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蒼南蒲壯所城,當年要塞險地

丁酉年正月初五, 我們全家祖孫八人驅車赴福鼎吃海鮮, 順便遊覽浙閩交界處的蒼南縣蒲城鄉的蒲壯所城。 蒲城位於浙江南端沿浦灣一角, 因海洋泥沙淤積, 漸成菖蒲、蘆葦叢生的海灘。 1500多年前, 來此搭寮墾荒的先民取蒲葉編織為門而得名 “蒲門”。 唐宋以來素為戍守要地, 南宋朝廷在此設置蒲門寨, 由巡檢領之, 官府還在此設立公館, 解決往來官兵和商民的食宿。 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年)為防禦倭寇侵擾而修築海防城堡, 歷時三年建成, 成為隸屬于金鄉衛的千戶所城, 便改名為 “蒲城”, 是我國明代沿海59個抗倭所城之一。

明正統八年(1443年), 赤溪鎮霧城 “壯士所” 併入後, 遂合稱 “蒲壯所城”。

經歷630年後, 蒲壯所城的城牆、城樓、街巷、水井、古建築、護城河等基本保存明代格局, 城內城隍廟、媽祖廟、鐵械局、跑馬道、古民居等保留如舊, 1996年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城的城牆總長2400米, 高5米, 底寬7米, 頂寬4米。 其中東城牆長425米, 南城牆長530米, 西城牆長580米, 北城牆長約800米。 城垣牆體為泥土和碎石層層夯實而成, 內外兩壁由石塊分三層包砌。 蒲城的城垣全由石頭砌成, 是座不折不扣的 “石頭城”。 站在石頭城上, 不由自主想起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詩人筆下的石頭城,今多由磚塊砌成,而蒲城才是真正的石頭城;南京石頭城只是省級文保單位,而蒲城石頭城則屬國家文保單位。“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蒲壯所城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540畝),若包括後山 “龍山” 區域,則為51萬平方米(760畝),超過了永強的寧村所城(487畝)和永昌堡(493畝),是溫州明代規模最大的一座抗倭城堡。城堡北面城牆依山而建,不設城門,不挖濠河,其餘三面均設城門,皆挖濠河。三面濠河與西溪相通,匯入蒲江,南流至沿浦灣入海。

三座城門外側都築方形甕城,城門洞的拱券由條石砌成,城樓都是三開間木構建築。今除西城樓已毀外,另二樓尚存。三座城門和三座甕城門原均設門戶,現已毀。

東城門門闊2.8米,進深11.8米,通高4.8米,上築城樓。東護城門(甕城城門)叫威遠門,1987年夏整修復原,門面北,面闊2.3米,進深6.6米,券頂高3.4米。東門甕城內天井面闊14.9米,進深16米。東門垛堞主要修築於甕城一週三面,用塊石壘砌,堞高1.75米,各堞口相距2米。

東城樓 “迎陽樓” 系木構建築,面闊三間10米,其中明間闊4米,進深6.7米,城樓兩壁及後牆均用青磚砌成。城樓為硬山屋頂,正脊兩端各飾鸞鳳吻獸。

東濠河今已成為城外主要灌溉河道,原架設於東門外的吊橋現改為水泥橋。東城門兩側築有敵臺(城牆上用於防禦敵人的樓臺),現存敵臺遺址。北面敵臺頂遺址有古榕樹一株,樹齡160年,濃蔭蔽日。

南城門及其甕城的大小形制與東城門相仿。其甕城城門叫正陽門,門面西,上築城樓 “聚奎樓”。城樓兩側的敵臺遺址猶存。

南城門外設有南堡烽火煙墩,由北而南分別有頂魁山、大尖山、對面山、霞關等多處烽火臺,海上敵情通過烽火煙墩迅速傳遞到所城。

西城門殘損嚴重,頂部拱券和城樓久毀,僅存城門兩壁牆,門面闊2.4米,進深8.4米。2002年對頂部拱券作恢復性修建,原城樓今無重建。

西護城門(甕城城門)叫挹仙門,門面南,面闊2.1米,進深5.6米,券頂高3.1米。原架設於西門外濠河上的吊橋已毀,今為單孔石板橋,西門北側敵臺嚴重殘損,但遺跡可辨,南側敵臺尚存。

