力的頻率。

訓練過程中, 要保持身形守正。 當遇到無法將牆面的作用力處理掉, 而停留在肩膀或者腰胯之時, 首先檢查身形是否端正, 在身形守正的情況下, 逐漸減小施加給牆面的擠壓力。 發勁由腳起, “吃”勁也由腳去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