北面城牆繞龍山山腰而建,因歷代未予修繕,現殘損嚴重,牆基構築依存,城牆殘高l~3米不等。因倚山而築,故未設城門及甕城。龍山兩側山坡現辟為山園,種植旱作及林木。

環城跑馬道緊靠東、南、西三面城牆內側牆腳,是所城內重要的交通、軍事設施,用鵝卵石或塊石鋪築而成,寬度3~5米不等,現保存完好,明代風貌依舊。

城內建築佈局為 “一亭二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東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戲臺。” 目前仍保存當初格局。城中央以米紅色花崗岩奠基石為中心,向東延伸至十字街,經橫街轉到東城門為東城街,街長350米,寬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門為南門街,街長142米,寬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門為西門街,街長183米,寬4米;向北延伸至龍山腳下的城隍廟為倉前街,街長149米,寬2~4米不等。此四街連同跑馬道的環城路,構成城內的骨幹道路網路。

城內古跡有城隍廟、文昌閣、東林寺、西竺寺等。

蒲城方圓不過裡許,城外人說閩南話,而城內八千人都操一種祖宗留傳下來的 “城裡話”,這種語言分佈屬方言島。蒲城話究屬何種方言?三十多年前我曾來此考察,在拙著《溫州地理 • 語言地理》中將其歸屬于 “蒼南甌語”,但與龍港甌語、文成甌語的口音差別較大。這次我特地巴結了當地一位六十來歲的老人,閒聊多時,與我正宗溫州話溝通絕無困難。然而,今天操蒲城話的範圍有所擴大,三門城外的許多村落都會講蒲城話了。

蒲城雖處海陬,幾百年來卻人才輩出。宋代陳桷曆事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四世,子孫五代都為顯宦。明代華一鵬父子,一為廣東京衛,一為天津京衛。清代甘為是進士及第,官至御前侍衛提督福建軍務總兵。清代總兵張琴住此城,現故宅尚存。清嘉慶年間華文漪以詩文稱世。清咸豐年間名伶葉良金以飾演生角聞名溫州,人稱 “蒲門生”,圖為其故居。清同治年間女詩人謝香塘由礬山來嫁蒲城金姓,早寡,著作有《紅餘詩稿》。清光緒年間有熟悉東南地理的學者金東,著有《形滕存牘》。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還出了浙南第一任特委書記、烈士王國楨。

“拔五更” 是蒲城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春社活動。蒲城春社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每年正月初四起,蒲城人請出城內東西兩廟的八尊晏公神,依次舉行一系列儀式,諸如做道場、出巡、鬧花燈、抬高閣、拔五更、搶杠、討紅等,用以驅邪、娛神、祈福。整個活動直至正月十七日吃畢 “福酒” 才告結束,前後歷時半個月。拔五更是其中一項驅邪納福的重要儀式,半夜裡面如黑漆的晏公神們扒光袍服,大街小巷疾跑一圈,漸漸地就成了整個春社的代名詞。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詩人筆下的石頭城,今多由磚塊砌成,而蒲城才是真正的石頭城;南京石頭城只是省級文保單位,而蒲城石頭城則屬國家文保單位。“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蒲壯所城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540畝),若包括後山 “龍山” 區域,則為51萬平方米(760畝),超過了永強的寧村所城(487畝)和永昌堡(493畝),是溫州明代規模最大的一座抗倭城堡。城堡北面城牆依山而建,不設城門,不挖濠河,其餘三面均設城門,皆挖濠河。三面濠河與西溪相通,匯入蒲江,南流至沿浦灣入海。

三座城門外側都築方形甕城,城門洞的拱券由條石砌成,城樓都是三開間木構建築。今除西城樓已毀外,另二樓尚存。三座城門和三座甕城門原均設門戶,現已毀。

東城門門闊2.8米,進深11.8米,通高4.8米,上築城樓。東護城門(甕城城門)叫威遠門,1987年夏整修復原,門面北,面闊2.3米,進深6.6米,券頂高3.4米。東門甕城內天井面闊14.9米,進深16米。東門垛堞主要修築於甕城一週三面,用塊石壘砌,堞高1.75米,各堞口相距2米。

東城樓 “迎陽樓” 系木構建築,面闊三間10米,其中明間闊4米,進深6.7米,城樓兩壁及後牆均用青磚砌成。城樓為硬山屋頂,正脊兩端各飾鸞鳳吻獸。

東濠河今已成為城外主要灌溉河道,原架設於東門外的吊橋現改為水泥橋。東城門兩側築有敵臺(城牆上用於防禦敵人的樓臺),現存敵臺遺址。北面敵臺頂遺址有古榕樹一株,樹齡160年,濃蔭蔽日。

南城門及其甕城的大小形制與東城門相仿。其甕城城門叫正陽門,門面西,上築城樓 “聚奎樓”。城樓兩側的敵臺遺址猶存。

南城門外設有南堡烽火煙墩,由北而南分別有頂魁山、大尖山、對面山、霞關等多處烽火臺,海上敵情通過烽火煙墩迅速傳遞到所城。

西城門殘損嚴重,頂部拱券和城樓久毀,僅存城門兩壁牆,門面闊2.4米,進深8.4米。2002年對頂部拱券作恢復性修建,原城樓今無重建。

西護城門(甕城城門)叫挹仙門,門面南,面闊2.1米,進深5.6米,券頂高3.1米。原架設於西門外濠河上的吊橋已毀,今為單孔石板橋,西門北側敵臺嚴重殘損,但遺跡可辨,南側敵臺尚存。

北面城牆繞龍山山腰而建,因歷代未予修繕,現殘損嚴重,牆基構築依存,城牆殘高l~3米不等。因倚山而築,故未設城門及甕城。龍山兩側山坡現辟為山園,種植旱作及林木。

環城跑馬道緊靠東、南、西三面城牆內側牆腳,是所城內重要的交通、軍事設施,用鵝卵石或塊石鋪築而成,寬度3~5米不等,現保存完好,明代風貌依舊。

城內建築佈局為 “一亭二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東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戲臺。” 目前仍保存當初格局。城中央以米紅色花崗岩奠基石為中心,向東延伸至十字街,經橫街轉到東城門為東城街,街長350米,寬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門為南門街,街長142米,寬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門為西門街,街長183米,寬4米;向北延伸至龍山腳下的城隍廟為倉前街,街長149米,寬2~4米不等。此四街連同跑馬道的環城路,構成城內的骨幹道路網路。

城內古跡有城隍廟、文昌閣、東林寺、西竺寺等。

蒲城方圓不過裡許,城外人說閩南話,而城內八千人都操一種祖宗留傳下來的 “城裡話”,這種語言分佈屬方言島。蒲城話究屬何種方言?三十多年前我曾來此考察,在拙著《溫州地理 • 語言地理》中將其歸屬于 “蒼南甌語”,但與龍港甌語、文成甌語的口音差別較大。這次我特地巴結了當地一位六十來歲的老人,閒聊多時,與我正宗溫州話溝通絕無困難。然而,今天操蒲城話的範圍有所擴大,三門城外的許多村落都會講蒲城話了。

蒲城雖處海陬,幾百年來卻人才輩出。宋代陳桷曆事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四世,子孫五代都為顯宦。明代華一鵬父子,一為廣東京衛,一為天津京衛。清代甘為是進士及第,官至御前侍衛提督福建軍務總兵。清代總兵張琴住此城,現故宅尚存。清嘉慶年間華文漪以詩文稱世。清咸豐年間名伶葉良金以飾演生角聞名溫州,人稱 “蒲門生”,圖為其故居。清同治年間女詩人謝香塘由礬山來嫁蒲城金姓,早寡,著作有《紅餘詩稿》。清光緒年間有熟悉東南地理的學者金東,著有《形滕存牘》。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還出了浙南第一任特委書記、烈士王國楨。

“拔五更” 是蒲城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春社活動。蒲城春社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每年正月初四起,蒲城人請出城內東西兩廟的八尊晏公神,依次舉行一系列儀式,諸如做道場、出巡、鬧花燈、抬高閣、拔五更、搶杠、討紅等,用以驅邪、娛神、祈福。整個活動直至正月十七日吃畢 “福酒” 才告結束,前後歷時半個月。拔五更是其中一項驅邪納福的重要儀式,半夜裡面如黑漆的晏公神們扒光袍服,大街小巷疾跑一圈,漸漸地就成了整個春社的代名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